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宗教與人類文明同步,在人類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分析了原始宗教對人類文明的影響,論述了宗教信仰對農業(yè)、漁業(yè)和旅游業(yè)等經濟方面的影響,以及對社會就業(yè)、政治、語言、教育等方面的影響。在社會主義新時期,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宗教政策,維護宗教信仰自由,積極引導宗教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
關鍵詞:宗教;經濟;社會發(fā)展;影響
中共中央《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指出:“宗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一定階段的歷史現象”,“宗教觀念的最初產生,反映了在生產力水平極低的情況下,原始人對自然現象的神秘感”。宗教與人類文明同步,對人類文明的產生與發(fā)展有極其巨大的影響,“在人類的文化知識活動領域中,宗教一直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和科學及其它社會意識形態(tài),如哲學、文學、藝術、道德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盵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對世界文化史作了這樣的概括:“古代之文明在宗教,后世之文明在學術,學術主智,宗教主情”。由此可見,宗教在人類文明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
一、原始宗教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原始宗教是原始人類社會文明的開端,人們對天、地、祖先、神靈的祭禮,作為人們經濟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了原始人類的思維進步和心理發(fā)展。在原始宗教的不斷發(fā)展和傳播過程中,極大地推動了人類語言的發(fā)展,促進了思想的豐富與交流,促進了民族的認同性和整合性的形成,上述這一社會意識又反作用于社會,促進了社會生產力長足的發(fā)展??梢哉f,原始宗教作為人們的思想支柱和精神武器,成為強有力的支撐原始社會的框架和創(chuàng)造史前文明的巨大和主要的驅動力量。它作為一種文明和文化載體,保存和發(fā)揚了人類原始文化,造就了一批脫離生產的知識分子,并醞釀、籌備和包容著階級社會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條件。所以,著名思想家梁漱溟先生說:“人類文化都是以宗教開端;且每以宗教為中心。人群秩序及政治,導源于宗教,人的思想知識以至各種學術,亦無不導源于宗教?!薄拔覀冎?,非有較高文化不能形成一大民族;而此一大民族之統一,卻每都有賴一個大宗教?!辈⒅赋觯骸盀榱司S持社會,發(fā)展文化,尤其少不了宗教。”
二、宗教信仰的空間分布對經濟方面產生的影響
(一)宗教信仰的空間分布對農業(yè)經濟的影響
在某些宗教中,由于教義和儀式而需要或禁忌某些產品,因而,對這些產品的傳播與擴散帶來不同的影響。例如,基督教中的圣餐是一項重要的儀式,天主教稱為圣體圣事。據《圣經》(新約)載,耶穌與其門徒進最后晚餐時,面對著餅和酒進行祝禱,供給他們領食,并稱其為自己的身體和血,是為眾人免罪而舍棄和流出的。后世門徒舉行此儀式以作紀念,所用物品雖各派不盡相同,但大都使用葡萄酒或葡萄汁進行祝禱,并分給教徒少量領飲。由于紅色的葡萄酒象征耶穌的血,隨著基督教的擴散,原在地中海地區(qū)種植的葡萄傳到西歐與阿爾卑斯山以北,甚至傳播到美洲與其他地區(qū),成為世界性的一種經濟作物。后來葡萄酒不單純只用于宗教儀式,發(fā)展成一種重要的釀造業(yè)??傊咸押推咸丫频尼勗煜蚴澜绶秶鷤鞑ヅc基督教的擴散有著密切聯系。
(二)宗教信仰的空間分布對漁業(yè)經濟的影響
基督教的圣經稱,耶穌是星期五被釘死于十字架上的。因此,羅馬天主教徒遵守該日不吃肉的習俗,以紀念耶穌的苦難。星期五雖不吃肉,但教徒可以吃魚,這樣就對捕魚業(yè)的發(fā)展起到刺激作用。沿海地區(qū)往往把捕獲的魚,用鹽制成咸魚以運往內地,于是魚成為貿易的重要物資。在基督教中,上面提到的實行禁酒,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教派禁食無鱗魚。當基督教傳教士把南太平洋上的皮特克恩島(Pitcairn)居民皈依該教后,島上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受到了打擊,因為那里人的肉食過去一直是依靠無鱗魚和豬肉。
(三)宗教對旅游經濟發(fā)展的影響
