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 趙雪敏 凌悅
2011年7月,我們參加了第九屆NOC活動網絡教研團隊賽項的決賽。面對完全陌生的教材,參與毫無經驗的賽項,我們一路過關斬將,最終獲得大賽的最高獎項“恩歐希教育信息化發(fā)明創(chuàng)新獎”。回顧參賽始末,最大的收獲不僅在那閃亮的獎牌和證書,更在活動讓我們悟到了團隊教研的力量。
● 字斟句酌復推敲,一處非工“研”未休
7月21日,經過上午的循環(huán)評價和下午的修改完善,我們最終完成的教學設計和賽前7月8日上傳的初稿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所有的變化都是經過我們激烈爭論與研討的結果。那一天,我們根據兄弟團隊的建議,又結合我們評價的另一兄弟團隊設計所受的啟發(fā),各抒己見,字斟句酌反復推敲。
1.文本取向:是關注“故事情節(jié)”,還是關注“猴王形象”
兄弟團隊在給我們團隊設計評價中寫出的第一點缺憾是“文本價值取向不夠明確”。他們的理由是這樣闡述的:“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文前的閱讀提示也是教材,就像課文、注釋、練習題。課文要細讀,其他教材焉能一掃而過、浮光掠影?比如,此課的閱讀提示,細讀則至少蘊含下述信息:其一,課文寫了石猴來歷和石猴成王的經過;其二,課文先寫石猴來歷,后寫石猴成王的經過;其三,帶著這兩個問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便不攻自破;其四,這兩個問題表露了編者以‘故事情節(jié)為取向的閱讀理念?!?/p>
思辨與升華:
【凌悅】我不怎么理解對方這段話的意思。什么叫“文本價值取向不夠明確”?
【趙雪敏】我想,他們的意思是說,我們應該按照“故事情節(jié)”的順序來開展教學,而不贊成我們以“猴王形象”來設計教學的板塊。
【胡紅】這不正是我們7月8日上傳設計之前討論過的問題嗎?當初我們的教學流程就是兩種思路,一種按照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順序授課,另一種按照猴王形象的不斷豐滿來組織教學。
【凌悅】我們要不要改成原來的另一種設計?
【胡紅】為什么要改?這篇課文的主角是誰?猴王!這是需要學生去認識的一個角色??墒沁@個角色對五年級學生一點都不陌生,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對猴王產生新的認識。
【趙雪敏】是的,我覺得還是應該從“猴王”入手開展教學。
【凌悅】我們的設計是一條以“猴王形象”串起來的線,不斷加深、豐富學生的認知。我們是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去提升對這一形象的認識。
【胡紅】其實他們闡述的理由正是我們反復推敲過的,既然我們都覺得原來的設計思路沒有問題,從大的流程上就不要再去改動它。
因為達成了共識,我們保留了原來的教學流程,使學生對猴王形象的認知由印象到文本,由平面到立體,由單一到豐富,由課內到課外。而認識猴王形象的過程,也同時關注了故事的情節(jié)。更重要的是,學生還可以從“說說、議議、品品、想想”中得到交流與互動,從而對《西游記》這一古典文學產生更加濃厚的閱讀興趣。
2.課堂教學:是關注“文本內容”,還是關注“讀中感悟”
我們在學習另一兄弟團隊的教學設計時發(fā)現,該設計非常注重學生“讀”的訓練,一讀、二讀、三讀,層層推進,效果很好。這一設計引發(fā)了我們的思考。
思辨與升華:
【胡紅】和我們評價的兄弟團隊相比,我們的設計在朗讀方面缺少點火候,你們覺得呢?
【趙雪敏】他們以“讀”來推進教學,我們以“猴王形象”來層層深入,應該說各有千秋吧。
【凌悅】我們不是每一環(huán)節(jié)也都有讓學生讀書的環(huán)節(jié)嗎?只是沒有那么明顯地寫出來罷了。
【胡紅】不僅僅是沒寫出來的問題。仔細看看我們的設計,會讓人產生一種誤解,似乎我們更關注文本內容,而忽視了學生的讀中感悟。我們應該對一些關鍵處的朗讀提出明確的要求。
【趙雪敏】比如,在引導學生講述故事之前,應該讓學生反復朗讀、品味那些最能體現猴王形象的語言、動作。
就這樣,我們對整篇設計進行了反思,在關鍵板塊增添了朗讀感悟的具體要求。比照如下:
3.學習平臺:是沿用“專題博客”,還是改用“校園網頁”
我們的設計是基于網絡環(huán)境的語文教學。最初,給學生提供的平臺是在搜狐制作的專題博客http://www.houwangchushi.blog.sohu.com/,文件上傳之后,我們又嘗試著做了一個關于《猴王出世》一文學習的專題網頁,但并沒有決定現場競賽時是否使用。
兄弟團隊對我們原來的學習博客給予了肯定,那么,我們重新開發(fā)的學習平臺是否要使用呢?
