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玲
[摘 要]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聚焦于環(huán)境問題,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向往和對工業(yè)發(fā)展的厭惡。其中張煒的小說采用寓言體敘事手法,以中國神話﹑民間傳說﹑傳奇以及道家和儒家思想來呈現(xiàn)環(huán)境主題。《刺猬歌》運用富有想象力的、獨特的、寓言式的混種敘事,提倡以中國傳統(tǒng)思想和對自然深刻而浪漫的愛為堅實基礎(chǔ)的環(huán)境思想。本文將通過詳細描述張煒的小說《九月寓言》(1993)與《刺猬歌》中的寓言敘事和傳統(tǒng)因素來闡明張煒的自然與環(huán)境主義思想。
[關(guān)鍵詞]寓言敘事;環(huán)境主題;環(huán)境主義思想;《刺猬歌》;《九月寓言》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2)06-0058-10
[作者簡介]鐘 玲(1945—),女,臺灣人,威斯康辛大學(麥迪生)比較文學哲學博士,主要從事中西文學關(guān)系、女性文學、美國詩歌、臺灣文學研究。
[譯者簡介]王慶萍(1975—),女,山東省費縣人,英語語言文學碩士,青島理工大學(臨沂)基礎(chǔ)課教學部講師,主要從事英語語言文學研究。(山東臨沂 276000)
Title: Environmentalism and Allegory in Zhang Weis Novels
Author: Ling Chung
Abstract: Since the mid-1980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literary works focus on environmental issues, conveying the authors nostalgia for nature and repulsion for commercialism and industrialization. Among these, Zhang Wei presents environmental ideas in his fictions by employing imaginative allegorical narratives, Chinese myths, folklore, legends, and Taoist and Confucian concepts. The Song of Hedgehog employs imaginative, unique allegorical narratives of hybridity and promotes environmental ideas based on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s and on a profound, romantic love for nature. This paper will delineate Zhangs ideas about nature and environmentalism with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allegorical narratives and traditional elements in his novels September Allegory and The Song of Hedgehog.
Key words: allegorical narratives; environmental issues; environmentalist ideas; The Song of Hedgehog; September Allegory
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學作品中的環(huán)境主義在中國已經(jīng)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越來越多的小說家、散文作家和詩人的作品就聚焦于環(huán)境問題。這些作家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作家書寫關(guān)于環(huán)境主義的新聞報道,包括唐錫陽(1930—)、徐剛(1945—)和哲夫(1955—)。第二類作家創(chuàng)作以環(huán)境主義為重要主題的文學作品,包括烏熱爾圖(1952—)、韓少功(1953—)、于堅(1954—)、張煒(1956—)和遲子建(1964—)。第二類作家中除了韓少功,很少有人閱讀過關(guān)于西方環(huán)境理論的著作。因為這些作家對他們在童年和青少年時代與大自然的密切聯(lián)系有著美好的回憶,所以他們的寫作充滿了對迷人的大自然的向往和對工業(yè)發(fā)展的厭惡。環(huán)境遭到迅速破壞,污染問題日益嚴重,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傳統(tǒng)信念不復存在,這些都使他們感到沮喪。
