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三強(qiáng)
活字本
我國不僅發(fā)明了雕版印刷,也發(fā)明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的種類很多,有泥活字、木活字、銅活字、瓷活字、錫活字、鉛活字等。活字版印書始于宋代,用的是泥活字,到元代王禎改用木活字,但都沒有印本傳世。流傳下來的活字印本,最早的是明代的銅活字本。
明清銅活字
明代銅活字印書著名的有無錫華氏和安氏。華氏一家四代從事銅活字印刷,有華珵、華燧、華堅、華鏡等人?,F(xiàn)存最早的華燧會通館活字本為弘治三年印的《宋諸臣奏議》,以后有《錦繡萬花谷》、《文苑英華纂要》、《音釋書經(jīng)》、《音釋詩經(jīng)》、《音釋春秋》、《古今合璧事類》、《容齋隨筆》、《記纂淵?!芳叭A氏自撰《九經(jīng)韻覽》,都是半頁九行、行十七字,除《音釋書經(jīng)》等幾種用大字外,一般都用小字,只是卷首大題用大字占一行,正文小字在一個行格中排兩行。小字宋體圓潤,像宋小字蜀本,大字似南宋浙本較粗壯。版心上方有排印時間,下方有“會通館活字銅版印行”等字。華珵活字印書現(xiàn)存《渭南文集》等,也作九行十七字,白口,版心無字,字體像趙體,稍樸厚。華堅坊名蘭雪堂,現(xiàn)存活字印書有《白氏長慶集》、《元氏長慶集》、《蔡中郎文集》、《藝文類聚》等,八行十六字或七行十三字不定,行內(nèi)雙排正文用小字,版心上方均有“蘭雪堂”,有牌記,字體同華燧會通館。安氏名安國,室名“桂坡館”,印有《顏獸公文集》、《吳中水利通志》、《古今合璧字類備要》、《魏鶴山先生大全文集》等,半頁十三行或八行,行十六字,版心上方有館名,字體似華氏本。此外還有蘇州金蘭館印《石湖居士集》、《西庵集》,字體像南宋浙本。南京張氏《開元天寶遺事》,字體像嘉靖本,除無錫外,蘇州、常州、杭州、建陽、南京、廣州等地也曾用銅活字印過書,現(xiàn)存約百余種。明代木活字也很多,蘇州、杭州、南京、福建等地的官刻、坊刻、家刻都用木活字印過書,據(jù)統(tǒng)計約一百多種。
清代活字本與刻本比仍占少數(shù),但比明活字本多。銅活字本著名的是雍正時內(nèi)府印的《古今圖書集成》,用方體字,和康熙時殿本的方體字相同,排印得特別精,版面極平,與刻版沒什么區(qū)別。共印了六十四部,每部五百二十五函,五干零二十冊。有一些用開化紙印的,其余用毛太紙印。另外還有江蘇吹藜閣印的《文苑英華律賦選》,吳鍾駿在杭州印的《妙香閣詩文稿》,福建林春祺印的《音學(xué)五書》、《軍中醫(yī)方備要》等,多用軟體字。此外一般用木活字,最著名的是《武英殿聚珍版書》。乾隆時修四庫,選擇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來的佚書,加上其他的,用棗木制活字排印,共刻木活字二十五萬余個,乾隆以為活字不雅,定名為“聚珍版”。用略扁的方體字,排版技術(shù)一般,行字不整齊,墨色濃淡不一,不如雍正銅活字本精美。當(dāng)時共印了一百三十八種,多用毛太紙,少數(shù)用連史紙。所印書稱為武英殿聚珍本,后來各地官書局也仿“聚珍版”印書,被稱為“外聚珍”,而武英殿活字本被稱為“內(nèi)聚珍”。民間木活字印書也很多,在北京、浙江、江西、江蘇、安徽、福建等地都有。如著名的《紅樓夢》一百二十回的程甲本、程乙本,張氏愛日精廬印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婺源山水游記》等。道光時蘇州李瑤制泥活字,印成《南疆繹史勘本》、《校補(bǔ)金石例四種》;道光時安徽涇縣翟金生試制過方體泥活字,排印了一些家譜和詩集;康熙時泰安徐志定還用瓷版印了張爾岐的《周易說略》、《蒿庵閑話》等,影響不大。由于活字版印完就拆散,活字本流傳下來的在數(shù)量上比刻本也少,較珍貴。
民國《剡北錢氏宗譜三卷》彩繪活字本
活字本的特點(diǎn)與鑒別
無論是泥活字、銅活字或其他活字印本,盡管制作活字的原材料不同、方法各異,但刷印之前,即檢字、排字、拼版等程序大致無二。因此,活字本都具有共同的特點(diǎn),但由于原材料的差異,也有其不盡相同的地方。
