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現(xiàn)代學校武術的嬗變:實踐的反思與價值追求

2012-04-29 01:16:28王智慧劉建華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12年5期
關鍵詞:實踐反思價值追求

王智慧 劉建華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和邏輯分析方法,對現(xiàn)代學校武術發(fā)展的實踐進行總結研究。認為,今天學校武術的現(xiàn)狀仍然是表面繁華掩蓋下的凄涼景象,教學內容的競技化與教學對象需求的大眾化之間的矛盾突出,武術課與體育課關系的混淆是造成這一現(xiàn)狀的主要原因;學校武術需要從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的角度和文化安全的角度對其價值理念與文化的主體性進行建構,增強文化的自覺、自信與自強。

關鍵詞:學校武術;實踐反思;價值追求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2076(2012)05-0100-05

在體育全球化的今天,西方體育以強勁的勢頭席卷全球,武術作為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代表在這場博弈與爭奪的過程中發(fā)展式微。尤其在以青少年為主體的中小學教育體制中更是出現(xiàn)了種種問題,學校武術的空間開始被西方的體育以及域外武技所沖擊,盡管我們不愿意接受這種事實,但是這已經是鐵的事實?,F(xiàn)代學校武術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準確來講是

從1961年第一部中小學武術教學大綱的頒布到今天經歷了近60年的發(fā)展,雖然在教學內容的設計和師資配置上取得了很大的變化,但直到今天學校武術的發(fā)展仍然沒有擺脫尷尬局面,因此客觀深入分析武術在學校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總結經驗與教訓對于學校武術的開展非常重要。

1 武術在學校推廣過程中的實踐反思

1.1 表面的繁華與實際的凄涼是當今學校武術發(fā)展的真實寫照

1.1.1 學校武術表面的繁華

從史料來看,現(xiàn)代學校武術的發(fā)展無論是在人才培養(yǎng)上還是課程設置上均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處于一種前所未有的繁華狀態(tài)。說其繁華主要是基于以下幾點的佐證:第一,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武術的開展。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朱德同志就提出 “要廣泛地采用民間原有的許多體育形式”;李鐵映曾指出“武術是國寶,要把武術列為從小學到中學直至大學體育的課程,要把現(xiàn)代體育教學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教學聯(lián)系起來,讓每一名學生都學會一種拳和一種器械,要把武術列入到‘達標標準里去”[2];2004年教育部也號召“在體育課中應當適量增加中國武術等內容”[4]。武術一直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的倡導下各個學段均制定了學校武術的教學內容和計劃,形成了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武術課程體制,武術教學內容也幾經變遷和更迭并逐步走向規(guī)范。第二,武術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取得了空前的成就。目前全國范圍內共有40余所院校招收武術專業(yè)本科學生,1984年開始設置武術專業(yè)(現(xiàn)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專業(yè))碩士,上海體育學院是我國最早(1996年)獲得武術理論與方法的博士點的單位,隨即在1997年學科確立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該學科發(fā)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北京體育大學、武漢體育學院、上海體育學院等多家武術專業(yè)方向的博士授予權單位。由此可見,武術作為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學科一樣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有了多所院校能夠全程培養(yǎng)武術專業(yè)的高學歷人才,形成了學士、碩士、博士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yǎng) 學校武術實際的凄涼