不論民族性宗教還是世界性宗教,它們都有大量的具有重要宗教意義的圣地。在著名的圣地與重要旅游地點中,有伊斯蘭教的麥加與麥地那,羅馬天主教的羅馬和魯爾德斯(在法國南部比利牛斯山的山麓),印度教的瓦臘納亞,日本神道教的伊勢,猶太教的哭墻等等。耶路撒冷則是伊斯蘭教、基督教及猶太教三大宗教的圣地。在這些地方,宗教的遺跡與建筑都是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同時,有的還具有奇特的環(huán)境與優(yōu)美的風景。因此,涌向這些地方的人流,不僅有很多虔誠的宗教信徒,也有不少喜愛文物與風景的游客。伊斯蘭教把到麥加朝覲列為對教徒要求的五功之一,麥加一年一度的朝覲活動有上百萬人參加,它吸引世界各地通過各種交通工具來的大量穆斯林。完成麥加朝覲的教徒中還前往麥地那,拜謁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的墓。只有一萬多人口的魯爾德斯小鎮(zhèn)每年卻吸引來朝圣的人和游客達200萬。
在佛教和喇嘛教中,一些虔誠的信徒為了表示對宗教的信仰,或為了還過去許下的愿而去寺廟朝覲進香。到達所企求的寺廟后,朝覲者除進行朝拜外,還貢奉大量的錢財。有的寺廟,不僅宗教節(jié)日期間有大量的香客朝山,甚至終年不斷,成為這些寺廟的重要經濟來源。寺廟或香客為了便利香客朝山,往往修建較好的道路。僧侶不但維修這些道路,還每隔一定距離修建有住所?,F瑞士的圣戈特哈德(st. Gotthard)山口,那些過去為招待香客的住所保存至今。大量的人進行宗教性旅游與朝拜圣地,帶動宗教性旅游經濟等方面的發(fā)展。
三、宗教信仰對社會就業(yè)、政治、語言、教育等方面產生的影響
(一)宗教對職業(yè)的影響在某些宗教中十分密切
在印度教中,由于繼承過去婆羅門教的影響,實行種姓制度,各種不同種姓的社會地位不同,其從事的職業(yè)也不同。盡管印度現在法律上取消歧視性種姓制度,但長期的影響在社會上仍繼續(xù)存在。猶太教的信徒,由于被羅馬帝國驅趕出巴勒斯坦以后,他們流浪在歐洲各地,一方面受到當地政府的壓制,另一方面又受基督教的排擠,不許他們從事農業(yè)等經濟活動,只限于在城市從事商業(yè)、手工業(yè)和高利貸。由于長期從事這些活動,加上其宗教與民族的聯系,使得他們在這些方面的才能很快超過其他宗教與民族而成為行家。到資本主義時代,貿易與金融的發(fā)展給猶太人提供了新的就業(yè)機會,使他們在現今世界的各種重要企業(yè)家與金融資本的銀行家中占重要地位。有宗教信仰的人們,為了宗教的緣故,在選擇職業(yè)時會有所側重。
(二)宗教對政治的影響非常巨大
有些國家各教派之間互相爭執(zhí),成為影響國內團結甚至造成動亂的重要原因。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印度獨立時,由于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彼此對立,分裂成為兩個對立的宗教集團,無法在一個國家內共同生活,結果出現印度教為主的印度共和國和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巴基斯坦共和國。在英國的北愛爾蘭新教徒占63%,天主教徒占35%,信奉新教的都是英國移民,而信奉天主教的大多是當地原有居民。所以,在愛爾蘭獨立時,北愛爾蘭仍屬于英國。這種情況,在世界上還有黎巴嫩、塞浦路斯、菲律賓、斯里蘭卡。在歷史上,由于宗教問題引起的戰(zhàn)爭有許多次。最重要的如為維護基督教名義而發(fā)動的十字軍東征,自1096—1293年近200年間,共發(fā)動了8次大的戰(zhàn)爭?;浇毯鸵了固m教為爭奪耶路撒冷地區(qū)展開激戰(zhàn)。從1980年起,持續(xù)9年的兩伊戰(zhàn)爭,其中也反映了伊斯蘭教的教派中的什葉派與遜尼派之間的矛盾。耶路撒冷一直是戰(zhàn)爭的中心,很大原因是由于它是三個宗教的圣地。現在,雖然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實行政教分離,但仍有不少國家規(guī)定某一宗教為國教。信奉伊斯蘭教的各國,多以伊斯蘭教作為國教,有的把《古蘭經》作為其法律依據。在挪威,新教作為國教,教堂中的牧師也屬于政府雇員。而在意大利,天主教作為國教。
(三)宗教對語言和教育起重要作用
在一些國家宗教與語言和教育關系十分密切。在歐洲中世紀時《圣經》是用拉丁文寫的,宗教儀式多采用拉丁語,所以拉丁文對歐洲有著重要影響。后來,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頒定的英譯本《圣經》,這對英國文字語言的統一與發(fā)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馬丁·路德把《圣經》譯成德文,對德語的發(fā)展同樣有重要貢獻。《古蘭經》對阿拉伯語言的規(guī)范化也起著突出的作用。在英國正是由于把《圣經》翻譯成威爾士語,才使古代的凱爾特語得以繼續(xù)存在。
在一些信仰基督教的國家中,教會辦的大、中、小學仍占重要地位。歐洲大學的起源也與教會有著密切關系,如歐洲建立最早的大學——巴黎大學(12世紀)就是在教堂學校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意大利北部以研究法律著稱的波隆那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等都是在主教批準下建立的。在早期的大學中,神學是重要的教學與研究的科目。
由此可見,宗教在人類文明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對社會就業(yè)、政治、語言、教育等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