在這些作家中,張煒的小說因為使用各種方法來呈現(xiàn)環(huán)境思想而獨樹一格。例如,他采用了寓言體敘事手法﹑中國神話﹑民間傳說﹑傳奇以及道家和儒家思想。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經(jīng)有很多小說作家使用寓言體的描述技巧來突顯政治主題,如莫言的短篇故事《狗道》和韓少功的《爸爸爸》,但是很少有作家使用寓言手法來呈現(xiàn)環(huán)境主題。與張煒富于想象力的寓言敘事不同,烏熱爾圖和遲子建的環(huán)境作品更傾向于現(xiàn)實主義風格。這兩位作家都描述了中國東北部鄂溫克部落傳統(tǒng)的游牧生活方式,同時也顯示出游牧的生活方式與環(huán)境保護主義的生活方式是相符的。鄂溫克部落是阿爾泰通古斯?jié)M族人的一個分支,他們過去生活在深山老林里,以飼養(yǎng)馴鹿、打漁捕獵為生。烏熱爾圖就是鄂溫克人,他的短篇小說描述了其部落的游牧生活,提倡平等思想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guān)系,同時也描寫了有害無利的濫伐森林問題以及隨之而來的環(huán)境變化。
遲子建是漢族人,在中國最北部邊界的一個山村漠河長大。童年時代,她在附近經(jīng)常會看到鄂溫克人。她的知名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2005)具有史詩的格局,追溯了一個鄂溫克家族一百年的遷徙生活。敘述人是一位90歲的鄂溫克婦女,她是這個家族最后一位頭人的妻子。她的敘述講述了他們的薩滿教信仰、他們與自然的親屬般的關(guān)系、他們部族分享食物與物質(zhì)產(chǎn)品的做法、飼養(yǎng)馴鹿的詳情以及政府所采取的毀滅性的定居方案。與卡洛斯·卡斯特耐達(Carlos Castaneda)《唐璜的訓示:一種雅怪式的知識》(The Teachings of Don Juan: A Yaquai Way of Knowledge)(1968)中一段吃迷幻藥經(jīng)驗的插曲相比,遲子建關(guān)于薩滿教習俗的敘述看起來是平淡的。烏熱爾圖和遲子建都聚焦于生命區(qū)域(bioregion),前者聚焦于大興安嶺山脈,后者則聚焦于額爾古納河分水嶺地帶。
張煒和韓少功都努力地在日常生活中貫徹他們的環(huán)境信念。韓少功在近50歲時與妻子去了他故鄉(xiāng)附近的湖南省汨羅縣的一個鄉(xiāng)村,買了一塊地,建了一所房子。從2000年初開始,他們半年在這個村莊生活,像農(nóng)民一樣勞作,另外半年在海南島的??谑猩?,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及文學活動。韓少功在其散文作品《山南水北》中以深刻的洞見和敏感的筆觸來描述他們的農(nóng)耕經(jīng)歷﹑動植物的知覺力﹑村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古代民間傳說。而張煒則在他家鄉(xiāng)附近海邊的一大片松林中創(chuàng)建并經(jīng)營著萬松浦書院。他的環(huán)境關(guān)懷在書院的建筑設(shè)計中有明顯的體現(xiàn),一些松樹被留在原處成為萬松浦建筑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文將描述張煒的自然與環(huán)境主義思想,闡明他的小說《九月寓言》(1993)與《刺猬歌》(2007)中的寓言敘事和傳統(tǒng)因素。張煒出生于山東省北部的海港龍口,成長于樹木茂密的林區(qū)中一個偏僻的原木小屋。張煒不愿談及他的父親。郭寶亮說由于張煒父親的特殊身份,小木屋處于武裝民兵的監(jiān)視之下,換句話說,就是他父親因政治原因處于軟禁中。在張煒的作品中也顯示出他可能受到他父親的肉體虐待(孔范今,313-314)。張煒的母親在附近的果園工作(《詩性的源流》,108)。因此,他童年時代的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人獨自漫游在周圍的森林、小山、河邊、果園和海邊(《融入野地》,339)。
張煒以非常具體的方式定義了“大自然”這個術(shù)語,認為大自然是廣闊的原始田野和叢林,尚未受到雕琢或修飾的大山和海洋,以及岸邊沒有盡頭的灌木叢和野花(《融入野地》,463)。正如他的書名《融入野地》所示,大自然也被稱為野地。他的很多作品都與永汶河流域有關(guān),他童年時代的家就坐落在河口附近(汪樹東,362)。他給這條原型河流杜撰了一個名字——蘆青河(《融入野地》,305)。張煒說他在那個迷人的地方生活了十幾年,然后離開那兒到了山區(qū)又到了城市,卻從未遇到過比分水嶺更好的地方。他說的這個“迷人的地方”指的是分水嶺地區(qū)成片的肥沃土地和茂密樹林。他說一定是由于河流的滋養(yǎng),才使這里的一切都生機勃勃,郁郁蔥蔥,他意識到他的思想與這條河融為一體,直到現(xiàn)在仍然如此(《融入野地》,20)。他相信分水嶺和流域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他的想法呼應了蓋瑞·施耐德“分水嶺委員會(watershed councils)”概念中的政治和環(huán)境想法(Snyder, A Place 230)。施耐德說:“分水嶺流域是第一個也是最后一個國家,它的邊界雖有些微的改變,卻是不容爭辯的……。從山脊的一股細流到接近低地的河流主流,一條河流就是一個地方,一片土地?!保⊿nyder, A Place 229-230)張煒正是在其散文作品和小說《古船》(1987)中呈現(xiàn)了這條原型河流的生命區(qū)域,而《九月寓言》和《刺猬歌》的焦點卻是太平洋邊緣的膠州灣生命區(qū)域,不僅描述了海灘和三叉島的如畫風光,活生生的動物以及海洋生物,還改編了關(guān)于海洋的傳說,例如“海上仙山”的傳說和當?shù)氐摹棒~戲”傳說,生動而隱喻性地展現(xiàn)了山東北部海岸的生命區(qū)域。