為什么說武術在學校的開展實際景象是凄涼的呢?主要基于以下事實作為判斷的依據(jù):第一,來自權威機構的調查。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為了解學校武術的開展情況,于2005年開始對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qū)的252所普通中小學的武術教育現(xiàn)狀進行調查研究,調查作為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的重大項目,歷時近3年,發(fā)放問卷13 631份,其結果顯示:武術在我國被稱為國粹,但是作為國粹的武術在中小學課程中開展得非常不樂觀,開設武術課程的學校只有30%;有些學校為了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項目削弱了武術課程;學生了解武術的主要渠道來源于影視小說;已經開設武術內容的學校教學任務由普通體育教師(所占比例為70.8%)承擔,開設的課程以套路為主[3]。相對于中小學而言,高校的武術教學開展情況也不樂觀,雖然高校的武術師資相對中小學來比較略占優(yōu)勢,但是教學方法單一,缺乏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不少高校所謂的武術課其實際內容就是太極拳、木蘭扇、太極劍等。而許多學校雖開設武術散打課,但是課程的名稱卻單純地稱為“散打”,在高校中出現(xiàn)了“武術是太極拳、太極扇”而“散打”是另類項目的錯誤觀點。這也就不難解釋“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為何淪落為“肢體運動”和“操化表演”的原因了。由此“博大精深”與“薄小俗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充分暴露了我們對武術的認識缺乏規(guī)范化和標準化,必須說明的是這種規(guī)范化和標準化并不是指千篇一律的競技武術和基本功標準化套路的模式,而是對中國武術的全面審視,特別是對文化和內容的界定。第二,來自媒介的佐證。2005年《中國青年報》上發(fā)表文章,大意是“當規(guī)模不一的跆拳道館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在中國都市各處時,號稱國粹的中國傳統(tǒng)武術已開始淡出人們的視野。……曾經有億萬習武人口的中國,此時其最有創(chuàng)造力和潛在價值的人群卻是在通過跆拳道的練習來體驗傳統(tǒng)武術精神”[5]。這條信息并不是無中生有也不是聳人聽聞,正是當今武術發(fā)展和生存空間的真實寫照。2006年3月,何振梁先生就“奧運精神與中國文化”答《文匯報》讀者提問時說,“……為什么有那么多青少年以及他們的家長愿意學習跆拳道,而沒有同樣多的人群愿意學習中國武術”,希望搞武術的人要好好總結,盡早把問題解決得更好一點[6]。第三,來自筆者近十年從事高校武術與跆拳道教學的體會。對于高校學生而言,熱衷于武術課學習的人群越來越少,在課余俱樂部中學習跆拳道需要繳費但是仍有大批的愛好者積極參與,而對于武術俱樂部免費學習反而生源不多。上述資料說明,號稱中國傳統(tǒng)文化載體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確實已經或接近淪落為“名存實亡”的凄涼境界了。

1.2 教學內容競技化與教學對象需求大眾化之間的矛盾

在學校武術教學中,內容的競技化與受眾群體的大眾化一直是困擾學校武術教學的核心問題之一,學校武術一直是位居于學校體育概念之下的下位概念,即學校武術是學校體育課程的一部分。這是歷史發(fā)展造成的。因為我國的武術學科自成立之初就由隸屬于體育教育專業(yè)下的武術專項演變而來,到后來獨立出來的武術系、武術專業(yè)和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專業(yè)一直是隸屬于體育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或三級學科,所以武術的教學內容一直有著競技體育的烙痕,武術一直裹挾在體育教育的范疇之內,教學中以競技為主,缺乏人文氛圍,特別是教學內容的掌握上以現(xiàn)代競技武術為主,學生專業(yè)性強但知識面相對較窄,這種模式幾乎是千篇一律。這就造成以競技為主導的環(huán)境下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必然要按照“基本功—規(guī)范化套路”的模式進行教學。而有著深邃的人文氣息和民族文化內涵的武術在這種模式下也就變得“薄小而俗淺”了。要求嚴格、周期性長、實用價值低、缺乏動機激勵和時尚性等成了學生不愛學武術的主要原因。另外武術概念的更迭彰顯了對武術的認識水平,因此也是影響學校武術發(fā)展的客觀因素。武術概念的更迭折射出了我們對武術的重新認識,也是引導武術發(fā)展的核心精神。建國后武術概念幾經演變,反映了武術管理者和工作者對武術運動的深入思考(首次) 將武術確定為民族體育形式,將武術的內容概括為拳術器械套路和鍛煉方法 涵蓋拳術、器械和鍛煉方法(功法)三個維度

