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論土居健郎《日本人的心理結構》中的“罪與恥”

2012-04-29 07:29:08申秀逸
山花 2012年2期
關鍵詞:恥辱西方人意識

申秀逸

《罪與恥》這篇文章選自土居健郎的《日本人的心理結構》。這篇文章也收錄在上海外國語大學編的高級日語第7冊中,面向對象是日語大四學生。在這篇文章里,土居健郎對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提出的“罪惡感文化”、“恥辱感文化”的地域劃分及優(yōu)劣性的觀點提出了質疑,同時又從心理學的角度剖析了日本人的罪惡感和恥辱感,便于我們更有比較地了解日本人的國民性。但是他的論述中卻存在論述角度與論點的偏頗。那么,“罪惡感文化”與“恥辱感文化”到底是以什么基準劃分的?日本人的“恥辱感”到底具有哪些特殊性?日本文化到底是否是以“恥辱感”為基調(diào)的?

“罪惡感文化”和“恥辱感文化”的劃分與宗教信仰

土居健郎首先在認可魯思的“罪惡感文化”和“恥辱感文化”這兩種文化類型的同時,指出:魯思將西方文化定義為“罪惡感文化”,將日本文化定義為“恥辱感文化”的所謂地域劃分法是一種主觀判斷,是錯誤的。土居認為魯思的這種文化的劃分就是說明西方人沒有恥辱感,日本人沒有罪惡感。

土居在《罪與恥》中,從精神、心理分析的角度這樣論述道:“日本人與西方人同樣有罪惡感,并且都是源于背叛。日本人的罪惡感,其特點在于它突出地表現(xiàn)在背叛個人所屬的集團時。西方人的罪惡感是通過背叛個人精神內(nèi)部形成的,背叛心理因素依然存在。只是他們自己沒有意識到而已。亞里士多德曾說:‘羞恥是懼怕失去個人名譽的一種心理,他對青年人來說尤為重要。西方人的羞恥只是在年輕人的身上得以體現(xiàn),而日本人的羞恥是不分男女老少的?!笨梢?,日本人也是有罪惡感的,西方人也是有羞恥心的。

但是,土居的反駁存在著偏頗。因為在《菊與刀》中,魯思并沒有說西方人只有罪惡感,日本人只有恥辱感。魯思在書中強調(diào),在不同文化的人類研究中,分清以恥辱感為基調(diào)的文化和以罪惡感為基調(diào)的文化是一項重要的研究。并且,她通過實例的論證得出的結論是:日本人重視恥辱感遠勝于罪惡感。魯斯所說的恥辱感文化,是指以恥辱感為“基調(diào)”的文化,并不是說日本人沒有罪惡感。何況,我認為忽略不同國度的宗教背景來討論罪惡感與恥辱感是不夠的。眾所周知,宗教對國民道德意識的形成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魯思在《菊與刀》中之所以將西方文化的基調(diào)定義為“罪惡感文化”,主要是源于宗教對西方人的影響。例如,西方人主要信仰宣傳贖罪思想的基督教,相信“原罪”是基督教倫理道德觀的基礎,人生來就有這種“原罪”,此外還有違背上帝意志而犯的種種“本罪”,人不能自我拯救,要靠耶穌基督的救贖。因而,“原罪說”以后逐漸發(fā)展為西方的“罪惡感文化”,對歐美人的心理及價值觀念影響深遠。

