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明
(中央民族大學文傳學院,北京100081)
劉勰“虛靜”說新探①
曹 明
(中央民族大學文傳學院,北京100081)
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篇中“虛靜”的含義及淵源問題,自古便頗多爭議。很多人認為劉勰所講“虛靜”與《莊子》中的“虛靜”在含義上有很大的差異。事實上,劉勰中的“虛靜”與《莊子》中的“虛靜”有很大的關系。首先,只有《莊子》中出現(xiàn)了“虛”和“靜”連在一起“虛靜”的情況。其次,用來說明劉勰“虛靜”的“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來自《莊子》。第三,莊子中的“虛靜”有兩種狀態(tài):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之時“形同槁木,心若死灰”的狀態(tài)及庖丁解牛之時“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的狀態(tài)。這兩種狀態(tài)分別與劉勰“神思”的兩個過程互相對應:搦翰之前“神思”的過程,搦翰時“神思”的過程。第四,《莊子》中達到“虛靜”的一個重要條件是“順物自然”,這與劉勰對于為文時須遵循“自然之道”的要求是相合的。
劉勰;莊子;虛靜 ;神思
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篇中“虛靜”的含義及淵源問題,學術界頗多爭議。如劉永濟先生言取自老子,“舍人虛、靜二義,蓋取老聃‘守靜致虛’之語,惟虛則能納,惟靜則能照”[1](P93)。黃侃先生言取自莊子、老子,“《莊子》之言曰:‘惟道集虛’?!独献印分栽?‘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2](P94)。
吳林伯先生言取自莊荀二家,“莊、荀二家之說,若合符節(jié),都認為人心一定要虛空,排除一切雜念的干擾,才能專一、安靜,思維所研求的對象,而有所得”[3](P303)。王元化、楊明照、馮春田先生言取自荀子①,“因此,劉勰所說的‘虛靜’并不是虛無,而是純凈專一,從而保障專心致志地進行創(chuàng)作的思維活動??梢?劉勰的‘虛靜’說在基本內容上更接近于荀子‘虛壹而靜’的認識論”[4](P136)。張少康先生言以老莊為主,而吸收別家之長,“在虛靜的觀點上,劉勰以老莊為主,而吸收別家之長。不排斥他同時吸收了荀子關于虛靜的積極方面”[5](P118)。
總之,眾說紛紜,認為來自荀子而非老子或莊子的,無不是認為劉勰所言的“虛靜”含義與老莊所言的“虛靜”含義不相同,反而更接近荀子所言“虛壹而靜”的含義。但是,仔細分析《神思》篇,發(fā)現(xiàn)“虛靜”的出處及含義都與《莊子》有很大的關系。
一
從歷來注家所引“虛靜”出處的文字②可以看出,只有《莊子》中出現(xiàn)了“虛”和“靜”在一起“虛靜”的情形,如在《莊子·天道》中:
圣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者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6](P457)
王元化先生認為劉勰的“虛靜”說與莊子“虛靜”說不同的一個理由,“《養(yǎng)氣篇》贊中所說的‘水停以鑒,火靜而朗’,正可作為他(劉勰)的‘虛靜’說的自注”[7](P152)?!八R澡b,火靜而朗”[8](P498)中的“水停以鑒”,正是出自此段中莊子對“虛靜”的說明。“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薄肚f子·德充符》篇亦有說明:“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唯止能止眾止。”③這是說,水只有停下來靜止的時候,才能用作鏡子。
可見,王元化先生此處用于論證劉勰“虛靜”非出于《莊子》的論據(jù)不足以成立。而且,“水停以鑒”典故的運用,也可以從側面證明劉勰對此段“虛靜”描寫文字的關注及重視。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劉勰筆下的“虛靜”二字出自《莊子》。那么,劉勰“虛靜”的內涵與《莊子》“虛靜”內涵有沒有關系?
