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現代版《麥克白》中的生態(tài)與動物研究

2012-04-29 10:34:10羅艾琳
鄱陽湖學刊 2012年6期
關鍵詞:生態(tài)批評麥克白

[摘 要]英國廣播公司所制作一系列《莎士比亞名劇》現代版,取材自四部莎士比亞的經典作品。其中,現代版《麥克白》凸顯出1606年的莎翁劇作中,后人類學者所關注的自然恐懼癥和物種歧視,以及人文主義學者所關注的階級歧視、同性戀恐懼癥和異邦人恐懼癥。本文試圖以生態(tài)批評的角度響應現代版《麥克白》并評論其中與自然恐懼癥和物種歧視相關的內容。因此,本文提出此劇能以現今生態(tài)批評和動物研究的角度來閱讀。

[關鍵詞]生態(tài)批評;自然恐懼癥;麥克白;物種歧視;動物研究;素食倫理

[中圖分類號]J83 [文獻識別標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2)06-0122-06

[作者簡介]羅艾琳(Iris Ralph,1962—),女,澳大利亞籍,文學博士,淡江大學英文系助理教授,主要從事生態(tài)批評、動物研究與后人類研究。(臺灣新北 25137)

[譯者簡介]林楸燕(1982—),女,臺灣新北人,文學碩士,淡江大學英文系博士研究生,淡江大學兼任講師,主要從事中古世紀英國文學研究。(臺灣 25137)

Title: Ecocritical and Animal Studies in Macheth

Author: Iris Ralph

Abstract: Macbeth , one of the four films adapted from Shakespeare in the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 series titled ShakespeaRe-Told, highlights the posthumanist concerns of speciesism and ecophobia as well as the humanist concerns of homophobia, xenophobia, and classism in Shakespeares 1606 drama. In ecocritically responding to the film and commenting mainly on the films ecophobia and speciesism content, I argue that the film can be read according to current ecocritical and animal studies issue.

Key words: ecocriticism; ecophobia; Macbeth; speciesism; animal studies; vegetarian ethics

英國廣播公司所制作一系列《莎士比亞名劇現代版》(ShakespeaRe-Told),取材自四部莎士比亞的經典作品,改編成現代版戲劇。其中,現代版《麥克白》凸顯出1660年代莎翁劇作中,后人類學者所關注的自然恐懼癥(ecophobia)和物種歧視(speciesism),以及人文主義學者所關注的階級歧視(classism)、同性戀恐懼癥(homophobia)和異邦人恐懼癥(xenophobia)?,F代版《麥克白》中,鄧肯國王的蘇格蘭王國,變成英國某城中一家位于數層樓高、遠離斑駁凌亂鬧區(qū)并以包廂款待喜嗜肉食(carnophile)都會顧客的高檔餐廳。愛爾蘭裔的道克堤(Duncan Docherty,“Duncan”),為餐廳的名人廚師兼電視烹飪節(jié)目的明星廚師。蘇格蘭裔的麥克白(Joe Macbeth, “Macbeth”)為餐廳的主廚。麥克白的好友比利(Billy, “Banquo”)亦為餐廳廚師之一。唯一能繼承道克堤事業(yè)的為其獨子馬爾康(Malcolm, “Malcolm”),而馬爾康之前為素食者。莎翁劇中設局殺害國王的兩位仆人,變成來自前南斯拉夫非法打工的移民;原劇中和道南班(“Donalbain”)一起幫助馬爾康,打敗麥克白的蘇格蘭領主馬克道夫(“Macduff”),則由同名的餐廳英國領班馬克道夫(Macduff, “Macduff”)所替代。最后,《麥克白》原劇中的三位詭奇女巫由三位垃圾清運員所代表。原劇中的戰(zhàn)場變成位于餐廳地下室的廚房,而荒原則由后巷的垃圾桶和市郊的垃圾場所取代。以上所提改編皆與生態(tài)批評和動物研究(animal studies)所關懷議題有所連結,包括從后人類研究范躊來看待貶低豬類(porcine species)。

