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傳統(tǒng)法文化中的秩序理念

2012-04-29 00:44:03蔣傳光
東方法學 2012年3期
關鍵詞:社會秩序秩序法律

蔣傳光

內(nèi)容摘要:在中國傳統(tǒng)法律理念中,有許多仍值得繼續(xù)堅持和弘揚的精華,這就是諸如和諧、公正、秩序、懲惡揚善等法律理念。理想的社會秩序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家的共同追求。由于先秦時期中國社會長期處于分裂與戰(zhàn)亂的狀況,秩序或者說尋求秩序在諸子百家的思想體系和價值追求中,居于中心的地位,各派只是對社會秩序的看法和達到理想秩序的方法有所不同。秦漢以后,在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中,也把維護以“三綱”為核心的封建統(tǒng)治秩序放在首位。社會秩序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fā)展的基本條件。在中國古代社會,有著與西方截然不同的秩序觀,維持秩序的資源主要是“禮”和“法”,把德禮政刑、綜合為治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傳統(tǒng)法文化秩序禮治

在中國傳統(tǒng)法律理念〔1〕中,從中西比較的角度看,其內(nèi)容有優(yōu)有劣。用今天的價值標準來評判,確有因時代變遷需要拋棄的糟粕,但也有許多仍值得繼續(xù)堅持和弘揚的精華,這就是諸如和諧、公正、秩序、懲惡揚善等法律理念。

理想的社會秩序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家的共同追求。由于先秦時期中國社會長期處于分裂與戰(zhàn)亂,失序、無序所導致的社會動蕩、資源損失、民眾流離等衰敗現(xiàn)象,使得秩序的優(yōu)先性觀念深入各家,秩序或者說尋求秩序在諸子百家的思想體系和價值追求中,居于中心的地位,各派只是對社會秩序的看法和達到理想秩序的方法有所不同。秦漢以后,在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中,把維護以“三綱”為核心的封建統(tǒng)治秩序放在首位。社會秩序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fā)展的基本條件。在中國古代社會,有著與西方截然不同的秩序觀,維持秩序的資源主要是“禮”和“法”,把德禮政刑、綜合為治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有效手段。本文擬對中國傳統(tǒng)法文化中的秩序理念作一簡要梳理。

一、“禮治”在中國古代社會秩序構(gòu)建中的功能和作用

禮是古老中國最基本的社會現(xiàn)象,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也是法文化的主要構(gòu)成部分。在中國文化史上,“禮”是一個內(nèi)涵極為廣泛、也最為復雜的范疇。對于“禮”在中國固有文化體系中的重要性,有學者評價說:“在世界歷史中,沒有任何一種文化和制度的生命力可與中國的‘禮相提并論?!薄?〕禮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聯(lián)系是密不可分的,并貫穿于整個中國古代文化之中。張晉藩先生對禮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有過系統(tǒng)闡釋:“從個人到家庭,從社會到國家,從生產(chǎn)到生活,從言論到行為,無不為禮文化所包容、所調(diào)整。秦磚漢瓦,編鐘樂舞,宮室殿庭,天壇圜丘,是禮的物質(zhì)遺存;漢唐明清的眾多禮典是禮的精神遺存;事長以禮,尊師以禮,是禮的規(guī)范遺存。盡管斗轉(zhuǎn)星移,滄桑巨變,但剝除禮的糟粕仍有值得吸收的精華,這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構(gòu)成部分,這是了解中國傳統(tǒng)國情、社情、民情的一把鑰匙。”〔3〕

(一)中國古代“禮”的性質(zhì)

根據(jù)史籍記載,在夏、商時期,作為言行規(guī)范的禮就已經(jīng)存在。西周初年,經(jīng)過“周公制禮”以后,周禮成了一個龐大的“禮治”體系。自先秦以后,許多中國古代文獻典籍中,都有對禮的性質(zhì)和作用的評述。綜觀古代中國關于禮的各種評論,對禮的性質(zhì)可從下述方面來理解。

1.禮具有一定的宗教性并被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

從“禮”字的詞源學考察,禮的起源和核心則是尊敬和祭祀祖先?!?〕古人在祭祀時以玉作為敬神求福之物,即所謂“行禮以玉”。這一點通過考古在古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玉器得到了證實。郭沫若說:“大概禮之起于祀神,故其字后來從示,其后擴展而為對人,更其后擴展而為吉、兇、軍、賓、嘉各種儀制。”〔5〕所謂周禮,其特征是將祭神(祖先)為核心的原始禮儀,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統(tǒng)化、擴展化,成為一整套宗法制的習慣統(tǒng)治法規(guī)。〔6〕作為儒家經(jīng)典的《禮記》中就有大量關于宗教祭祀的論述?!抖Y記》對于宗教的論述,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關于郊社宗廟及喪葬制度、禮儀的規(guī)定,另一類是關于這些制度、禮儀的意義性說明。《禮記》中的這一部分,既形成儒家理學的重要內(nèi)容,又成為漢代及其以后歷朝建立和修訂國家宗教祭祀典制的理論依據(jù)。〔7〕

隨著西漢中期以后儒學被奉為官方指導思想,儒家所尊崇的“禮”也被奉為最高行為規(guī)范。為了強化“禮”的功能和作用,儒家把禮與天地結(jié)合起來,使之更加神秘化。其認為“夫禮,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8〕“夫禮,先王所乘天之道,以治人之情”。〔9〕宋明理學又進一步把社會秩序的禮等同于“天理”?!八^禮者,天之禮也,以其有序而不可過,故謂之禮”?!?0〕他們強調(diào)“理”即父子、君臣關系的原則和封建等級秩序,“天而在上,澤而處下,上下之分,尊卑之義,理之當也,禮之本也”?!?1〕如果人們能堅守封建綱常,永遠不變,就體現(xiàn)了“天理”。朱熹把“理”推廣于人類社會,“理”就體現(xiàn)為“三綱五?!薄K选叭V五?!碧Ц叩教炖淼母叨龋骸吧w三綱五常,天理民彝之大節(jié),而治道之本根也?!薄?2〕這樣,具有濃厚宗教性的“禮”與統(tǒng)治者所宣揚的“天命信仰”、“王權(quán)神授”相結(jié)合,同時也就上升為論證君主專制的合理性、從精神上對人們進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識形態(tài)。