1978 將武術的運動形式概括為按照攻防進退和剛柔虛實等規(guī)律組成的套路運動,其內容包括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攻防格斗動作素材 主要指套路運動,涵蓋徒手和器械兩方面內容

1983 將武術的運動形式確定為套路和格斗,套路在保留78版定義的基礎上,對格斗項目進行了定義,認為格斗項目是在一定條件和規(guī)則的限制下,兩人進行的斗志較力的體育活動 涵蓋套路和格斗兩個維度,首次將格斗內容涵蓋其中

1988 將武術確定為中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其主要內容是技擊,包含套路和格斗形式。 涵蓋套路和格斗兩個維度,突出強調由技擊動作組成和內外兼修

2009

(最新) 將中華文化作為武術的理論基礎,是內容上涵蓋了套路、格斗、功法等主要運動形式的傳統(tǒng)體育 涵蓋理論和技術兩個維度,首次提出以中華文化為理論基礎,以技擊為基本內容,運動形式包括套路、格斗和功法

從表1中的武術定義內容可以看出,最早的武術定義主要以套路運動為主,定義中并沒有反映任何文化信息。2009版的武術定義中就明確提出了武術的理論基礎是中華文化,表現(xiàn)形式涵蓋了套路、格斗和功法三個部分。這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是對武術科學認識和全面闡述的結果。在過去的武術定義指導下,學校武術教學大綱也是以套路為主,如今學校武術教學大綱的內容體現(xiàn)了文化的內涵和武術的搏擊內容。雖然武術概念更迭要滯后于實際操作,但是這還是為我們傳遞了一個好的信息。因為武術概念的確立為研究學校武術提供了契機,多年來我們投入到競技武術上的精力要遠大于學校武術,并沒有將學校武術真正研究透,也一直沒有整理研究出來真正適合在學校推廣并受到廣大學生喜愛的武術教學內容。從師資培養(yǎng)到學校武術的實際操作始終離不開競技化,從教學對象上來看學校武術面臨的是廣大學生,這個群體是大眾化的,這個龐大的大眾化群體接受者與只有少數(shù)人才能承受的競技化武術教學必然要產生矛盾,這個矛盾恰恰是學校武術教學中學生不愛學武術的瓶頸。

1.3 武術課與體育課的關系需重新定位

時任國家體委主任的李夢華同志在1987年就明確提出,“我們目前開展的體育項目有四五十個,這其中包括武術,但是這并不代表武術的位置是四十分之一或者是五十分之一??梢哉f他在其中應占一半的位置”[7]。之所以有這樣的論述說明武術的重要性,武術不僅具備體育的功能而且又有高于體育的價值內涵。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在80年代又提出了“武術屬于體育,但是高于體育”的科學論斷。要論證武術課與體育課之間的關系,關鍵是要對武術與體育的關系進行界定,只有理清了武術與體育的關系,才能更好地認識體育課與武術課的關系,從而進一步安排好課程分配與設置。

“體育”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18 世紀的法國,其英文拼寫為“Physical Education”,即“體格教育”?,F(xiàn)有資料記載“體育”一詞進入我國的時間是在1897年,應該說自從“體育”一詞引入我國以來,圍繞著以西方文化為主體的體育和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母體的武術之間的爭論始終沒有停止過,如今這種爭論似乎隨著武術體育化的進程而逐步開始偃旗息鼓。武術的聲音似乎也越來越小,其根源在于西方體育的學問和知識體系以一種強勢的姿態(tài)迅速取代了中國武術的學問和知識體系。

