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博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魯迅;海明威;人物形象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12)06-0072-01
在世界文學浩瀚的星空之上,有兩顆璀璨的明星。魯迅為了療救愚弱的國民棄醫(yī)從文,海明威為了傳播和平的理念而奔走世界。他們都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和表達,為人類留下了豐厚的精神遺產(chǎn)?!盀槿松笔撬麄児餐闹鲝?,“硬漢”是他們共同的“綽號”,關(guān)心民族和人民的命運,體現(xiàn)時代脈搏則是他們共同的追求。本文從分析兩位巨匠的描述對象人手,感受二人對人類疾苦和命運的關(guān)注,進而激發(fā)我們對人類的終極關(guān)懷,尋求幸福和權(quán)利的途徑。
冷眼剖析懦夫熱腸吟頌硬漢
為改良人生,為人民的解放和社會的改造而創(chuàng)作“遵命文學”,是魯迅小說現(xiàn)實主義的核心。為了表現(xiàn)反封建的主題,揭露人吃人的封建制度,魯迅從思想、文化等層面刻畫了現(xiàn)實生活中懦弱卑瑣、封閉保守又自高自大的諸多人物形象,啟發(fā)引導當時的人們認識自身處境,反思國民性與民族危亡的關(guān)聯(lián),以求國民人格與民族精神趨向完善。
列于懦夫,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他揭露了二十世紀初國人的病態(tài)精神:勤勞善良而愚昧無知、保守迷信而怯于反抗、麻木懦弱而自欺欺人。他以筆為刀,深入剖析了“病態(tài)社會中不幸的人們”:阿Q用攀附法講自己的身份提高,用虛構(gòu)法講述自己過去的輝煌歷史,都要被拉去砍頭了還要為臨死前的那個圓圈沒有畫圓而羞愧懊悔:祥林嫂在沉重的勞役下日夜擔憂陰曹地府的兩個死鬼男人,不惜動用一年的工錢去捐門檻,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神靈上;孔乙己已經(jīng)淪為乞丐了,卻還帶著輕視勞動和勞動人民的精神枷鎖在泥濘的路上爬行……這些麻木的靈魂,讀之令人心寒。
與魯迅不同的是,海明威的筆下也是一些普通大眾,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心靈雖然受到傷害,但精神上卻永遠是打不敗的。在《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等作品中都有體現(xiàn),特別是“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的桑提亞哥,更是對于“硬漢性格”和“硬漢精神”的人微詮釋。
抗爭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題。《老人與?!穼懙氖且晃伙L燭殘年的漁夫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捕到一條魚,幾乎快餓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認輸,終于在第八十五天捕到一條身長十八尺、體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大魚拖著船往大海走,但老人死拉著不放。即使沒有水,沒有食物,左手抽筋,他仍不灰心。經(jīng)過兩天兩夜的奮力拼搏,他終于殺死大魚,把它拴在船邊。最終,老人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魚骨頭,物質(zhì)上他輸?shù)暮軕K,但精神上他絕對勝利。作者在這里就刻畫了一個百折不撓、堅強不屈、勇于面對勁敵和死亡的“硬漢子”形象。
懲惡療救時弊揚善高歌希望
魯迅作品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意在揭出病痛,以引起療救者的注意”。并痛切地表達出這些“不幸的人們”的愿望、要求和潛在力量,以及他們身上所存在的弱點,從而揭示出只有充分發(fā)動人民群眾,取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才能“療救”人民的痛苦。魯迅正是通過揭露和批判當時中國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愚弱的病根,進而為中國文化的轉(zhuǎn)型尋找出路。他本質(zhì)上是一位思想家,熱切地關(guān)注人,思考人性、人生等問題。在他的筆下,人生探索與哲學思考一致,文學典型塑造與國民的共性反思并存。
而海明威不同,在《老人與?!分?,彰顯了生命的強度、硬度。老人是孤獨的,他是在理想的道路上艱難求索的追夢人,但他又是不孤獨的,因為他有著豐富的精神伴侶。該故事表現(xiàn)了整個人類堅不可摧的精神。它展示了人的高貴和尊嚴,歌頌了國民的優(yōu)點。正如約翰·肯尼迪總統(tǒng)的唁電所說:“幾乎沒有哪個美國人比歐內(nèi)斯特·海明威對美國人民的感情和態(tài)度產(chǎn)生過更大的影響?!?/p>
由此可見,魯迅寫作的目的是為了救民于水火之中,拯救國民麻木的靈魂。而海明威無意于政治,專注于對人類命運的思考,直接控訴了戰(zhàn)爭的罪惡。他用冷靜沉穩(wěn)的語氣,敘述了一個個震撼人心的故事,給人們以思想的啟迪和人格的感召。雖然兩人的視角不同,但都對人類疾苦和命運予以深切關(guān)注,他們用自己的作品向世人昭示了文學的強大社會功用性,也教會了我們在閱讀中可以通過比較而盡得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