而日本人的宗教觀卻是另一番風景:按照風俗習慣,日本人出生時在神社里命名,結婚時會選在教堂舉行,去世時又大多由佛教的僧侶為他們送葬。據(jù)各種數(shù)據(jù)調(diào)查顯示,日本人中近7成自稱沒有宗教,信仰神佛和靈魂存在的人卻約有5成,前往掃墓者約有8成,新年參拜神社或寺院者超過6成。還有將近5成的人精心保存著從神社和寺院請來的護身符。雖然承認自己具有宗教的日本人僅為33%,但屬于各個宗教團體的人數(shù)卻為73,48,203,高達人口總數(shù)的1.2倍。這充分顯示出日本人在宗教信仰上的雜燴性。這是因為絕大多數(shù)的日本人即使登記自己是一個或幾個的宗教團體的成員,也不認為自己是哪個宗教的信徒。盡管這種行為在西方不被容許,但在日本卻是普通存在的日常風景。日本人在信仰上的多元性和寬容性被西方認為是缺乏操守的表現(xiàn)。在日本,具有“泛靈論”(萬物皆有靈)色彩的神道自不用說,就連日本佛教也因信仰諸佛諸菩薩的多神教性質,喪失了原本作為普遍的世界宗教的性格,而停留在了特殊的民族宗教的層次上。日本人參與神道禮儀和佛教葬禮,只是一種與人格無關,單純形式化的習慣性行為,并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宗教信仰。因此,多數(shù)的日本人都認為自己是“無神論者”(這是一種缺乏主體性和整個人格投入的被動的無神論,或叫含混的無神論意識,西歐的無神論是以在宗教信仰上二者必選其一的基督教思維作為唯一標準的。)

由于對宗教信仰的認識不同,盡管西方和日本同樣有罪惡感和羞恥心,日本是不會有和西方完全相同的罪惡感,西方人也不會有與日本人等同的恥辱感。由于宗教信仰的雜燴性和日本人宗教意識的含混性,使得日本人心中不存在一個像上帝那樣絕對的唯一的神。所以,日本人對事物的判斷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標準,他們非常在意他人的眼光,他們只需推測他人大概會下什么判斷即可,然后以他人的判斷為基準確定自己的行動方針。只有與大家采取一致的行為時,日本人才能感到安心與依賴,才不至于出丑。可以說,日本人是以恥辱感為原動力的。不能按照明確規(guī)定的善行標準來行事,不能在種種義務間保持平衡,不能預見偶然的事故,就是恥辱。在日本,有德之人往往是那種“知恥之人”,就是遵守善行準則的人。

因此,宗教信仰使得西方側重于罪惡感文化,而日本宗教的雜燴性及日本人宗教意識的含混性,使得日本側重于恥辱感文化。

罪惡感與恥辱感

土居在《日本人的心理結構》中又抨擊道:魯思的“罪惡感文化”和“恥辱感文化”毫無關系,并且前者優(yōu),后者劣的觀點也是錯誤的。

然而閱讀魯思的《菊與刀》,并未看到也并未感覺到魯思在否認罪惡感與恥辱感之間的聯(lián)系,她也沒有指出孰優(yōu)孰劣。魯思說:“在以道德作為絕對標準的社會,依靠啟發(fā)良知的社會屬于罪惡感文化,但在這樣的社會中,例如在美國,當一個人做了某些笨事,盡管這并不是罪惡的事,他也會深感恥辱。也許一個人會因穿著不合時宜或口誤感到極度懊惱?!庇纱丝梢钥闯?,西方人也會因罪惡感到恥辱的,二者還是緊密聯(lián)系的。所以土居認為魯思的“罪惡感文化”和“恥辱感文化”毫無關系的觀點也純屬誤解。

那么“罪惡感文化”和“恥辱感文化”有孰優(yōu)孰劣之分嗎?

魯思在書中說:“真正的恥辱感文化是靠外部的約束力來行善,而不像真正的罪惡感文化那樣靠內(nèi)心的服罪來行善。恥辱感是對他人批評的一種反應。一個人因受到公開嘲笑與擯斥,或者自以為受人嘲笑而感到恥辱,在任何一種情況下,恥辱都將成為強大的約束力。但它要求有旁觀者,至少是想象出來的旁觀者。在一個榮譽意味著無愧于自己心目中的自我形象的民族中,一個人即使在無人知曉自己的不端行為的情況下,也會為罪惡感所煩惱,而且他的罪惡感確實可以通過供認其罪得到減輕。然而,在恥辱感成為主要約束力的地方,一個人及時向懺悔師供認錯誤也不會感到寬慰。相反,只要壞行為不為世人所知,就不必煩惱,自供反會自尋麻煩。因此,恥辱感文化就是對神也沒有坦白的習慣。他們有慶賀幸運的儀式,但沒有贖罪意識?!?/p>