生態(tài)批評(ecocriticism)一詞,首見于魯克特(William Rueckert)1978年所發(fā)表的《文學與生態(tài):生態(tài)批評的實驗》(Literature and Ecology: 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 文章中。不久,生態(tài)批評以學科(discipline)之姿崛起。起初,主要著眼于分析文學范疇中人類與環(huán)境的關系。自此,此學科內涵日漸多樣化,其范疇亦漸擴展。研究非人/動物(other-than-human animal)議題的生態(tài)批評學者們與從事動物研究的學者們攜手合作。動物研究是門跨領域的探究(inquiry),廣度勝于初起的生態(tài)批評?!逗笾趁裆鷳B(tài)批評:文學、動物與環(huán)境》(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 Literature, Animals,Environment)一書的作者賀根(Graham Huggan)和蒂芬(Helen Tiffin)認為,動物研究發(fā)展于哲學、宗教與動物學(zoology)之內,而于文學學門之外(2010:17)。身為動物研究的重要先驅,克拉爾可(Mathew Calarco)則認為動物研究折中糅合數個學科領域,包含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生物科學與認知科學??死瓲柨商岬诫m然動物研究并沒有“標準和廣泛被接受的定義”,但持續(xù)關注兩個議題:“動物的存在感與動物性”和“人類與動物的區(qū)別?!保?008:2)另一位動物研究的先驅沃夫(Cary Wolfe)則認為此探究的特色在于1990年代早期,其“散見于各領域中,共同研究動物與人類關系與此關系的再現”,隨后拓展成“充滿活力初現的跨領域探究”(What is Posthumanism?: 99)。

“物種歧視”一詞對于生態(tài)批評學者與動物研究學者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概念。此詞匯首次由保護動物人士(animal activist)萊德(Richard D. Ryder)所提出,泛指對非人類(nonhuman)物種的歧視與偏見。現代版《麥克白》中,物種歧視被置于素食倫理(vegetarian ethics)和宰殺動物的框架下檢視?,F代版《麥克白》上演于一個現代化的廚房,專門料理非人類的動物肉品,麥克白是該“廚房的戰(zhàn)士”(1:34)。現代版《麥克白》將物種間的暴力與人類間的暴力相互比擬。莎翁《麥克白》第一幕第二景,來自鄧肯國王軍隊中的一位隊長,報告著該國的蘇格蘭軍與來自挪威的敵軍交戰(zhàn)的慘烈場景。他還提及勇猛無懼的麥克白血腥處決叛徒麥唐納(MacDonald)的場景:

勇將麥克白不愧是名門出身,

沖著運氣發(fā)威,手中揮舞的

鋼刀冒血腥熱氣騰騰,

像個勇氣兒,劈出一條生路,

直奔逆賊前,

來不握手,臨去也不道別,

一刀劃開從肚臍到下巴,

把他的首級掛在城墻上。①

(《麥克白》,第16-23行)

電影中,麥克白最早現身的場景(4:40)為他正向其他的廚子們展示如何肢解一顆剛宰殺的豬頭,包括豬耳朵。在場觀看的廚子們,包括比利和馬爾康。由于馬爾康之前是吃素的,見到麥克白展示肢解豬頭之時,他表現出不自在的樣子(5:45)。當麥克白“卷起”袖子時,上臂有個豬頭刺青(20:34)。新版劇中麥克白手臂上的豬頭刺青和他肢解的豬頭,兩者的頭和耳朵皆被夸大描繪如同翅膀一般。此圖像的意義直到電影結尾才完全呈現。在此之前,其意義僅隱諱附于麥克白幻想與那三位奇怪的垃圾清運員見面的場景。垃圾清運員們跟麥克白保證,他殺害道克堤一事和雇用曾涉入謀殺案而服刑的人去殺害比利和馬克道夫的太太和小孩們,這些事跡不會敗露。他們并預言,直到“豬……會飛”(58:16-59:39)麥克白的犯行才會被揭露?,F代版最后一幕恰與莎翁劇相對應。直至馬克道夫的妻兒被殺害之后,馬克道夫才察覺到麥克白的罪行并通知警方前來餐廳。其后他在餐廳的廚房遇到麥克白,兩人打斗之際,麥克白身受重傷倒在地上之時,聽到直升機盤旋于餐廳上方的聲音,立即理解這就是垃圾清運員所透露的預言(1:23:14-1:23:49)。