張煒強調(diào)對一個作家來說最重要的事是他或她自己對大地的感情。一個作家可以探討遭遇和事件的各種可能性,可以詳盡論述城市生活和諸如戰(zhàn)爭和經(jīng)濟戰(zhàn)等人類斗爭的各個方面,但是從更加廣闊的視角來看,這些只是小感覺而不是對大自然的大感覺。一個藝術(shù)家應該保持他的“大感覺”并且扎根其中,他們的“小感覺”才會因此而有深度(《詩性的源流》,68)。張煒特別強調(diào)大地對人類思想和情緒的影響;換句話說,人類文明是由它的自然環(huán)境決定的。他認為每一片土地都有它自己頑強的特色,這些特色會培養(yǎng)出獨特的植物、動物、人類、宗教信仰以及建筑風格。有時它呈現(xiàn)出一種令人震驚而又不可思議的自然地貌,這反過來又滋養(yǎng)了不同尋常的民間習俗。正是由于受到特殊地貌的影響,才常常形成很多傳奇﹑歷史故事以及這片土地獨特的易變性質(zhì)(《詩性的源流》,174)。西方環(huán)境話語一直主要聚焦于現(xiàn)代人類文明給地球造成的傷害,例如科技和全球化經(jīng)濟。張煒以對位的視角表明作為大自然的一小部分,人類文明完全是由自然環(huán)境形成的。他的思想呼應了中國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認為人類只是不斷變化的大自然中的一小部分。
有趣的是,張煒甚至把城市和鄉(xiāng)村看作是某種形式的荒野。城市是一片“被肆意修飾過的野地”(《融入野地》,5)。不同于荒野的穩(wěn)定性,鄉(xiāng)村和城市如果受到新事物的侵入都傾向于改變。另外,他認為鄉(xiāng)村比城市更容易瓦解新事物。新事物涌入鄉(xiāng)村時很快就被瓦解,但是在城市,很多事物和事件都是模仿的(《九月寓言》,364),包括那些精神層面的事物?!俺鞘形拿鳌笔遣徽鎸嵉?,不穩(wěn)固的,也是不協(xié)調(diào)的,所以沒有什么分析和研究的價值(《九月寓言》,364)。張煒也認為作家本性上是自由的﹑未經(jīng)修飾的﹑敏感的,因此作家是能夠與大自然保持密切聯(lián)系的人;另外,大自然也經(jīng)常灌注力量給他們。他認為一個作家一旦“割斷了與大自然的這種聯(lián)結(jié),他也就算完了,想什么辦法去補救都沒有用”(《融入野地》,463)。因此,張煒堅信大自然,即荒野,是最完美的,是作家創(chuàng)作力的來源。他的文學觀把自然置于中心地位,證明了王諾所堅信的“自然性原則”(《融入野地》,42),此原則認為生態(tài)審美學就是要從具體的方面去感知,去展示大自然自身的美。
綜合張煒的思想內(nèi)容,我們可以說他是一個忠誠的環(huán)境浪漫主義者,其特征是強烈的情感和高度個性化的充滿生氣的感情。他的作品經(jīng)常洋溢著一種浪漫氣息,例如《刺猬歌》近結(jié)束時,主人公廖麥面臨著一個進退兩難的困境:他想和他深愛的妻子留在農(nóng)場耕種他們的土地,但是他的對手唐童卻逼他賣掉農(nóng)場,這樣唐童可以建造工廠。廖麥悲傷地走到他的田里,挖出一塊根吃了。根的汁液以及頭頂閃爍的星星使他恢復了精神,給了他力量(《融入野地》,311)。這一事件中體現(xiàn)的情感可以說是呼應了威廉·華茲華斯如下詩行中的感情:“當我看見天空的彩虹,我的心跳躍起來,當我的生命開始,我的心會因此跳躍,現(xiàn)在我已是成人,我的心仍然為此跳躍?!保╓ordsworth,62)
《九月寓言》是關(guān)于一個叫做魚廷鲅的村莊的故事,魚廷鲅是一種有毒的魚。這個村子里村民的祖先來自大海。村民像居住在地下的鼴鼠一樣活得很貼近土地。他們耕種土地,在荒野中嬉戲,抵制著逐漸侵入的工業(yè)文明。郜元寶指出《九月寓言》的獨特之處,即張煒能夠躲開很多世俗的誘惑,拋開描寫自然的傳統(tǒng)文學模式:他崇拜大地,認為它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的要素。郜高度贊揚了這部小說,說在現(xiàn)代中國文學作品中,作為一部關(guān)于大自然的作品,它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無與倫比的(蕭夏林,290)。
在《九月寓言》中,作者以一種溫情的筆觸描寫動物。鼴鼠在魚廷鲅村的下面建造了一個地下村莊(《九月寓言》,36)。它們善良而敏銳,能理解人類社會發(fā)生的事情。其中一個故事中,它們發(fā)現(xiàn)了肥,一個來自魚廷鲅村的可愛的、胖嘟嘟的姑娘,她倒在一個被遺棄在野草中的碾盤上。敘事是從鼴鼠的角度進行的,它們有感知力,又聰明。它們想知道肥出了什么事:“看吧,上面的肥像睡著了一樣伏著?!保ā毒旁略⒀浴?,36)鼴鼠們注意到碾盤上有水珠。它們嘗了嘗發(fā)現(xiàn)是咸的,于是驚叫:“嗬呀呀,肥一個人在這偷偷哭泣——她有多少傷心事?”(《九月寓言》,36)鼴鼠們討論著猜測著。實際上,肥的戀人,附近城鎮(zhèn)學校的一名教師,背叛了她?!毒旁略⒀浴分械倪@段關(guān)于鼴鼠的同情心理和思想的文字在《刺猬歌》中更進一步,動物積極地參與了人類生活。在當代中國文學中,有很多作家都描述了動物的美﹑智慧和美德(汪樹東,73,75,135-42),張煒不同于其他作家之處在于他是從動植物對人類產(chǎn)生同情的視角來描述。早在1986年,張煒寫了一篇叫做“三想”的故事,其中展示了三個視角:從城市來的一位年輕知識分子的視角,一只母狼的視角,一棵銀杏樹的視角。這位年輕的知識分子游歷了蘆青河流域的一座大山,這座山由于處于軍事封鎖區(qū)內(nèi)而完好無損。他處在動物之間和大山上的樹木之間感到徹底的放松,感到快樂。母狼害怕人類因為她的部族被獵人殘忍地殺害,然而,她對迫害她的人類卻不懷怨恨。銀杏樹已經(jīng)有幾百歲了,它總是向人類伸出援助之手。在這個短篇故事中,張煒試圖進入母狼和銀杏樹的視角。