通過魯思的分析,我們可以將“罪惡感文化”理解為是一種自律的文化,而“恥辱感”是一種他律的文化。她所說的日本人沒有贖罪意識,是站在西方人對“罪”的理解上來說的。不可否認的是日本人的確沒有西方的那種贖罪的意識。文化沒有優(yōu)劣之分,只有側重之分。一個人往往會同時

體驗或感受這兩種感情,兩者間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的。對于日本人來說,“‘恥于罪惡正反映出罪惡感與羞恥心的密切關系。背叛了所屬集團是一種罪惡,受到集團的譴責更是讓人大羞大恥,感覺最失體面。”然而,日本人對親屬、家人一般很少有罪惡意識,自然也不覺得有什么羞恥,對于與自己無關的人也一樣,諺語“出門在外不需顧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也說明日本人在行為方式中,“內(nèi)外意識”也在起著相當大的作用。日本人區(qū)別人際關系的標志之一就是“內(nèi)”與“外”?!皟?nèi)”往往指自己的家人,“外”往往指與陌生人或平時與己無關的人。對這兩種人,日本人一般很少產(chǎn)生罪惡感和恥辱感,日本人最在意的就是他們所依賴的集團。日本人在關系到自己所屬的集團時最能感到恥辱和罪惡。

人們不禁要問:如果做了背叛的事情而尚未被發(fā)現(xiàn),沒有被集團指責,即便被發(fā)現(xiàn),對方是與自己屬于不同的集團(他人)時,那就沒有羞恥意識了嗎?如果日本人只是以背叛集體而感到恥辱的話,那么就可以說,日本人往往并不會因為自身做了錯事感到羞恥??梢姡毡救说淖飷焊兄挥性谒麄兞夹陌l(fā)現(xiàn)時才與西方的罪惡感等同。日本人的潛在意識就是魯思所指出的“當罪惡不為世人所知,就不必煩惱,自供反會自尋麻煩”。

因此,恥辱感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日本人的恥辱感也好,罪惡感也好,只有在本集團內(nèi)部才最容易感受到,集團之外可以無所顧忌。

日本人的謝罪及其依賴心理

土居認為,“恥于罪”的日本人比自稱是“罪惡感文化”的西方人更注重道歉和謝罪。他對西方人不愿意道歉、謝罪之態(tài)度帶有挖苦的意味諷刺道:“知曉罪惡感的文明人種,就是因為有罪惡感,他們才反而最不愿意向別人承認自己的不是?!痹囅耄鳛楸旧砭褪勤H罪之身的西方人是不敢輕易就認罪道歉的,這不是罪上加罪嗎?

在如何減輕罪惡感上,西方和日本也存在著不同。西方人的罪惡感通過懺悔或者供認其罪就能得到減輕。而日本人在有錯時特別是在背叛集團的時候,產(chǎn)生的罪惡感則是要通過知恥和謝罪這個行為過程來彌補。

土居借用小泉八云在《停車場》中描繪的一個犯人像嬰兒般認錯時的一個情節(jié),生動地揭示了日本人對罪惡感的認識和態(tài)度。他說:“在外國人看來,之所以日本人的謝罪似乎有一種魔術般的驚人效果,是因為日本人總像幼兒祈求父母一樣祈求對方原諒,這種態(tài)度往往會引起對方的同情,帶來絕好的效果。”“像幼兒祈求父母一樣”的行為正是土居提出的“amae理論”的體現(xiàn)(amae有單方求助于他人之意,在此用“依賴”一詞,中文有的譯作“嬌寵”)。