二
“神思”的范圍是很廣泛的,在創(chuàng)作的整個過程中都需要“神思”的參與,包括行文前的構思、行文及修改等。為了更好得說明問題,在這里將“神思”分成兩個過程:第一個過程是搦翰之前的過程——進入“虛靜”狀態(tài)后,只“神思”的過程;第二個過程是搦翰時的過程,此過程中,將在第一過程中形成的意象用語言描繪出來。
那么形神分離的原因是什么?
關于這個問題,最重要的是“神居胸臆,而志氣統(tǒng)其關鍵……關鍵將塞,則神有遁心”④這幾句話的理解。
“志氣”可理解為感情⑤,即關鍵之處是有感情把守的:關鍵將塞,則神有遁心;關鍵不塞,則神無遁心。
可見,感情的變化是引發(fā)“神思”的一個重要的原因。而感情發(fā)生變化的緣由,則是由外物引起的。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也有說明:“原夫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詮賦》)“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物色》)“情以物興”、“情以物遷”說明情感的興起、變化都是由物引起的。
外界事物的變化,使得感情發(fā)生變化,而引發(fā)感情變化的“物”便成了主體(“神思”之人)關注的焦點,主體的精神高度集中,注意力圍著此物高速運轉,精神世界非?;钴S,這就是“神與物游”的過程,此刻“神思”開始了。此時,由于主體只關注此物,其他物體則不進入主體關注的范疇。由于不關注外界,主體全神貫注,達到沒有視覺和聽覺活動的狀態(tài),形體也保持靜止。陸機《文賦》也說明過這個狀態(tài):“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鶩八極,心游萬仞?!盵9](P36)徐復觀曰:“始言醞釀時用思之始,概括思考與想象兩方面。這句是說要把用向其他方面活動的視聽收拾起來,以得到精神的集中,即《西京雜記》謂司馬相如作《上林賦》‘意思蕭散,不復與外物相關’?!盵9](P37)陸機描繪的狀態(tài)便是此時的情況。
這種狀態(tài)即“虛靜”的最頂級狀態(tài):主體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一切干擾皆不關注,精神圍繞關注物體高速運轉,乃至無視無聽的境界。
劉勰所要求“神思”時的“虛靜”狀態(tài),在《莊子》中能找到對應的描述。
“圣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莊子·天道》)成玄英疏曰:“夫圣人所以虛靜者,直形同槁木,心若死灰,亦不知靜之故靜也?!盵6](P459)成玄英用“形同槁木,心若死灰”來描述“虛靜”的狀態(tài)。在《莊子》中,“形同槁木,心若死灰”是用來描寫南郭子綦隱機而坐,喪其匹耦的場景。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艸合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莊子·齊物論》)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莊子詮評》中解釋,“人的形體本來可以使它像枯木一般毫無生機,人的心靈本來可以使它像死灰一般不起一念”[10](P40)。
“像枯木一樣毫無生機”是指主體形體不動,“像死灰一般不起一念”是指主體內心心無旁騖,沒有雜念。但是“像死灰一般不起一念”并不是說主體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思考。關于所引的這段《齊物論》的材料,成玄英疏曰:“身與神為匹,物與我(為)耦也。子綦憑幾坐忘,凝神遐想,仰天而嘆,妙悟自然,離形去智,艸合焉墜體 ,身心俱遣 ,物我(兼)忘 ,故若喪其匹耦也?!盵6](P43)南郭子綦“憑幾坐忘”的目的正是“凝神遐想”?!澳皴谙搿闭莿③乃v的“神思”運行時的“寂然凝慮,思接千載”的場景。
南郭子綦既然“身心俱遣,物我(兼)忘”,說明南郭子綦沉浸在他自己的世界中,外界一切事物都不曾干擾,亦會達到無視無聽的境界。這種“無視無聽”的狀態(tài),其實并非張少康先生所講的那種“完全排斥了具體感覺器官的具體感性認識的結果”[5](P118),而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到一個點上,外界的一切其他的干擾都不曾注意,才達到“無視無聽”的境界。莊子所言:“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莊子·天道》),剛好可以描述這個狀態(tài)?!疤摱o”是指排除一切干擾,保持內心虛空的境界,隨時準備接納萬物。虛空后的內心方能平靜,做到了“虛”便達到了“靜”,也即“形同槁木,心若死灰”的狀態(tài),此刻便達到“虛靜”?!办o則動”,指達到“虛靜”狀態(tài)后,雖然身體是“靜”的,但是“神”是動的,它圍繞最關注的那一點(物)上高速運轉。