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龍
誕生禮儀中的鞋
家庭最重要的功能,莫過于生育。多子多福,增丁添口,這是潮汕民眾在長期的封建宗法社會里形成并延續(xù)下來的傳統(tǒng)觀念。誕生禮,是整個人生禮儀的開端,它標志著一個新生命的誕生與成長,所以歷來被潮汕人所重視。在潮汕地區(qū),嬰兒出生到了滿月,俗稱“到月”,外婆家要送來腰兜、紅鞋、貓帽和衫及方裙等,以表對外孫的疼愛。嬰兒滿周歲那天,外婆家還要備椅轎一架、新衣服一套、新鞋一雙贈給小外孫。鞋子成了祝福孩子健康成長、長命百歲的吉祥物。潮汕民間認為,剛出生的嬰兒尚處于陰陽交界、人鬼之間,“陽氣”不足,為了祝福孩子健康成長,長輩要給孩子穿一些飾有符號和象征意義的鞋。其中,給小孩穿有獸形圖案的鞋,寓容易養(yǎng)活以及長命百歲之意,包含了對孩子良好祝愿和關(guān)愛之心。小孩滿月和周歲時穿的鞋具有一定的紀念意義,聰明的父母會在孩子穿后細心地存放起來,待孩子長大后再還給他,讓孩子感念長輩的苦心,增加孝順之意。
成人禮儀中的鞋
潮汕人在孩子15歲(虛歲)時,要舉行特有的成人禮俗——“出花園”。在農(nóng)歷七月初七乞巧節(jié)(也有在七月十五日中元節(jié)或另擇日)這天,長輩要為孩子備辦三牲果品拜別公婆母,一方面是答謝公婆母庇佑孩子成人,另一方面是祈求孩子成人后平安大吉。在這一天,“出花園”者有穿紅木屐的習俗。相傳明嘉靖年間潮州狀元林大欽少時讀書,買不起紅鞋,便穿紅木屐上學。后來,年僅21歲的林大欽便高中狀元,名揚天下。潮汕人覺得穿紅木屐是個好兆頭,因此在孩子“出花園”時就給他買雙紅木屐。如今,小孩“出花園”父母們多追求方便、實用,并且要滿足小孩自己的需求,于是涼鞋、靴子、布鞋以及外來的日本木屐等逐漸取代了傳統(tǒng)木屐。故此,除了選擇面變廣以外,鞋子的時尚度和實用性也大大提高了。另外,在潮汕地區(qū)如潮州、揭陽等地小孩入學第一天要穿紅木屐,寄望孩子讀書會聰明、有出息,讓孩子讀書有個好兆頭。
婚姻禮俗中的鞋
舊時的潮汕地區(qū),男女之間的婚事都講究“媒妁之言”。由于媒人對婚事的進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并且需要經(jīng)常在男女雙方之間跑動,因此,親事若能談妥,男女雙方都要買鞋給媒人,表示好事多磨,媒人為了親事的撮成在男女之間磨穿了鞋子。此俗在潮汕地區(qū)仍保留至今。
在潮汕地區(qū),新娘出嫁前要準備好攜帶的特殊物品,當中就有“上轎鞋”,一般是5雙,按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安排,根據(jù)不同季節(jié)穿不同的鞋。另加水鞋一雙,以便雨天的行動,表示夫妻風雨同心,共同走好今后的道路。新娘通過對5雙“上轎鞋”的準備,向人們展現(xiàn)出她的靈思巧慧。另外,男方送聘禮時忌送鞋,送鞋就意味著女方會穿著鞋子溜掉,這門婚事將會告吹。
本相鞋是澄海一帶的姑娘出嫁前準備的將來帶到夫家去的一種見面禮。一般姑娘定了人家之后,就會開始在閨閣里精心縫制布鞋。出嫁的時候,便把這些鞋隨身帶往婆家,送給婆婆、妯娌、小姑、小叔等。以鞋作為禮物,一則取“和諧”之意,希望以后大家和睦相處;二則顯示新娘心靈手巧。所以,鞋面上都會有新娘用五色絲線繡出的精美圖案,故其也稱繡花鞋。其繡紋主題來源于生活,主旋律是潮汕民間文化和潮汕民俗風情,基本圖案有花鳥草蟲、飛禽走獸、瓜蒂花果、山川風物、戲劇人物等。吉祥圖案有蓮生貴子、榴開百子、雙蝶戀花、龍飛鳳舞等,寓意著生命的贊歌和美滿的人生。如今,姑娘都不用親自動手做鞋了,但還是有買鞋行俗。
海陸豐一帶的新娘結(jié)婚當天,到夫家的第一件事就是進房換衣?lián)Q鞋,然后才可向公婆捧茶。換下來的“上轎衫”“上轎鞋”,只能留作紀念,再次穿嫁衣和鞋子意味著不吉祥——要重嫁。
結(jié)婚當晚新郎新娘上床安寢時,新郎的鞋忌被新娘踩到,必須放到新娘踩不到的地方或藏起來,否則就一輩子在妻子面前抬不起頭來;新娘忌踩新郎的鞋,否則就是對新郎的莫大侮辱。
