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對長沙吳簡的研究是一個學術熱點。通過研究可能會解決魏晉南北朝史內(nèi)多領域尤其是經(jīng)濟史領域長期被擱置的一些重大問題,如土地所有制和依附關系的發(fā)展,并能直觀反映孫吳初期的整個社會面貌。文章欲對近十五年來長沙吳簡的研究進程做一概述,總結(jié)研究中的得失,并提出一些淺見。
關鍵詞:走馬樓;吳簡;經(jīng)濟史
17余萬枚走馬樓走馬樓三國吳簡自1996年10月發(fā)現(xiàn)迄今已逾15載春秋,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文章達到400余篇。15年來對其的研究大致經(jīng)歷三個階段:初步探討階段、發(fā)展階段、綜合研究階段。
初步探討階段:(1996—1999)主要是媒體報道、少量資料零星的公布、對個別問題的初步討論。參與探討的主要是吳簡整理者與個別專家學者,他們從多角度闡發(fā)吳簡的重大價值,對吳簡中某些重大問題(簡牘定名、佃田制度、法律制度、書法價值等)給予關注。如宋少華、李均明、胡平生、王素、黎石生、羅新、邱東聯(lián)、徐世虹等。其中,胡、王二氏由于研究視角的差異,文章中的觀點多有商榷,經(jīng)逐步發(fā)展后形成二十一世紀初學術界一道靚麗風景。
中期階段(1999—2006)吳簡研究快速發(fā)展,迎來了一個研究熱潮。《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和《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壹]》(以下簡稱《竹簡》[壹],相關著作均如是簡稱)相繼出版。1999年日本的“長沙吳簡研究會”,2000年羅新發(fā)起的“北京吳簡研討班”等團體的成立開學術團體研究吳簡的先河。這個時期專著、論集大量問世。“象牙塔網(wǎng)站”設“吳簡研究”板塊,武漢大學簡帛網(wǎng)設“三國晉簡”專欄。2001年第4期《歷史研究》以“走馬樓吳簡研究”為題發(fā)表了七篇北京吳簡研討班成員的研究文章?!逗啿芯俊?、《出土文獻研究》、《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等刊物也載有不少相關文章。2001年8月在湖南長沙召開的有關吳簡和簡帛研究的學術會議,北朝史學會和魏晉南北朝學會近幾次年會等諸多學術會議中多有相關文章發(fā)表。這個階段研究隊伍逐漸壯大,如高敏、侯旭東、謝桂華、黎虎、蔣福亞、王子今、張榮強、于振波、韓樹峰、孟彥弘等專家的文章刊發(fā)于各學報期刊中。日本方面有窪添慶文、關尾史郎、伊藤敏雄、小嶋茂稔、森本淳、阿部幸信、谷口建速、福原啟郎、安部聰一郎等專家的相關研究。不少大專院校的師生也加入到研究隊伍中。但由于吳簡資料刊布尚不全面,學者多是通過本身并不完整、受破壞的吳簡材料結(jié)合傳統(tǒng)文獻進行研究,對許多問題探討不細致不全面,雖不乏佳作但仍有文章所得觀點或基于推測,或失于偏頗。
綜合研究階段:隨著《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貳]》、《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叁]》出版,少量《長沙走馬樓吳簡·竹簡[肆]》①中資料的公布,研究進入成熟階段(2006年至今),此階段發(fā)表論文數(shù)量比中期見少,研究者在經(jīng)歷了一個研究高潮后漸復冷靜深入思考,著手整體綜合性研究。研究者逐漸對資料進行初步專題性復原研究(如利用剝揭圖等對吳簡簡冊進行復原②),采取多角度重新審視前熱點爭議問題(如利用納米類型來探討相關田的類型等③),呈現(xiàn)不少精深之作。中青年學者也在該領域多有創(chuàng)獲,如魏斌、凌文超、沈剛、孫聞博等對相關問題的綜合研究。
目前,已出版的吳簡專著和論文集有:《吳簡研究》第一輯(北京吳簡研討班 崇文書局2004);《吳簡研究》第二輯(長沙市博物館、北京吳簡研討班 崇文書局2006);《吳簡研究》第三輯(長沙簡牘博物館、北大中古史研究中心、北京吳簡研討班 中華書局2011)。日本長沙吳簡研究會主編的《長沙吳簡研究報告》第一、二、三集(東京 2001、2004、2007);關尾史郎主編的《嘉禾吏民數(shù)值一覽》(Ⅰ)、(Ⅱ)(2005、2007);《長沙吳簡研究報告·2008年度特刊》(2009)、《長沙吳簡研究報告·2009年度特刊》(2010)。于振波《長沙走馬樓初探》、《長沙走馬樓續(xù)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2007);高敏《長沙走馬樓簡牘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等?!堕L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fā)現(xiàn)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05)等著作都有不少關于吳簡研究的文章。