2.從外在形式來看,禮是復雜的禮儀制度,又是維護宗法血緣關系和宗法等級制度的精神原則和言行規(guī)范的總稱

第一,禮是體現(xiàn)社會等級秩序的復雜的禮儀制度。禮的核心是維護貴賤上下、尊卑長幼、男女有別的等級秩序,而這些等級秩序是通過許多復雜的典章、制度、規(guī)矩、儀節(jié)體現(xiàn)出來的。從具體的禮儀形式方面看,“禮”通常有“五禮”、“六禮”、和“九禮”之說?!?3〕在中國古代社會,處于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其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并表現(xiàn)為不同的禮儀制度。這些禮儀制度的作用就在于明辨等級制度以達到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如鄉(xiāng)飲酒禮就是為了“明尊長”、“明養(yǎng)老”,“民知尊長養(yǎng)老,而后乃能如孝弟”。〔14〕

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也都處處體現(xiàn)著尊卑貴賤的等級秩序。衣飾上的限制自古迄清都是用以區(qū)別尊卑貴賤的一種重要標識。從帝王后妃、各級官吏到庶人百姓,在衣服的形式、顏色、花樣圖案及質(zhì)料等方面都有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不得逾越,以顯示尊貴者的優(yōu)越與貧賤者的低下。在居住方面,屋舍的大小,間數(shù)式樣裝飾,各有定制,不能隨意亂用?;蕦m王府一望便知,公侯品官宅第排場也不同于凡人。關于行的方面,不同的等級也不相同。一般說來士大夫可以乘車騎馬,庶人及賤民通常只能步行,或只能乘用指定形式的交通工具。此外不同等級的官吏所使用交通工具的裝飾、儀衛(wèi)的差異也都有不同的規(guī)定?!?5〕

由上可見,不同社會地位的人衣履器物無一不存在差異,“見其服而知貴賤,望其章而知其勢”?!?6〕人的社會地位從外表上便可一目了然。由于這些禮儀制度能使貴賤有別,下不凌上,而維持所期望的社會秩序。因此,歷代帝王常為臣下的車服逾制而下詔申禁,官吏也常為此事而奏請制止。

有關生活方式的禮儀制度既然如此重要,與社會秩序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認為這些制度必須嚴格維持,絕對不容破壞。否則,必導致貴賤無別,上下失序。因而這些瑣細的規(guī)定不僅規(guī)定在禮書中,而且編入法典中。唐以來的法律對違反衣服器物的禮儀者都有嚴厲處罰。唐、宋律營造舍宅車服器物與令有違者杖一百,衣服與式有違者笞四十。〔17〕元、明、清律也有房舍車服器物的專條規(guī)定,違者以有官無官分別予以治罪。

第二,禮具有法的性質(zhì),而且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維護社會秩序的主要規(guī)范。在西周時期,保證國家機器和社會秩序正常運行的主要規(guī)范,是禮的精神,禮的規(guī)范。這時的周禮實際上對全社會起著一種法律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完全具備法的性質(zhì),但又不限于法。因為在國家的行政、司法、軍事、宗教、教育,乃至倫理道德、家庭生活等各個方面,都有禮的調(diào)節(jié)和規(guī)范。同時,國家施政的成敗得失,人們言行的功過是非,罪與非罪,統(tǒng)統(tǒng)以禮作為評判的根據(jù)。應該說,此時的禮,是法律、道德、宗教、習俗等各種規(guī)范的綜合體現(xiàn)。秦漢以后,禮作為言行規(guī)范,既是法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整個封建社會法律制度的最高指導原則。禮在社會中發(fā)揮法的規(guī)范功能,是通過引禮入法、禮法合流的途徑來實現(xiàn)的。禮與法雖然各自獨立,但由于禮具有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規(guī)則與調(diào)整社會秩序的特殊功能,使得禮入于法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8〕引禮入法始于漢朝,漢儒以儒家學說為指導解釋法律,直至以經(jīng)決獄。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的發(fā)展,到唐朝確立了“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的立法指導原則,使禮法結(jié)合不僅完成,而且達到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峰。著名的唐律就是以“一準乎禮,而得古今之平”〔19〕而傳之于世的。自此以后,直至清末,維系等級社會的禮制規(guī)范,諸如八議制度,上請制度,減、贖、官當、免官等制度,就構(gòu)成了中國封建法律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成為指導封建立法、司法的基本原則。

第三,禮不僅表現(xiàn)為政治制度、法律規(guī)范,而且還是人們?nèi)粘I钪衅毡樽裱膫惱硪?guī)范。它以倫理道德的形式對人們的思想意識進行指導,使人從內(nèi)心接受禮的精神,遵循禮的要求,符合禮的規(guī)范。這就是儒家所倡導的禮樂教化。周初周公制禮作樂,以德對禮進行補充;春秋末期孔子進一步以仁釋禮,把仁看成是最完美的倫理道德。仁的本意就是愛人,用其處理父子兄弟關系,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處理君臣關系,就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20〕處理同輩之間的關系,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2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2〕在仁和禮的關系上,孔子以仁來充實禮,認為周禮是最完善的倫理規(guī)范和制度,而仁則是最完美的倫理觀念和品德;仁是禮的精神實質(zhì),“人而不仁,如禮何”!〔23〕人如果沒有仁的精神,禮就沒有什么用處。這樣,在禮的內(nèi)涵中道德的因素逐漸發(fā)展,以致于后來達到“道德仁義,非禮不成”?!?4〕

董仲舒總結(jié)了先秦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綱常思想,把各種倫理規(guī)范概括為“三綱五?!??!叭V五?!奔仁嵌Y教原則,也是道德規(guī)范。它把社會等級貴賤絕對化,成為人人必須遵守的神圣道德準則。宋明理學興起以后,禮被上升到天理的高度。程朱理學把天理完全等同于倫理綱常的準則。朱熹曾說:“吾所謂道者,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當然之實理也?!薄?5〕這樣的禮,是人們必須遵守、服從的道德律令。理學家把天理與禮等同起來,其目的在于為封建倫常作形而上的論證,讓人從內(nèi)心覺得服從綱常是天理之自然。由此可見,把禮凝固為綱常名教,對維護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禮”在中國古代社會控制中的功能和作用

關于禮的功能和作用,張晉藩先生綜合古人的論述與歷史實際,曾作過系統(tǒng)歸納?!?6〕從社會控制的角度來考察,作為充分體現(xiàn)中國文化特征的規(guī)范體系,禮是維護中國古代社會秩序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其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別貴賤,序尊卑”,維護社會的等級秩序

禮對社會秩序的維護,是通過確立“別貴賤,序尊卑”的等級制度來實現(xiàn)的。強化社會政治的等級規(guī)范,是禮制的一個重要功能。中國古代社會歷史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等級的長期存在和牢不可破。中國古代等級社會的等級系統(tǒng)復雜多樣,依據(jù)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出不同的社會等級,而且每個等級內(nèi)部又有不同等第。中國古代的等級制度主要可以劃分為宗法等級、爵秩等級、官僚的秩品階位等級、戶等等級、職業(yè)等級、種族等級等等,由此形成了中國等級制度多樣性的特征?!?7〕

