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曉力,路立平
摘要:針對《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內容多、課時少的特點,結合我院的具體改革情況,提出了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上的優(yōu)化改革方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從而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電工電子技術;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7-0049-02
《電工電子技術》是我院工科非電專業(yè)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工程概念下對人才的需求。新的教學計劃出臺后,我院“電工電子技術”課程只有72學時,去掉10個學時的實驗,理論講授就只有62學時了。在內容不能減少,課時緊張的情況下,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和水平,教改已刻不容緩;另外,由于目前實驗教學設備都趨于裝置化,學生做實驗時連線大大減少,從而影響了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針對以上問題,我院一線教師集思廣益,結合我院多年來的改革經(jīng)驗總結出如下改革措施[1]。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
1.《電工電子技術》理論教學內容的改革。由于我校各專業(yè)培養(yǎng)計劃修改以后,《電工電子技術》課程課時明顯減少,在內容不變且不斷更新的情況下,沿用老的教學模式很難達到開設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所以有必要對其教學內容作如下改革。理論教學內容分為兩大塊,即必講內容和分專業(yè)選講不同案例,必講內容為各非電專業(yè)都要學習的內容,選講內容是對不同專業(yè)設置不同案例。如表1所示。
表1 “電工電子技術”理論教學內容的設置
2.《電工電子技術》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實驗是《電工電子技術》課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將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學生在實驗室不僅可以驗證所學的理論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通過實驗可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掌握一些常用電工儀器儀表的使用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應用知識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目前大多數(shù)實驗室的設備都趨于裝置化,學生做實驗時,只要插幾根線即可完成電路,從而減少了各個分立元件的接線問題,造成一些重要的實際操作沒有達到動手實踐和動腦思考的目的。所以,在實驗教學中,就要增加一些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項目,并將計算機輔助教學引入到實驗教學中,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比如在講完基本放大電路之后,我們安排學生做單管放大電路實驗時,先讓他們利用Multisim軟件模擬該實驗,如圖1所示。通過實時調整R5的大小,學生可以在屏幕上實時觀測到截止失真、飽和失真以及不失真狀態(tài)下的波形改變情況,如圖2所示。
圖1單管放大器實驗原理圖
圖2改變R5時的輸出波形
做完仿真實驗后,我們讓學生自己提出設計方案、選擇元器件、連接成電路,利用實驗室現(xiàn)有儀器設備經(jīng)老師同意后,獨立操作完成設計性實驗,最后寫出設計實驗報告[5-6]。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電工電子技術》知識內容比較多且結構龐大,為了提高學生對抽象理論知識的理解,需要結合實際講解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保留了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中好的東西,另外還注重課上與課下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特別是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自覺性。比如適當將Multisim仿真技術引入課堂。在講完單一參數(shù)元件的時域伏安特性后,我們給同學仿真演示,如圖3。
(a)電阻R交、直流特性完全相同
(b)電感L對直流相當于短路,對交流呈現(xiàn)感抗特性
(c)電容C對直流相當于開路,對交流呈現(xiàn)容抗特性
圖3R、L、C元件的交、直流特性仿真
通過演示同學對R、L、C元件的交直流特性有了感性認識,從而為后續(xù)一階電路的過渡過程和三極管放大電路分析的學習打下基礎。以前在講到三相電路中線的作用時學生很迷茫,我們做了如圖4演示之后,學生有了透徹的理解。
三、成績評定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熟練掌握電工理論中的一些基本理論、基本分析方法,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為后續(xù)課程的學習做好準備。所以,將最終成績分為平時、實驗和末考。其中平時占10%,實驗占20%,末考占70%。平時加強學生的出勤管理和交作業(yè)情況,學生到實驗室做實驗要簽到并有專人檢查預習報告及實驗操作情況,期末除讓學生獨立完成一份試卷外,還要求每位學生寫一份小論文,主要闡述一下學習本課程的心得體會并客觀評價自己的學習成績。
圖4 三相電路中線作用虛擬實驗
由于該課程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我校通過幾年的探索,并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已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但教改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認真思考,并在教學中不斷總結,才能使《電工電子技術》教學工作取得更好效果,從而滿足工程概念下對該課程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鹿曉力.電工學(第一版)[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9.
[2]李飛.電工學(第一版)[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10.
[3]秦曾煌.電工學(第七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孫駱生.電工學基本教程(第四版)[M].武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黃允千.電工學實驗基礎(第一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
[6]王冠華.Multisim10電路設計及應用[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