對吳簡的釋文校證主要有:侯旭東《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釋文補證》(中國文物報1999年7月21日)、《三國吳簡兩文書初探》 (《歷史研究》2001年第4期)。黎石生《<嘉禾吏民田家莂>釋文補正》(中國文物報 2002年10月18日)。胡平生《長沙走馬樓三國孫吳簡牘三文書考證》(《文物》1999年第5期)、《讀長沙走馬樓簡牘札記(一)、(二)、(三)》(《光明日報》2000年3月31日、4月7日、4月21日)、《<嘉禾四年吏民田家莂>統(tǒng)計錯誤例解析》(簡帛研究二00一)、《從走馬樓簡“剙(創(chuàng))”字的釋讀談到戶籍的認定》(《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2期)、《<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第二卷<竹簡>[壹]地名、人名釋文校證》(《簡帛研究》二00四)、《<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第二卷釋文校證》(《出土文獻研究》第七輯)。王素 《長沙走馬樓三國孫吳簡牘三文書新探》(《文物》1999年第9期)、《長沙走馬樓吳簡研究辨誤(一)(二)(三)》(《光明日報》2000年6月25日、7月21日、8月25日)、《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的新材料與舊問題——以邸閣、徐迪案、私學身份為中心》(《中華文史論叢》2009年第1期)、《關于長沙吳簡“刑”字解讀的意見——<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釋文探討之一》(《簡帛研究》二00六)、《關于長沙吳簡幾個專門詞匯的考釋——<長沙走馬樓吳簡>釋文探討之二》(《吳簡研究》第二輯 崇文書局 2006)、《關于長沙吳簡“關”字解讀及標點問題——<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釋文探討之三》(《魏晉南北朝史研究》)、《長沙吳簡勸農(nóng)掾條列軍州吏等人名年紀三文書新探》(《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二十五輯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9)。謝桂華《中國出土魏晉以后漢文簡紙文書概述》(《簡帛研究》二00一)。高敏《<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釋文注釋補正》(《鄭州大學學報》2001 年第4期)。于振波《淺析走馬樓吳簡中“刑”的含義》(《船山學刊》2004年第1期)、《吳簡習語考釋》(《考古》2006 年第11期,后入《走馬樓研究初探》)。王子今《走馬樓徐迪っ資攣碾故投遼倘丁罰ā噸V荽笱аПā2001年第4期)。凌文超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數(shù)值釋文訂補(《簡帛研究》二00八)。楊小亮《走馬樓吳簡中“刑(創(chuàng))”字的性質(zhì)與成因簡析》(《出土文獻研究》第七輯)、《走馬樓吳簡中的“歐”或“歐背”》(《出土文獻研究》第八輯)。日本方面則有伊藤敏雄、阿部辛信著,蔡枚譯《<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釋文補證》(《簡帛研究》二00四)等。
