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宏平
1
棣華堂的棣棠花開了。
我站在太行山南麓連綿起伏的高坡上,分明看到花開得很艷,滿樹黃黃的,像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不同的時間,踏著同一塊土地,喝著同一塊土地上流出來的山泉,注定了我要與棣華堂的老人們來一次約會,來一次不是理性的而是感性的交流和對話,注定了我會站在大樹下分享一下棣棠花散發(fā)的芳香。
棣華堂,這是元初翰林侍讀學士、國信大使、皇封文館大學士郝經(jīng)所在的郝氏家族的住所。在古代,文人雅士都喜愛為自己的住所起個同樣文雅的名字,以托其志。棣華堂怎么就與金末元初文學大師元好問和郝經(jīng)這兩顆閃耀在中國文化星空的新星緊緊地相連在一起呢?換一句話說,元好問和郝經(jīng)是如何從棣華堂走出去的呢?我在史海里尋尋覓覓。
郝氏家族在金統(tǒng)治我國北方時,已成為當時郡里的望族。家族成員業(yè)儒匱德不仕,歷代教授鄉(xiāng)里。到金末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到郝經(jīng)的曾大父那代時,郝源嫡長蒞家,執(zhí)掌家法。當時,《澤州府志》上說,“時昆季十余,族長稚百余口?!焙略葱值芫陀衅呷耍麨榇?,郝震為小。這確定是一個相當大的家庭了。郝源執(zhí)掌家族是很嚴厲的,他雞鳴而冠,衣杖而立于庭,各房子弟和婦女們按時秉燭學習或做女工,早上起床洗漱后,依次看望舅姑父兄,退而各執(zhí)其業(yè)。稍有怠慢的,當庭責備。錯了禮節(jié),就要鞭韃。飲酒醉的要罰,衣冠不正的要罰,事師不謹?shù)囊P,惰于學者要罰,相互忌妒的要罰,在大庭高聲喧嘩的也要罰。郝源囑咐族人說:“衣食足而知廉恥,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士所以忘義失守,至于沮氣墜節(jié),殆多逼于饑寒,故孟子以農(nóng)桑為王政之本?!苯逃迦朔N田的要好好種田,養(yǎng)蠶的要好好養(yǎng)蠶,經(jīng)商的要好好經(jīng)商,學習的要認真治學。為激勵后人和睦相處,在院中栽種了一株棣棠樹,取詩“常棣之華,鄂不韋韋,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義,給住所取名曰:“棣華堂”。
棣華堂座落在太行山南麓“群峰拔起,列嶂摩天,萬古青蒼”的敝邑陵川城內(nèi)。穿越時間和空間,我看到了棣華堂之所在。這是一處典型的中國北方四合院結(jié)構(gòu)的民居,一進三院,里院中堂是祭祀的地方,正面掛著數(shù)條楹聯(lián),前面供著郝氏家族的列祖列宗。院內(nèi)種著一棵象征著“團結(jié)、友愛和奮發(fā)”的棣棠樹。郝氏族人按次序在院內(nèi)居住著。棣華堂掩蔽在連綿起伏的山巒之下,北面就是氣勢宏偉的唐寺院崇安寺,下面相傳是南北朝時期后趙皇帝石勒的疑冢。這的確是一個人杰地靈的風水寶地!
郝氏家族人丁興旺,次年孫輩也冠娶異室,全族人居住在棣華堂內(nèi)已顯的擁擠,“聚則溢諸堂,退則逼諸庭”,有的就提出要搬出另過。郝經(jīng)的先曾叔父作為族中最小的弟弟,反對家族分的四零五散,又不能違背兄長們的意志去爭取,于是采取了一種過極的辦法。他抱住院中那棵棣棠樹不吃不喝不睡哭泣了三天三夜。諸兄問他因為何哭,他說:“吾業(yè)儒為是,何以為訓?終無數(shù)人使子孫為之,則吾食矣?!敝T兄方才打消了分家的想法。這一年春天,棣棠樹花開得特別旺盛,滿樹黃黃的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族人都說,這是郝氏家族友愛團結(jié)的祥瑞!這是一個多么激動人心的故事啊,讓一個生活在幾百年以后的我感慨萬分,真為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為爭奪財產(chǎn)兄弟反目的事情汗顏!