活字都是手工制作,高低、大小不可能完全一致,排版也無法保持水平,因此刷印到紙上的字和行線會墨色濃淡不一樣。字體排列也會不整齊,有歪扭現(xiàn)象,甚至出現(xiàn)倒置橫排的字。
活字本印完即拆散,再印再排,不會像雕版那樣因年久而開裂,整個版面沒有裂痕、斷板、爛板現(xiàn)象。
刻版刷印涂墨,書版脹縮,或版心大小不一,裝訂成冊后,欄線會不齊;活字本拼版時,上下欄線尺寸一定,裝訂成冊后,書口上下欄線齊整。
活字本邊欄四角的橫豎線銜接處不那么嚴(yán)密,多數(shù)有隔開的縫隙,雕版印本無此現(xiàn)象。但有些活字本也沒縫隙,這只能說有縫隙的必是活字本,不能說沒縫隙必不是活字本。
因活字是一個個刻制的,字體大小、筆畫粗細(xì)并不一致,活字間的筆畫不會交叉;而雕版寫樣時書寫者一氣寫來字間會交叉。
民國《里蔣章氏宗譜二卷》彩繪活字本
明活字本都用白綿紙,清活字本除《古今圖書集成》有少量的開化紙本外,一般都用連史紙或毛太紙。
活字本牌記題識、內(nèi)封面上一般都標(biāo)明用活字的品種,有時還對排印過程進(jìn)行描述。如李瑤泥活字本有篆文雙行牌記“七寶轉(zhuǎn)輪藏定本仿宋膠泥版印法”,華氏銅活字本版心下方有“會通館活字銅版印行”等。
套印本
套印本,就是用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分版印刷的書。一本書的印成不只一次,而是將一頁的內(nèi)容,分別刻在幾塊版式相同的木版上,每塊版用一種顏色,分次刷印在同一頁紙面上。正文用墨色,不同的批語或圈點(diǎn)分別用紅、藍(lán)、黃等色。
明清套印本
明后期,經(jīng)濟(jì)繁榮,印刷技術(shù)發(fā)展到了相當(dāng)高的水平。明末吳興(今浙江湖州)有閡、凌兩族,多以朱墨等色套印。閔氏所刻,經(jīng)、史、子、集無所不有,而凌氏則偏重子、集,更多戲曲、小說并附插圖。凌氏所刻無論在色次和數(shù)量上均超過了閔氏,但多刻戲曲、小說,影響反不及閔氏大,后世混稱之為“閔刻本”。閔氏書坊為“松筠館”,先后參與刻書的有閔齊伋、閔于忱、閔昭明、閔振聲等十余人。萬歷四十四年刻出了吳興的第一部朱墨套印本《春秋左傳》,以后又刻印三色套印《孟子》,成為三色套印的最早刻家。閔刻兩色套印有《史記抄》、《莊子南華真經(jīng)》、《老子道德真經(jīng)》、《檀弓》、《考工記》、《韋蘇州集》、《秦漢文抄》、《草堂詩余》等,三色套印有《春秋公羊傳裁注》、《孟子》、《戰(zhàn)國策》、《蘇文》、《楚辭》、《杜子美七言律》等,四色套印有《國語》、《文心雕龍》等。凌氏書坊為“桂芝館”、“鳳笙閣”,先后參與刻書的有凌稚隆、凌濛初、凌羸初、凌汝亨等近二十人。凌刻兩色套印本有《周禮》、《史記纂》、《韓非子》、《呂氏春秋》、《駱賓王集》、《西廂記》、《琵琶記》、《楞嚴(yán)經(jīng)》,三色套印有《蘇長公合作》,四色套印有《世說新語》,《文心雕龍》為五色套印本,是當(dāng)時吳興著色最多的刻本。《西廂記》套印,精印全圖者,極不易見。墨印原文,彩印評點(diǎn),紙質(zhì)瑩潔,色彩斑斕,十分精美。
清殿本中有少量套印本,康熙時《御選唐詩》是寫刻,用朱墨套印;康熙時《御選古文淵鑒》,用朱、黃、藍(lán)、墨四色套印;雍正到乾隆時有活字套印的《朱批諭旨》;朱、紫、黃、綠、墨五色套印有乾隆時《御選唐宋文醇》、《御選唐宋詩醇》。民間套印在蘇州、廣州較多。乾隆時蘇州葉樹藩朱墨套印何焯評點(diǎn)《文選》,用連史紙精印。道光時許梿刻仿宋字朱墨套印《六朝文絮》,以精美著稱;道光至同治時廣東也刻了一些,朱墨套印有《史通削繁》、《文心雕龍》、《紀(jì)評蘇詩》、《昌黎先生詩集注》,三色套印有《李義山詩集》和六色套印的《杜工部集》,都不如許梿刻本,多用一種白而發(fā)光的連史紙印。
清《佩文齋耕織圖上下卷》套印本
民國《北平榮寶齋詩箋譜》套印本
套印本的特點(diǎn)與鑒別