儒家認為,存在于家族中的親疏、尊卑、長幼的區(qū)別和存在于社會中的貴賤上下的區(qū)別,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需要。如果沒有尊卑長幼、貴賤上下的區(qū)分和差別,反而會破壞社會分工,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因為貴賤上下決定每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和行為;尊卑、長幼、親疏則決定每一個人在家族以內(nèi)的地位和行為。禮就是維持這種社會差異的工具。禮的內(nèi)容有多寡豐陋繁簡以及儀式上的種種差異,禮的功用就在于通過這些差異對貴賤、尊卑、長幼、親疏進行區(qū)分?!岸Y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8〕“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9〕“故先王案為之制禮儀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得其宜?!薄?0〕“故制禮儀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31〕“夫禮者所以別尊卑,異貴賤”?!?2〕禮者“序尊卑、貴賤、大小之位,而差內(nèi)外、遠近、新故之級者也”?!?3〕“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等,貧富有度,凡此八者禮之經(jīng)也”?!?4〕禮本身并不是目的,其最終目的是通過明分別異,維護等級秩序的穩(wěn)定。“根據(jù)禮的要求,在國,則君臣貴賤,上下有節(jié)。在家,則父子兄弟夫婦尊卑有序”?!?5〕若無禮,便沒有尊卑上下之序,而等級差異的社會秩序便不能維持,“禮不行則上下昏”,〔36〕就如同《禮記》所說:“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jié)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shù)之交也。君子以此之為尊敬然?!薄?7〕由此可見,禮就在于通過論證等級秩序和結(jié)構(gòu)的合理性,并使之固定化、永久化,以此來達到維護社會秩序,整合社會的目的。

2.經(jīng)國家、定社稷,確認王權(quán)的特殊地位與權(quán)力的合法性

“禮以奠基于宗法等級之上的專制王權(quán)為政治基礎,以法律與行政機關為支撐力量,以‘尊尊和‘君為臣綱為具體目標。禮作為一種政治哲學,它維護內(nèi)圣外王的金字塔式的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它指導著諸如官制、官服、官等、官法、官箴的建設;它落實了中國官僚社會中對于社會穩(wěn)定的價值功能的追求?!薄?8〕確認王權(quán)的特殊地位,維護王權(quán)的統(tǒng)治秩序,是禮治秩序的又一重要功能。

禮對王權(quán)的維護,一是通過郊祭、封禪等祭祀之禮,使當位之君的權(quán)力合法性一再得到天地等超社會權(quán)威的認可,從而確立王權(quán)的神圣性。二是強化社會政治的等級規(guī)范,確立君主的特權(quán)地位。禮制本身就是政治等級的產(chǎn)物。君主及其統(tǒng)治集團的等級秩序就是依賴各種禮制來維系的,君主的特殊地位和權(quán)威也是通過禮制的規(guī)范予以保障的。

在古代中國,禮被視為“國家施政的標準,有禮則國家政治有軌可循,為治可期;無禮則施政無準,勢將導致昏亂”?!?9〕禮既足以節(jié)制人欲,杜絕爭亂,又能促使貴賤、尊卑、長幼、親屬有別,建立儒家理想的社會秩序。因而,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非常重視禮在治理國家,維護社會秩序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孔子說:“安上治民莫善于禮?!薄?0〕叔向說:“禮,王之大經(jīng)也?!薄?1〕晏嬰告訴齊王說:“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薄?2〕荀子說:“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不由所以隕社稷也。”〔43〕禮可以“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44〕所以《禮記》中說為政先禮,禮為政本,〔45〕荀子說:“國之命在禮?!薄?6〕叔向說:“禮,政之興也,政,身之守也,怠禮失政,失政不立,是以亂也?!薄?7〕治國而無禮,社會政治秩序就不能維持,就會導致國家的混亂。所以“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48〕“隆禮貴義者其國治,簡禮賤義者其國亂”?!?9〕“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禮之所廢,眾之所亂也”?!?0〕國家的治亂,全系之于禮的興廢。

3.人們?nèi)粘P袨榈囊?guī)范和評判是非的準繩

禮不僅是嚴格的政治等級制度,而且是一種嚴格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費孝通先生說,中國的鄉(xiāng)土社會就是一個禮治社會。在這種社會中,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guī)范。合于禮的就是說這些行為是做得對的?!?1〕孔子為了使人們能夠自覺遵守禮的規(guī)范,要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2〕他要求人們的行為能“立于禮”,〔53〕“約之以禮”?!?4〕孔子還指出了不懂禮的規(guī)范性的危害。他認為,恭敬而不懂禮就會徒勞,謹慎而不懂禮就會懦弱,勇敢而不懂禮就會作亂,直率而不懂禮就會傷人。〔55〕

禮還是評判行為是非的準繩。如孔子非常推崇西周文王和武王時的禮治盛世,他認為治理國家,必須首先“正名”。所謂“正名”,就是以周禮為尺度,去確定等級名分,糾正“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56〕等違反君臣、父子等級關系的現(xiàn)象,嚴格遵守禮的等級制度。評判人們的行為是否正當,關鍵在于是否合乎禮。春秋末年,隨著周朝建立的宗法等級制度的日益渙散,政治權(quán)力逐漸下移,諸侯、大夫掌握“禮樂征伐”的大權(quán),“僭越”之事不斷生發(fā),出現(xiàn)所謂“禮崩樂壞”的局面,孔子對這些違反禮的等級制度的行為非常痛恨,視之為大逆不道。如魯國的大夫季氏僭用天子禮樂,使“八佾舞于庭”,孔子聽說后,氣憤地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薄?7〕晉國鑄刑鼎,把成文法公布于眾,使貴族特權(quán)受到一定限制,遭到孔子的反對。他說:“晉其亡乎!失其度矣。”“貴賤不愆,所謂度也……今棄度也,而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貴何業(yè)之守?貴賤無序,何以為國?”〔58〕他認為這種做法嚴重破壞了貴賤等級秩序,使貴族不再受到尊重而無法進行統(tǒng)治。在訴訟中,他認為父子相隱是一種美德,即“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9〕對于國君的違禮行為給予包庇和隱瞞,為尊者諱,他認為是符合周禮的。

禮在此后的“生生不息的漫長演進過程中,已經(jīng)內(nèi)化為民族的精神,支配著人們的視聽言行,以致僭禮逾訓之事,非但不能為,而且憚于想”?!坝啥Y所培育起來的中國古代的道德政治觀,常常把一個王朝的興衰存亡,歸結(jié)為道德的是否凈化;人心的是否澆漓”?!?0〕