《刺猬歌》進一步完善了作者的寓言手法和他在《九月寓言》中所表達的為野生動物呼吁的立場。雖然《九月寓言》這個標題使用了“寓言”這個詞,但是它的敘事方法與寓言體幾乎沒有關(guān)系。在一次采訪中,張煒說小說標題中的“寓言”這個詞指的是金祥這一角色講述的當?shù)氐囊粋€傳奇故事(《九月寓言》,362)。在這個傳奇故事中,代表古代士大夫階層的那個地主(161-69)就是《刺猬歌》中地主霍公的原型。然而,《九月寓言》中那個村莊的名字魚廷鲅卻是寓言式的,因為在村民的皮膚上有魚鱗的圖案,這暗示了他們是毒魚的后代(99,187,337)。他們代表著一個被邊緣化的民族,在某種程度上,他們的思想和身體還屬海洋生物。這一寓言手法預示了《刺猬歌》中各種各樣的人與動物的雜交物種的存在。
在《刺猬歌》中,幾乎所有的棘窩村人和海邊村子里的人確實都是人與動物或人與海洋生物雜交而產(chǎn)生的混種人,這些混種人仍然擁有直接與動物和植物溝通的能力。實際上,關(guān)于人與動物雜交的描述一再出現(xiàn)于中國的民間傳說中,但是它們的規(guī)模不如《刺猬歌》所展現(xiàn)的大,其寓言方式也不如《刺猬歌》所展現(xiàn)的那樣富有想象力。同是山東人的蒲松齡(1640-1715)寫了一部著名的中國鬼怪故事《聊齋志異》,其中就有一些年輕的書生與狐貍精結(jié)合并生下混種孩子的故事。
在美洲印第安神話中,有很多故事是關(guān)于動物與人之間的變身。蓋瑞·施耐德在其《背后的國度》(The Back Country)中的詩歌《漿果盛宴》(“A Berry Feast”)和《荒野的實習》(The Practice of the Wild)中的散文作品《嫁給熊的女人》(“The Woman Who Married a Bear”)中就采用了關(guān)于熊人二者變身的美洲印第安神話。然而,蒲松齡和施耐德強調(diào)的都是從動物到人的轉(zhuǎn)變,因為人與動物的結(jié)合只能發(fā)生在雙方都是人形的時候。在此變身過程中賦予了人類優(yōu)先權(quán),可以說對人類肉體形態(tài)的強調(diào)是以犧牲動物的完整性為代價的。而在張煒的小說中,動物已經(jīng)變成人類的內(nèi)在本質(zhì),在混種人身上,人和動物已經(jīng)融合為一體。曾有動物維護者“試圖通過從人類與非人類世界的關(guān)系方面看待人類,來深化對人類境況的理解”,他們的觀點是基于“人與其他動物物種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和相似性”(Raglon 121)。張煒的混種人寓言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處理動物與人類之間的二分法和差異性的問題,因為在他的寓言中,人被置于這個星球的漫長歷史的情境中,因此所有的物種原本都應該是混種,人與動物之間沒有界線。張煒的寓言描繪了一個動物維護者所追求的烏托邦。
張煒對于混種人如何形成提供了一個解釋。在海邊的村莊里,有些居民是狼的兒子,有些居民與野豬是親家,還有一些是海豬的頭胎娃娃。這是因為那些太窮而娶不起媳婦兒的村民在山上和海邊的荒野中游逛,會跟任何他們捉到的動物交歡,就這樣在他們身后留下了“他們自己的根苗”(《刺猬歌》,13)。這些混種人小時候的外貌與行為跟人類相似,但是一旦他們長大,就越來越像某些動物,比如有著狼﹑狐貍﹑野兔﹑綿羊的臉或者長著魚的眼睛。
通常在寓言體中,人物角色都是象征性的﹑有代表性的,代表著一個詞或是一種精神上的理念。《刺猬歌》中的女主人翁美蒂,就是一個寓言式人物:她是良子在樹林里撿到并撫養(yǎng)長大的,良子是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村民們認為美蒂是一只母刺猬的女兒,因為在她的童年時代她總是穿著一件用金葉野草制作的蓑衣,她全身長著美麗的金色細毛。她還有刺猬的特征:害羞,使人著迷,但是被激醒時又很堅強。她是寓言式人物,因為她代表著一類美麗可愛的人與動物的混種人。小說結(jié)束時,她從家里消失,留下她那憤怒而悲痛的丈夫;她的消失可能象征著她回歸大自然。張煒在童年時代曾養(yǎng)一些動物作為寵物,包括刺猬﹑鳥﹑野兔和青蛙;他認為刺猬誠實友好,同時也很神秘,他對刺猬有著強烈的同情心(《融入野地》,464)。
在張煒的世界里,動物﹑鳥﹑魚和植物與人類在一個大社會中都是地位平等,互相融合和雜交繁殖的,在這個大社會中,所有生物遵守同樣的道德準則。在《三想》中,張煒也通過一只母狼的內(nèi)心來言說。這只母狼推測如果真正的平等得以實現(xiàn),那么生活在廣闊荒野中的狼與人類的關(guān)系就不應該是“高級動物和低級動物的關(guān)系,更不是人與狼的關(guān)系,甚至也不是一種動物與另一種動物關(guān)系”,而應該是“地球上的一種生命與各種生命的關(guān)系”(《三想》,68)。張煒相信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絕對平等。
張煒的小說世界所暗示的道德準則不是二分法的道德準則,而是不基于道德準則的準則;他們不把生物分成好的和壞的。動物就像人一樣,可以是美麗的﹑仁慈的﹑英明的﹑文雅的,但也可以是丑陋的﹑邪惡的﹑暴力的﹑狂野的。兩方面都源自個別天生的傾向,因此他們所有的行為舉止都正當合理。有像美蒂一樣可愛的人,也有像廖麥的父親——一位教師——一樣明智和藹的人。另一方面,土狼的后代是兇暴殘酷的,例如那些匪徒和當?shù)啬切┦褟娏枞醯膼喊?。從寓言的角度講,他們代表的是自然中殘暴的一面。