垃圾清運員們的預言“豬會飛上天”中的“豬”一詞常被物種歧視者(speciesist)用于貶抑警方及執(zhí)法人員,抑或用于稱呼厭惡、懼怕的對象或群體。例如,一個不甚注重餐桌禮儀的人可能被稱作是“豬”(一個不甚整潔的房間可能被稱為“豬舍”)。把“豬”一詞及其同義字“豚”(swine)和“彘”(hog)用來比喻人類的自私與貪婪等弱點,曝露了物種歧視者對于豬類的態(tài)度。用豬來比擬厭惡、懼怕的個人或群體的行為,連帶貶低了豬類?!柏i會飛上天”這句話不僅帶出有翅膀的豬的意象,同時也點出相關的基因工程、基因改造,亦即改造和增強豬類 (Twine,53)。近來,與豬類相關的研究蔚為風潮,豬只的心理、行為、主體性(subjectivities)乃至豬肉,皆為了迎合人類的需求而大大改變。舉例來說,關于豬只的研究和實驗,包含剔除可能使豬只出現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的基因、增加母豬乳頭數目和增大乳房以便于母豬們成為“超級媽媽”、增加公豬的“屠宰體重”(slaughter weight)以提高豬肉的產量;另一類豬類實驗,包括把豬器官移植至人類體內的“異種器官移植”(xenotransplantation),還有把具爭議性的藥品像是能使豬肉精瘦的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強行注入或喂食豬只。如果讓豬只“增強”長出對人類有益的翅膀,則此行為是否符合倫理的問題將會擱置一旁,而會飛的豬則變成物種歧視者對豬只所認知的事實同時也是貶抑豬只的玩笑話。

著名的生態(tài)批評學者愛斯達克(Simon C. Estok)探討莎士比亞作品中物種歧視議題,提出人類對于自然世界“非理性和無由來的恐懼與厭惡”,又稱“恐懼自然癥”(2011:4),時常體現于人類日常生活中每個面向,也呈現于我們所崇敬的文學作品中。在《生態(tài)批評與莎士比亞:探究恐懼自然癥》(Ecocriticism and Shakespeare: Reading Ecophobia) 一書中,愛斯達克指出莎士比亞的戲劇呈現出人類對自然的矛盾和厭惡。愛斯達克認為《考利歐雷諾斯》(Coriolanus)將同性戀恐懼癥跟恐懼自然連結;《沉珠記》(Pericles)和《奧賽羅》(Othello)則是將恐懼異邦人癥與“具有敵意的地理景觀”(hostile geographies)連結起來;《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 將對女人的恐懼和妄想控制女人,連結恐懼自然和妄想控制自然;《李爾王》(King Lear)劇中所發(fā)生事情皆與恐懼異邦人癥相 (2011:32)。上述書中題名為《素食倫理》(“Vegetarian Ethics”) 一文中,愛斯達克談到莎翁《亨利六世》(Henry VI),指出于莎士比亞時代“關于食用動物肉的倫理議題”已經引起激烈的討論和辯論,特別是關于人類身體和連結肉品與疾病等面向 (2011:53-55)。現代版《麥克白》并無明確提到素食倫理議題,但劇中提及許多跟食用肉品有關議題,特別是宰殺豬只和其他動物的影像和場景,皆隱隱約約涉入素食倫理的議題。其中,現代版《麥克白》有一段源自于莎翁劇第六幕第一景,麥克白與麥克白夫人設宴款待鄧肯國王。席間鄧肯國王宣布因著麥克白近來的戰(zhàn)功,拔擢他至考特領主(Thane of Cawdor)?,F代劇中,餐廳擺設宴席向老板道克堤致意,慶祝餐廳獲得米其林三星的肯定。席間,道克堤以莊嚴但帶點自命不凡的語氣,提到兩段他一直記得的兒時回憶。他面露情感邊回憶邊說:

我母親曾經兩度半夜叫我起床,一次是為了觀看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 登陸月球,另一次為了看我父親夜半溜進豬舍,用刀子宰殺尚在睡夢中的坦沃斯豬 (Tamworth)。(14:08-14:23)

道克堤的事業(yè)靠著殺豬而起,因此,對他而言,將上述兩段回憶相提并論,一點也不滑稽,也不會不協調。對于道克堤而言,身為一位料理肉品的廚師,觀看父親宰殺珍貴品種豬只的意義,重要性等同于平民百姓觀看阿姆斯特朗登陸月球那歷史性時刻一般。道克堤將觀看父親殺豬事件視為成長禮(rite of passage)(14:37)。他告訴員工們,看過父親宰殺豬只之后問父親:“我可以開始穿長褲了嗎?”(14:48)。接著,為了博得員工的笑聲與喝采,道克堤繼續(xù)道:“從此之后,我便不再穿短褲了?!保?4:53)道克堤提到的軼事,把穿長褲者歸類為成人而穿短褲則為小孩子,隱晦地對比觀看動物宰殺過程的前后和小孩轉為成人的過程。我稍后將再闡釋這部分,現在,我先評論把登陸月球與宰殺豬只這兩段回憶相提并論的重要性。

對于生態(tài)批評學者與動物研究學者而言,道克堤將父親宰殺豬只與登陸月球兩段回憶相提并論一事并不荒謬。雖然,此對比表面上點出道克堤是從低下工人階級亦稱農村階級往上爬的過程,但道克堤所獲得物質上的豐足和經歷社會流動的過程并無全然改變他對人生的看法。更深層來說,此對比實則對宰殺動物的行為提出嚴厲的批評,重視的程度如同人類登月歷史性的一刻一樣重要。道克堤提到登月的回憶為人類歷史中新里程碑,而他父親殺豬的回憶已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過去兩個世紀以來,宰殺動物行為日益增加且變得越來越無法忽視與合理化,包括“多把動物們視為附屬品”和“大規(guī)模、企業(yè)化、集中的對動物們施以暴力”(Calarco: 113)。最令人不安的是,一些仰賴以強迫且集中方式喂食動物系統(tǒng)(CAFOs)的農場 (Adams, “Why feminist-vegan now”:305),農場動物被宰殺之時,往往不是在睡夢中。常常,動物們是在完全清醒或半醒的狀況下被宰殺。農場動物們短暫生命中,牠們大多數的時間都感覺到強烈的痛苦。

許多提倡動物權的組織,例如根基于英國的“關懷世界農業(yè)組織”(Compassion in World Farming)和“國際善待動物組織”(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 PETA),皆致力于推廣教育大眾了解企業(yè)化畜養(yǎng)動物的真相。國際善待動物組織最近在官網上,公布了一份關于美國農場圈養(yǎng)豬只真實生活面貌的報告:《運載與宰殺豬只報告》(“Pig Transport and Slaughter”)。豬只的自然壽命平均可活十到十五年,但是,畜養(yǎng)的豬只僅活六個月就要被宰殺。最后,前往屠宰場的路上,豬只被“推擠”進十八輪的大貨車上,相互推擠掙扎著呼吸。為了使嚇壞的豬只順利裝載上前往屠宰場的貨車,工人們用棍子敲打豬只敏感的鼻子及背部或拿電棒戳豬只的腸子。豬只們因為害怕及空間狹小之故,相互推擠到連腸子都(從腸道)擠了出來。到達屠宰場后卸載豬只的情況跟裝載豬只時一樣地慘烈:

這些豬只活到現在,皆被禁錮無法移動的狀態(tài),牠們的腿和肺變得虛弱無法支持牠們走路。牠們看見前方有空間,有些紛紛向前奔去,開始有生以來首次的奔跑。豬只們跳躍著,如同朝氣蓬勃、活力十足的雌馬一般,歡樂地感受首次的自由氣息。然后,忽然間牠們就這么倒下,再也無法站立起來。牠們只能躺在那,呼吸著;牠們的身體受著痛苦煎熬,這苦痛源自于牠們在工廠式農場受到的虐待與忽視。接下來卸載時,司機們?yōu)榱死瓌迂i只,把牠們的腳掛在絞輪上,豬只的腳常常因著這樣被拉斷。一座典型的屠宰場每個小時處理高達一千一百頭豬只。處理數量如此多的豬只,致使牠們無法接受到人道無痛的死亡方式。由于電擊方式不當,有些豬只到熱水褪毛槽時仍舊是有意識的。此槽的功能是以滾燙的熱水軟化豬只的皮膚以利刮除毛發(fā)……某位屠宰場的員工說到:“上輸送帶只有數分鐘的時間,豬只根本無法放血完畢。時常,牠們被送到熱水褪毛槽之時,意識清楚且尖聲啼叫……”冬天的時候,有些豬就凍死在運送貨車上的兩側;夏天的時候,有些豬則因熱衰竭而死;還有些豬,因著其它動物推擠堆棧到牠們上方,而摔倒窒息死亡……。另一位屠宰場的工作人員提到:“冬天的時候,常有豬只卡在貨車的兩側或地板上,工人們必須用鐵線或刀子把豬從卡住的地方松開,豬只的皮膚因而被削掉。當我們工人們進行此動作時,牠們都還是活生生的”。(《運載與宰殺豬只報告》)

除了“國際善待動物組織”和“關懷世界農業(yè)組織”所發(fā)表質疑工廠式畜養(yǎng)動物有關倫理議題的報告之外,主流媒體上亦常報導工廠式畜養(yǎng)動物的可怕虐待情況?,F代版《麥克白》的靈感取材自以下富戲劇張力、令人顫栗的、重節(jié)奏的對話:

第一位女巫:“姊妹,你去哪了?”

第二位女巫:“殺豬去了。”

這段對話強調了21世紀殺豬的道德的、社會的和政治議題的重要性,縱使早期及莎翁時代此議題尚未被提出?,F代版《麥克白》殺豬議題實則呼應德里達(Jacques Derrida)所著《故我在的動物》(The Animal That Therefore I am)文中關懷的議題。克拉爾可概述德里達文章的論點,提到要成為主體,抑或是一個有言論權、有普選權的主體,前提必要成為食肉者和必定是成年男性人類。新詞匯“變身主體-陽性-邏各中心主義”(carnophallogocentrism)涵括概述了成為歷史所認可主體的三種要素(2008:131)?!白兩碇黧w”(carno-)意指成為主體的過程中犧牲祭品的儀式;“陽性”(phallo-)性別必要為男性;“邏各”(logo-)為語言能力,一般視為人類所專有(現在有許多科學家與學者嚴重質疑語言為人類獨有特點一事)。三個要素剔除了“女人、孩童、各類的少數團體和許多其他的大他者(other Others)”成為“全然主體”的可能性,因為這些人和團體少了一個或數個使之具有主體性的基本要件。剔除的對象,當然,這包括非人類的動物(2008:131)。德里達認為世上有許多主體同樣不被認可為主體,而且受到如同虐待動物般的暴力相向(“Forces of Law” 951)。許多非人類動物“持續(xù)被剔除于基本法律保護的范圍”(2008: 131)。

克拉爾可繼續(xù)談到:

……現今社會中,做為食肉者是成為一個全然主體的核心要素。直接或間接參與宰殺和食用動物肉的過程或儀式活動,則被視為成為主體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以德希達的話來說即“把食用肉當作獻祭為架構主體性的基本要件”……(“Force of Law” 953)。特別是男性主體必須接受獻祭并食用肉。(Derrida,“Eating Well” 114)。(132-3)

克拉爾指出德里達所舉的“一國之領導者”(chef dEtat)的“雛型主體”(prototypical subject)為例。德里達問到:“可能成為一國之領導者的人,誰會公開地以自身為例,表達自身為素食者?領導者(chef)必須是位食肉者”(Derrida,“Eating Well” 114, qtd. in Calarco 132-3)。