如今的武術在體育化的道路上始終禁錮于體育空間之下,走向了模仿和舍己從人的道路,脫離了本應該屬于自己的藝術、身體、文化和哲學空間。武術整體如此,作為其下位概念的學校武術更是喪失了武術文化的主體性。如此看來,作為體育課程中一個項目的武術在學校中的推廣也就必然會出現(xiàn)種種問題。近年來先后有學者提出在學校武術的課程設置上應該安排“2+1”的課程模式,即指在課程設置上安排兩節(jié)體育課的同時必須安排一節(jié)武術課,以推進學校武術的開展。這種硬性的課程設置對于武術的推廣固然是好的,但是在這之前我們必須界定好武術與體育的關系,這才是問題的核心。張耀庭認為: 把武術限定在體育范圍內是不夠的,原因是武術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武術的內容包含傳統(tǒng)武術和競技武術,這其中傳統(tǒng)武術具有典型的文化色彩而競技武術具有典型的體育屬性;洪浩教授認為:在武術的內容中還包括一些不具備體育屬性的實用武術,武術內容中只能部分地轉變?yōu)轶w育項目;呂滄認為:單純地把武術局限于體育項目中會制約武術的發(fā)展;認為楊祥全:武術運動屬于體育范疇,體育不能涵蓋傳統(tǒng)武術,兩者是交叉而不是相屬關系,兩者是包含的關系。筆者認為,武術課和體育課程在學校的教學中有交叉的關系,這種交叉是一種共性,即教育性和對體質的提高,但武術的獨特文化內涵使體育是不能比擬的。因此,重新界定武術與體育的概念,重新理清武術課與體育課之間的關系進而界定學校武術,都是要有深入全面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作為支撐才能真正實施的,不解決這些問題,武術在學校中開展仍然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 學校武術推廣中的價值追求

2.1 價值理念與文化主體性的建構

我國的社會制度和經濟是建立在農業(yè)文明基礎之上的,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和專制主義的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背景和政治體制。農業(yè)社會或小農經濟體制下人類對自然的依賴性較強,在與自然界的關系上主要表現(xiàn)為對自然的崇拜和順應,因此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構建武術理論的基礎。而西方的價值理念和文明主要是建立在古希臘文明和基督文化之上的,尤其是近代的西方文明是建立在工業(yè)革命和商品經濟之上的,典型的海洋民族文化類型,注定了海上的商貿活動成為其主要生活方式,地域和財產關系的城邦社會體制是西方社會的基礎,進而形成了西方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西方文化層面上很少強調對自然的崇拜以及順應自然的理念,西方人強調的是對自然的征服和挑戰(zhàn),因而其民族文化特點往往表現(xiàn)為外向性、競爭性與流通性等。正是這種文化特征孕育了奧林匹克運動,作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和號召力的體育文化形態(tài),其文化傳播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分析奧林匹克的傳播歷程不難發(fā)現(xiàn)“價值理念體系的傳播”是奧林匹克運動傳播過程中的成功經驗之一。奧林匹克格言、宗旨、精神與口號等作為其價值體系的核心部分與人類追求公平、平等、自由的理想相契合。其體現(xiàn)的“進取精神、追求和平的渴望、身心和諧發(fā)展的良好生活方式等是人類潛意識里更深層的東西,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在集體意識里共同追求的美好愿望”[8]。這種傳播是精神與價值理念的傳播,這種理念是人類普遍接受的,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反觀我們的武術推廣,武術的推廣過程其實就是其體育化的進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根據(jù)奧林匹克的需要改變著自己,取得的成就上文已經提到。武術跟其他的項目不一樣,筆者認為其本質區(qū)別就是武術有著深厚的東方哲學意蘊和中華文化底蘊。武術的核心價值始終與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相契合,精神上弘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剛健有為”,行為上倡導“道德至上”。正是如此使武術體育化過程出現(xiàn)了利弊共生的結果,而且現(xiàn)在看來也有些弊大于利的勢頭,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們在改造武術的時候偏重于技術的“競技”化,忽略了自身價值理念和文化主體性的構建。放棄了價值理念和文化主題的武術在推廣的過程中也就只能淪落為“操化表演”和“中國古代的芭蕾舞”了。從文化學的角度來講,文化通常包括表層文化、中層文化、深層文化三個層面,也就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三個層面。相比奧林匹克的傳播,武術在價值理念和文化主體性的建構上是缺失的,正如孫鴻志等指出的“中國武術在傳播的過程中缺少旗幟性的精神、缺少代表性的宗旨、缺少標志性的口號”[9]。誠然,武術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的核心阻礙是武術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深層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武術的各項技術和制度等是可以通過介質進行表現(xiàn)的,而深層文化是不具備介質表現(xiàn)的因而其傳播的滲透能力較差,況且又存在東西方文化的本質差異。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國武術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中國武術所蘊含的文化并沒有得到世界人民的認同,因此喪失了文化主體性的中國武術在傳播過程中的窘境也是必然。大環(huán)境下的武術是這樣,武術下位概念的學校武術也必然如此。