(三)“禮”與中國古代社會秩序的維護

由于禮具有上述功能,是實現(xiàn)社會穩(wěn)定、達到社會整合目的的最理想的手段,因此歷代統(tǒng)治者都非常重視禮在維護社會等級秩序中的功能和作用。從歷史上看,每當戰(zhàn)亂過后,新興繼起的王朝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整頓禮樂,以此理順社會關系,實現(xiàn)有效的統(tǒng)治。

禮的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和在某種程度上的法律化,始于西周的周公制禮作樂。西周在推翻了商王朝之后,為了建立穩(wěn)定的周王朝,統(tǒng)一廣大疆域內(nèi)各族各部的思想和行動,周公著手整理、制訂和補充已憎愛分明的禮使之成為禮典,最終形成了周代的禮樂盛世,維護了西周數(shù)百年的統(tǒng)治。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的時期,此時禮樂制度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xiàn)了“禮崩樂壞”的局面。但在實質(zhì)上,這一現(xiàn)象并不意味著禮制徹底走向崩潰,而是中國古代禮樂文化發(fā)展階段上的一次轉(zhuǎn)型。從表面上看,西周以來建立的宗法等級制度在這一時期遭到了破壞,但從另一方面看,“這只是諸侯、卿大夫把過去只有天子、諸侯才可以使用的禮儀照搬過來,以此突顯自己的權(quán)勢,除了周天子的衰微之外,其本質(zhì)并沒有發(fā)生多大的變化。禮樂制度的模式并沒有在社會變遷之中被打破,禮制依然是各國維系統(tǒng)治的有效手段”?!?1〕

秦王朝統(tǒng)一中國后,以法家思想為指導,“緣法而治”,實現(xiàn)了“治道運行,諸產(chǎn)得宜,皆有法式”。〔62〕但是,當秦統(tǒng)一六國后,也對禮制十分重視,“悉內(nèi)六國禮儀,采擇其善,雖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3〕

經(jīng)過秦末的動亂之后,漢初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任用叔孫通“制朝儀”。漢高祖劉邦命叔孫通制定宗廟禮樂,作“《傍章》十八篇”,〔64〕撰《漢禮器制度》,使?jié)h代的禮樂制度不斷完善。漢武帝時對禮樂制度又有重大舉措,任用張湯制定《越宮律》二十七篇,趙禹制定《朝律》六篇,進一步健全了禮儀制度,以此嚴格宮禁之禮和朝聘之禮,保證皇室安全,維護皇帝的尊嚴。

唐初,社會剛剛穩(wěn)定之后,唐太宗貞觀初年便制定了《貞觀禮》,唐高宗又制定《顯慶禮》,二禮并行。唐玄宗時期在前代禮制的基礎上制定了規(guī)模更大的《大唐開元禮》。其所規(guī)定的禮儀形式集前代禮制之大成,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協(xié)調(diào)了各種關系,也是開元盛世的基礎。

明初,“明太祖初定天下,他務未遑,首開禮、樂二局,廣征耆儒,分曹究討。洪武元年命中書省暨翰林院、太常司,定擬祀典。乃歷敘沿革之由,酌定郊社宗廟議以進……二年詔諸儒臣修禮書。明年告成,賜名《大明禮集》。其書準五禮而益以冠服、車輅、儀仗、鹵薄、字學、音樂、凡升降儀節(jié),制度名數(shù),纖悉畢具”。〔65〕天下初定,明朝統(tǒng)治者首先考慮的就是振興禮樂,可見對它的重視。此后,該朝還不斷修訂禮書,其繁復遠遠超過漢唐。歷代均把“制禮作樂”、修訂禮書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這是因為禮儀制度確實在現(xiàn)實當中可以調(diào)整各種社會關系,使皇帝“知為皇帝之貴”,使群臣、百姓各有等差,各自在等級秩序中安于職守,由此便可以形成“和諧有序”的社會秩序。

在中國古代社會,不止是深受儒學影響的漢族政權(quán)不能擺脫禮制的束縛,就連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quán)也在禮儀制度方面向漢族靠攏,表現(xiàn)出濃厚的漢化色彩。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quán)很重視禮樂制度。如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對許多禮儀進行了漢化改革。北齊時又制定了《北齊儀注》,是有關禮儀的集大成著作。后來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quán),如遼、金以及元、清,一方面保存了本民族的一些風俗,同時又大量采用漢族禮儀,實行禮儀雙軌制。因為他們認識到,要有效地統(tǒng)治廣大中原地區(qū),禮樂制度是最佳選擇。這樣既可以整頓社會秩序,同時也可以得到中原人民的承認,為其取得統(tǒng)治的合法性。

由上可見,中國古代歷代王朝,包括少數(shù)民族和農(nóng)民起義建立的政權(quán)〔66〕都沒有在政治上突破禮的束縛,政權(quán)模式?jīng)]有走出禮制的制約。這在根本上是由于禮與中國古代的等級社會相適應,對于維持有效的統(tǒng)治有著極大的作用。

二、法律在社會秩序維護中的功能和作用

作為維護社會秩序重要手段的法律及其他社會規(guī)范如何產(chǎn)生以及法律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的功能和作用,我國古人也多有探討,這在儒、墨、法等主要學派的法律思想中均有大量的論述。道家在看到“禮崩樂壞”的趨勢難以挽回時,反對儒家主張的禮治思想;同時又認為“法令滋彰,盜賊多有”,〔67〕因而也反對法治,認為最理想的治國方式是無為而治。但道家也并不一律反對刑殺:“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從事反?;顒樱┱撸岬脠?zhí)而殺之。孰敢?”〔68〕

(一)儒家關于法律秩序的思想

儒家關于法律秩序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荀子的相關論述之中。荀子在闡釋法和國家的功能時,從人性惡的立場出發(fā),提出了“明分使群”、“化性起偽”的學說,并對法律的功能和作用進行了解析。

1.明分使群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荀子認為,人類為了生存,戰(zhàn)勝自然,就必須組成社會,必須分工合作,各守本分,即“明分使群”;“(人類)離居不相待則貧,群而不分則爭。貧者患也,爭者禍也。救換除禍,則莫若明分使群矣?!薄?9〕荀子認為,沒有群,個人便無法生存;沒有分,社會便無法維持。禮、法以及君臣就是為了“明分使群”而產(chǎn)生的。

荀子的“分”,就是指“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智愚能不能之分”〔70〕的等級名分。他所說的“名分”實質(zhì)上就是要確立封建的等級名分和統(tǒng)治秩序。在他看來,人類社會為了分工合作,不但需要劃分士農(nóng)工商,而且需要劃分貴賤等級,否則社會秩序就無法維持。因此,要組成社會就必須劃分等級。人性既然是惡的,為了使人們能夠分工合作,“名分使群”,而不致相互爭奪,就必須要有確立和維護這種分工合作的禮和法。