在這種情況下,主體才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這其實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效率高”的問題,也即“動而得”。而這個狀態(tài)正是劉勰所講“神思”過程中“神與物游”的場景:先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再開始進行“神思”。在南郭子綦隱機而坐的場景中,主體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乃至外界的一切因素包括視聽,都不曾干擾,主體的“神”與天相通,最終達到“物我(兼)忘”、天人合一的狀態(tài)。此種“坐忘”、“天人合一”的狀態(tài)正是《莊子》中“虛靜”的狀態(tài)。這與劉勰所描述“神思”過程中“主體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圍繞關注物體高速運轉,乃至無視無聽的境界”的狀態(tài)是一樣的。
三
行文至此,大家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如果將劉勰“虛靜”的狀態(tài)用“形同槁木,心若死灰”來形容,那么當“搦翰”之時,即“神思”的第二個過程中動筆寫的時候,如何保持“形同槁木,心若死灰”的狀態(tài)?難道此時已經“步出”“虛靜”的狀態(tài)了?
當然不是,在創(chuàng)作的整個過程中,主體都需要保持“虛靜”的狀態(tài)?!靶瓮履?心若死灰”僅是“虛靜”的一種形式:“虛靜”的最高級狀態(tài)。現(xiàn)實之中完全做到此點是很困難的,因為它需要百分之百精神的投入。文章中說道:“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薄笆桢宀?澡雪精神”是達到“虛靜”狀態(tài)的一個必要的客觀條件。“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來自《莊子·知北游》,“孔子問于老聃曰:‘今日晏閑,敢問至道?!像踉?‘汝齊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擊而知!’”成玄英疏曰:“汝欲問道,先須齋汝心跡,戒慎專誠,灑濯身心,清凈神識,打破圣智,滌蕩虛夷。然玄道穴目冥,難可言辯,將為汝舉其崖分,粗略言之。”[6](P741)也就是說,要保持內心純凈、專一寧靜的自然心境。故達到“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之后,便可說是進入“虛靜”的狀態(tài)了?!疤摗笔侵竷刃目諘缂儼?無任何雜物沉積,可隨時接納萬物;“靜”是指內心寧靜、平靜。“虛靜”正是指內心純凈、專一寧靜的自然心境。
范文瀾先生說“疏瀹五藏,謂情性不可妄動,使人煩悶也?!盵8](P498)試想,如果內心有很多雜七雜八的念頭,注意力就不能高度集中,就不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達到了“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的要求,已經進入“虛靜”的界限了。至于“形同槁木,心若死灰”的“虛靜”狀態(tài),僅是一種“虛靜”的最高級形式,一般主體不可能一直保持這種狀態(tài)。這在《莊子》中也有說明。庚桑子曰:“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若此三年,則可以及此言矣。”(《莊子·庚桑楚》)成玄英疏曰:“不逐物境,全形者也;守其分內,抱生者也。既正分全生,神凝形逸,故不復役知思慮,營營徇生也。三年虛靜,方可及乎斯言?!盵6](P778)“無使汝思慮營營”是指不要胡思亂想,正是要求“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成玄英疏中所言“三年虛靜”不可能指主體一直處在“形同槁木,心若死灰”的狀態(tài)??梢?《莊子》中的“虛靜”也并非單指“形同槁木,心若死灰”的狀態(tài)。
“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之后,主體便已經屬于“虛靜”了。關于這點,也可以從《莊子》中找到類似的說法。
梓慶削木為 , 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
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為
,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以靜心。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其巧專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后成見 ,然后加手焉;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莊子·達生》)