思辨與升華:
【趙雪敏】我覺得還是換了好。因為博客平臺只有參與本課學習的學生關心,其他學生或老師很少會參與進來。課文學完一段時間,這個平臺也就漸漸被人遺忘,成了一種資源的浪費。
【凌悅】怎么會呢?博客不是面對所有人的嗎?大家都可以參與?。?/p>
【趙雪敏】但我們不可能把這個博客的網址刻意告知其他人。如果我們在校園網上鏈接一個專題網頁,大家就會無意中關注。
【胡紅】是的,每天都有很多人關注我們學校網站,如果按趙老師講的在校園網上做個專題網頁的鏈接,就會有更多人有意無意地參與到我們這一課的學習與討論之中,尤其是互動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得到更多不同層次的評議,應該是好事情。
于是,我們在有限的時間里,將學生互動的平臺由專題博客轉向了校園網上鏈接的《猴王出世》專題網頁http://www.eyuan.cn/houwang/。我們在網頁上用菜單式給學生提供了學習的幫助,留下了互動的空間。
4.輔助視頻:是保留“有聲動畫”,還是改用“無聲影像”
為了激發(fā)學生親近文本,感悟作品的語言,我們在“講述故事,品味經典中的美猴王”這一環(huán)節(jié),課件中插入了一段2分鐘左右的關于石猴出世的輔助視頻。循環(huán)評價時,由于賽場網絡原因,對方在播放我們的課件時沒有觀看我們剪接過的視頻,而是鏈接了網上的整節(jié)動畫片,把原本2分鐘的內容誤看成了18分鐘,所以對我們作出了“過多追求多媒體”的評價。不過,后來他們在評委老師的糾正下與我們作了當面交流和解釋。雖然如此,我們仍然對此段視頻進行了爭辯,主要是因為受到我們評價的另一團隊的資料啟發(fā)。
思辨與升華:
【趙雪敏】我們截取的動畫片含有解說,內容跟課文差不多,而我們看到的兄弟團隊選用的是一段無聲視頻。
【凌悅】解說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還能讓學生學著它講故事,不是很好嗎?
【胡紅】五年級的學生應該有自我發(fā)揮的能力,這樣的解說有點限制學生思維,而且截取的動畫片即便只有兩分多鐘,還是長了一點。你們看,他們用的是一小段猴王出世的視頻,沒有解說,如果我們選用這樣的視頻,不正可以引導學生嘗試用白話的語言給視頻配音嗎?選用這段無聲視頻,應該更有助于訓練學生對白話語言的把握能力。
【凌悅】這么說是有道理,給畫面配音更像講故事,否則就是背書了。
于是,我們迅速上網搜索了那段關于仙石化作石猴的無解說視頻,并按照教學需要截取了不到一分鐘的片段。我們感到:這樣的視頻既能讓學生在對照中感悟經典名著語言的精彩,又為學生進行生動講述提供了依托,效果明顯優(yōu)于我們的原有設計。
● 眾人拾柴火焰高,現場急“研”出妙招
7月22日下午極其緊張。要完成對自身設計最亮點的分析和對兄弟團隊設計中一個不足的改進,還要做出一份可視化陳述PPT,而這些工作的時間只有一個小時。閱讀、思考、制作,那真是分秒必爭。
我們用較短的時間梳理了教學設計的亮點,因為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我們三個人合作的結果,所以,關于亮點的陳述是在你一言我一語中很快完成的。但是要挑選出兄弟團隊教學設計中可以繼續(xù)完善的環(huán)節(jié)并提出修改意見,這就有了很大的挑戰(zhàn)性。
在近20分鐘的時間里,我們都緊盯選定的兄弟團隊教學設計,靜靜地閱讀,默默地思考。當我們了解對方設計并開展討論時,我們不約而同地關注到了對方教學設計中的“三讀課文,自主閱讀,感受形象”環(huán)節(jié)。
對方原始設計:
1.三讀要求:感受石猴的形象應該關注哪些詞句?(提示學生聯系前幾課的方法)
2.瀏覽課文,畫出你認為值得關注的詞句,可以在詞句旁寫一寫自己的理解,及朗讀建議。
出洞部分值得關注的詞句:
(1)“眾猴把他圍住,問道”、“眾猴道”文中沒有表示語氣的詞,自己可以加上“驚訝、好奇”等詞語。
(2)“喜不自勝”要讀出欣喜若狂,手舞足蹈的樣子。
(3)“打了兩個呵呵”要連續(xù)大笑,顯示得意的樣子。
(4)“大造化!大造化!”、“沒水!沒水!”朗讀時要注意連續(xù)的感嘆號,表現了石猴得意略有驕傲的樣子。
3.三讀匯報。
相機點撥:看視頻(課件播放:石猴出洞的視頻)
這段視頻對你的朗讀有什么幫助?
我們都關注到以上環(huán)節(jié)中有值得改進的地方,于是,圍繞上述設計展開了研討。
思辨與升華:
【趙雪敏】我覺得“石猴出洞”這段視頻的播放有點多余,五年級學生還需要這樣把文字和動畫一一對應的播放嗎?