金元時期,郝氏家族靠家庭的凝聚力和奮發(fā)向上的精神,確實為國家培育出一批有用人材。整個家族僅有史記載的就有郝丙、郝源、郝震、郝天挺、郝天右、郝思溫、郝經(jīng)、郝采麟等六代共八人。
郝震,字子陽,自號東軒老人,他就是那個抱棣棠樹而哭,以“諸兄得欲而生,我將服義而死”的決心反對分家的人。他曾在京城太學就讀,回到故里教書育人,他“讀書不為諛聞之學,有高世意,而無復世味。析之以天理人情,而不專于傳注”。相傳他得古遺音,能彈一手好琴。一次,他在一道院松林下鼓琴而歌,十多只白鶴驚起鳴舞,珊珊戛戛,曲終而去。他是郝家讀書業(yè)儒的主要開創(chuàng)者。郝經(jīng)的爺爺郝天挺,字晉卿,一生教授鄉(xiāng)里,可說是桃李滿天下,元好問就是他最得意的門生。
2
大文學家元好問就教于郝天挺的故事,是我國文學史上一段佳話。
郝天挺所處的時代正是金宋南北對此的時代。盡管他的身軀里流著大宋儒家思想的血液,但他看透了宋朝的腐朽和沒落。他年老體弱時就得中狀元,并兩次參加了金的廷試,因早衰多病,又厭于功名,就返回鄉(xiāng)里,在陵川縣學執(zhí)教。他的人品和威望整整影響了一代人,四面八方許多莘莘學子不惜勞苦負笈而來拜在他的門下,其中有不少后來成為當時的名士。元好問就是杰出的代表。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興定三年進士,官至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后不仕。著有遣山集,編有中州集。中國文學發(fā)展史這樣評價他,“他的人和觀是儒家的人生觀,他的古文,是繼承韓、歐的遣緒,詩學杜甫,詞學蘇軾。他在這幾方面都有卓然的成就,是金代學術(shù)界的權(quán)威,文檀的代表?!?/p>
金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元好問剛剛十四歲,他在忻州做官的舅舅元格想給他物色一位合適的老師教他學習科舉,向親友們征求意見時,親友勸他說,“河東多才子?!弊屗胶訓|一帶找一找。當時所指的河東就是現(xiàn)在的晉南、晉東南一帶。元格騎馬帶著隨叢踏上太行山南麓時,聽說陵川縣學有一位德高望重、遠近聞名的飽學之士時,毅然請求調(diào)任陵川縣令,并將元好問從師于郝天挺門下。元和八年,元格任滿,仍留元好問繼續(xù)學習了二年。元好問學業(yè)完成離開陵川時,年已二十歲了。
郝天挺主張“治經(jīng)行已”,在教學中不僅教育學生認真學習儒家學說,而且要學會用儒家的學說去為人處事。他說:“今人賦學,速售為功,六經(jīng)百家,分磔緝綴,或篇章句讀不之知,幸而得之,不免為庸人?!庇终f:“讀書不為藝文,選官不為利養(yǎng),惟通人能之。又說:“今之仕多以貪敗,皆苦饑寒不能自持耳。丈夫不耐饑寒,一事不可為。子以吾言求之,科舉在其中矣。”郝天挺教育學生不要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祿,而要將儒家倡導的仁義道德放在首位,做一個通曉經(jīng)理,有仁有義,品學兼優(yōu)的有用人才。郝天挺精通詩詞,還常常啟發(fā)元好問如何寫詩作詞。當時,有人就勸告他說,縣令之侄子是來學習科舉的,并不是來學習詩詞的,這不白白浪費了公子的時間和精力?郝天挺說,我教他學詩詞,就是為了不讓他僅為科舉而學。