小說的情節(jié)圍繞著三個主要人物展開,他們?nèi)齻€陷于三角戀愛關(guān)系中長達四十年,廖麥和唐童都曾瘋狂地愛著美蒂。他們?nèi)齻€年輕時,美蒂不喜歡唐童卻熱戀廖麥,憤怒嫉妒的唐童和他的爪牙就折磨廖麥。廖麥逃走了,去了中國南部并獲得了大學學位。唐童接替他父親成了村頭,后來成了金礦和很多工廠的老板,20世紀末又成為一家大型企業(yè)的老板。美蒂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認出唐童和他的父親是變成人形的獾(《刺猬歌》,256)。這三個人物代表了三個寓言式角色:美蒂是結(jié)合美與愛的化身,唐童是野心與貪婪的化身,廖麥代表有教養(yǎng)的人。廖麥似乎是少有的純血統(tǒng)人類,是耕讀儒士的代表。
珊子是一個感情強烈﹑充滿活力的女人,她成為一名產(chǎn)婆,專為懷有半人孩子的動物接生。她幫助一些人與土狼的混種孩子誕生。其中有七個孩子都把她當做養(yǎng)母,來和她一起生活。不過,他們到了她那兒之后就殺掉了所有在她住處工作的其他混種人(《刺猬歌》,240)。珊子擁有巨大的催生生命力,當與她的戀人們做愛時,她還擁有超乎尋常的性欲。另外,她是唐童的顧問,因為她給他解決心理問題,并且指導他建立起他的商業(yè)帝國。然而,似乎作者對她沒有道德上的指責。從寓言的意義上看,她代表著荒野中偉大的女性力量,而且她可能是創(chuàng)造女神——女媧的象征。女媧是中國神話中掌管生育繁殖的女神,女媧也是人與動物的混種:她腰部以上有人的的身體,以下是巨蛇的身體。女媧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考古發(fā)掘出土的漢朝手工藝品上,還出現(xiàn)在覆蓋棺材的絲帛上的繪畫中以及壁畫上。作為兩大創(chuàng)造神之一,女媧總是展示她那與其配偶伏羲的尾巴纏繞在一起的蛇尾,這是象征性的交配行為。女媧通過捏土塑形創(chuàng)造了人類,她可能是珊子的原型。我認為張煒對于大自然兇猛殘暴的一面擁有的寬容態(tài)度,不是出于他的矛盾心理,而是由于他對荒野的熱愛和完全接受大自然本身。王諾基于愛德華·艾比(Edward Abbey)的思想所做的陳述可以是張煒態(tài)度的一個腳注:“所有的物種,所有的有利和不利,所有的‘美好和‘險惡共同組成了這個人類生存不能須臾脫離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熱愛生態(tài)整體才是真正地熱愛自然。”(王諾,202)
《刺猬歌》也帶有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特點,因為在這部作品中總有稀奇古怪的事情發(fā)生,卻好像都是真實的一樣。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運用不僅可以使故事充滿迷人的魅力,而且可以使寓言式的敘述更有說服力。例如,在美蒂和廖麥的新婚之夜,一群刺猬跑來唱著小夜曲慶祝他們的結(jié)合(《刺猬歌》,157-159)。然而,張煒認為,那些我們相信是古怪異常的事情,對生活在荒野中的人來說,可能是很真實的事情;那些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認為是古怪的事,當?shù)鼐用穸剂曇詾槌?,不僅時常發(fā)生,而且毫無神秘、魔幻可言(《九月寓言》,360)。
在《刺猬歌》中,人類與其他生物的交流是很具體而頻繁的。1949年解放之前,地主霍老爺統(tǒng)治著村莊,他愛所有美麗的生物。他的情婦包括女人和動物,像羊﹑狐貍﹑鹿﹑兔子,他的朋友包括樹木,像楊樹和橡樹(《刺猬歌》,25)?;衾蠣斂梢钥醋鍪巧鷳B(tài)美感的化身,因為他不僅欣賞動植物的美,還與他們建立了持久的友誼,在這種關(guān)系中,他就像對待他所愛的人一樣對待這些動植物。在他的生活中,人﹑動物﹑植物之間的鐵三角關(guān)系就像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一般,牢固地聯(lián)系在一起。可以說霍老爺這一寓言式人物是從張煒早期作品《三想》所闡釋的三個視角思想中發(fā)展出來的,《三想》提倡人﹑動物﹑植物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
這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經(jīng)常是彼此受益的。珊子年輕的時候沒有得到她所愛的人良子的回應,她來到小河邊哭泣,一條黑鰻悄悄地游上岸去安慰她。這條黑鰻是河中生物的領(lǐng)袖,她也曾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一條帥氣的鯰魚拋棄她,和一條小紅魚私奔了(《刺猬歌》,116)。廖麥在逃跑過程中全身受傷,他尋找薊菜來止血但是沒有找到。然后他就向薊菜祈禱,立刻就有三枝薊菜出現(xiàn)在他面前的地上(73)。張煒關(guān)于自然生物的思想回應了J·拜德·凱利科特(J.Baird Callicott)的“生物社群”思想:
“生物社群”的各個組成部分(個體動物與植物)從經(jīng)濟角度上來說都互相依賴以便于這種系統(tǒng)獲得自己不同于他者的特征……生態(tài)學將各種生命群落描繪并界定為沙漠﹑草原﹑濕地﹑苔原﹑林地等等,每個社群都有其特殊的“職業(yè)”﹑“角色”或“位置?!保?60)
小說中的動物﹑植物﹑魚以及人與動物的混種人確實是“彼此依賴”,他們都有自己的特殊能力,總是帶著自信或威嚴發(fā)言。
