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宇
(佳木斯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黑龍江佳木斯154007)
儒家思想對魯迅及其創(chuàng)作的影響①
王 宇
(佳木斯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黑龍江佳木斯154007)
儒家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主導思想,為傳統(tǒng)中國人在語言上、行為上甚至思想上劃定界限和制定規(guī)范,是中國數(shù)千年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近代魯迅作為倡導思想解放的先鋒人物,對儒家思想進行了全方位的批判,但作為一個生活在傳統(tǒng)環(huán)境中的知識分子,其思想必然受到儒學的影響,本文以魯迅的部分作品為據(jù),分析傳統(tǒng)儒家思想對魯迅的影響。
魯迅;文學作品;儒學思想;影響
魯迅,偉大的無產(chǎn)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被稱為“民族魂”。魯迅的作品大多將矛頭指向舊制度,舊思想和舊的腐朽文化,由于其通常以尖銳的語言直接發(fā)起攻擊,因而稱其作品為“匕首、投槍”。[1]
儒家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主導思想,為傳統(tǒng)中國人在語言上、行為上甚至思想上劃定界限和制定規(guī)范,是中國數(shù)千年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叭省笔强鬃铀枷塍w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對后世影響亦甚深遠?!叭省斌w現(xiàn)在教育思想上是“有教無類”。儒家思想形成之初,在規(guī)范人們的道德和社會秩序上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加之外來思想特別是歐洲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帶來的中國人思想的覺醒,儒家思想中陳舊迂腐的部分漸漸開始成為阻礙中國民眾思想解放的絆腳石。魯迅正是將儒家的陳舊思想和落后觀念作為批判對象進行尖銳地抨擊,以期達到警醒世人的作用。但魯迅畢竟出生在19世紀中國傳統(tǒng)官僚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教育,儒學必然是其最早接觸的文化,因此,縱使魯迅在后期作品中如何對儒家思想進行抨擊或批判,都不能說明魯迅敵視儒家思想,魯迅與他同時代的“理念人”一樣,有一種源于儒學正見的道義擔當,一種現(xiàn)代士大夫精神[1]。因此,儒學的精華早已深入魯迅的思維之中,成為其創(chuàng)作的思想基礎。本文重點以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的影響和“仁”為例,探究儒家思想對于魯迅的影響。
“民本”一詞,最早由孟子提出。孟子曾經(jīng)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可見在那個時代,儒家思想者已經(jīng)認識到君主不必一定要,已經(jīng)知道君主制一定是不能長久的,所以對那些為民造福的就稱為“圣君”,那些暴虐無道的就稱為“獨夫”,大家應該去反抗他。民本思想在儒學的流傳過程中雖然幾經(jīng)沉浮,但最終流傳至清末民初。以致至今“民本”便是民權,是辛亥革命時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思想的歷史根源。因此民本思想也是魯迅時代自由知識分子倡導的重要思想。魯迅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其祖父周福清同治年間考中進士并成為翰林,后任內閣中書。其父周伯宜與母親魯瑞皆是書香門第出身,因而魯迅自幼接觸儒家正統(tǒng)思想?!懊癖尽弊鳛槿鍖W大家孟子的經(jīng)典思想,必然成為魯迅學習的重點,久之,也就成為魯迅作品的思想核心。
首先,魯迅對“民本”思想的繼承著重體現(xiàn)在他的“國民性批判”之中。魯迅拋開傳統(tǒng)的描寫對象,將筆鋒指向廣大民眾,試圖從民眾的思想領域探究中國人“劣根性”的來源。魯迅一改之前作家試圖從精英階層出發(fā)研究中國問題的做法,第一次將普通群眾作為描寫、塑造的對象。魯迅在筆下塑造了一個個的“普通人”形象,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祥林嫂,這些人物形象無一不出自普通民眾之中,魯迅對他們的描寫與批判也無一不是朝向廣大普通人的。普通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魯迅在文學作品中拋開辛亥革命后社會上層津津樂道的資本主義民主和自由思潮,撥開虛偽的革命投機者給社會設下的“民主”、“進步”層層迷霧,將探索的視角直接深入普通社會成員的生活之中[2]。在深刻體現(xiàn)魯迅作品“源自民眾,警醒民眾”的創(chuàng)作理念的同時也顯示其“民本”思想。