四、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相適應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正確處理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做好宗教工作的一個重要問題。1982年初,李維漢提出了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問題,1982年10月胡喬木也提出了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協調,1990年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統一戰(zhàn)線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要引導愛國宗教團體和人士把愛教和愛國結合起來,把宗教活動納入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同社會主義制度相適應”。1993年江澤民同志提出處理宗教工作的“三句話”,強調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是我們黨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出發(fā),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宗教工作的成功經驗做出的科學論斷,是我國宗教發(fā)展的正確方向。綜觀我國和世界的宗教歷史,可以發(fā)現一個共同的規(guī)律,就是宗教都要適應其所處的社會和時代才能存在和延續(xù),十六世紀基督教發(fā)生的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就是一個例子。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宗教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存在和活動的,必須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既是社會主義社會對我國宗教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各宗教自身存在的客觀要求。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放棄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們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共產黨的領導,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和方針政策;要求他們從事的宗教活動要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體利益;支持他們努力對宗教教義做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支持他們與各族人民一道反對一切利用宗教進行危害社會主義祖國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動,為民族團結、社會發(fā)展和祖國統一多作貢獻。要鼓勵和支持宗教界繼續(xù)發(fā)揚愛國愛教、團結進步、服務社會的優(yōu)良傳統,在積極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方面不斷邁出新的步伐。
宗教既是一種特定形態(tài)的思想信仰,同時又是人類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包容豐富的文化內涵。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在社會主義新時期,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宗教政策,維護宗教信仰自由,在“積極引導”上下功夫,在引導的過程中不斷克服不適應的方面,使宗教不斷適應社會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央文獻研究室、國務院宗教事務局編.新時期宗教工作文獻選編[M].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2](奧)弗洛伊德著,文良文化譯.圖騰與禁忌[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3]劉式今.考古遺跡中原始宗教述評[J].世界宗教研究,1991(3).
[4]梁漱溟著.梁漱溟全集第三卷[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鄭麗香,女,福建莆田人,文化館館員,本科,文學學士,廈門市集美區(qū)文化館,主要從事美術創(chuàng)作和兒童美術教育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