在這兩部小說中,土地和海洋不僅能夠產(chǎn)生莊稼﹑水果﹑魚來供養(yǎng)人,而且它們最原始的形態(tài)也是頗富營養(yǎng)的?!毒旁略⒀浴分?,一個叫做露筋的年輕人對一位盲女閃婆一見鐘情。不幸的是,她的父親不喜歡他,他的父母也不愿接受一個瞎眼兒媳。因此他倆私奔了,將他們自己流放在荒野之中。雖然他們以草根和水果為食,或者偷別人的殘羹剩炙,但是他們幸福健康地生活了很多年。王光東說張煒本人全心渴望著露筋和閃婆那種不落俗套而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他這樣說是正確的(孔范今,179)。另一方面,汪樹東認為這兩個人物展示了大自然的本質(zhì)是永遠處于運動中,像露筋和閃婆這樣的人,只有當他們處于不斷的運動中時才可以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例如當他們在荒野中漫游和做愛的時候。一旦他們停止運動,就不再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了(汪樹東,380)。
在《刺猬歌》中,還有一群被社會邊緣化的人,他們被稱為癡士。像露筋和閃婆一樣,他們生活在荒野中,既自由又快樂。在韓少功的小說《馬橋詞典》中,也有幾個爛桿子,他們將自己從群體中放逐出來,以植物﹑昆蟲和殘羹剩炙為食。他們是思想自由的知識分子(《刺猬歌》,24-30),但是不同于張煒小說中的癡士,韓少功小說中的自由人堅持的是傳統(tǒng)士大夫的價值觀,而不是擁護大自然本身。《刺猬歌》中,多年來那群穿著破衣爛衫四處游走的人被描述為癡士,他們所有的財物只是肩上扛的“骯臟的黑乎乎的布卷兒”(《刺猬歌》,36)。他們笑的時候臟乎乎的臉更映襯出白白的牙齒。他們口無遮攔,語無邏輯,說東道西;他們“串百家門討百家飯”(36)。如果有一個是異乎尋常的臟膩,言辭又極度混亂,那他就被當?shù)厝朔Q為大癡士。癡士在樹林里摘野果,在海灘上拾貝殼,在野草中睡覺,在小溪里飲水。廖麥青年時代和一群癡士在一起生活了幾個月,他們保護他免受唐童的追殺。癡士是隨著大自然的不停變化而完全融入其中的人。
在中國過去幾千年里,都有一些在荒野中游蕩的流浪漢和乞丐。從寓言意義上看,張煒小說中的癡士可能代表了被社會放逐和邊緣化了的一代代流浪漢和乞丐。張煒的寓言獨具特色,因為流浪漢的形象從來就沒有作為一個有著象征意義的群體出現(xiàn)過在中國文學中。在美國文學中,流浪漢在哈特·克來恩(Hart Crane)的詩“大橋”(“The Bridge”)中象征著自由精神,在杰克·克羅厄(Jack Kerouac)的小說中象征著智慧和自由。張煒小說中癡士的前身可能是中國歷史和傳奇中那些把自己裝成瘋狂流浪漢或隱士的智者。隱士接輿裝扮成癡人在孔子的馬車前唱著帶有隱義的歌以警告他參預政治的危險性(《論語·微子》)。接輿離開了士大夫階層去做了個農(nóng)夫。另一個癡人隱士是傳說中的唐朝詩人寒山。由寒山詩歌的內(nèi)容及據(jù)說是閭丘胤為其詩集所寫的序可知,他生活在天臺山的一個洞穴中,穿著襤褸衣衫,吃著殘羹剩炙,行為癲狂,如無緣無故地大笑或與牧童一起歌唱(Snyder,A Range of Poems ,32-34)。接輿和寒山都與張煒小說中的癡士有著相似之處,他們都假裝癲狂,他們都熱愛并欣賞大自然,這些瘋狂的智者和隱士詩人可能就是張煒小說中大癡士的原型。
在《刺猬歌》中,毀掉大自然的災難是工業(yè)化文明和商業(yè)化文明,這是以寓言性的故事傳達出來的。當廖麥離開多年后又回到棘窩村時,土地的貧瘠使他震驚,他說大山﹑海洋和平原都和人一樣也有自己的命運。在七十年左右的時間里,廣闊茂密的林地就已變得完全荒蕪;然后他重復著他父親的預言,說當動物消失不見的時候,人類滅絕的時刻也會很快到來(《刺猬歌》,23)。唐童的崛起寓言式地描繪了工業(yè)化和商業(yè)化文明的崛起,這一切是從唐童在村外的山里發(fā)現(xiàn)金礦開始的(《刺猬歌》,93)。之后他與外國人合作投資建設(shè)工廠,冒煙的城堡寓言性地展現(xiàn)了工廠的出現(xiàn)。唐童繼續(xù)建造“紫煙大壘”,接著是“藍煙大壘和紅煙大壘”(《刺猬歌》,396)。他拼命地建造工廠以致干紅了眼。大壘的水流入小河和水庫,所有的魚和莊稼都死了(《刺猬歌》,396)。驅(qū)使唐童建造他的帝國正是他的貪婪和擴張的沖動。在商業(yè)化的現(xiàn)代,“人類的欲望就像被釋放出來的魔鬼”(王諾,164)。王諾認為人類的欲望起初受到封建主義的壓抑,現(xiàn)在它正進入“非正常的惡性膨脹狀態(tài)”(王諾,164)。唐童完全代表了驅(qū)使這種“非正常的惡性膨脹狀態(tài)”的貪婪。
唐童不僅污染土地,也腐蝕人們的思想。他用錢賄賂幾乎所有的村頭兒,給他們汽車和房子等禮物,就這樣他們都變成他的走狗,成為幫他監(jiān)視村民的探子。無論何時只要有人公開反對這些頭目,蒙面人晚上就會闖入他的家中暴打他一頓(《刺猬歌》,396)。唐童的勢力一步一步滲透進廖麥的世界。首先,他的農(nóng)場生產(chǎn)的糧食被一家食品加工廠購買,而這家食品加工廠的主人不是別人,正是唐童(《刺猬歌》,176);第二,廖麥的女兒成了唐童一家分公司的雇員;第三,唐童提出優(yōu)越條件和一個新農(nóng)場來交換廖麥的舊農(nóng)場;最后的重擊是:廖麥發(fā)現(xiàn)自己的妻子不僅被物質(zhì)享受腐蝕,多年來她還和唐童保持性關(guān)系以確保唐童對她家人的仁慈。黑暗降臨到廖麥的世界。因此這部小說既可以看作是人類的悲劇,也可以看作是環(huán)境的災難。
在《刺猬歌》中,環(huán)境寓言經(jīng)常與政治寓言并置或混合在一起。地主霍公象征著過去幾千年的中國士大夫階層和擁有土地的階層。士大夫經(jīng)常在大山里擁有別墅,他們信仰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提倡與自然、生物及五行要素保持和諧關(guān)系;另外,他們經(jīng)常書寫詩歌和抒情散文以贊美自然之美麗寧靜。霍公很幸運,因為在解放前他就出海去尋找海上仙山,他在航行中死去(《刺猬歌》,217)。他的后代受到唐童父親帶領(lǐng)的軍隊的追捕,他召集一次會議要求村里所有的人判決霍氏家族有罪,最終霍家人都被裝進麻袋沉入河中淹死。
