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晉
“繕人規(guī)制玉人為,驅(qū)沓抨是所資。
不稱每羞童子佩,如磨常憶武公詩。
底須象骨徒傳古,恰似瓊琚匪報茲。
于度機張慎省括,溫其德美信堪師?!?/p>
此詩作于乾隆十七年,乾隆帝得到了一枚玉扳指,質(zhì)地極為溫潤,做工相當精致。乾隆帝非常喜愛,于是為之寫下了《詠玉韘》的詩。詩中乾隆帝將實用的象牙或骨制的扳指與玉扳指作了比較,認為象骨扳指是“象骨徒傳古”,而玉扳指則“恰似瓊據(jù)”、“德美信堪師”,斌予了這件玉扳指以哲學內(nèi)涵?!对佊瘛罚乔∫簧兴鶎懙?0余首詠玉扳指中寫作年代最早的一首,更有其特殊意義。
“扳指”又稱班指、搬指、梆指,是古代拉弓射筋時犯在大拇指上的工具。射箭時套在射手拉弓拇指上,是保護拇指不被弓弦勒傷的專用器物。用“扳指”二字更名副其實,其他字詞只是習慣用法而已。
扳指歷史悠久
古代稱扳指為韘(shè)。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對韘字的解釋是:“射,決也,所以鉤弦,以象骨韋,系著右巨指。”商周時期一個能射箭、會駕車的普通少年都可佩戴它。當時普通人所佩帶的都是用皮革制作的,留存至今非常不易,只有極少數(shù)軍事統(tǒng)帥使用的代表其權(quán)力和地位的玉韘在考古中才偶有發(fā)現(xiàn)。1976年在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韘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扳指。其高2.7至3.8厘米,下部較平,上口呈馬蹄形,全形似半截壺嘴,中空,可套入成年人拇指。在高的一面下端有一凹槽,用于勾弦,在低的一面橫向鉆兩個孔,用于拴繩,系在手腕上,以防射箭時脫落。商代的玉扳指不僅較后世的長,而且其上有槽痕。戰(zhàn)國時期扳指開始變短。到了西漢之后,韘發(fā)生了相當大的變化,它失去了其實用價值。作為一種裝飾品,而演變?yōu)轫s形佩,帶有用來拉弦的小鉤,這時候的扳指已經(jīng)不能承受拉弓時的巨大拉力了。宋代出現(xiàn)了一些仿漢代的扳指,樣式多種多樣,有片狀的,也有矮筒狀的。
清乾隆 巧色“射鵠恒用”玉扳指
扳指到了滿清時才被普通百姓所熟知。滿族人最早的扳指是鹿的骨頭做的,扳指戴在左手拇指上,拉弓射箭的時候可以防止快速的箭擦傷手指。到后來不打仗了,漸漸有了玉石和金銀等貴重材料做的扳指,象征權(quán)勢地位,也體現(xiàn)滿洲貴族尚武精神。到了后期就成為純粹的裝飾品了,皇帝有時候賞賜有軍功的武將,也會賞扳指,純粹的文臣是不戴的。清太祖努爾哈赤自從創(chuàng)建八旗制度以來,要求滿族八旗子弟自幼都要到所屬旗下的弓箭房練習拉弓放箭。滿族八旗子弟于弱冠前,要到本旗弓房鍛煉拉弓由“一個勁兒”(二十市斤拉力)循序漸進為“二十個勁兒”甚至“三十個勁兒”。故昔年之八旗子弟對此物甚為重視,人手一枚。因為扳指的寬窄肥瘦不一,因人而異,以便套帶。扳指作為拉弓射箭的器具,上至清朝皇帝下至普通旗人都經(jīng)常佩戴。
清軍入關(guān)前,滿族人通用鹿骨扳指,呈黃色,年久變?yōu)闇\褐色,以有眼者為貴。傳統(tǒng)的漢族扳指與滿族、蒙古族的扳指略有區(qū)別,漢族扳指從側(cè)面觀是梯形,即一邊高一邊低,而蒙古族、滿族的扳指一般為圓柱體。
清乾隆 玉刻旋鈕紋《乾隆》扳指