2.“化性起偽”

荀子認為禮法起源的目的是為了“化性起偽”?!皞巍笔侵溉藶?、虛假的意思。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1〕由于人具有“好利惡害”的天性,如果放縱這些欲望,人們就會你爭我奪,從而造成了社會的混亂。因此,為了使人改惡從善,就必須在后天通過學習、教化等途徑“化性而起偽”,使人們懂得禮義。這也是圣人君子通過禮法教化構(gòu)筑社會秩序的原因,“故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2〕

在荀子看來,要預防犯罪,維護社會秩序,就必須通過維護君權(quán)、提高人的道德自覺、加強法律規(guī)范的約束、嚴刑懲罰犯罪等手段加以實現(xiàn)。因而禮義和法律就是為了“明分使群”、“化性起偽”,改造惡性而產(chǎn)生的。

3.重視法律的作用

荀子重視法的作用,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必須運用法律來賞功罰罪。他主張對重罪嚴刑懲罰,否則,必然是“罪至重而刑至輕,庸人不知惡矣,亂莫大焉”?!?3〕他指出:“凡刑人之本,禁暴惡惡,且征其未也。殺人者不死,傷人者不刑”。〔74〕法律起獎勵的作用,即“勉之以慶賞”;法律起禁止的作用,即“重刑罰以禁之”;法律起矯正的作用,即“嚴刑罰以糾之”;法律起預防的作用,即“嚴刑罰以防之”。

(二)墨家關于法律秩序的思想

1.“一同天下之義”的國家起源論

墨家的法律觀是以“兼相愛,交相利”為核心,并服務于他們的社會理想。他們很重視“法”、“法儀”、“法度”的作用?!?5〕為了實現(xiàn)“兼相愛,交相利”的原則,墨家提出了“尚通”的主張,要求必須做到“一同天下之義”?!?6〕他們認為國家和法律之所以產(chǎn)生,正是為了“一同天下之義”。墨家認為,在國家與法律產(chǎn)生之前,“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是非標準,“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千人千義”,〔77〕人人意見不一,互相爭奪,互相虧害,一家之內(nèi)“父子兄弟作怨仇”,天下之亂“若禽獸然”,〔78〕其原因就在于,天下沒有統(tǒng)一的法律、道德和是非標準,不懂得“兼愛”的道理。要改變這種自然狀態(tài),就必須選擇賢者,立為天子,并往下逐級設立各級正長。然后由天子“一同天下之義”,“發(fā)憲布令于天下之眾”,〔79〕全體臣民都要嚴格遵守,從而達到“天下治”的目的。由此可見,墨家“一同天下之義”的國家與法律起源論,是想使“兼相愛、交相利”的原則上升為國家的法律,并用國家強制力自上而下地加以貫徹,統(tǒng)一人們的思想,避免社會混亂。

2.保護勞動者權(quán)益,維護私有財產(chǎn)權(quán)

墨家代表小生產(chǎn)者的利益,十分重視勞動和保護勞動者的利益,維護私有財產(chǎn)權(quán)。墨家對于不勞而獲的“虧人自利”行為,主張用法律加以懲罰。他們認為,“竊其桃李”、“攘人犬豕雞豚、“取人牛馬”等盜竊、搶劫行為,都是“不義”的,構(gòu)成犯罪,必須按照罪行輕重、程度加以懲罰,〔80〕以維護私有財產(chǎn)權(quán),從而達到維護社會秩序的目的。

(三)法家關于法律秩序的思想

關于法律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的功能和作用,在先秦諸子百家中,相比較而言,法家論述得最為系統(tǒng)和全面。

1.法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規(guī)范

法家認為,法作為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是國家權(quán)力管轄范圍內(nèi)的一切人都必須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為社會全體成員指明了判斷言行是非曲直的標準。春秋時期的管子把法說成是君王“一民使下”、“治民一眾”的準則。“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1〕“法律政令者,吏民規(guī)矩繩墨也”?!?2〕管子指出,法律是社會生活中的度量衡,是對人們普遍適用的客觀準則?!俺叽缫?,規(guī)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謂之法”。〔83〕在管子看來,法是整齊劃一、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標準,有了這個標準,才能使人們的行為得以規(guī)范。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商鞅特別強調(diào)法的這種規(guī)范性。商鞅說:“法者,國之權(quán)衡也?!薄?4〕

申不害也非常強調(diào)法的規(guī)范作用,因為“君必有明法正義(儀),若懸權(quán)衡以稱輕重,所以一群臣也。堯之治也,蓋明法審令而已。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數(shù)(術)而不任說。黃帝之治天下,置法而不變,使民安樂其法也”?!?5〕法是人們行為的規(guī)則和規(guī)范。它是一種標準,全體臣民必須嚴格遵守。

慎到也強調(diào)“事斷于法”,“法者,所以齊天下之動,至公大定之制也。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謀,辯者不得越法而肆議,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86〕全體臣民都應嚴格遵循法律的規(guī)定,對于違反法律的行為只能得到否定的社會評價。他反對儒家和墨家宣揚的人治,主張法治,把法當做判斷是非功過的標準,“事斷于法,是國之大道也”?!?7〕慎到認為法是客觀的、公平的,猶如權(quán)衡、尺寸一樣,所以它能夠成為衡量人們是非功過的客觀標準,“有權(quán)衡者不可欺人輕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一差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作偽”?!?8〕因此,國君對待一切事情都必須依法為斷,做到賞罰得當。

韓非在對法的重要性進行論述時,也強調(diào)了法的規(guī)范性。他說:“夫權(quán)衡而知平,設規(guī)而知圓,萬全之道也。明主使民飾于法,知道之故,故佚(逸)而有功。釋規(guī)而任巧,釋法而任智,惑亂之道也?!薄?9〕這就是說,法是普遍使用的行為規(guī)范。

2.法具有“定分止爭”的功能

法家十分精辟地論述了國家和法律的起源在于“定分止爭”。商鞅認為人類社會最初并沒有國家和法律,“神農(nóng)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90〕后來由于出現(xiàn)了“親親而愛私”〔91〕和“以強勝弱,以眾暴寡”〔92〕的爭奪混亂局面,“是以圣人列貴賤,制爵位,立名號,以制君臣上下之義……民眾而奸邪生,故立法制為度量以禁之”?!?3〕韓非認為,國家與法律源于“禁暴”、“止亂”。他說:“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養(yǎng)足,人民少而財有余,故民不爭。是以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財貨寡,事力勞而供養(yǎng)薄,故民爭。雖倍賞累罰而不免于亂?!薄?4〕為了適應社會的這一變化,所以就必須要有國家和法律來“禁暴”、“止亂”,以維持社會秩序。