唐童父親的話很生動、口語化,同時又充滿政治色彩。他命令村民們“都去砍樹,砍!”(《刺猬歌》,39)。他要求砍掉所有的樹直到處處都能看見天空。他生活中最痛恨的兩件事是:“樹”和“戴眼鏡的人”(《刺猬歌》,39)。對于樹,他想把它們都砍掉以便種植莊稼;對于那些戴眼鏡的人,他把他們趕走且用驢捂眼取代眼鏡(《刺猬歌》,39)?!按餮坨R的人”指的是成千上萬被批判送到勞改營的知識分子。張煒公開聲明自己熱愛樹木和灌木叢,認為大自然的綠色總能夠安慰人,無論哪里,只要有郁郁蔥蔥的樹木,就有希望和幸福。動物會聚集在那里躲藏著并繁衍生息(《融入野地》,463)。張煒使用了寓言手法——唐童的父親發(fā)出了砍掉所有樹的瘋狂命令——批判政權(quán)對自然的剝削。
從根本上說,張煒認為是大自然滋養(yǎng)并造就了民間傳說。山東省過去覆蓋著茂密的樹林,所以關(guān)于動物精靈的民間傳說是很豐富的。張煒說當?shù)厝藢嶋H上相信這些精靈的魔力。動物精靈常常很友好,同時也很頑皮,他們可以將自己化為人形以愚弄人們或者與人結(jié)婚。山東的民間傳說和張煒自己都相信最狡猾的動物是狐貍。在小說中,當年輕的唐童因渴望得到美蒂而飽受痛苦時,他所拜訪的顧問不是別的,正是一只年邁的母狐貍;這只狐貍告訴他一定要有耐性,因為美蒂確實是刺猬的女兒(《刺猬歌》,105)。當唐童問他的師傅,珊子,他應該信什么——耶穌、孔子、佛陀還是老子——的時候,她毫不猶豫地告訴他:“信狐仙!”(《刺猬歌》,238)。張煒強調(diào)動物精靈的功效是由于它們本身就是荒野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它們的力量和智慧都比宗教和哲學提供的力量與智慧更有效,宗教和哲學只不過是人類的思想創(chuàng)造出來的。
小說中改編的另外一種民間習俗是“打旱魃”。幾千年來干旱一直困擾著中國的農(nóng)田。旱魃即旱神,早在《詩經(jīng)》(公元前5世紀)的“云漢”中就出現(xiàn)過。打旱魃的習俗可能源于古代薩滿教。人們認為旱魃吸收了空氣中所有的濕氣才導致了干旱?!洞题琛返?7章描述了這一事件,從很多鄰近村莊來的年輕農(nóng)民們拿著鋤頭﹑鎬﹑錘子,聚在一起去追獵旱魃。他們發(fā)現(xiàn)它藏在一個墳地里,當他們挖它隱藏的洞穴時,洞中突然出現(xiàn)一個白發(fā)魔鬼,跳躍數(shù)里,最后躲進了一個巨大的紫煙城堡中(《刺猬歌》,380-387)。旱魃躲在帶煙囪的工廠中象征著現(xiàn)代的毀滅性力量不是別的,而正是工業(yè)文明本身,正如干旱對過去也具有毀滅性一樣。在奇妙的寓言式敘事中,張煒的政治觀點和環(huán)境信仰融為一體。
張煒贊成兩種中國傳統(tǒng)的生活模式,在這兩種模式中,自然都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除了癡士的生活方式,還有一種儒家的耕讀生活。小說中,“晴耕雨讀”這種說法象征著主人公廖麥的理想生活。這種樸素的生活方式可以追溯到陶潛的詩歌和散文(陶潛,365-427)。韓少功寫過一篇《雨讀》的文章,其中表達了類似的珍視傳統(tǒng)的士大夫價值觀的思想(韓少功,《山南水北》,258-261)。張煒甚至批判現(xiàn)代農(nóng)民的生活方式,因為這種生活令人實際上陷入物質(zhì)主義的陷阱中。他通過廖麥之口說一個大農(nóng)場,一處擁有浴缸和廁所的舒適居所,以及現(xiàn)代農(nóng)耕器具,所有這些形成了一個陷阱。廖麥覺得自己已經(jīng)在無意之中被改變,已經(jīng)轉(zhuǎn)變到新的生活方式中。有一天晚上,他突然意識到這確實是一種“蠱”,一種“毒蟲咒”(413)。張煒發(fā)自內(nèi)心地認為人要在田地里用自己的雙手勞動,因為他說土地和人是通過勞動進行交流的,在勞動中,人會忘記“世俗的詞兒”,那時,“人與土地以及周圍的生命結(jié)為一體”(《融入野地》,10)。特倫斯C.羅素(Terrence C. Russell)也指出,在張煒的作品中,農(nóng)民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是“通過勞動”而形成的一個“范例”,“勞動是農(nóng)耕生活最重要的部分”(Russell 48)。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雖然張煒提倡返回荒野,提倡放棄物質(zhì)主義,但是他也相信儒家士大夫那種經(jīng)常伴隨著書籍﹑樂器和雅致房舍的高雅的生活方式是美好的。他說中國文化一直強調(diào)詩書禮樂(儒家的詩歌﹑歷史﹑禮儀﹑音樂的經(jīng)典),這不僅代表了士大夫的思想狀態(tài),也表達了他們對理想生活的探尋。現(xiàn)在是全球化的時代,強調(diào)的是經(jīng)濟效益和由此帶來的商業(yè)利益。在這樣的時代,人類變得越來越匆忙,也越來越偏執(zhí)。張煒認為如果人類要與這種優(yōu)雅的生活方式永別,那將會是非常不幸的事(《詩性的源流》,139)。為了貫徹他的信仰,他努力地讓這種生活方式成真。他是萬松浦書院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這個書院的建筑和教育體制都是仿照古代的書院設(shè)計的。古代的書院和張煒的書院目標都是提升和傳播文化的價值。書院定期舉行知名學者講座系列,鼓勵學者與學生之間的公開討論。換句話說,張煒為同時代的人重新創(chuàng)建了一個機構(gòu),讓他們能夠重溫儒家士大夫的知識分子生活。