清道光 犀角雕文字扳指
扳指在清盛極一時
清朝于馬上得天下,乾隆帝將“騎射”視為祖宗家法和立國之本。他曾說:“騎射為我朝家法,每諄諭子孫當萬年遵守。是以予雖年逾古稀,必歲幸木蘭行獵。蓋以身先之,不敢自逸。”扳指作為射獵的必備物,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然而觀察《乾隆大閱圖》等宮廷繪畫,發(fā)現(xiàn)乾隆在平時的騎射實戰(zhàn)中所用的扳指多是角、牙制作??梢娪癜庵敢呀?jīng)超出了實用價值。而乾隆如此重視玉扳指的原因何在呢?在于他敏銳地發(fā)現(xiàn),“扳指”既象征了滿洲民族的家法,又凝結(jié)著儒家正統(tǒng)中培養(yǎng)君子的“射”禮?!坝瘛奔扔协G琳之美質(zhì),又有“君子比德于玉”的深刻寓意。故以美玉制扳指,何樂而不為呢。于是一件直徑不過3公分的小玉扳指,便濃縮了滿漢文明,融合了文武之道,既能時時玩賞于手,又能刻刻警戒于心。成為了一件超越實用價值的神圣之物,一件乾隆時代特有的本朝“禮器”。
小小的扳指承載的是如此深邃的道理,怎能不叫人刮目相看呢?這成為日后乾隆帝認識和評價其他扳指的標準。從此以后,扳指常伴乾隆左右。至嘉慶二年(1797年)這45年間,乾隆皇帝為玉扳指寫下了近50首詩作。他經(jīng)常用“殊珍”這樣的詞匯來形容玉扳指材質(zhì)的美妙。
翡翠扳指 (五只)
為逢迎帝意,王公大臣以及地方官員紛紛將扳指進貢宮廷。如: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春,九江關(guān)監(jiān)督全德進掐絲琺瑯扳指20個,廣東總督李侍堯進子兒皮釘花扳指50個、象牙扳指50個;乾隆五十七年正月初九日徵瑞進白玉扳指4個、青玉扳指4個,六月二十七日蘇州進四喜墨玉扳指9個;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七日湖南巡撫姜晟、江西巡撫陳淮各進玉扳指9件一匣,福建巡撫浦霖進碧玉扳指9件、白玉扳指套9件,山東布政使江蘭進舊玉扳指二盒等等。這些進貢的扳指主要用于皇帝賞賜之用,因此也就沒有什么特別的要求。
但乾隆自己的御用扳指,情況則完全不同。首先,乾隆帝的御用扳指是有固定式樣的,乾隆五十二年熱河信帖檔“六月十三日太監(jiān)厄魯里交漢青玉扳指料二件,傳旨:……照上用扳指樣款成作,外面不必做花紋,得時亦隨報發(fā)來”的記載即可證明。這種固定樣款可能包括膛口的大小、壁的厚薄、具體形狀等,是為乾隆帝量身定做的。其次,乾隆帝自己對御用扳指的制作非常關(guān)注,在制作的每一步驟中,往往都要親自過問,提出自己具體的意見,讓工匠參照執(zhí)行。正因為如此,乾隆帝的御用玉扳指基本都是由宮中如意館的玉工承做,這樣更便于乾隆帝在極其細微之處都能夠參與指導。這里不妨舉清宮檔案中的一個例子。乾隆四十七年的熱河信帖檔記載了遠在熱河避暑山莊的乾隆與北京如意館之間就制作一件玉扳指往返行文和將材料來回傳遞的詳細情況。先是六月十四日蘇州織造四德在山莊陛見乾隆時帶來一件漢玉鉆心,乾隆命將鉆心發(fā)往京內(nèi)如意館依鉆心上紅道剳開后發(fā)回呈覽。六月十七日如意館收到鉆心,十九日將剳開為二的鉆心發(fā)回,二十日到達熱河進呈乾隆帝。乾隆看后又交出一件白漢玉詩意扳指,傳旨將矮些的漢玉一塊照詩意扳指依一邊皮糙畫扳指一件,先界紅道樣呈覽。