【凌悅】從他們的設計上看,對方是希望通過視頻來激發(fā)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文字,是不是也有點道理?
【胡紅】從課文來看,“石猴出世”這個段落朗讀難度大嗎?
【凌悅】對五年級難度應該不大,因為學生對《西游記》早已熟知了,五年級的學生完全有能力讀好“石猴出洞”這段文字。
【胡紅】既然朗讀沒什么難度,視頻對有感情朗讀的作用也失去了意義。最關鍵的是,我覺得這段話中有些詞語需要引導學生去想象,如“復瞑目蹲身”,這應該是個怎樣的動作?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去想象,這一方面是對學生思維的拓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機引導學生品味中國古典文學語言的魅力。
【趙雪敏】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對象是五年級學生,我覺得關鍵不是去指導學生怎樣讀出感情(這不需要過多指導),重點應該關注作品語言的簡潔,關注對話反映的人物性格特征。
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我們迅速整理出新的思路。
修改后的設計:
三讀課文,自主閱讀,感受形象
1.三讀要求:感受石猴的形象應該關注哪些方面?(語言、動作等)
2.瀏覽課文,你能讀出一個怎樣的石猴?是從哪里讀出來的?畫出你的依據,并在旁邊做出批注。
3.學生交流。以“石猴出洞”為例,讀出石猴因勇敢而顯果斷,因性急而顯干脆。例如,“石猴喜不自勝,急抽身往外便走,復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我們都進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氣”等。
4.拓展閱讀。出示不同版本的《石猴出世》文字部分,引導學生比照閱讀。
我們認為,修改后的教學設計緊扣文本,同時又關注了學生的年段特征。因為五年級的學生思維水平早就高于了“形象直觀”,所以應該以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為主,讓學生把看視頻的時間用在對文本的理解上,將文本通過想象轉化為畫面與同學交流,這樣的想象力是有個性的,石猴的形象在學生心中也會變得飽滿,而不是通過觀看視頻后所呈現的單一。同時,修改后的教學設計也體現了課件資源“簡約而不簡單”的原則。
● 同舟共濟“研”帆起,乘風破浪萬里航
從全市初賽一等獎到全國決賽一等獎,到最終摘得大獎,我們對NOC活動從一無所知到略有了解,到實戰(zhàn)感受盡知其意,一路耕耘一路歌,每一位成員都感慨萬千。
【凌悅】回顧比賽歷程,從火車臥鋪上蜷縮著身子醞釀教學新思路到賓館里挑燈夜戰(zhàn)修改教學方案,從差異爭鳴到通力合作,從擔憂迷惘到驚喜快樂,那梯道里匆匆走過的步伐,那賽場上敲打鍵盤的啪啪聲響,那評委席上專家們的懇切目光,那答辯時刻唇槍舌戰(zhàn)的鋒芒,那場外臺階上疲憊而焦急等候的背影,那得知獲得佳績時的欣喜若狂,那一段連續(xù)不斷的徹夜未眠……一串長長的記憶已經收進我專業(yè)成長中最為精彩的目錄篇章。
【趙雪敏】我曾經一直害怕在人多的地方演講、發(fā)言或是做其他任何事情,因為總擔心自己做不好,索性不去做。這次比賽,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其實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兩次陳述與答辯,自己都能落落大方地發(fā)言,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些畏懼。尤其是“問鼎賽”的現場答疑,臺下觀眾及團隊戰(zhàn)友投來的微笑,都向我傳遞著極大的鼓勵。工作第四個年頭的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胡紅】一次活動,我感受到了三股巨大的力量。
第一是團隊的力量。從個案的形成到團隊合作形成共案,從對兄弟團隊教學設計和課件的學習與評價,到吸取其他團隊優(yōu)點、完善自身團隊的設計,在充滿挑戰(zhàn)的競賽中,我們團隊精誠合作,充分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有思辨,有升華,享受了合作、學習、成長的快樂!
第二是技術的力量。網絡教研團隊競賽,教學設計注重的是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整個參賽過程采用無紙化環(huán)境,全部在網絡中完成。無論是“問鼎賽”上的現場觀摩,還是“分享會”上的優(yōu)秀作品欣賞,都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到:技術運用得當,真的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第三是思考的力量。參賽時,我們一直在思考;參賽后,我們仍然在思考。感觸最深的是網絡教研團隊這樣的形式。我們思考著:如果每一個團隊都能養(yǎng)成網絡環(huán)境下同儕互助、自我完善的習慣,這樣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應該更迅速。大賽的最高獎項可以算作對我們辛苦付出的回報,但在我們看來,真正的回報更在于NOC活動給我們帶來的更加開闊的視野和有可能去實施的一種新型教研方式。
后記:參加第九屆NOC活動已經過去半年多時間,我們學校也在這一活動啟發(fā)下,研發(fā)了校本研修新模式——團隊賽課,而且在區(qū)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很欣慰有過這樣的一次教研旅程,我們可以無悔地說:NOC,我們經歷過,感恩過,思考過。今后,NOC還會有我們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