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文育
[摘要] 目的 通過檢測慢性肝炎、原發(fā)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PT、APTT、TT、FIB水平,探討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情況。 方法 研究對象為肝硬化23例,原發(fā)性肝癌10例,重型肝炎15例,慢性肝炎12例,觀察各組的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值、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值、凝血酶凝結時間(TT)值、血漿纖維蛋白原(FIB)的水平。 結果 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及原發(fā)性肝癌各組患者的PT、APTT、TT均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F(xiàn)IB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P < 0.05);且隨著肝病的加重,慢性肝炎、原發(fā)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各組患者的PT、APTT、TT均呈逐漸升高趨勢,F(xiàn)IB均呈逐漸下降趨勢,且原發(fā)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各組患者的PT、APTT、TT明顯高于慢性肝炎組,F(xiàn)IB明顯低于慢性肝炎組(P < 0.05)。 結論 凝血功能檢測是反映肝臟合成、病變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檢測肝病患者的凝血指標,能夠預測肝病病情的進展。
[關鍵詞] 肝病患者;凝血指標;檢測
[中圖分類號] R446.1[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29-0084-02
肝臟疾病,尤其是重癥肝病患者存在嚴重的凝血功能異常,其嚴重程度與肝細胞損害程度呈明顯正相關,因此凝血功能檢測常用于判定肝臟疾病患者肝功能損害程度[1]。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6月~2012年6月我院住院治療的各種肝病患者共6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肝硬化23例,年齡22~42歲,平均(43.6±3.2)歲,男13例,女10例;慢性肝炎12例,男6例,女6例,平均年齡(43.7±2.6)歲;重型肝炎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平均年齡(42.7±3.0)歲;原發(fā)性肝癌10例,男6例,女4例,平均年齡(44.6±1.9)歲。隨機選擇同期正常體檢者20例作為健康對照組,平均年齡(45.2±3.3)歲,男11例,女9例。各組的年齡、性別比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有可比性。
1.2檢測方法
取靜脈血1.8 mL,置于抗凝血管,3000 r/min分離15 min,采用半自動血凝儀檢測,嚴格按試劑及儀器說明書操作。檢測凝血功能4項指標: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FIB)、凝血酶時間(TT)。
1.3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多組間進行方差分析。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見表1。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及原發(fā)性肝癌各組患者的PT、APTT、TT均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且隨著肝病的加重,慢性肝炎、原發(fā)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各組患者的PT、APTT、TT均呈逐漸升高趨勢,其中原發(fā)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各組患者的PT、APTT、TT明顯高于慢性肝炎組。而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及原發(fā)性肝癌各組患者的FIB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且隨著肝病的加重,慢性肝炎、原發(fā)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各組患者的FIB均呈逐漸下降趨勢,其中原發(fā)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各組患者的FIB明顯低于慢性肝炎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表1 不同肝病患者凝血指標檢測結果的對比分析(x±s)
注:與健康對照組比較,*P < 0.05;與慢性肝炎組比較,#P < 0.05
3討論
肝臟是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器官,肝病患者由于肝臟功能長期遭到破壞,肝臟凝血因子合成減少或凝血因子大量消耗而導致輕重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礙[2]。
PT是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徑的凝血因子,PT是血栓前狀態(tài)、DIC及肝病診斷的重要指標,也用于檢測口服抗凝治療時引起的凝血酶原和因子Ⅷ、Ⅹ水平的下降。APTT是測定內(nèi)源性凝血途徑因子Ⅻ、Ⅺ、Ⅸ、Ⅷ的活性,受Ⅰ、Ⅱ、Ⅴ、Ⅹ因子的影響,由于依賴性維生素K的Ⅱ、Ⅶ、Ⅸ、X凝血因子受肝細胞的損害影響較為敏感,可能是肝病時PT延長比APTT更顯著的原因之一[3]。FIB是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主要由肝臟合成,是評價DIC、肝臟疾病、炎癥及腫瘤的有效指標[4]。FIB下降,表示肝臟合成功能減退,并發(fā)DIC或原發(fā)性纖溶分解代謝增多。本研究結果顯示,肝硬化、重癥肝炎、肝癌患者FIB下降明顯。FIB的降低反映了肝細胞損害嚴重。FIB常被作為觀察肝硬化、肝癌病程進展及預后的較好指標。重癥肝炎的特點是肝細胞出現(xiàn)部分或廣泛壞死,肝硬化的特點是肝臟纖維化,二者均使肝臟合成的凝血因子重度減少,進一步引起凝血異常。由于重癥肝炎患者的PT、APTT和TT明顯高于慢性肝炎,特別是難于從ALT、TBIL上判別時,可以把凝血功能作為判斷指標之一[5-7]。本組檢測結果顯示,隨著肝病的加重,慢性肝炎、原發(fā)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各組患者的PT、APTT、TT均呈逐漸升高趨勢,F(xiàn)IB均呈逐漸下降趨勢,說明肝功能損傷程度越重,凝血功能障礙越明顯。
綜上,凝血功能檢測是反映肝臟合成、病變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檢測肝病患者的凝血指標,能夠預測肝病病情的進展。
[參考文獻]
[1]熊立凡. 臨床檢驗基礎[M]. 第3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99-100.
[2]盧正祥,楊開武. 肝病患者凝血指標檢測的臨床價值[J]. 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6,27(5):541-542.
[3]黃向陽. 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檢測分析[J]. 醫(yī)學信息,2011,24(3):1336-1337.
[4]李華梅,沈麗梅. 肝病患者血凝四項檢測結果分析及臨床意義[J]. 中華實用中西醫(yī)雜志,2008,21(23):1751-1752.
[5]劉惠蘭. 肝病患者凝血4項指標的檢測結果與分析[J]. 中西醫(yī)結合肝病雜志,2006,16(1):43-44.
[6]溫曉燕,陳淑紅,胡紅梅. 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相關指標檢測結果分析[J].寧夏醫(yī)學雜志,2007,29(7):645-646.
[7]熊斌,姜紅星. 120例肝病患者凝血功能檢測分析[J].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1,8(2):198-199.
(收稿日期:201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