2.2 文化安全、文化自覺、自信與自強

文化安全通常是指一個國家的文化主權得到保障[12]。作為國家安全的一部分,文化安全顯得尤為重要,令人忐忑的是我國的文化安全領域卻面臨著諸多隱憂。公方彬教授認為,“在世界的體系內第一世界的國家出口的是文化及其附屬品,第二世界國家出口的是標準和規(guī)則,而第三世界的國家出口的則是勞動力和產品”。筆者認為這句話道破了文化在超級強國中的作用,以及在文化交流中所面臨的“霸權主義”喧囂,也折射出了不同類型國家的經濟生產方式?!睹绹奈幕Y本》指出在美國的經濟發(fā)展中經濟貢獻最大的是文化產業(yè),包括電影、錄像制品、音樂制品、出版和軟件業(yè)在內的版權業(yè)的海外銷售額超過790 億美元,7 600萬人工作在這個領域,年銷售額達到4 500 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勞動力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其他領域[11]。西方文化的輸出與侵略無處不在,電影院里充斥著西方的大片,學校里的孩子從小就開始學英語,成人中的每一級的職稱晉升都要考職稱英語。資料顯示,在全世界的范圍內有45個國家把英語定為官方語言,在科技信息領域中有80%左右的信息是用英文表達,在信息和計算機技術中有90%的網絡信息由英文組成,并且?guī)缀跛械能浖创a是用英文表示的[12]。當西方的強勢文化產生并形成全球化發(fā)展的時候,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能對西方文化夠完成融合與吸收時,就勢必會被西方文化所吞噬[13]。如今的年輕人已經深受西方文化和外來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把西方文化的強勢信念當作是普遍真理。西方的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等深深植入年輕一代的心靈,他們對春節(jié)、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卻逐漸淡漠,我們大部分青年對外來的跆拳道、空手道等熱情擁抱,對國武術卻毫不關心。當日本人將四大名著注冊為游戲性商標、端午節(jié)也被韓國人搶先注冊為世界文化遺產項目時,我們再一次意識到了文化保護的重要和文化安全的危機。文化自覺是應對文化安全危機的基本態(tài)度,進而在自覺的基礎上實現(xiàn)文化的自信與自強。文化自覺是一個民族、國家以及政黨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包括對于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把握以及對發(fā)展文化歷史的主動擔當和文化在歷史進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10]。物質財富和精神文化共同進步的社會才是一個文明進步的社會標志,如果一個國家只有物質而沒有了精神文化只能是衰敗和滅亡,如果這個國家只有精神而沒有物質,那么這個國家將只會是一個傳說。誠然文化自覺是一個內在的精神力量,也是推動文化發(fā)展和繁榮的基礎和先決條件,在一個國家發(fā)展和建設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象征。恩格斯說過:“文化上的每一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蔽幕绱酥匾?,我們卻恰恰忽視了這一點。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載體的武術多年來正經歷著體育化的改造,60年前武術就曾經助興奧運,當時的跆拳道、柔道還名不見經傳,時光飛逝,昔日的跆拳道、柔道早已披金掛銀成為“貴賓”了,而武術依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助興者[14]。在改造的過程中我們淡化了文化的內涵,使武術成為學校體育中的一個項目,由此才帶來今天的后果。面對傳統(tǒng)文化的危機、面對武術開展的窘境,靠“國境線”是無法保衛(wèi)的,而是需要增強傳統(tǒng)文化活力,保持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力和影響力進而來保障傳統(tǒng)文化安全才能捍衛(wèi)的。對武術的認同是解決武術推廣的關鍵,武術推廣過程的核心障礙就是缺乏文化的自覺、自信。正如王崗教授提出的那樣“文化自信指導下的學校體育教育與武術教育是并行不悖的”[7]。只有對本民族的文化有充分的認識,有充分的信心,實現(xiàn)文化自強才能夠獲得堅持和堅守的從容,才能夠獲取不竭向上的動力和創(chuàng)造力。