這種輕視科舉,淡泊名利的人生觀念潛移默化地灌輸?shù)皆脝柕乃枷胫?,為他以后的文學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元好問任官期間,念念不忘輔育他成長的山山水水,他把自己對第二故鄉(xiāng)的情和愛化作一首首優(yōu)美的詩句。請看他為陵川西溪二仙廟留題中寫道:“期歲之間一再來,青山無恙畫屏開。出門依舊黃塵道,啼殺金衣喚不回?!倍潭趟木湓?,將屢屢游覽不為煩的心情寫了出來。游天井關(guān)后,元好問寫道:“石磴盤盤積如鐵,牛領成創(chuàng)馬蹄穴。老天與世不相關(guān),宣圣棲棲此迥轍。二十年前走大梁,當時塵土困名揚。山頭千尺枯松樹,又見單車下太行。自笑道途頭白了,依然直北有羊腸。”他鼓勵郝經(jīng)的伯父從學科舉,在贈答郝經(jīng)伯常的詩中,他寫道:“文陣自憐吾已老,名場誰與子爭先?”郝天庭死后,元好問稱贊他不“傍貴人之門”的品德和“臨終浩歌自得,不以生死為意”的生死觀。
3
郝經(jīng),字伯常。他有幸出生在禮義之家的棣華堂,而不幸選擇了動蕩不安的戰(zhàn)爭時代,這也許就是命運?,F(xiàn)代文學家王曉明在《魯迅傳》中這樣對命運闡述:“它實際上非常簡單,就是指你在什么時候,出生在什么地方。一個人的出生,完全是被動的,沒有任何人來征求他的同意,他也完全沒有可能為自己作哪怕是一點點的選擇,就是由于某個偶然的機緣,甚至他的父母也沒有料到,他一下子獲得了生命,赤條條的站到了人世間?!弊屑毾胂耄@實在荒謬,我們每一個人,竟都是這樣被胡亂推到了人生的起點,開始長長短短,各不相同的跋涉。當然了,誰都想盡快踏進樂園,享受為人一世的生趣,可人壽那樣短暫,倘若你一睜開眼睛,就已經(jīng)被扔在了廢墟的門口,就是身手再怎樣矯健,恐怕也跑不了多遠,只能遙遙地看著別人奔向樂園,自己在一旁哀怨吧。有多少次,你用力鞭打著生存意志的快馬,在人生道上縱興馳騁,終至于人疲馬乏,滾鞍下馬,卻吃驚地發(fā)現(xiàn),你其實還是在離起點不遠的地方打轉(zhuǎn)轉(zhuǎn),不過像如來佛手掌上的孫行者,自己做一個好夢罷了。你當初的誕生時間和地點,正牢牢地把你攢在手心里:這就是你的命。
元兵的鐵騎踏過北方時,村莊被洗劫,成群結(jié)隊的百姓南移,拖兒帶女,行走在崎嶇的山道上。急促的馬蹄聲,時時在百姓耳朵中響起,于是百姓忍著饑餓和寒冷拼命地逃生,老弱病殘的倒毖在路途和村落,行動遲緩的就被追兵虐獲,充當了元軍的奴仆。郝氏家族也行走在逃避的人流中,逃到河南,追兵緊隨著,他們只好躲藏在山中一個石洞中。追兵趕到后,架起柴草用煙熏,逼他們出來。郝家多數(shù)就這樣慘死在山洞中。郝經(jīng)父母得以活了下來,可他母親因被煙熏得咽喉發(fā)炎,氣喘吁吁,隨時都有慘死的可能。命運原來就是這樣冷酷無情,家族、地位、身份也原來和平年代的產(chǎn)物,經(jīng)戰(zhàn)爭的洗滌,郝氏家族早已蕩然無存,郝氏族人也從天上跌入地下,成為一個普通老百姓。
郝經(jīng)當年僅僅九歲,災難已將他扎磨得精疲力竭,但他的軀體里流著的畢竟是儒家的血,他看著奄奄一息的母親,心里揪的難受。于是,他匍匐著找到一個村莊,討得一瓶黃齏和一瓶蜂蜜,調(diào)制好,用母親所佩的剪刀撬開母親的牙齒,灌了下去,母親方才緩緩地蘇醒。這就是史書上有名的郝經(jīng)救母的故事。1232年,元軍攻陷河南,郝經(jīng)又隨父母避亂到河北保定,生活才安定下來。郝經(jīng)長大了后,他父親想讓他做點事情,緩和一下家庭的窮苦。他母親看到郝經(jīng)聰慧早熟,高興地對他父親說:“是兒志不凡,況郝氏儒家淵源不竭,可自我而涸乎?我等忍窮數(shù)年俟之。”郝經(jīng)學習非常用功,每天雞一叫就起床伏案學習,晚上很晚才睡覺。