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
近來,古裝“穿越劇”盛行,一些腦殘的劇情讓人不忍卒睹:英雄好漢們去酒肆吃酒,要上幾斤牛肉幾角酒,一頓胡吃海喝,于酒足飯飽之后,動不動從懷里掏出一個銀元寶打賞店小二,豪氣沖天;皇帝“賞銀三千兩”,只見一個太監(jiān)用托盤端出來,遞給某個大臣;一個大宅門的少奶奶,一次賭博輸掉一千萬兩銀子等等荒唐透頂的情節(jié)。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現(xiàn)在很多人其實是毫無概念的。但作為編劇不認真了解一下歷史,就編出如此劇情,這也顯示出當前中國的創(chuàng)作人無知和不認真到了何等程度。
甚至包括金庸這樣的大師似乎也對銀兩的貨幣價值沒有進行深入研究。大家都該記得郭靖初遇黃蓉,被她宰了一頓,結果“一會結賬,共是一十九兩七錢四分”??催^一些古籍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一兩銀子的貨幣價值其實相當的高。
黃蓉“宰”了郭靖多少錢
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膾炙人口,第七回郭靖初遇黃蓉一場景寫得異常精彩,尤其是黃蓉“宰”郭靖在酒店吃大餐一段,寫得活靈活現(xiàn)。
當時,俏皮機靈的黃蓉假扮少年乞丐,故意把面頰雙手涂得如黑炭般,戲弄店伙計。憨厚善良的郭靖好意相助,解其圍。這時,黃蓉對郭靖發(fā)生了興趣,接著,在酒店大點菜譜,侃侃而談,談吐雋雅,見識淵博。一下把傻小子郭靖看得目瞪口呆,不禁大為傾倒。其中,黃蓉點菜尤其精彩?!跋葋硭母晒?,四鮮果,兩咸酸,四蜜餞?!薄跋戮撇诉@里沒有新鮮魚蝦,嗯,就來八個馬馬虎虎的酒菜吧?!钡晷《柕溃骸盃攤儛鄢陨趺?”少年道:“唉,不說清楚定是不成。八個酒菜是花炊鵪子、炒鴨掌、雞舌羹、鹿肚釀江瑤、鴛鴦煎牛筋、菊花兔絲、爆獐腿、姜醋金銀蹄子。我只揀你們這兒做得出的來點,名貴點兒的菜肴嘛,咱們也就免了?!薄暗晷《牭脧埓罅丝诤喜粩n來,等他說完,道:‘這八樣菜價錢可不小哪,單是鴨掌和雞舌羹,就得用幾十只雞鴨。少年向郭靖一指道:‘這位大爺做東,你道他吃不起嗎?店小二見郭靖身上一件黑貂甚是珍貴,心想就算你會不出鈔,把這件黑貂皮剝下來抵數也盡夠了,當下答應了,再問:‘夠用了嗎?少年道:‘再配十二樣下飯的菜,八樣點心,也就差不多了。一會結賬,共是一十九兩七錢四分。郭靖摸出一錠黃金,命店小二到銀鋪兌了銀子付賬。”
一兩銀子在古代到底值多少錢,不是固定不變的。由于在各朝代銀兩的貨幣價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現(xiàn)在一般推算古幣值時,都采用一般等價物交換的方式來換算。對中國人來說,米為萬物之基,大米可謂千年不變的商品。那么,在各朝代的太平年間,以大米價格記錄為標準,進行一個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一兩銀子的貨幣價值。