很快如意館將照扳指大小畫得紅道的漢玉交回,乾隆傳旨發(fā)往京內(nèi)交如意館依一邊皮糙再料估做法畫樣,再發(fā)回呈覽,準時再行剳做,交出的白漢玉扳指亦發(fā)往京內(nèi)交如意館將字加深刻。六月二十六日畫好樣的漢玉和刻好字的白漢玉扳指被送回熱河呈覽,乾隆傳旨漢玉發(fā)往京內(nèi)如意館按紅道剳做扳指,刻好字的白漢玉扳指留下。七月二日按紅道剳好的漢玉扳指料又被發(fā)回熱河呈覽,乾隆看后又傳旨將漢玉扳指料發(fā)往京內(nèi)如意館,上口按里邊所畫紅道剳去,外邊漢玉皮子別動,下口亦按里邊紅道剳去,外邊玉皮子按紅道些微磨去些,總要斜形借著做,不然將來尺寸就不足了,先剳做圓形發(fā)來再看。七月八日按上述旨意完成的扳指料再一次被發(fā)回熱河呈覽,乾隆看后再傳旨上口不必留皮糙,依紅道剳去,下口缺處些微磨做。七月十六日修整好的扳指料又一次被發(fā)回熱河呈覽,同時還帶來了由懋勤殿寫好準備刻在扳指上的御制詩回紋邊本文一張,乾隆覽后傳旨發(fā)往京內(nèi)交如意館將扳指上下口俱照紅道磨平,外面皮糙,兩邊楞角隨好,照本文刻御制詩。七月二十九日按上述旨意修好并在上面過好御制詩文字的扳指最后一次發(fā)回熱河呈覽,乾隆覽后傳旨玉扳指準照本文往細致里刻,要快得,刻得時呈覽。至此,這件刻御制詩回紋邊漢玉扳指才最終完成。這期間,身在熱河的乾隆帝與京城如意館之間往返傳遞竟達六七次之多。
清乾隆 白玉御題詩扳指
上面引述的詳細記載扳指制作情況的檔案,讓我們非常清晰地看到乾隆御用玉扳指的制作是何等的繁瑣,也可以了解乾隆帝是怎樣將他的想法一步步實現(xiàn)的??梢赃@樣說,乾隆御用玉扳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乾隆帝自己的意愿,是乾隆帝和宮內(nèi)工匠共同合作完成的作品。
清乾嘉以降,由于戰(zhàn)事銳減,扳指的實用性逐漸喪失,轉(zhuǎn)以裝飾為主,上自皇帝與王公大臣,下至滿漢各旗子弟及富商巨賈,雖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據(jù)史料記載,恭親王奕新新得一枚翠綠扳指,整天戴在手上,康攀把玩。偏偏有一天被李連英瞧見了,他纏著王爺賞給他見識見識,王爺不愿意。哪知沒過幾天,慈禧召見恭親王,看見王爺手上一汪水般的翠綠扳指,要王爺摘下來瞧瞧。哪知慈禧一邊摩挲,一邊夸好,愛不釋手,最后順手就擱在龍書案上。恭親王一看扳指既然歸趙無望,只好故作大方了??蓻]幾天,恭親王在軍機處等候朝參的時候.看到了自己心愛的翠綠扳指赫然戴在李連英的拇指之上。
清 巧色淺灰玉扳指
清道光 白玉留皮御題詩扳指
御用扳指拍場難尋
乾隆對自己的御用扳指追求極致,宮中匠人高手為其制作的每一件扳指都可以說是精美絕倫,也是如今收藏家眼中的頂級珍藏。一套清乾隆御制翡翠和田玉扳指七件連御制詩剔紅紫檀蓋盒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2007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經(jīng)過多輪競拍,被亞洲私人收藏家以4736萬港元拍得。這套扳指是在乾隆年間花了30年時間制成的,10年之前,于另一家拍賣行拍賣時,價格是497萬港元,10年間升值近10倍。