他母親看到感慨萬分,教育他說:“兒子如能這樣,重振家族的希望就不會落空,可是決不能虎頭蛇尾?!?238年,郝經(jīng)的父親執(zhí)教河北滿城。鐵佛寺主持張促安慷慨地騰出南堂,讓郝經(jīng)設館教學。郝經(jīng)謹守父親“忍窮為學乃郝氏家法”的教誨,白天砍柴汲水,黎明進入學堂展卷學習,在學習中“不學無用學,不讀非圣書”。面壁五年,學業(yè)大長。郝經(jīng)的父親以“興復斯文,道濟天下為己任”之意,高興的為他改名曰“經(jīng)”。
1249年,郝經(jīng)收到燕京“太極書院”院佐王子正的親筆信,詢問程朱理學的內(nèi)涵。郝經(jīng)當即寫了《與北平王子正先生論道學書》的回文。郝經(jīng)的濟世主張折服了王子正,震驚了順天府。順天府左副守帥賈輔禮聘郝經(jīng)為家庭教師,張柔也爭相禮聘。在藏書萬卷的賈、張兩家,郝經(jīng)得以飽覽典籍,滿腹經(jīng)綸,終成博古通今的著名學者。趙復稱他是“挺然一氣,立于天地之間蓋亦鮮矣”的治世之才,元好問以長輩的口吻,鼓勵他勇敢地為實現(xiàn)百年大業(yè)而奮斗。
經(jīng)過戰(zhàn)爭的洗劫,北方的土地荒蕪,村落和房屋毀于一旦。郝氏家族的故居,除中堂及院中的棣棠樹尚存外,都成為一片廢虛。棣棠樹似乎也像人一樣,它的根深深地扎在國家的土地上,國家興,家族興,家族旺,枝葉茂。近年的棣棠樹枝葉茂盛,春天里,尤其棣棠花開的鮮艷和亮麗。這是否預示著中華的復興、百姓的安居樂業(yè)、郝氏家族的再度興起?郝經(jīng)的叔父到河北看望他時,欣喜地說,“這是否就是郝氏再興的征兆?”郝經(jīng)于是作了《棣華堂記》,并附一首詩,祝賀此事,也算安慰東軒老人的在天之靈。詩云:
吾家中棠,高壓太行。茱彼本支,是生茲堂。棠始有華,實大吾家。玉昆峨峨,德音莫瑕。堂華日馨,諸孫盈庭。有華韋韋,有柃青青。突決棟焚,鞠為荒榛。棣華弗凋,中堂獨存。脊令在原,兄弟急難。遙遙空堂。巋彼高寒。鴻雁于飛,哀鳴嗷嗷。郁彼先棠,芬如李桃。惟彼桑梓,尚當敬恭。況茲庭實,祖植父封。為告鄉(xiāng)鄰,勿剪勿。庶幾遺蔭,本根不忘。經(jīng)也作頌。載歌東軒。嗚呼茲堂,道德是傳,越千萬年。
4
1215年春,郝經(jīng)正式踏上了政治這艘戰(zhàn)艦。上了這個艦,就注定他要與它同舟共濟,去迎接隨時都會發(fā)生的大風大浪。
還在順王府執(zhí)教時,一位同鄉(xiāng)的道士向他訴說了蒙古官吏欺壓百姓的悲慘遭遇,聽著聽著,郝經(jīng)淚流滿面。送走道士后,他的心久久平靜不下來,在燈下,他憤憤地寫了《送鄉(xiāng)叔道士申正之序》,在文章中他把兇猛的蒙古官吏比作刺猬。一個文人,最多也只能在紙上發(fā)泄自己的不滿。除此之外,還能做什么?當時忽必烈正在召賢納士。忽必烈是大汗蒙哥的同母弟弟,主管大漠以南漢族地區(qū)的軍政和民務等大事,在河北沽源縣設置了藩府,積極接受“漢化”。他也是蒙古貴族中少數(shù)主張漢化的官吏。郝經(jīng)冒著風險,憤憤地寫下了那篇在歷史上有名的《河東罪言》,上書給蒙古統(tǒng)治集團。這需要多大的膽識!文中,郝經(jīng)說:“河東土產(chǎn),菜多余桑,而地宜麻,專紡績織布,故有大布、卷布、板布等,自衣被外,”只得“折損價值,貿(mào)易白銀以供官賦。而一道課銀,獨高天下。造為器皿,萬里輸獻,則不負王府也”。百姓“又必使貢黃金,始白銀十折,再則十五折,復再至二十、三十折,至白銀二兩得黃金一錢;自賣布至于得白銀又至于得黃金,十倍其費……不勝苦楚,不敢逃命,則已極矣。