此故事中,梓慶“削木為 ”的前提條件是“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以靜心”,指的正是“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保持內心純凈、專一寧靜的“虛靜”狀態(tài)。李頤云:“氣耗則心動,心動則神不專也?!贝R七日,“忘吾有四枝形體也”方入山林?!巴嵊兴闹π误w”即達到艸合“焉似喪其耦”、“吾喪我”這樣的“虛靜”狀態(tài)。成玄英疏曰:“外事既除,內心虛靜,于是入山林觀看天性好木,形容軀貌至精妙,而成事堪為 者,然后就手加工焉。若其不然,則止而不為?!盵6](P660)
梓慶在削木為 之前,先養(yǎng)氣靜心,待達到“虛靜”狀態(tài)后,方入山林開始觀看好木,再以手加工。整個過程中,梓慶一直處在“虛靜”的狀態(tài),但“梓慶”的形體卻是動的。梓慶“削木為 ”的過程,跟劉勰所講的“神思”之前需進入“虛靜”的狀態(tài),展開“神思”,然后下筆成文的過程是類似的。
“梓慶削木為 ”的故事,可以反駁王元化先生認為劉勰的“虛靜”不同于莊子“虛靜”的觀點,“老莊提倡虛靜的目的是為了達到無欲無求、渾渾噩噩的虛無之境;而劉勰提倡虛靜的目的卻是為了通過虛靜達到與虛靜相反的思想活躍、感情煥發(fā)之境?!盵7](P152)顯然,梓慶達到“虛靜”狀態(tài)后的目的并不是無欲無求、渾渾噩噩,也并不虛無,他的目的是“削木為 ”,“虛靜”是實現(xiàn)“削木為 ”的一個前提。在“削木為 ”的過程中,因為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他的感情世界也始終保持很活躍的境界。
可見,創(chuàng)作的主體也并非一直保持“形同槁木,心若死灰”的“虛靜”狀態(tài)。于此“靜”的“虛靜”狀態(tài)之外,還有一種“動”的“虛靜”狀態(tài),即梓慶“削木為 ”過程中的“虛靜”狀態(tài),也即庖丁解牛時的“虛靜”狀態(tài):“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養(yǎng)生主》)。成玄英疏曰:“經乎一十九年,合陰陽之妙數(shù),率精神以會理,豈假目以看之!亦猶學道之人,妙契至極,推心靈以虛照,豈用眼以取塵也!”[6](P120)“率精神以會理”、“推心靈以虛照”也即在“神思”中,以精神,以心靈與物游,去感知,去創(chuàng)造意象,而非以耳目這樣的器官來感知?!爸倌嵩?‘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人間世》)在莊子看來,以心、神、氣來感知外物,得到的遠比以耳目感知的多。
可以看出,《莊子》中此動態(tài)的“虛靜”狀態(tài),恰好可以對應劉勰“神思”的第二個過程中搦翰時的“虛靜”狀態(tài)。
莊子中的“虛靜”有兩種狀態(tài):一種是南郭子綦隱機而坐“形同槁木,心若死灰”的狀態(tài),另一種是庖丁解牛時“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的狀態(tài)。二人雖有一個最大的不同點:南郭子綦的形體特征是“靜”,庖丁的形體特征是“動”。但是無疑,二人都不是以本身具體的耳目感官去感知外界,而是以“神”,二人都達到了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狀態(tài)。這兩種“虛靜”的狀態(tài),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都是必須的。它們跟劉勰“神思”的兩個過程是對應的:搦翰之前“神思”的過程,搦翰時“神思”的過程。而在這兩個過程中,主體一直保持內心純凈、專一寧靜的自然心境。
《莊子》中達到“虛靜”還有一個重要條件,是順物自然。順應自然,順應物的自然本性,才能達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狀態(tài)。對于南郭子綦隱機而坐、喪其匹耦的場景,郭象作注曰:“死灰槁木,取其寂寞無情耳。夫任自然而忘是非者,其體中獨任天真而已,又何所有哉!故止若立枯木,動若運槁枝,坐若死灰,行若游塵。動止之容,吾所不能一也;其于無心而自得,吾所不能二也?!盵6](P120)所謂“任自然而忘是非”即是順應自然的體現(xiàn)。而在庖丁解牛的過程中,也是遵循“依乎天理,批大谷卩 ,道寸大穴款 ,因其固然”的要求?!耙篮跆炖怼?、“因其固然”便是指順牛體之物性,“依天然之腠理”[6](P120)。
順物自然、遵循自然之道,亦是劉勰對為文的一項重要要求,如《原道》篇:“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明詩》篇:“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眲③囊笪恼聦懽黜氻槕獌刃淖匀磺楦械淖兓?是“為情而造文”(《情采》),而非“為文而造情”(《情采》)。
從“順應自然”的這種人生信念、創(chuàng)作信念能夠看出,劉勰為文是不違背《莊子》的“虛靜”理念的。從這一點上也能看出,《莊子》“虛靜”說與劉勰“虛靜”說之間的關系。
