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嶺
備課是教師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科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表達方法和順序,以保證學生有效學習的教學方法。除了傳統(tǒng)的紙質備課方式外,教師應與時俱進,積極利用電子備課網絡,同時汲取傳統(tǒng)中的精華,將課堂教學達到最優(yōu)化,提升教學效率。
● 喜憂參半:傳統(tǒng)教案的“兩面性”
傳統(tǒng)教案是教師手工勞動的成果。它形成的操作流程是“解讀文本—收集素材—胸中有案—撰寫教案—課堂教授”。紙質教案更多地體現出授課教師的個體教學特性,也彰顯出教師心中有“案”、胸中有“人”的教學備課局面,但也透露出設計上的“狹隘”格局:由于是教師個體行為,設計思路難免存在“局限”,課堂調控以及應變能力掌控不足;由于是教師獨立撰寫,課堂教學難免存在“排他性”(不接收課堂上學生臨場的生成,只會按部就班地將備課的教案“演示”完成)與“包辦性”(教師“一言堂”現象的存在)。
● 呼之欲出:電子教案的“靈活性”
電子教案是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對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策略等作一種數字化的預設,實質上就是多媒體教案。相對于傳統(tǒng)手寫紙質教案,它不僅有內容上的新意,更有形式上的改善,是現代技術的產物,可視為“教學生產力”的一大進步。它是一個開放、交流的平臺,面向的是全體教師,所有的教師都可以在電子教案備課平臺上進行教育理念、智慧思維等方面的碰撞。
如上圖所示:相同年級、相同學科的教師先確定主備人,然后通過備課系統(tǒng)上傳教案,使用者直接在教案備課系統(tǒng)中對主備教師的教案進行刪減、修改、批注,形成的“二次備課”教案在備課系統(tǒng)中留存,以便參考、借鑒、修改。
● 取長補短:相融并濟的“兼容性”
從系統(tǒng)角度而言,課堂教學要發(fā)揮最大的效能,每位授課者必然要學會與他人的合作。從小方面說,教案也有相互借鑒、整合的必要,將傳統(tǒng)教案與電子教案的方式相互融合,才能使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落到實處。
傳統(tǒng)教案的設計要做到“五個統(tǒng)一”,即進度統(tǒng)一、目標統(tǒng)一、重點難點統(tǒng)一、訓練統(tǒng)一、考試統(tǒng)一,這是教學效益的基本保證。而電子教案的備課形式又是教師進行相互交流、反思的一種有效的手段。我們應充分利用傳統(tǒng)教案的備課習性,在電子教案的備課過程中實施“課(教師一課一備,獨立成形)”、“研(教師一課一改,相互交流)”、“聯(lián)(教師一課重組,取長補短)”“三位一體”的研討模式。
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標(2011版)中提及了“繼承”與“汲取”的相互融合?!叭灰惑w”的電子教案備課研修是一種以解決教學實踐中面臨的課堂教學實際問題為目的,以校本的、開放的、互助的形態(tài)呈現,體現課堂教學實踐、教研、科研、培訓等主要教學要素間不可割裂的辯證關系的電子教案、傳統(tǒng)教案備課模式的“兼容性”。教案主備教師與修改教師圍繞課堂教學實際,通過交流整合、科研反思、總結提高,也勢必促進自身專業(yè)素質的提升。
傳統(tǒng)教案+電子教案=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