《管子·七臣七主》記載“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明確將律作為定分止爭的工具。所謂“定分”,就是確認權(quán)利名分,其實質(zhì)是要求把封建私有制和等級制用法令形式固定下來。權(quán)利名分明確,人們才不致互相爭奪,紛亂不已。這樣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秩序和社會秩序才能得到維護?!胺踩酥鞅貙彿郑缓笾慰梢灾?,奸偽邪辟之涂可以息,惡氣苛疾無自至”。〔95〕“分已后,人雖鄙,不爭。故治天下及國,在乎定分而已矣”?!?6〕

法家關于法律具有“定分止爭”功能的論述,最著名的是逐兔理論。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舉例:“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賣兔者滿市,而盜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堯舜禹湯且皆如鶩而逐之;名分已定,貧盜不取。今法令不明,其名不定,天下之人得議之,其議人異而無定。人主為法于上,下民議之于下,是法令不定,以下為上也。此所謂名分之不定也?!薄?7〕商鞅把法和財產(chǎn)關系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主張用法律確認私有制,這樣才會制止爭奪,才能預防和制止犯罪,進而確保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此外,商鞅又進一步主張將封建等級名分用法律確定下來,以保證封建統(tǒng)治的長治久安?!肮耪呶从芯忌舷轮畷r,民亂而不治。是以圣人別貴賤,制爵位,立名號,以別君臣上下之義”?!?8〕

3.法具有“興功禁暴”的功能

法律在維護社會秩序方面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興功禁暴”,即通過規(guī)定人們必須做什么和禁止人們做什么,并運用相應的賞罰手段來促進功利,防止暴亂。

“興功”意指富國強兵。為達到此目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實行以賞罰為主要內(nèi)容的法治,依靠獎賞,鼓勵有功于農(nóng)戰(zhàn)的人,利用懲罰,制裁那些破壞農(nóng)戰(zhàn)的人。商鞅說:“圣人之為國也,入令民以屬農(nóng),出令民以計戰(zhàn)……入使民盡力,則草不荒;出使民致死,則勝敵。勝敵而草不荒,富強之功,可坐而致也?!薄?9〕《管子》曰:“法度者,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薄?00〕

“禁暴”就是在法律、刑罰的威懾之下,使被統(tǒng)治階級不敢起來反抗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從而達到維持統(tǒng)治秩序的目的。商鞅認為法是“制民之本”,善于統(tǒng)治天下的人必須用法來鎮(zhèn)壓被統(tǒng)治者的反抗?!拔糁苤铺煜抡?,必先制其民者也;能勝強敵者,必先勝其民者也。故勝民之本在制民……故善治者塞民以法”。〔101〕另外,“明王在上,道法行于國則賢者勸而暴人止。賢者勸而暴人止,則功名立其后矣”?!?02〕“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薄?03〕這些論述都在于強調(diào)法律在“禁暴”中的作用。

古代社會,凡是圣明的君主無不希望臣民皆能興功向善而除暴去惡,因為功、善對于社會穩(wěn)定有利,而暴、惡對于社會穩(wěn)定有害。那么何以興功勸善、禁暴懲惡呢?《管子》認為前者靠爵祿,而后者依賴刑罰?!豆茏印っ鞣ń狻吩v:“明主之治也,縣(懸)爵祿以勸其民,民有利于上,故主有以使之;立刑罰以威其下,下有畏于上,故主有以牧之。故無爵祿則主無以勸民,無刑罰則主無以威眾?!鄙眺闭f:“法者,將用民之死命者也。用民之死命者,則刑罰不可不審。”〔104〕

要達到勸善懲惡的目的,還必須做到信賞必罰。“治亂之理,宜務分刑賞為急。”〔105〕要運用和貫徹賞罰,首先要明確賞罰的標準,該賞就賞,該罰就罰,這樣才能使社會井然有序。其次,賞罰要公正,要嚴格按照個人的功過得失,不賞私勞,不罰私怨。“賞罰之政,謂賞善罰惡也。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賞罰不正,則忠臣死于非罪,而邪臣起于非功?!薄?06〕再次,賞罰要適度。賞罰作為法治手段,必須使用恰當,才能達到獎賞懲惡的目的,達到維持秩序的效果。“無功者受賞則財匱而民望,財匱而民望則民不盡力矣。故用賞過者失民,用刑過者民不畏?!薄?07〕如果賞罰不適當,則無法樹立法律的權(quán)威性,人們也自然不能信服。統(tǒng)治者利用賞形成示范、鼓勵等效應,使善的、有益的人和事蔚然成風;利用罰通過貶抑、鎮(zhèn)壓等手段,破壞惡的、有害的人和事賴以產(chǎn)生和存在的土壤,使之難以生存。治國離不開賞罰,這是強有力的機制。其根本目的在于興利除弊、安良除暴,保證社會運行最起碼的秩序。正如李世民所言:“國家大事,惟賞與罰。”〔108〕

三、德禮政刑、綜合為治與社會秩序的維護

中國是世界文明發(fā)達最早的國家之一,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而且在治國方面,也建立了富有民族特色、獨樹一幟的社會控制模式。為維護社會統(tǒng)治秩序,采用德禮政刑綜合為治的模式,可謂是古代中國治國理政馭民的一個獨具特色的重要經(jīng)驗?!?09〕通過對夏、商、周至西漢初期社會控制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總是需要一套硬性的制度化的東西來規(guī)范社會,維護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自漢武帝以后的歷代封建王朝自然也不例外。前已述及,漢武帝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社會轉(zhuǎn)型期,中國的大一統(tǒng)社會至此得以完全建立。此后的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為了確保以王權(quán)為中心的家天下的統(tǒng)治,除了從政治制度、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維護和鞏固王權(quán)的措施外,維護社會秩序所運用的社會控制手段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德禮政刑、綜合為治。

禮與刑的關系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周公制禮。禮與刑是西周社會控制的兩種手段。周公制禮,強調(diào)明德慎罰,把禮的教化功能與刑的強制效果,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禮通過教化“絕惡于未萌,起敬于微渺,使民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110〕在禮教的潛移默化中,遵行禮教所要求的一切。刑是禮的必要補充,是懲治“已然”犯罪的必要手段?!抖Y記·樂記》說:“禮以導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薄岸Y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這是對于綜合為治最早的系統(tǒng)闡述,也是統(tǒng)治經(jīng)驗的高度總結(jié),在實踐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為后世統(tǒng)治者所繼承。中國古代開明的統(tǒng)治者,大都一手運用法制的強制力維持國家的統(tǒng)治;一手運用道德教化從精神上納民于“正軌”,使政治的、法律的、經(jīng)濟的、教育的各種手段綜合并用,共同為治?!?11〕