在宋代,米價波動也較大。從300文到2300文不等,姑且取太平時期均價600文計算。北宋初期銀錢兌換比為一兩銀兌一貫錢;到徽宗時一兩銀兌兩貫錢;到南宋中期,則是一兩銀兌換三貫錢。而一貫錢,通常是1000文錢。若以一兩銀子兌換2000文錢,一石米按照600文錢算,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200克,即59.2公斤。一兩銀子可以買3石米,大約相當于177.6公斤?,F(xiàn)在我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一公斤在4.9元左右,可以算出宋朝的一兩銀子大致相當于人民幣870元。
那么,照此換算的話,黃蓉“宰”郭靖一餐飯花了一十九兩七錢四分,一餐飯錢就付出了超出1.7萬元人民幣。這在南宋時期的張家口這樣一個小地方的餐館里,已經是異常奢侈了,難怪把黃蓉感動得一塌糊涂。
古代小說也是歷史,是生動細膩的百姓生活史,記錄著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吃飯穿衣、婚喪嫁娶等種種活動和情態(tài)。《紅樓夢》里劉姥姥看到賈府上下一餐螃蟹24兩銀子,感嘆說小戶人家可以過一年了。要知道劉姥姥家當時也算中產階級的,有房有地還雇得起丫頭,第一次上賈府打秋風,得了20兩銀子,千恩萬謝的。《金瓶梅》中,西門慶的朋友常峙節(jié)買房,“門面兩間,二層,大小四間,只要三十五兩銀子。”
如果說小說的說服力不是很強,我們找說服力強的例子?!吨袊鴼v代契約會編考釋》記載:“崇禎五年,安徽省休寧縣居民金運出售雙層樓房一幢,上下五間,占地一分,賣價30兩銀子?!薄俺绲澥?,北京市崇文門大街居民傅尚志出售四合院一座,五間房,帶門面,一分為二,賣給兩個買主,總共要價56兩銀子?!庇纱丝梢姡辽僭诔绲澞觊g,只需要花幾十兩銀子就能買一幢小樓或者一處小型四合院。
《紅樓夢》故事雖以清朝為原型,生活狀況卻以明朝為藍本,姑且以明朝的銀兩價值計算。史載明朝萬歷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人民幣925元。劉姥姥拿到了1.8萬多元的過年費,當然很高興了;常峙節(jié)買房花了3.2萬多元;崇禎年間,北京的四合院也就5.18萬多元。在“穿越”劇中,英雄豪杰一出手打賞的就是一棟四合院,店小二不樂死才怪呢。
沉甸甸的古代銀錠
銀兩的貨幣功能始于漢代以前,隋唐以前稱之為“銀餅”、“銀笏”,宋金時期稱為“銀鋌”,元代稱為“元寶”,這時“元寶”一詞含有“元朝之寶”的意思。明清兩代白銀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鑄錠盛行,我們今天所見銀錠尤以明清居多。
其實,自魏晉以來,白銀已經開始廣泛使用,不僅僅被當作器飾、寶藏、賞賜、進貢等用,且在一定范圍內行使貨幣職能參與流通。從唐代開始,白銀的計量單位在衡制上也由“斤、兩”并行,過渡到以“兩”為主要計量單位;這時的使用形制主要有圓餅狀和長條笏狀;由于政府的賦稅用銀大增,出現(xiàn)了庸調銀、稅商銀、礦山銀、市銀和貢奉銀等名目。
雖然唐代白銀的用途一直沒能取得法定支付手段的地位,比不上銅錢和絹帛,但白銀行使貨幣職能的作用則是越來越突出。到了五代十國時期,這種作用更為明顯;蜀地民間還出現(xiàn)了專門買賣白銀的“鬻銀肆”,把白銀當作一種商品來經營,并起到了一定的兌換機構效應,這說明白銀的使用已開始滲入到民間日常經濟生活之中。
