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芳
何炳章先生在《課外閱讀:為孩子儲蓄自己的童年精神》中指出:“熱愛讀書,每天閱讀,養(yǎng)成習慣,堅持終生。”筆者認為,園內開花園外香,如果課外閱讀是花香四溢,那么課堂教學必然是滿園春華之沃圃。
本文將從語文課堂教學的角度,引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閱讀中外經(jīng)典,加強課內與課外的聯(lián)系,打通兩者聯(lián)系渠道。
一、課前播下第一枚種子:太棒了,明天我也講一個
課前2分鐘,設置一個“我閱讀,我展示”環(huán)節(jié):由學生提前自愿報名,展示自己喜愛的課外讀物。一本書的名字、一個故事的梗概、一首小詩、一段美文、一點心得……只要有同學說,小學的孩子就會瞪大了眼睛津津有味的分享,然后就會有孩子摩拳擦掌的模仿,一節(jié)課一個機會,一學期的日程不難提前預訂一空的。
有了這個準備,教師可以根據(jù)授課內容,提前了解學生的閱讀方向,有選擇的請學生講述相應的內容,使這個環(huán)節(jié)融入新授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對于就自己的閱讀方向不明確以及閱讀積極性不高的學生,教師可以“請求”學生“幫忙”,讓他們查找某方面的資料等等。能幫上老師的忙,對學生是多么大的動力呀,往往讓老師驚訝的結果就在這時產生了:尚且有閱讀困難的她或者他,卻捧著大部頭,孜孜不倦的讀起來……這個小小的環(huán)節(jié),對于講述者,我們關注的是個體的差異性,讓每個學生的閱讀都有機會受到完整的關注,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對于聽述者,我們關注的是整體的共享性,讓全體學生分享閱讀的快樂,稚嫩的心聲總會得到同樣稚嫩的回應。當然,不必苛求一定要達到某種效果,單單是通過這樣一個短小的交流,再加上老師對上臺者有意識的重點表揚,不知道有多少小小的心靈在吶喊:明天我也講一個!
二、課堂播下第二枚種子:課文原來如此豐美
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既能使學生在課內掌握的知識得到鞏固,在課內培養(yǎng)的能力得到鍛煉,也有利于教師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1. 以教材中某一課文為基點。(1)向同題作品延伸。題目相同或相近的作品,由于作者不同,人生閱歷和體驗不同,情感立意不同,所表達的主題也不同;文體不同,選材不同,表達方式不同,寫作目的也就有異。如,學習了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再讀讀美國克倫·沃森的《生命生命》,學習了魯迅的《社戲》,再讀讀林語堂的《聽戲》;通過對風格各異,主題不同的作品的比較閱讀和分析,學生既擴大了閱讀量,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領悟到了文學大師們立意有別、各有千秋的寫作藝術。
(2)向同類文章擴展。這同類可以是題材的同類,也可以是文體的同類,也可以是某一寫法的同類。如,學習了第九冊馮驥才的《珍珠鳥》后,我向學生推薦閱讀《我與鳥有個約會》這篇散文,該文寫作者以關愛之心待鳥在陽臺上放棗招攬鳥兒,并多次試圖接近鳥兒,結果落了個棗盡鳥飛的結局。其目的是讓學生比較兩篇散文在內容、構思、特色、藝術構思、風格方面的異同。在比較中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認識,理解和鑒賞。教學《只有一個地球》前,可推薦學生閱讀與環(huán)保有關的課外資料。
2. 以節(jié)選的課文為基點,向整部作品擴展。由于教科書的容量有限,有些中、外名著只能選其中的一節(jié)或幾接文字,對理解課文有一定的影響。以蘇教版語文第十冊《景陽岡》一課為例,在學習這一課時,教師激發(fā)興趣:《水滸傳》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梁山好漢一百零八將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那么你最喜歡哪一位?課外認真閱讀《水滸傳》有關章節(jié),筆錄出其故事的梗概,并寫出你如何喜歡他?學習了《草船借箭》,布置學生讀讀《三國演義》,下一節(jié)課,我們將舉辦一個“三國英雄會“活動。這樣,興趣有了,任務有了,那匯報便是學生在“三國英雄會”中的表現(xiàn)以及學生筆錄內容、感想的張貼展示了。學了《猴王出世》,讓學生讀讀《西游記》;學了《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來讀讀《儒林外史》;學了《鳳辣子初見林黛玉》,讓學生讀讀《紅樓夢》……
3. 以課文為基點,向同作者的其他文章拓展閱讀。學習了冰心奶奶的《只揀兒童多處行》后,引導學生品讀《小橘燈》、《寄小讀者》等;學習了《海倫·凱勒》后,帶領孩子賞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了安徒生的《丑小鴨》,再去讀讀他另外的童話,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和《看門人的兒子》。既是相類似主題的童話作品,又是出自同一個作家之筆的文章,學生往往帶著濃厚的興趣。這些童話真實地描繪了窮苦人的悲慘生活,又滲透著浪漫主義的情調和幻想。既讓學生同情不幸的窮人,也會在培養(yǎng)學生的善良、純潔的高尚品質上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在詩歌教學中,同一個作者的作品更具有廣泛性。
三、課終播下第三枚種子:我讀書,所以我很棒
但凡語文老師,都會在無意有意中做知識的遷移拓展工作,我們則加大了這個環(huán)節(jié)的關注力度,使之成為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自然延展的關鍵橋梁。
課文講授完畢,集中為學生做一個相關閱讀內容鏈接:可以從作者的其他作品中選擇;可以是與課文風格相類的名篇;可以是和作品同時期的其他名篇;可以是課文內容中涉及到的美文名篇……可以是精悍小文,可以是鴻篇巨著;不要擔心大部頭,只要相關的,大膽地告訴孩子,不要擔心孩子太小,嚇著孩子,恰恰相反,小孩子面對“重大問題、龐然大物”的鎮(zhèn)定,著實應該嚇著成年人。這只是一個“知道”的過程,不一定非是一個掌握的過程,多知道一些,有什么不好。何況學生們下節(jié)課保不準就因講述其中某個大部頭,賺來無數(shù)雙大眼睛的注目禮!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結合教材的特點,以落實重點訓練項目的課文為“經(jīng)”,使學生掌握閱讀方法;以優(yōu)秀課外讀物為“緯”,引導學生運用讀書方法,從而構建“經(jīng)緯”交錯的閱讀教學網(wǎng)絡,促進知識的遷移,使課內外相互補充,相得益彰。這也正如何炳章先生所推崇的“課外閱讀不是可有可無的額外負擔,而是與課內學習平起平坐的分內任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