在先秦時代,人們并沒能將法與德或法與禮的關系處理好,要么重德而輕刑,要么重法而輕禮,兩者很難統(tǒng)一起來。戰(zhàn)國末期的荀況,是一位既隆禮又重法的思想家。他認為禮是治國的指導原則,治國必須以禮。他說:“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禮者,政之挽也。為政不以禮,政不行矣?!薄?12〕只有“隆禮尊賢”的人君才能王天下,所謂“國之命在禮”?!?13〕荀子在隆禮的同時,也強調(diào)法,認為“法者,治之端也”,“隆禮至法則國有常”。〔114〕“治之經(jīng),禮與刑”。〔115〕荀子認為,禮與法都是維護和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工具,治國必須禮法并用。他對儒家所倡導的禮和法家所倡導的法進行批判的同時,又加以積極的修正,是禮與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禮為主統(tǒng)一起來,開禮法合流之先河。

漢初奉行黃老思想,以無為而治作為施政綱領,但對于一個統(tǒng)一王朝來說,儒和法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從漢代初年開始,漢王朝一方面打出黃老旗號,省刑斂賦,與民休息,另一方面又借黃老之名而實施儒法兩家思想。這從漢初的重要謀臣陸賈、賈誼向朝廷的上疏中可得到反映。陸賈向劉邦建議“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16〕他在所著《新語》中一再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要行仁義,而不能“恃”刑罰。賈誼進一步發(fā)展了荀子的“隆禮重法”思想,主張禮法結(jié)合。他認為禮是“固國家,安社稷,使君無失其民也”〔117〕的重要手段,而法則是人們必須遵行的規(guī)則,所謂“緣法循禮謂之軌”?!?18〕禮和法的作用各有側(cè)重,不能互相代替。他向漢文帝上疏說:“凡人之智,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夫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見,而禮之所為生難知也?!薄?19〕他認為禮側(cè)重于教化,使人為善,以“防患于未然”;而法則側(cè)重于懲惡,使人畏懼,以懲戒于后。禮和法的作用雖然不同,但對統(tǒng)治者來說,都是統(tǒng)治人民的有力工具,必須互相結(jié)合,互相補充,共同發(fā)揮作用。所以賈誼主張,統(tǒng)治人民不能單靠刑罰,應以禮義教化為主。但在漢初,儒、法兩家只是作為黃老思想的補充,并沒有統(tǒng)一在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之中。到了漢武帝時代,才真正做到了禮法合一,這主要體現(xiàn)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zhí)岢鲆院?,在儒學獨尊的前提下,強調(diào)德刑兼?zhèn)?。董仲舒根?jù)“性三品”說,〔120〕論證了刑罰的必要性,并繼承和發(fā)展了自孔子以來“德主刑輔”的思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陽德陰刑”的德主刑輔論。

儒家德主刑輔思想的發(fā)展,到董仲舒時已基本完成,并貫穿了此后整個封建社會的始終。自董仲舒以后,德禮政刑、綜合為治的治國方略被歷代一些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所推崇。這在他們的治國主張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東漢時期著名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就主張“文武張設”、禮法兼用。他認為禮義德教是治國的根本,但只有禮義德教還不夠,還必須有法加以輔助。他說:“古禮三百,威儀三千,刑亦正刑三百,科條三千,出于禮,入于刑,禮之所去,刑之所取,故其多少同一數(shù)也?!薄?21〕意即在社會的治理上,要做到禮法結(jié)合,彼此互為表里,相輔相成。

魏晉時期著名的律學家張斐提出了以禮率律,“禮樂撫于中”的思想,視禮樂為制定法律的指導原則。對禮樂與刑法的關系,他作了闡釋:“禮樂崇于上,故降其刑,刑法閑于下,故全其法。”〔122〕他認為,為了維護“崇于上”的禮,就必須制定法律,以此來約束下面的平民百姓,所以法律要周備。張斐發(fā)展了儒家的禮法結(jié)合的思想,加速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封建法律儒家化的進程。

禮刑并用的思想經(jīng)過兩漢、魏晉時期的充實和發(fā)展,至唐朝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唐初在如何確定治國方略時,曾經(jīng)在李世民主持下進行過熱烈的討論。以封德彝為首的一些人主張“以威刑肅天下”?!?23〕他指責主張以仁義治天下的魏征。以魏征為首的一些人則主張“仁義,禮之本也;刑罰,禮之末也”,〔124〕并反駁了封德彝的責難。唐太宗李世民基本上采用了魏征的意見。他認為要治理好國家,必須既制禮,又立刑。他強調(diào)失禮則入刑,“失禮之禁,著在刑書”,〔125〕而刑的作用在于禁止失禮的行為。唐朝的思想家、政治家韓愈以儒家“道統(tǒng)”的繼承者自居,在治國問題上,主張“以德禮為先,而輔之以政刑也”。他說:“道莫大乎仁義,教莫正乎禮樂刑政,施之于天下,萬物得其宜,措之于其躬,體安而氣平。”〔126〕他認為禮樂與刑政同為治理國家不可缺少的工具。在他之后的柳宗元、白居易都有與他相似的主張。

宋元明清時期,隨著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在意識形態(tài)的各個方面出現(xiàn)了與封建社會前期有所不同的特點,主要是把儒學哲理化的宋明理學成為封建社會后期的官方指導思想,支配著我國政治、法律和文化的發(fā)展。此時德禮政刑、綜合為治的思想仍是被奉行的主流思想。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認為禮樂刑政都是治國之道,應當“亦兼用之”,〔127〕不能有所偏廢。

司馬光繼承和發(fā)展了儒家的禮治論,把禮作為整個封建國家的最高準則,是治國的綱紀。他說:“天子之職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謂禮,綱紀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薄?28〕在司馬光看來,修身治國平天下都離不開禮?!?29〕司馬光雖然把禮作為治國安邦的根本,但也不否認法和刑的作用。他說:“禮與刑,先王所以治群臣、萬民,不可斯須偏廢也。”〔130〕所以要治理好國家,不僅用禮,也要用法和刑,必須禮法兼用。為了維護社會秩序,他還提出了嚴刑的主張。