可見,日常生活中、在集團中的“對不起”、“實在抱歉”都包含著懇求對方原諒的意思。盡管沒有資格和理由,但還是希望對方給予諒解,原諒自己的過失。背叛集團時的謝罪行為就是知恥的代價,也是一種依賴心理的體現(xiàn),目的就是為了回到當初的那種相互依賴的狀態(tài)。然而日本人的罪并非像西方人那樣通過懺悔就能輕易地得到減輕,謝罪是在不知道能否再次回歸“同一性”,能否再使集體成為自己依賴的對象的情況下進行的。謝罪是在“以罪為恥”,并做好了接受眾人指責的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進行的,這就是土居說日本人的謝罪是“比西方具有深刻內(nèi)涵的”的意義。也是神學家朋霍斐爾這段關于“恥辱是人們對失去本性而做出的難以言狀的記憶,表示這種悲傷,表示祈望恢復真正的自我而又無奈……”的最好寫照。

但是,不能否認的是,日本人的知恥并不是因為自己做了錯事而恥,而是出于擔心被集團拋棄的恐懼(除了良心發(fā)現(xiàn)之外)產(chǎn)生的??梢哉f,有時日本人的謝罪并非是出于像西方人那種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知罪意識,只是一種被動的知恥意識,雖然表面上必須做出一副誠心誠意道歉的架勢。

因此,對日本人來說,知恥而謝罪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周圍人的原諒能重歸所屬集團的一種依賴心理——同一性。恥辱感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與其所依賴的集團有關。而同一性是集團的最主要特征,也是依賴心理的產(chǎn)生及知恥的基本條件。背叛就是喪失了與集體的同一性,就像是失去了母親一樣可以依賴的對象。謝罪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手段,謝罪往往是為了恢復與集體的同一性、重新博得集團信賴的有效方式。而罪惡感和恥辱感的產(chǎn)生并不像土居說的那樣僅僅是源于背叛集團,而是源于對集體的背叛行為暴露后才產(chǎn)生的。這樣說恐怕更為確切些。

結論

土居健郎雖然在《罪與恥》中對魯思的觀點反駁上存在論述的偏頗,但這篇文章的最大的特色是他通過精神、心理分析指出了日本人最能深刻感受到的罪惡感和恥辱感都是源于背叛集團時產(chǎn)生的。同時他又指出日本人的謝罪目的就是為了回歸其所屬的集體,是出于日本人的依賴心理。這有助于我們對日本人的思維意識做進一步的了解。但土居的結論本身就一種主觀判斷,給人一種實質上是宣揚恥辱感優(yōu),罪惡感劣的印象。

從宗教影響的角度講,日本文化的基調(diào)確實是“恥辱感文化”,是一種在背叛行為暴露后產(chǎn)生的、將恥辱意識升華成一種恥于罪,與依賴心理、集團意識緊密相連的實具特色的他律文化。

猜你喜歡
恥辱西方人意識
人的意識可以“上傳”嗎?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北方文學(2018年20期)2018-08-28 09:44:16
增強“四個意識”發(fā)揮“四大作用”
人大建設(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意識不會死
奧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真正的恥辱
淺談西方人繪畫中的東方人物形象變遷
青年時代(2017年7期)2017-03-28 21:41:30
強化五個意識 堅持五個履職
人大建設(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亭臺樓閣
時尚北京(2016年10期)2016-12-12 04:43:54
論戲劇《恥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勢
恥辱戒
彭泽县| 白水县| 琼中| 民县| 防城港市| 益阳市| 南京市| 策勒县| 天门市| 安达市| 沙坪坝区| 休宁县| 蓬莱市| 大竹县| 宁河县| 清水河县| 北海市| 沐川县| 紫云| 砚山县| 南川市| 郴州市| 罗田县| 霍邱县| 石台县| 峨山| 兴宁市| 烟台市| 武清区| 会同县| 桦甸市| 龙陵县| 绥棱县| 贵定县| 平顺县| 靖西县| 台中县| 克山县| 日照市| 阿城市| 邢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