現代版《麥克白》對于素食倫理所提出的論點,常見于生態(tài)批評以外的文章抑或現于生態(tài)寫作文章中,因著對于生態(tài)寫作來說,文學和美學的關注僅為次要輔助的主題或內容。早于2009年食用動物肉品與全球暖化議題掛勾之前(Twine 162),《莎士比亞名劇現代版》系列的制作人和現代版《麥克白》的編劇莫菲特(Peter Moffat)已注意到素食倫理的議題。亞當斯(Carol J. Adams)富爭議性的作品《男人愛吃肉·女人想吃素》(The Sexual Politics of Meat: A Feminist-Vegetarian Critical Theory) 亦倡導素食倫理。其他生態(tài)女性主義者,如多娜文(Josephine Donovan)、葛爾德(Greta Gaard)、奇爾 (Marti Kheel)、普蘭伍德(Val Plumwood)和沃倫(Karen J. Warren),皆致力于建立文化、政治面剝削動物與剝削女性之間的哲學、物質與歷史之理論連結,但其范疇比較屬于非美學與非文學領域。提倡動物權的哲學家們里根(Tom Regan)和辛格(Peter Singer)為《解放動物》(Animal Liberation)一書的作者們,也是活躍于文學和美學研究場域以外的天地。里根和辛格提出動物權概念之際,亦早于1980年代才成為學科的生態(tài)批評。1990年代前活躍于文學領域的生態(tài)批評學者,大多發(fā)表關于環(huán)境議題的研究,較少關心動物權的議題。此時的學者們對于環(huán)境問題和環(huán)境倫理與食肉之間的連結較不感興趣,抑或是忽略之間的連結。文學院至今仍是無法全然歡迎生態(tài)批評此學科。最新(第二)版《諾頓文學理論與批評選集》(Norton Anthology of Theory and Criticism)編輯們并未將生態(tài)批評當作一門學科或是一系列批評論述的事件,說明生態(tài)批評被忽略的事實。盡管如此,生態(tài)批評和素食論理以及相關議題已漸漸得到文學領域學者們的關注與支持。學者們,如哈里森(Robert Pogue Harrison)、依根(Gabriel Egan)、愛斯達克(Simon Estok)、貝爾(Bruce Boehrer)、布魯克納(Lynn Bruckner)、布瑞登(Dan Brayton)和克里奇(Richard Kerridge)等人,以環(huán)境倫理或素食倫理的角度研究莎士比亞的作品。盡管他們的研究有不周全或些許謬誤之處,皆已將莎士比亞研究推展至三十年前無法想象的方向,并持續(xù)的拓展。以上所提學者們的眼中,現代版《麥克白》并沒有將莎士比亞研究推向更“綠”的方向。但此劇的內容包含后人類研究對于物種歧視、動物權、恐懼自然、素食論理等議題的關懷。再者,現代版《麥克白》藉由突顯宰殺動物議題帶出現今最值得人類所關注的問題——“動物議題”(Wolfe, Philosophy and Animal Life 3)。

[參考文獻]

Adams, Carol J. The Sexual Politics of Meat: A Feminist-Vegetarian Critical Theory. New York: Continuum, 1991. Print.

---.“Why feminist-vegan now? Feminism & Psychology. 20 (August 2010): 302-17. Print.

Boehrer, Bruce. Shakespeare Among the Animals: Nature and Society in the Drama of Early Modern Englan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Print.

Brooke, Nicholas, ed. Macbeth. The Oxford Shakespeare. Oxford Worlds Classics.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P, 1990. Print.

Brayton, Dan. Shakespeare's Ocean: An Ecocritical Exploration (Under the Sign of Nature). Charlottesville: U of Virginia P, 2012. Print.

Bruckner, Lynne, and Dan Brayton, eds. Ecocritical Shakespeare. Burlington, Vermont and Surrey, England: Ashgate, 2011. Print.

Calarco, Matthew. Zoographies: The Question of the Animal from Heidegger to Derrida. New York: Columbia UP, 2008. Print.

Derrida, Jacques. “The Animal That Therefore I Am (More to Follow).” Trans. David Wills. Critical Inquiry 28 (Winter 2002): 369-418. Print.

---.“Eating Well, 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Subject.” Who Comes After the .