魯迅對當權者和偽君子所抱的深惡痛絕態(tài)度也是其民本思想的體現(xiàn)?!犊滓壹骸分械亩∨e人、《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祝?!分械聂斔睦蠣?、《長明燈》中的郭老娃、《離婚》中的七大人等,都是這樣一些權勢者的形象。他們有權有勢,但對他人的命運卻沒有真誠的關心,對社會的進步?jīng)]有絲毫的熱情,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權勢和地位,自私、虛偽、冷酷,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改善?!斗试怼分械乃你憽ⅰ陡呃戏蜃印分械母呃戏蜃觿t是一些假道學、偽君子,他們口口聲聲說是關心社會的道德,實際上他們自己都是毫無道德心的人。魯迅將批判的矛頭指向普通民眾的同時指向這些人,但二者存在著本質性的差別??梢哉f,魯迅指向普通民眾的矛頭在于批判其“國民性弱點”,表達自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思想,魯迅批判他們是由于愛他們,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擁有做人的原則。但指向當權者和偽君子的矛頭則不同,魯迅對他們的批判所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發(fā)自內心深處的憎惡,例如對《阿Q正傳》中趙太爺?shù)呐?魯迅對他的本性揭露和批判得深入骨髓,欲除之而后快。
魯迅在談到《阿Q正傳》的成因時,說他要“寫出一個現(xiàn)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因此,魯迅的小說寫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沒有離奇的故事,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畫面是普通的畫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言行是普通人的言行。無論是不自立、自尊、自強的“劣根性”的底層阿Q們,還是有著自私、虛偽、冷酷的“劣根性”的魯四老爺們,但卻在這普通的畫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寫出了我們平時注意不到的特征,魯迅以“普通人”為對象進行創(chuàng)作,所體現(xiàn)的其實是其“民本思想”。
魯迅作為“打倒孔家店”的先鋒,在對儒家“仁”、“義”、“禮”的批判上無人可比。他的《狂人日記》,是“五四”反封建文化革命的第一聲春雷。特別是《在現(xiàn)代中國的孔夫子》這篇著名的討孔檄文,運用無產(chǎn)階級世界觀,深刻揭示了孔家店的階級本質,分析了它在現(xiàn)實政治斗爭中的反動作用,對孔家店作了全面的徹底的批判[3]。但實際上,魯迅作為傳統(tǒng)的中國文人,依舊無法擺脫儒家傳統(tǒng)思想對其產(chǎn)生根深蒂固的影響。
魯迅批判假“仁義”,創(chuàng)作目的在于創(chuàng)建現(xiàn)代社會的真“仁義”。批判的原因只是由于儒家的“仁”是統(tǒng)治階級的“仁”,而非覆蓋于整個社會的“仁”[4]。魯迅試圖通過文章來批判假“仁”,塑造真“仁”,依然沒有脫離仁義這一概念的束縛。在階級社會里,所謂“德性”、“美德”,都有具體的階級內容??鬃拥摹叭省?也就是后來儒家大吹大擂的“王道”、“仁政”。這些東西,不過是封建暴力統(tǒng)治的一塊遮羞布,骨子里其實就是“霸道”、“暴政”,就是剝削階級的專政。在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時期,鼓吹和宣揚孔子的“仁”,就是為大地主、大資產(chǎn)階級專政服務。魯迅在“四·一二”大屠殺后,一針見血地指出:“世界現(xiàn)在常為受機關槍擁護的仁義所治理”。國民黨反動派在“仁義道德”的掩護下,瘋狂地鎮(zhèn)壓革命人民。在《孔乙己》,《記念劉和珍君》之中魯迅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于底層民眾和受迫害的愛國知識分子的憐憫與同情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也是一種“仁”。由此可以看出,魯迅所不滿的在于儒家思想中的假仁假義,而并非反對一切人與人之間的“仁義”,魯迅的思維中“仁”的思想依然處于重要地位,魯迅仍然希望統(tǒng)治階級對普通民眾多一點關懷,在施政上多一點懷柔,在其作品《紀念劉和珍君》中,所表現(xiàn)的便是魯迅希望政府“施仁政,顧大局”的思想。因此,魯迅筆下對社會小人物和普通弱勢群體的關懷依舊體現(xiàn)出他對于“仁”這一觀點的認同性,只是這里的“仁”與封建傳統(tǒng)認識上的“仁”是存在本質差別的。
魯迅作為中國近代社會儒學批判的先鋒人物,以語言的尖銳性和直接性著稱,但作為一個自幼接受傳統(tǒng)教育的中國讀書人,他的作品思想上無法完全擺脫儒學的影響。魯迅的作品在批判儒家思想的同時依然對其傳承,只是在批判對象方面有了改變。因此我們得出結論,儒家思想對于魯迅的影響是及其深刻的,它在某種程度上又左右著魯迅作品的方向和風格,魯迅又在探究傳統(tǒng)思想的同時闡發(fā)出自己的思想,進而影響到了整個中國文學的思想發(fā)展方向。
[1]管希雄.魯迅小說中的婦女形象[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1981,(1).
[2]倪墨炎.魯迅后期思想研究[J].人民文學,1984,(8).
[3]房向東.魯迅:最受污蔑的人[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4]王富仁.中國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I210.97
A
1007-9882(2012)04-0101-02
2012-05-22
王宇(1985-),女,黑龍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學教育科學院助教。
[責任編輯:黃儒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