潮汕男子若死了妻子,再次結(jié)婚稱作續(xù)弦,俗稱“娶接枝”。新婚第一夜,床底下要多添一雙女繡花鞋,床上要在夫妻的枕頭中間再加一個枕頭。臨睡前,丈夫和新娘要給亡人打招呼,喊她的名字,“請”她上床入睡。
喪葬禮儀中的鞋
潮汕地區(qū)自古以來就將喪葬禮儀列為儒家文化的重要標志,靈魂不滅觀念是潮汕人根深蒂固的信仰。潮汕人認為,人的肉身消亡后,其靈魂仍在茫茫冥間活動,甚至還能轉(zhuǎn)世再生。死亡僅僅是從陽間走向陰間的過程,所以喪葬服飾文化中的鞋飾成為死者靈魂“走進”冥冥世界的關(guān)鍵器具。在潮汕地區(qū),老人死后,他的子孫后代要為其穿黑鞋,此鞋不能用毛皮制作,也不能用皮底,以防靈魂下輩子轉(zhuǎn)世成牲畜。大殮后,族長或法師會給喪家子孫賜授麻衣、麻帽、草鞋或麻鞋、孝杖,以供喪期使用,稱為“賜杖成服”。
行業(yè)習俗中的鞋
潮汕地區(qū)的泥木匠每到新的工地做工,晚上睡覺時要把自己的鞋子放在床前,一只陰一只陽(如果睡地板時就放在草席一邊),以防新地方不清凈,有鬼作祟,把自己的鞋子放成一陰一陽表示向鬼“言和”。
在潮汕戲劇行業(yè)中,靴鞋是服飾的附屬部分,長筒裙蓋住腳面的深幫子鞋稱為靴,余者為鞋。通過鞋面顏色、紋樣的變化和鞋底厚薄的不同就能創(chuàng)作出多種多樣的品種,以滿足劇中各階層人物穿用。據(jù)《潮劇志》載,靴鞋分長靴、短靴、男鞋、女鞋四大類。靴底的厚薄,從二寸至五寸不等。長筒靴,所有文武官員、文生武生均可穿,短靴多屬武人穿用,便于開打。男鞋在鞋頭起兩條立體線,俗稱“雙鼻”,或墊上一個突起的如意形,俗稱“勾紋鞋”。女鞋面一般繡上花飾,武旦的鞋頭加綴上五色絳穗一綹,稱為“彩鞋”,也用于花旦角。藝人睡覺時,禁忌鞋頭朝外放置,否則將會被逐出戲班。戲臺上的靖棚、畫著花臉的凈角也要穿草鞋趕妖。
新中國成立前潮汕地區(qū)的交通工具不發(fā)達,無論遠近人們都是步行來往,所以草鞋是必不可少的東西。挑魚苗奔走要穿草鞋;抬轎、挑鹽、挑魚走遠道買賣要穿草鞋;上山采薪必備的是“尖擔、葵笠”,也要穿草鞋;分批(送僑匯)工人,四鄉(xiāng)奔走,要帶紙雨傘,也穿布鞋或草鞋。草鞋是用稻草編織而成的有鞋底而沒有鞋幫的便鞋,價錢低廉,穿時用帶子穿過鞋底前面的鞋鼻,套過兩邊的鞋耳和后跟的翹起處,束緊之后,就可行走,既保護足底,又易散熱。民俗中還認為草鞋能去邪氣,鬼怪怕草鞋。
新中國成立前地主富農(nóng)在雇傭長工(俗叫春哥)時,一般是議定五年報酬,雇主包伙食,外加衫褲各一件、鞋屐各一雙。
潮汕農(nóng)戶家里的雞若是得了瘟疫,要拿一塊花旺(一種植物)、一只舊草鞋、一張舊糧單,縛在一起放于雞籠上面。有的拿一塊花旺和一塊杉剌掛在雞籠上面,說是這樣可驅(qū)除鬼魅。也有的寫一張“姜太公在此,此雞不賣”的字條貼于雞籠上。
潮汕地區(qū)昔日有蛋民,宋時已有記述他們受雇幫潮州通判陳堯佐捕鱷魚,“會蛋網(wǎng)于淵,獲此者以獻”。他們世代以舟為居,萍蹤無定,活動于江海之上,以操舟載運和捕魚為生,不與陸上人通婚。蛋民對船特別愛護,禁忌穿鞋上船。
昔年婦女的“高跟鞋”
清代潮汕平原婦女大多纏足,只有山里的勞動婦女或平原婢女不纏足。潮汕女子從十歲左右時就要把好好的足趾壓屈變形,纏成“三寸金蓮”,穿起“屐桃”。這“屐桃”無異是一種高跟鞋,鞋跟要寸余高,只不過是一圓木,直徑也要一寸,不比現(xiàn)在時髦的高跟鞋那么小而尖罷了。潮語所謂“屐桃”,就是因其鞋跟是木制的,像木屐;而又因婦女把足纏得很短小,足盤足趾都縮成小而尖,像個桃子,故稱。其實,“屐桃”在足跟下面支持著的是高圓木段,是一種高跟。跟木上面才是由兩片珠花的鞋幫和布鞋底合成,鞋頭很尖。會武功的女子有的還把鞋裝上鐵頭,稱為“鐵屐桃”。舊時潮汕女子出嫁時,隨嫁物品中有一個小凳柜,是專門作纏足的裹足布等物放置及坐洗足趾用的。如今這種小凳柜已經(jīng)絕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