閔本、凌本的行款格式大致相同,四周單邊,白口,不用魚尾,頂上欄記書名卷次,頂下欄記頁次。大多為半頁九行、行十九字,后也有半頁八行、行十八字,九行十八字或八行十九字也間或有之。為了在行間套印批點(diǎn)、評注而無行線,其他評語在上欄之上或篇末。
正文一般用天啟時流行的瘦長方體,也有用萬歷時方體字的;評語、旁注用寫刻字體,稍帶有行書的筆意,清朗飄逸,十分雅致。
紙張多用白綿紙或上等皮紙,也間或有用竹紙的,質(zhì)地堅韌耐久、色澤潔白如玉。如無序跋、識語,實很難區(qū)分開閔刻與凌刻。
清殿版套印本多用方體字,少數(shù)也用軟體字如《御選唐詩》。用料講究,刻印精工,方體字也端正美觀,多用開化紙印,一般的也用好連史紙。廣東套印本正文、評注全用方體字,不如明閔刻、凌刻及殿版刻得精細(xì)。紙用一種較光的連史紙。
清代的套印本一般都有刊刻序跋及內(nèi)封面,再結(jié)合字體、紙張等特色即可鑒別。
清《芥子園畫傳全集》套印本
插圖本
配合文字內(nèi)容在書上刻印有圖畫或以圖畫為主的畫譜之類被稱為插圖本。插圖本在宋元時就有,如南宋衢州刻的《東家雜記》,建陽坊刻的《五經(jīng)》、《六子》,《新定三禮圖》、《古列女傳》,以及元刻的《經(jīng)史正類大觀本草》等,或在全書前面加上一些圖畫,或在正文中加進(jìn)圖畫。圖譜類的有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譜》,給梅花畫了一百幅不同姿態(tài)的圖,每幅配上一首五言絕句,成為一本圖譜。
明清插圖本
明代插圖本大多是話本和章回小說。早期是在每頁上部有一長幅圖像,下部是文字,如弘治時北京岳家刻的《奇妙全相注釋西廂記》,到萬歷時,建陽書坊刻的章回小說幾乎全是這樣。,還有一種是隔幾頁就有一幅圖,且占整個半頁,有時還占前后兩個半頁,合成一幅大圖,萬歷時南京的世德堂、富春堂刻的戲曲和小說都是這種形式。如世德堂的《新刊重訂出像附釋標(biāo)注拜月亭記》、《新刊重訂出像附釋標(biāo)注趙氏孤兒》、《新刻出像音注增補(bǔ)劉知遠(yuǎn)白兔記》、《新刊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記》,富春堂刻的《新刻出像音注花欄王十朋荊釵記》、《新鐫圖像音注周羽教子尋親記》、《新刻出像花欄韓信千金記》等。萬歷以后徽州刻了大量精美的插圖本和圖譜。無論山水還是人物,刀法細(xì)膩、線條明快,擺脫了宋元以來的粗放傳統(tǒng)。張夢徵、丁云鵬、汪耕、程起龍等繪制,黃姓家族的良工刊刻,如《養(yǎng)正圖譜》、《人鏡陽秋》、《寶古堂重修宣和博古圖錄》、《古今女范》、《唐詩畫譜》、《詩余畫譜》、《程氏墨苑》、《方氏墨譜》等?!冻淌夏贰愤€有彩印本,先是在一塊版上分涂幾種顏色印成,后來和套印一樣,用幾塊版子套印不同顏色,即“饾版”。如要使花紋凸出在紙上,就把要印的紙用力在版上壓,即“拱花”。最早使用饾版的是天啟時的《蘿軒變古箋譜》,著名的《十竹齋畫譜》就是崇禎時南京胡正言用饾版刻印的,而《十竹齋箋譜》則是用饾版和拱花刻印的。
清初插圖本和畫譜繼承了明后期的徽派傳統(tǒng)。著名的有畫家蕭云從繪制的《離騷圖》和《太平山水圖畫》,陳洪綬繪制的《水滸葉子》,有彩色套印的《芥子園畫傳》,有康熙時內(nèi)府銅版印的《御制耕織圖》。以后逐漸衰落,尚好的有《鴻雪因緣圖記》、《全石苑》,還有咸豐時任熊所繪《列仙酒牌》、《劍俠傳》,光緒時的《紅樓夢圖詠》等佳作。
清乾隆《凈土傳燈歸元鏡二卷》插畫本
清光緒《紅樓夢圖詠》插圖本
插圖本的特點(diǎn)與鑒別
插圖本和畫譜精美,頗受藏家重視。自民國以來都被列為善本,聲價暴增。
清初的插圖和畫譜承襲明末遺風(fēng),中后期高水平的不多,較徽派佳作有所退步。
宋元到萬歷的插圖,一般線條比較粗放,宋元本顯得樸拙、有力。萬歷時建本或南京坊本都較為草率拙劣。
宋元本多用麻紙或竹紙,萬歷時的建本或南京坊本多用竹紙。徽派的插圖本和圖譜用紙講究,一般用白綿紙或黃綿紙。清代前期講究的用開化紙印,以后則多用連史紙,也有用毛太紙的。
另外,還可參照同時期其他刻本的特點(diǎn)和鑒別方法來鑒別插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