今王府又將一道細分,使諸妃子各征其民,一道州郡至分為五、七、十頭項,有得一城或數(shù)村者,各差官監(jiān)督……人們荒空蕪沒,盡為窮山惡水,而人自相食也”。這是一段多么鋒利的文字!字里行間滴著血,沾著淚,透著憤慨。忽必烈畢竟是一代開明的帝王,他不但沒有責怪郝經(jīng),反而如納他進王府。第一次相請,他惋言拒絕了。這拒絕,拒絕的好!這不僅拒出了文人的骨氣,也向蒙古統(tǒng)治者們表明郝經(jīng)對他們并不太信任。當忽必烈在新疆的沙陀第二次遣使召見他時,郝經(jīng)的內(nèi)心一定經(jīng)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他一定認為,北中國從金立國,已有120年脫離漢族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偏安于江左的南宋腐敗無能,已無振興中華的希望;一定認為,蒙古族雄踞北方,尊重漢法,力破金國,大有統(tǒng)全域、安天下之可能;一定想到忽必烈資賦英明,禮賢下士,為一代圣主。有這么好的條件,他進入王府不更能實現(xiàn)自己“道濟天下”的目的?于是,他欣然前往。那是1256年初,身處南方的宋皇帝和賈似道之流也許正攜妻帶妾在野外踏青,北國卻還是冰雪一片,當時,郝經(jīng)年僅34歲。這時,他忽然產(chǎn)生了一個奇特的想法,就是回老家看看棣華堂,看看棣棠樹,再嗅一嗅棣棠花的芳香。3月,忽必烈批準了郝經(jīng)前往陵川老家拜祖。他先回了保定,不幸的是父親郝思溫得了風癱病臥床不起,拜先祖之事只好擱淺,他守在父親身邊細心照料,直到1259年正月父親病故,辦完喪事,他才回到忽必烈身邊。
他以“右臣”身份掌管軍機政務,隨征荊鄂。他向忽必烈提出“偃兵息民”與南宋通好的建議,到了濮州又上奏有《七道》,到汝南又有《東師議》的奏文。在奏文中郝經(jīng)屢次申明“仁政強國制勝”的觀點,對忽必烈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從此蒙軍包括漢軍秋豪不犯,軍紀很嚴。郝經(jīng)在《青山磯市詩》中寫道:“渡江不殺降,百姓皆督堵。羊羅到武昌,相望兩舍許……通衢萬家市,巴商雜越族?!?月,“鄂州戰(zhàn)役”打得正激烈,蒙古大汗在四川合州陣亡。郝經(jīng)立即上《班師議》,分析了政治、軍事等內(nèi)外因素,指出不作出積極反映可能導致全軍覆滅的危險,建議忽必烈迅速北上。忽必烈采納了他的建議,親率一支輕騎駐扎在燕京效外,處理阿里不哥在北邊起兵所觸及到的一切軍政大事,贏得繼承“汗位”的主動權(quán)。忽必烈1260年3月登帝位,立即頒發(fā)政令,革除了蒙古諸王直接向種地人征稅的權(quán)利,大大減輕了北方人的負擔。郝經(jīng)的《便宜新政十六條》成了建立與改革蒙元法制的基礎。很為史學家注目的是郝經(jīng)《立政議》奏文,李涵先生在《也論郝經(jīng)》一文中講“在忽必烈的儒臣中,明確而又全面論述應施行的‘漢法的只有郝經(jīng)和許衡兩個人。但在時間上郝經(jīng)的《立政議》比許衡的《時務五事》早五年”。張躍銘在《略論郝經(jīng)》中講:“郝經(jīng)在策劃班師爭位,直把忽必烈捧上皇帝寶座的過程中,施展文才武略,立下了汗馬功勞?!薄啊稏|師議》、《班師議》是郝經(jīng)在1259年隨忽必烈南征所上的兩道奏章。隨后的歷史進程證實,他在以上兩道奏議中所作的判斷與形勢的發(fā)展基本吻合。這表明郝經(jīng)善于在形勢尚不明朗的情況下審時度勢,把握潮流,具有高屋建瓴、洞察全局的戰(zhàn)略眼光。他對形勢的準確預測,是建立在對客觀實際的周密觀察和精辟分析的基礎上的……郝經(jīng)身為儒臣,但在軍事方略上所顯示的智謀和見識,毫不亞于一個深諳韜略的三軍統(tǒng)帥?!?/p>