兩宋時期的理學大師朱熹進一步論證了德禮政刑的關系。他說:“愚謂政者,為治之具;刑者,輔治之法。德禮則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禮之本也。此其相為始終,雖不可偏廢,然刑政能使民遠罪而已。德禮之效,則有以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當深探其本也?!薄?31〕朱熹在這里實際上分別闡述了德禮政刑在治國中如影隨形,都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也與歷代帝王一樣,認為禮法是“國之綱紀”。洪武三十年《大明律》完成時,他對群臣說:“朕仿古為治,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頑,刊著為令?!薄?32〕朱元璋非常重視禮治的作用。他說:“治本于心,本于心者道德仁義,其用為無窮,由乎法者權(quán)謀術數(shù),其用蓋有時而窮?!薄?33〕因此,“禮者,國之防范,人道之紀綱,朝廷所當先務,不可一日無也”?!?34〕朱元璋在“明禮以導民”的同時,又特別重視“定律以繩頑”,制定出一系列法律法令,以重典治國,從而達到“出五刑酷法以治之,欲民畏而不犯”?!?35〕

清朝初年,在統(tǒng)治方法上,康熙就繼承了儒家德主刑輔、以教化為先的思想。他說:“朕惟至治之世,不以法令為亟,而以教化為先……善法令禁于一時,而教化維于可久,若徒恃法令,而教化不先,是舍本而務末也?!薄?36〕他認為“圣人治天下有禮有刑。禮者,勸民為善,刑者,禁民為非也”。〔137〕因此,“與其繩以刑罰使人怵惕文網(wǎng),茍辜無罪;不如感以德音,使民蒸蒸向善,不忍為非”?!?38〕善于治國者,無不重在尚德緩刑修德安民,對人民進行禮儀教化。

德禮政刑、綜合為治的思想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一方面表現(xiàn)為統(tǒng)治者非常重視德禮教化在治國中的功能和作用;另一方面表現(xiàn)在立法和司法上,就是引禮入律,禮法融合。隨著德主刑輔這一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確立,始于漢武帝時期的引禮入法、禮法融合的法律實踐,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儒家思想不斷滲透到法律中來。晉律明確地將儒家思想作為立法的指導原則,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說:“古代禮律關系密切,而司馬氏以東漢末年之儒學大族創(chuàng)造晉室,統(tǒng)制中國,其所制定之刑律尤為儒家化?!薄?39〕為了維護貴族官員的特權(quán),曹魏律將“八議”〔140〕入律,北魏律中出現(xiàn)了“官當”〔141〕制度?!侗饼R律》為加強鎮(zhèn)壓危害封建專制統(tǒng)治和違反倫理綱常的行為,正式將“重罪十條”入律。重罪十條包羅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各個方面,進一步把禮法結(jié)合起來,強化了對君權(quán)、父權(quán)、夫權(quán)的維護。隋唐律在此基礎上發(fā)展為“十惡”定制,并為宋、元、明、清歷代所承襲。

禮主刑輔、禮法融合的思想在唐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敦懹^律》中許多原屬于禮的規(guī)范,被賦予法的形式。以繼承李世民遺訓著稱、頗有貞觀遺風的高宗李治,在他執(zhí)政以后制定的《永徽律疏》中明確宣布說:“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薄?42〕綜觀《唐律疏議》,禮的精神已經(jīng)完全融化在律文之中,不僅禮之所許,律亦不禁,禮之所禁,律亦不容;而且“尊卑貴賤,等數(shù)不同,刑名輕重,粲然有別”?!?43〕可以說,在唐王朝禮法融合達到了中國封建時代的高峰。這標志著中國古代禮治的法律化已告成功,從而結(jié)束了起自西漢武帝截止到魏晉南北朝延續(xù)了七百年之久的經(jīng)義決獄。由于禮法結(jié)合能有效地推動國家機器的運轉(zhuǎn),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因此,“禮主刑輔,綜合為治,成為歷代封建王朝一項既定的政策,它所體現(xiàn)的道德與法律的結(jié)合,親情義務與法律義務的統(tǒng)一,產(chǎn)生了深遠與廣泛的影響,是中國古代法制文明的主要特征”?!?44〕

從歷史借鑒的角度來探討,中國古代社會長期所采用的德禮與刑罰共同為用的社會控制模式,其之所以具有那樣長的延續(xù)力,歷經(jīng)二千年而未變,究其根源就在于:(1)它具有明確統(tǒng)一的理論基礎,即儒家學說。(2)它具有持續(xù)一貫的政策保證,具體表現(xiàn)在“德主刑輔”、“明刑弼教”上,并保持了一貫性、穩(wěn)定性。(3)它得到了法律多方面的確認和保證,如各種禮儀規(guī)范、人倫道德、文化素養(yǎng)、社會風尚等等,或納入法條,或借法推動,或限于一定的范圍,或廣被于整個社會。(4)有相應的制度建設密切配合,如為了提倡以孝治天下,選拔孝悌力田的人作官,而設立了察舉、征辟制度;為了督勵官員廉潔奉公、勤政愛民,而建立了一整套考課和休致制度;為了發(fā)揚正常的社會風氣,而形成了懲治誣陷的制度。正是由于道德教化、法制建設、制度建設三者聯(lián)結(jié)交叉,密切配合,因此,在我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諸如“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的著名盛世。〔145〕

我國古代封建統(tǒng)治者所維護的秩序,其本質(zhì)是“尊卑有序”的等級秩序。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古代社會中的許多觀念依然積淀在廣大國民心中而繼續(xù)發(fā)揮著或優(yōu)或劣的影響。所以建構(gòu)現(xiàn)代的社會秩序,不得不對中國古代的社會秩序理論進行歷史反思,以尋求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現(xiàn)代化道路。

猜你喜歡
社會秩序秩序法律
啟蒙與再啟蒙:塑造社會秩序的實踐理性思維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滇西南邊民通婚對社會秩序的影響——以普洱市為例
創(chuàng)造(2020年5期)2020-09-10 09:19:26
秩序與自由
孤獨與秩序
犯罪與社會秩序——塔爾德與涂爾干爭論的再考察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獻血”質(zhì)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遏制違約頻發(fā) 重建藥采秩序
亂也是一種秩序
金门县| 永春县| 九寨沟县| 化隆| 宁陕县| 康马县| 凤凰县| 兴安盟| 石渠县| 汉沽区| 丰城市| 镇巴县| 阳城县| 开封市| 仲巴县| 宕昌县| 鞍山市| 丹江口市| 兴隆县| 五大连池市| 金沙县| 辛集市| 东乌珠穆沁旗| 武隆县| 宁陵县| 东山县| 永清县| 扎囊县| 荣成市| 南皮县| 宜宾市| 高淳县| 平塘县| 洪泽县| 中宁县| 漳州市| 阿克陶县| 平乡县| 新巴尔虎左旗| 蓬莱市| 泗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