在宋代,白銀除了沿襲歷史上的用途外,已逐漸成為政府財政收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宋仁宗時官定白銀為貨幣,主要用于軍費、賑災、歲貢、賞賜、征稅、官俸、對外貿易等;尤其是政府的賦稅,也開始部分征銀,包括商稅、鹽茶稅、礦稅、丁稅、田賦等,從而使白銀與民間經濟生活的聯(lián)系更為密切。宋代銀鋌,形制為長方槽狀,兩頭呈方形且有邊棱高聳翹起,中間為束腰狀,兩側邊棱自首至中呈孤形。宋代開始出現(xiàn)銀兩對銅錢的官市比價,并有“錢必成文,金銀成錢”之規(guī)定,民間交易用銀時須先兌換成銅錢后使用;因此宋代的兌換機構極為發(fā)達,北宋時汴京的金銀鋪相當多,有些兌換交易場所“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輒千萬”。
從明朝開始,銀錠開始出現(xiàn)官鑄和私鑄之分。私鑄銀錠最初沒有貨幣的職能,只是私營票號或商家儲存和運輸白銀的一種方式,后來逐漸具有支付功能,但也只限局部地區(qū)流通。
明清銀錠的數量、品種很多,其用途不外乎是地方留存、上解省庫和商業(yè)用銀三種。而銀錠上的銘文是指鑄造銀錠時鑄造和鏨刻在銀錠上的文字,內容歷代不盡相同,大體是銀錠鑄造的時間、地點、用途、成色、官員或工匠姓名等。有些庫銀上還有稅目、解交地、解交時間等內容。銘文對銀錠價值影響比較大,而私鑄的銀錠一般只有一個戳,即商號或銀號。
銀錠沒有面額,使用時習慣于依其本身的重量與成色,銀錠重量一般分為50兩、25兩、10兩、5兩和1兩等數種,銀錠的鑄造重量在清代以前無統(tǒng)一規(guī)定。古代銀錠的重量,與當時的度量衡是相吻合的,但銀兩代表的重量卻不同,如一兩銀,在唐代為42克,宋代為40克,元代為36.6克,明代為37克。清代一般在34至38克之間。清代和民國銀錠的重量上基本統(tǒng)一為五兩、十兩和五十兩3種,五兩以下為散銀?;实邸百p銀三千兩”,即使按清代最低34克算,3000兩=102000克=102公斤,這等于說,皇帝身邊的宦官都應有李元霸的身手。
銀錠既然是一種稱量貨幣,使用時還要辨其成色。在重量等同的情況下,成色高的貨幣價值明顯高于成色低的;在成色、重量都不相同的情況下,就存在著復雜的平兌關系。白銀的成色一般分純銀(100%)一足銀(99%)、紋銀(93%)、標準銀(90%)4種。明清銀錠的成色一般在95%、98%。
此外碎銀依然存在。由于各地均可自行熔鑄寶銀,以致寶銀的種類和名稱雖在全國大體一致,但成色與重量卻非一律,各地使用不同成色名目的銀兩,相互之間的兌換也有一定的折算比率。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洋銀(銀元)大量流入和自鑄銀元流行,并沒有根本改變或取代銀兩制度的地位。直到1933年宣布廢兩改元后,銀兩才不再作為貨幣流通使用。
傷不起的明清銀錠
明代銀錠形制長度較元代變短,而厚度卻增加,束腰已較小,兩端的弧形消失,周緣增高,特別是兩端更為突出,形成一個雙翅。明代奠定了以后歷代的白銀流通局面,今天我們所見的銀錠,以明清兩代及民國初期留存下來的居多。
當然,明清時期還出現(xiàn)了一些異型銀錠,與元寶“弧首束腰、面凹底凸”的最初形狀明顯不同。事實上,歷代政府對銀錠的鑄造、發(fā)行都沒有統(tǒng)一標準。明朝允許民間鑄造銀錠,清朝中期又準許各省自鑄銀錠,于是在主流形制外出現(xiàn)了多種多樣的異型銀錠,常見的有方錠、鏡面錠、圓碗錠等。目前收藏市場最受追捧的是“雙梁錠”和“蓮碗錠”,價格比其他形制要高數十倍。