1260年4月,郝經(jīng)赴南宋議和。郝經(jīng)在《郝經(jīng)行狀》中說,“為得解兩國之斗,活億萬生靈?!焙陆?jīng)沒有聽從保定父老鄉(xiāng)親“承病勿行”之勸,置生死于不顧,接受了忽必烈“翰林侍讀學士”的封詔,充任國信大使。宋丞相賈似道生怕敗露他1259年冬在鄂州前線向蒙方承諾納幣稱臣的投降真相,而囚禁郝經(jīng)一行于真州(今江蘇儀征市)竟達十六年之久。郝經(jīng)本著“偃兵息民”的強烈愿望,上書宋主達數(shù)十萬言。有曰:“親仁善鄰則治,締怨連禍則亂,無出此二者。自非大亂滅亡,一彼一此徒以弊民!”但賈似道不報,真乃是“萬言修好安南北,一片赤誠付東流”,就連郝經(jīng)奏章的《立政議》也曾向忽必烈講出了“斂減江上之兵,先輸平之使,一視以仁,兼愛兩國”的請求。郝經(jīng)在獄中“講學不輟”,敦促隨者讀書識學,多人成為有學識的人。他自己著書吟詩,著《續(xù)后漢書》、《春秋外傳》、《周易外傳》、《太極演》、《原古錄》、《玉衡真觀》、《通鑒書法》、《注三子》、《一王雅》、《行人志》、《陵川集》等專著數(shù)百卷。版刻存世的有《續(xù)后漢書》與《陵川集》。1274年秋,元舉兵江上,大舉伐宋。賈似道迫于形勢,1275年3月,派段佑禮送郝經(jīng)北還。當年7月,在獄中受盡折磨、身染疾患的郝經(jīng)于世長辭,享年五十三歲,結(jié)束了他坎坷磨難的一生。世祖憫其忠節(jié),謚號“文忠”。
《續(xù)后漢書》,元延祜年間印行,明收入《永樂大典》,清收入《四庫全書》。當時,乾隆皇帝《御題郝經(jīng)(續(xù)后漢書詩四首),歌曰:“身充信使被拘留,兩國恰逢建計投;愿附魯連未遂志,空言思托著書酬?!薄髞?,商務印書館1937年在上海鉛印出版,上、中、下三大冊,書名頂頭加有“國學基本叢書”的標志。隨之,1958年商務印書館北京第二次版印,中華書局1988年北京第三次版印,臺灣商務印書館出有“臺北版”書名《郝氏續(xù)后漢書》。《陵川集》收錄郝經(jīng)詩作423題,670余首;賦15篇;論說、辯解、書、傳、銘、序、記、碑志、祭文、宏辭、表奏等各種散文190余篇。元延祜年間印行后,至明代流散民間。幸遇澤州沁水縣的李淑淵在鄂州熃窈北武昌做官,偶見幾本《陵川集》,認“公郝經(jīng)鄉(xiāng)先哲也,景慕之尤深,求其集逾二十年始得全帙”。于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印行問世。有位姚瑩先生,安徽桐城人,嘉慶進士,清文學家,在臺灣做過官。他版刻印行了“乾坤正氣集”本的《郝文忠公廿五卷集》。由“中國古代文論學會”會長郭紹虞先生任總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代文論選》叢書,選中了郝經(jīng)8篇文章,即《遺山先生墓銘(節(jié))》、《文弊解》、《五經(jīng)論詩》、《唐宋近體詩序》、《文說送孟駕之》、《答友人論文法書》、《與橄彥舉論詩書》、《內(nèi)游》等篇數(shù),是元代學者最多的一位。清代顧嗣立編的《元詩選》,精選郝經(jīng)詩作,輯成“《陵川集》一卷”。