Subject? Ed. Eduardo Cadava, Peter Conor, and Jean-Luc Nancy.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Print.

---. “Force of Law. The ‘Mystical foundation of Authority,” Cardozo Law Review 11.5-6(1990): 952-53. Print.

Donovan, Josephine and Carol J. Adams, eds. The Feminist Care Tradition in Animal Ethics. New York: Columbia UP, 2006. Print.

Egan, Gabriel. Green Shakespeare: From Ecopolitics to Ecocritici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Print.

Estok, Simon C. Ecocriticism and Shakespeare. Reading Ecophobia.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Print.

Fox, Michael Allen. Deep Vegetarianism. Philadelphia: Temple UP, 1999. Print.

Gaard, Greta, ed. Ecofeminism. Women, Animals, Nature.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Temple UP, 1993. Print.

Harrison, Robert Pogue. “Macbeths Conclusion.” The Green Studies Reader. Ed. Laurence Coupe. London: U of Chicago P, 1992. 212-218. Print.

Huggan, Graham and Helen Tiffin. 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 Literature, Animals, Environment.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Print.

Kerridge, Richard. “An Ecocritics Macbeth.” Bruckner and Brayton, 193-210. Print.

Kheel, Marti. Nature Ethics. An Ecofeminist Perspective . Plymouth, UK: Rowman & Littlefield, 2008. Print.

Macbeth. By William Shakespeare. Adapted for film series ShakespeaRe-Told. 2005. By Peter Moffat. Dir. Mark Brozel. Prod. by Pier Wilkie. BBC Northern Ireland and BBC Drama Department. Broadcast inUK November 2005. Broadcast in USA August 2006. Released on DVD by Acorn Media UK (for Region 2) in Dec 2005 and by BBC Warner (for Region 1) in July 2007.

“Pig Transport and Slaughter.” 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 (PETA), Virginia, USA.

Plumwood, Val. Environmental Culture: the Ecological Crisis of Reas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Print.

---. Feminism and the Mastery of Nature. London: Routledge, 1993. Print.

Rueckert, William. “Literature and Ecology: 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 Iowa Review 9.1 (1978): 71-86. Print.

Twine, Richard. Animals as Biotechnology. Ethics, Sustainability and Critical Animal Studies. London, Washington D.C.: Earthscan, 2010. Print.

Warren, Karen J. Ecofeminist Philosophy: A Western Perspective on What It Is and Why It Matters. Oxford, Eng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0. Print.

Wolfe, Cary, et al. Philosophy and Animal Life. New York: Columbia UP, 2008. Print.

Wolfe, Cary. What is Posthumanism? Minnesota, Minneapolis: U of Minnesota P, 2010. Print.

責任編輯:王 琦

猜你喜歡
生態(tài)批評麥克白
論《麥克白》的悲劇藝術
大眾文藝(2019年17期)2019-07-14 01:31:45
談麥克白“選擇”的悲劇
文化學刊(2017年6期)2017-07-01 17:15:30
解讀《白鯨》中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tài)主義的對抗
讀者的不同思維
科馬克?麥卡錫西部小說的生態(tài)批評解讀
《平庸的星期三》中的生態(tài)意蘊
文學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5 18:46:41
麥克白欲念產生因素的分析研究
從生態(tài)批評視角解讀《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的自然生態(tài)觀
麥克白夫人
——他者形象的再現
人文主義視角下對《麥克白》的解讀
短篇小說(2014年3期)2014-03-11 13:48:36
聊城市| 栾川县| 万全县| 应用必备| 凉城县| 那曲县| 新蔡县| 淳安县| 师宗县| 龙游县| 乐昌市| 临泽县| 天等县| 二连浩特市| 凯里市| 务川| 西城区| 长春市| 长子县| 香河县| 福海县| 三河市| 黑水县| 建瓯市| 娱乐| 大渡口区| 长乐市| 斗六市| 寻乌县| 棋牌| 云霄县| 锦屏县| 元氏县| 扶沟县| 乐山市| 彭阳县| 图片| 镇远县| 闽侯县| 卢龙县| 灵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