通過以上的論述,可以得出結論:劉勰的“虛靜”與莊子的“虛靜”有很密切的關系。首先,只有《莊子》中出現(xiàn)了“虛”、“靜”連在一起的“虛靜”用例,說明《文心雕龍》中“虛靜”一詞應出自《莊子》。其次,劉勰用來說明“虛靜”的“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亦來自《莊子》。第三,《莊子》中的“虛靜”有兩種狀態(tài):南郭子綦隱機而坐“形同槁木,心若死灰”的狀態(tài)及庖丁解牛之時“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的狀態(tài)。這跟劉勰“神思”的兩個過程是互相對應的:搦翰之前“神思”的過程,搦翰時“神思”的過程。第四,《莊子》中達到“虛靜”的一個重要條件是順物自然,這與劉勰對于為文時須遵循“自然之道”的要求是相合的。由此能夠看出劉勰《文心雕龍》中的“虛靜”說與莊子的“虛靜”說有很大的關系。
[注 釋]
①正文中只引用了馮春田先生的話為例,王元化先生、楊明照先生觀點如下:“劉勰的虛靜說并非出于老莊的虛靜說也是同樣顯而易見了……荀子的虛壹而靜之說也是作為一種思想活動前的準備手段而提出的,這與劉勰把虛靜作為一種構思前的準備手段并無二致?!?王元化.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52-154.)“按荀子解蔽篇:‘故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心未嘗不臧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滿也,然而有所謂壹;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闩c此相發(fā)。”(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拾遺補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29.)
②上文注釋中所引老子、莊子、荀子的文字已經出現(xiàn),此處不再另注。另外,張少康先生認為“虛靜”說與宋尹學派《管子·心術》也有關系。此處注出《管子·心術》中的一些文字,如“天之道虛,地之道靜。虛則不屈,靜則不變,不變則無過,故曰不伐”。(黎翔鳳.管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758-786.)
③本文章參考文獻[6]中已經注出,論文中引用《莊子》的文字皆出自此書,后文不再注出。
④本文章參考文獻[8]中已經注出,論文中引用《文心雕龍》的文字均出自此書,后文不再注出。
⑤詹钅英先生《神思》篇引《孟子·公孫丑上》一段話證明:“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壁w注:“志,心所念慮也。氣,所以充滿形體為喜怒也。志帥氣而行。”(詹钅英.文心雕龍義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志氣’可解釋作情志與氣質,在這里泛指思想感情?!?王元化.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40.)
[1]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黃侃.文心雕龍札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吳林伯.文心雕龍義疏[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4]馮春田.文心雕龍釋義[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
[5]張少康.劉勰及其《文心雕龍》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6]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
[7]王元化.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8]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9]陸機,著;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10]方勇,陸永品.莊子詮評[M].成都:巴蜀書社,2007.
I206.2
A
1007-9882(2012)01-0086-04
2011-11-10
曹明(1987-),女,山東萊蕪人,中央民族大學文傳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學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
[責任編輯:張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