高價拍賣成交的7枚玉扳指中,碧玉、漢玉、青玉四件扳指上都刻有乾隆帝的御制詩,兩件白玉扳指中一件為陰刻勾云紋飾,另一件則為刻御制詩畫意扳指。畫面上一老翁頭戴斗笠,身著蓑衣,坐于江邊山巖之上,注視著水中的釣竿。遠處是波光粼粼的水面,老人身旁為用紅色沁色表現(xiàn)的山巖,山中一條小路彎彎而上,古松森森,別有情趣。畫面空余處刻收錄于《高宗御制詩三集》卷六十二中的“題寒江獨釣玉韘”詩,這是乾隆帝專門為此件畫意扳指所寫的詩作。而赤皮青玉扳指則在紅色玉皮上陰刻勾云紋地,上面四個開光中陽刻“八徵耄念”。
這套御用玉扳指的包裝也價值不凡。外套為一剔紅海魚圖圓漆盒,雕工精細純熟,波紋如絲,一刀剔下,不見敗痕。漆盒之內(nèi)置一極薄而光素的紅木內(nèi)膽,內(nèi)里平置七個叫“臍”的紅木小圓柱,以固定扳指,避免扳指之間的碰撞摩擦,每個扳指外還配有黃緞圍套。在清宮檔案中記載了這種在漆扳指盒內(nèi)配膽安臍的做法。
不過,皇帝御用扳指在收藏市場上屬于稀罕之物,難以遇到。2007年8月中貿(mào)圣佳拍賣了一件清乾隆玉雕御制詩文馬鞍形扳指,成交價格是134.4萬元。御題詩扳指相對前者出現(xiàn)在拍賣會上的數(shù)量要多些。2009年北京保利春季拍賣會上以50.4萬元成交了一件清乾隆黃玉御題詩扳指,扳指紋飾雅秀,形制規(guī)整,布局疏朗,體小趣足且具皇家氣息,貴氣逼人,所配的象牙扳指盒也雕琢得十分精美。
清乾隆 白玉御題詩扳指
清 白玉留皮扳指
清 胭脂紅彩描金開光山水圖扳指
清 沉香木 伽楠木花卉紋扳指各一件
老的要開門 新的要和田
在收藏市場上老玉扳指越來越難以找到,而且對于普通收藏者而言,如果盲目追求老的,結(jié)果花高價買到假貨的風險也很高,所以工藝精良、藝術(shù)價值高的新和田玉扳指受到青睞。一件估價28萬到38萬元的現(xiàn)代工藝的旭日東升和田白玉扳指,在中國嘉德2008年4月的拍賣會上以53.76萬元成交,而且隨著新疆和田玉原材料價格的不斷上漲,即便是金融危機,和田白玉子料仍然比黃金還昂貴,一公斤的子料在幾十萬到上百萬元。
清中期 碧玉獸面紋扳指
新疆和田白玉價格居高不下,而收藏市場上出現(xiàn)的青海白玉和俄羅斯白玉與其十分相似,雖然它們也是名副其實的軟玉,但是,由于受地質(zhì)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用它們制作的工藝品與新疆白玉作品相比,不僅在感官效果上不盡一樣,而且把玩后所呈現(xiàn)的滋潤感也比新疆白玉稍差,這些自然也會影響到收藏價值,更為關(guān)鍵的是價格區(qū)別巨大。
綜合來看,青海白玉的透明度比新疆白玉高,做成的成品有半透明的感覺,有的青海白玉內(nèi)部還呈現(xiàn)白色透明的“筋”。一般來說,青海白玉佩件貼身把玩后,不像新疆白玉那種滋潤、糯柔的感覺,顯得“粗”、“澀”、“粳”。
俄羅斯白玉的質(zhì)地相對新疆白玉而言,亦顯粗澀,“白”而不“潤”,部分會給人一種“死白”的感覺。若將新疆白玉與俄羅斯白玉放在一起比較,前者“潤”而白得細膩,后者“糙”而白得無神,而且俄羅斯白玉在雕刻時容易起“性”,細工比較困難,容易崩口。
另外,將新疆白玉切成片狀,輕輕敲擊之下,發(fā)出的聲音如古人所言:“其聲清引,絕而復起,徐徐方盡”。青海白玉與俄羅斯白玉發(fā)出的聲音達不到這種效果,顯得“沉悶”。
專業(yè)人士表示,也有相當一部分青海白玉、俄羅斯白玉質(zhì)地非常優(yōu)秀,有著與新疆白玉一致的特征。收藏者想提高鑒別水平要多看實物,不放過每一個細節(jié)之處,才能積累經(jīng)驗。有實力的收藏者能夠得到貨真價實的和田玉扳指,無論收藏還是投資,前景都被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