引人注目的是,郝經(jīng)詩歌走出了國門,由許淵沖先生編譯、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漢對照”的《元明清詩一百五十首》,其第一首就是郝經(jīng)的《落花》。20世紀90年代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總纂、鄧紹基任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學通史》第十八章中為郝經(jīng)作了傳,從文學理論到詩歌藝術(shù)的評述兩千余言。在元代“詩文作家”的總概述中,就提及郝經(jīng)不僅“是詩家,郝經(jīng)還在文論方面發(fā)表過較有系統(tǒng)的見解”。郭紹虞先生著的《中國文學批評史》,對郝經(jīng)《答友人論文法書》的文章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文中寫道:“就傳統(tǒng)的文學來講,尤其是就金元之際來講,這真是一篇很重要的文字”。及郝經(jīng)的《內(nèi)游》篇,先生講這“實即所謂積理以養(yǎng)氣而已”也。這種觀點“不同于一般古文學家的文論。在以前,胡銓(宋人)已曾用‘有德者必有言之意以說明‘氣盛言宜之旨,而無郝經(jīng)發(fā)揮得透徹。宋濂又是以規(guī)模闊大之學,說明廣義的道學與廣義的文學之關(guān)系,而郝經(jīng)又開其先聲。這一點,已可看出他在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了”。
5
1274年,早在郝經(jīng)被拘禁時,他看到自己畜養(yǎng)的那只鴻雁常對他振翅而鳴,似乎有許多說不完的話,想起蘇武鴻雁傳書的故事,感慨不已,便用長二尺、寬五寸的素帛,給世祖寫下了:“霜落風高恣所如,歸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繳,窮海累臣有帛書。中統(tǒng)十五年九月一日放雁,獲者勿殺,國信大使郝經(jīng)書于真州忠勇軍營新館?!便昝裆溲惬@書,后呈送仁宗,特詔將之裝訂成冊,讓翰林、集賢兩院學士和滿朝文官題詞贊頌。這已是1318年的事,此時距離郝經(jīng)傳書已四十四年之久。
元,改棣華堂為文忠祠,并在祠側(cè)仿汴州金明池建成了落雁池。一個新的鴻雁傳書的故事就在這里沉淀了。
清康熙十四年,陵川知縣孫必振遷縣儒學于城外東南舊址,擴其規(guī)模,增加民鄉(xiāng)賢祠,在元基礎上,修繕了棣華堂書院,并肖郝經(jīng)郝文忠像于內(nèi)。
公元2004年底,我?guī)状瓮涤跁x陵線上,幾次停留在郝經(jīng)的故居尋尋覓覓。時間已將昔日的棣華堂抹得沒有了一絲痕跡。我又來到昔日的縣學遺址旁,感受棣華堂書院往日朗朗讀書的氣息,現(xiàn)在已被熙熙攘攘的商城所覆蓋,唯一聳立在商城的是舊縣學旁邊的奎星樓,經(jīng)過再次的修繕,更加威武壯觀,與之對映的是北面正在整修的三狀元閣。這是金為紀念武氏叔侄三狀元一進士而修建的??菢呛蜖钤w曾代表著那時候文化的輝煌,就像棣華堂一樣,它就像一顆流星,畢竟在星空中劃出過一道很明亮的痕。好在縣里又組織力量研究郝經(jīng)的學術(shù),秦鴻昌公付多年心血寫成了《郝經(jīng)傳》。全縣上下一個努力向上的文化氛圍已經(jīng)形成。
我站在連綿不斷的太行山上,仿佛又看到棣華堂的棣棠樹開了,開的那么鮮艷,滿樹黃黃的,像一朵碩大的蝴蝶,煞是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