參考文獻:

[1]陳琳,王智慧,等.學校武術教學內容及思想的演進與啟示[J].體育與科學,2010,(5):30-33.

[2]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

[3]康戈武,等.我國中小學武術教育狀況調查研究[J].體育科學,2009,(3):82-85.

[4]教育部,中宣部.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N].中國教育報,2004-04-03.

[5]慈鑫.武術被跆拳道踹出都市時尚——失落中的中國傳統(tǒng)武術(上)[N].中國青年報,2005-04-04.

[6]李念.在尊重與競爭中共同提高[N].文匯報,2006-03-21(8).

[7]王崗,等.學校武術教育發(fā)展的現(xiàn)狀、問題與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5):85-87.

[8]何文濤.奧林匹克文化傳播的哲學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7,(7):40-42.

[9]孫鴻志,等.中國武術國際化傳播的核心問題:理念的缺失[J].中國體育科技,2011,(3):80-83.

[10]云杉.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J].紅旗文稿,2010,(17):4-5.

[11]張玉國.國家利益與文化政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125-126.

[12]孟憲平.文化安全、文化自覺與文化認同——我國的文化安全問題及其應對[J].理論探索,2008,(6):39-42.

[13]李慎之.全球化與中國文化[J].太平洋學報,1994,(2):3-11.

[14]熊文穎,等.農耕體育文化傳承的變遷與當代危機[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2):35-37.

[15]劉慶華,等.發(fā)展是武術的生命[J]. 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9,(4):21-22.

[16]喬熛,等.武術新定義誕生 武術事業(yè)新時期[J].少林與太極,2009,(9):5-7.

[17]樊藝紅.武舉制人才與當代武術專業(yè)人才選拔培養(yǎng)模式的比較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1.

猜你喜歡
實踐反思價值追求
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專業(yè)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體系建設的實踐反思
童詩教學的基本取向
關于在高校行政干部中開展輪崗的實踐反思
對課堂教學能力的反思和評價
南北橋(2016年12期)2017-01-10 16:23:03
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三重意蘊
人民論壇(2016年32期)2016-12-14 19:20:59
妖魔化愛國主義的幾個錯誤論調
人民論壇(2016年22期)2016-12-13 10:19:48
論刑事偵查中訴訟程序的價值追求
商(2016年28期)2016-10-27 08:58:37
大數(shù)據(jù)時代政府治理的機遇、挑戰(zhàn)與對策
人民論壇(2016年17期)2016-07-15 10:34:30
政治道德的價值追求
打造魅力語文課堂,張揚學生個性
考試周刊(2016年2期)2016-03-25 20:07:55
曲水县| 东山县| 许昌市| 理塘县| 宜春市| 青海省| 繁昌县| 长武县| 哈尔滨市| 昌宁县| 长宁区| 金山区| 信丰县| 寿宁县| 罗江县| 静宁县| 西城区| 库尔勒市| 东宁县| 霍山县| 彭水| 潼南县| 红河县| 郑州市| 木兰县| 丰宁| 沾益县| 祁东县| 永宁县| 西乌珠穆沁旗| 石城县| 吴旗县| 长乐市| 柳江县| 伊宁市| 喀喇沁旗| 海丰县| 广河县| 达孜县| 怀化市| 安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