張煒關(guān)于大自然的思想部分源于道家思想。他如此描述一個作家可以從大自然中獲得的力量:它是一種“常常存在”的力量,一種“富有彈性”,能夠“以柔克剛”的力量,這種力量能夠征服所有堅強的人(《融入野地》,463)。有時你分不清這種力量是“纖細的”還是“粗獷的”,也說不出“可以用來做什么更好(《融入野地》,463)”。這篇文章呼應了《道德經(jīng)》的第32、43、61、76、78章,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與張煒思想相似的證據(jù),例如“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以及出自《道德經(jīng)》43章的“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在《刺猬歌》中“柔”可能指的是像廖麥﹑美蒂那樣與大自然關(guān)系密切的人物,而“剛”則指像唐童和他父親那樣破壞荒野的人。
《刺猬歌》的結(jié)尾看似悲觀無望。廖麥被剝奪了一切:妻子﹑女兒﹑農(nóng)場甚至夢想。然而,整個小說通篇都傳達著積極的信息:與動物﹑植物﹑河流﹑海洋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維護非人類的生命之平等地位,意識到道家和儒家有意義的生活方式,以及珍視民間傳統(tǒng)和神話傳統(tǒng),所有這些都是有其價值的?!洞题琛房梢哉f是這樣一部文學作品:它運用富有想象力的、獨特的、寓言式的混種敘事,提倡以中國傳統(tǒng)思想和對自然深刻而浪漫的愛為堅實基礎(chǔ)的環(huán)境思想,這種對自然深刻而浪漫的愛源自張煒的親身經(jīng)歷。在他的寓言式的混種敘事中,動物的權(quán)力是不言而喻的,因為人類不能再把自己孤立于其他生命形式之外,而是與它們交融,而且融合為一體。雖然在張煒看來大自然最終注定毀滅,但是他仍然堅信創(chuàng)作性的寫作是一種救贖的力量,因為作家與自然的關(guān)系密切,他將會成為荒野的發(fā)言人。
[參考文獻]
Callicott, J. Baird. “Animal Liberation---A Triangular Affair.” Environmentalism: Critical Concepts. Ed. David Pepper, Frank Webster, and George Revill. 5 vols. London: Taylor&Francis, 2003.Vol. 2:253-80. Print.
Raglon, Rebecca and Marian Scholmeijer. “ ‘Animals Are Not Believers in Ecology: Mapping Cri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vironmental and Animal Advocacy Literature.” ISLE 14 (2007): 121-40. Print.
Russell, Terrence C. “Zhang Wei and the Soul of Rural China.” Tamkang Review 35.2 (2004): 43-56. Print.
Snyder, Gary. A Range of Poems. London: Fulcrum, 1966. Print.
——. A Place in Space, Ethics, Aesthetics, and Watersheds. Washington, DC. Counterpoint, 1995. Print.
Wordsworth, William. Wordsworth Poetical Works. Ed. Hutchingson, Thomas. Oxord: Oxford UP, 1988.Print.
韓少功:《馬橋辭典》,香港:三聯(lián)出版社,1997年版。
韓少功:《山南水北》,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孔范今、施戰(zhàn)軍、黃軼:《張煒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
萬松浦書院: 10 Feb. 2009.
王諾:《歐美生態(tài)批評:生態(tài)文學研究概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版。
汪樹東:《生態(tài)意識與中國當代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蕭夏林編:《憂憤的歸途》,湖北:華藝出版社,1995年版。
張煒:《三想》,《中國當代作家選集叢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
張煒:《九月寓言》,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
張煒:《融入野地》,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張煒:《詩性的源流》,上海:文匯出版社,2006年版。
張煒:《刺猬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版。
責任編輯:龍迪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