質(zhì)量較高的研究總結(jié)綜述類文章有:王素、宋少華、羅新《長沙走馬樓簡牘整理的新收獲》(《文物》1999年第5期);羅新《走馬樓吳簡整理工作的新進展》(《北大史學7》北大出版社2000);李進《長沙走馬樓吳簡研究論著目錄》(《吳簡研究》第一輯);車今花《走馬樓吳簡論著目錄》、《走馬樓吳簡論著目錄2004—2006》(分入《吳簡研究初探》、《走馬樓吳簡研究續(xù)探》);陳爽《長沙走馬樓簡牘研究論著目錄(續(xù))》(《吳簡研究》第二輯);凌文超《長沙走馬樓簡牘研究論著目錄(三編)》(《吳簡研究》第三輯);黎石生《近年來長沙走馬樓簡牘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2年第4期);沈頌金、姜淮《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階段性研究述評》(《二十世紀簡帛學研究》學苑出版社2003);王素《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國歷史文物》2004年第1期,后入《吳簡研究》第一輯)、同氏《中日長沙吳簡研究述評》(《故宮學刊》第3輯 紫禁城出版社 2006);車今花、于振波《走馬樓吳簡研究綜述——職業(yè)、社會身份與階層》(湖南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何立民《湖南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研究的回顧與反思》(《江漢考古》2009年第2期)等。日本方面有伊藤敏雄氏的《長沙走馬樓簡牘關系文獻·紀事一覽》(1)(2)(3)等,分入《長沙吳簡研究報告》第1、2、3集。
眾多成果的涌現(xiàn)令人欣喜,但吳簡研究仍面臨巨大困境。首先目前已出版的吳簡資料多經(jīng)破壞,信息不全面。主要記錄相關土地和賦稅信息的《田家莂》木簡材料數(shù)量有限(僅2000余枚)其中大多字跡漶漫不清。《竹簡》[壹]、[貳]、[叁](均為采集簡,原始編號在30000以前的竹簡,井壁上層被破壞后從垃圾站中追回整理的簡牘)殘損破壞程度嚴重,相關的編冊信息混亂。吳簡的研究尚待后續(xù)發(fā)掘簡(原始編號在30000以后竹簡為考古發(fā)掘的竹簡破壞小,保存較好)的整理出版。其次研究者視野不寬廣,很少參照前賢時俊的研究成果。信息掌握量小,難以達成共識導致研究無法深入。中日學界相互交流學習活動在逐漸開展但不頻繁,信息與成果互通廖廖,僅在部分專家學者中進行。最后,研究資料和研究人群的相對集中也使吳簡的學術研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011年隨著10多萬枚有字吳簡整理工作的告罄,后續(xù)出版工作陸續(xù)展開(筆者已見到有零星《竹簡》[柒]④資料的公布),對吳簡進行簡冊復原、綜合系統(tǒng)性的分析研究將會成為一大趨勢??梢灶A見在不遠的將來,走馬樓吳簡必將帶動簡牘學研究的又一個高潮——“吳簡學”的到來。
基金項目:延安大學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項目“十五年來長沙走馬樓簡牘研究綜述”(YJS11-23)
注釋:
①李均明,宋少華.<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四]內(nèi)容解析八則[A].出土文獻研究第八輯[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②侯旭東.長沙走馬樓吳簡<竹簡>[貳]“吏民人名年紀口食薄”復原的初步研究[J].中華文史論叢,2009(1):57-93;凌文超.嘉禾吏民田家莂編連初探[A].簡帛研究二00七[C].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長沙走馬樓吳簡采集簡“戶籍薄”復原整理與研究——兼論吳簡“戶籍薄”的功能與類型[A].吳簡研究第三輯[C].北京:中華書局,2011;沈剛.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壹])>所見師佐籍格式復原及相關問題探討[J].人文雜志,2008(6):152-157頁。
③侯旭東.走馬樓竹簡的限米與田畝記錄——從“田”的類型與納“米”的類型說起[A].吳簡研究第二輯[C].武漢:崇文書局,2006.
④王素.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的新材料與舊問題——以邸閣、徐迪案、私學身份為中心[J].中華文史論叢,2009(1);長沙吳簡中的“要薄”[A].吳簡研究第三輯[C].北京:中華書局,2011.
(作者簡介:王琦(1985-),男,陜西寧強,延安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生,魏晉南北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