在收藏市場上,同年代、同重量、同產地的銀錠,官鑄銀錠的價格要高于私鑄銀錠幾倍甚至十幾倍,一是因為官銀成分足,二是因為官銀附帶的史料價值正統(tǒng)可靠,可以據此還原歷史本來面貌。除了通過外形規(guī)整、底部蜂窩區(qū)別官錠私錠外,銘文也是一項主要特征——官錠一般把重量銘文鑄在側面,而且每錠都有銀局名,如“厘金局”、“官錢局”等,清代中后期各省鑄造的官錠還要鐫上省名,如“湖南厘金局”、“四川官錢局”等。私錠銘文基本是私銀錢號名稱,如“興盛昌震遠錢局”、“裕記匯號紋銀”等等。
從近年來金銀錠拍賣的發(fā)展趨勢看,為數不多的金質貨幣和精品銀錠則成為藏家追逐的熱點。以2012年北京北京翰海2012四季拍賣會“古錢幣、金銀錠、金銀幣、紙幣專場”為例,這次上拍成交的金銀錠共757件,成交率56.01%,成交額2112.102萬元。成交價最高的為172.5萬元的宋代“相五郎·重貳拾五兩·十分金”六排戳記二十五兩金鋌。而創(chuàng)下了中國銀錠拍賣世界紀錄的是,北京中拍公司2009年11月拍賣的,明代“徽記萬歷二十七年都水司正銀值百兩正萬歷二十七年月日武岡州知州應禎史何渠記”一百兩銀錠,此錠重3680克,為明代官錠的典型形制,共三十七個銘文,風格樸實,刻畫清晰,表述完整。都水司屬工部管轄,掌管河渠航道,道路橋梁等事務;武岡州即今湖南武岡縣;知州為官員名稱。此錠為明代稅錠的重要實物,并對明代稅制的研究具有極高史料參考價值。可以這么認為,隨著金銀錠投資價值的逐漸被挖掘,其未來的升值潛力依然十分可觀。
明清銀錠在拍賣場上大放異彩,隨之而來,市場上也出現(xiàn)了不少金銀錠贗品。由于金銀錠本身屬于貴重金屬,一般售價都很高,收藏者一旦上當,將會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金銀錠看似不那么復雜,其實它的門道絕對不亞于瓷器、銅器等收藏門類。因此收藏愛好者在決定投資金銀錠前應多看、多學習、多交流。目前市場上常見的金銀錠贗品有以下幾種。
偽造清代珍貴金錠。
具體方法是在白銀或銅胎上鍍金或包金葉。鑒別時可掂試重量,黃金的密度大,比重為19.3,明顯重于白銀或銅等金屬。對于相同體積的金屬物,金錠的份量要重得多,掂在手里有沉重感,太輕的金錠必是偽品。最穩(wěn)妥的鑒別方法是滴硝酸。黃金的化學性質較穩(wěn)定,在空氣中不易氧化。黃金在酸性液體中(如硝酸、稀鹽酸等),其顏色不變,而假金只要是一觸及硝酸,便會失去光澤。如是鍍金金錠,鍍金層很容易脫落,不僅脫落部分易生銹,即使鍍金表面也易被銅覆蓋。
偽造明清時期銀錠。
具體方法是在假銀錠中摻鉛錫,這種贗品表面呈青黑色,比較容易辨認;還有是在澆鑄時將銅塊凝在銀錠內部,外表鎏銀,這種假銀錠雖體大而份量輕,手掂也可以辨別;較難識別的是用新白銀鑄老銀錠,這種贗品的重量和體積雖和老銀錠相似,但細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這種新銀錠的包漿、蜂窩和鑄文款識等都沒有老銀錠的風韻。主要鑒定方法有:從銀錠的顏色和蜂窩進行辨認,新銀錠的顏色泛白而生硬,老銀錠表面有自然的銀銹和包漿,呈現(xiàn)灰白色或灰褐色,蜂窩排列自然,孔中有金黃色的多色彩光。老銀錠的銘文內容歷代不盡相同,因此收藏者要了解不同歷史時期銀錠銘文的特點,以便發(fā)現(xiàn)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