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棠
北京語言大學馬樹德教授,送給我一本他編著的《世界文化通論》。我認真通讀了全書,感到受益匪淺。這本書不僅告訴我比較系統(tǒng)的世界文化知識,也引起我對往事的回憶和對許多問題的重新思考。我將自己的感想和思考筆錄于下,以求方家賜教。
《世界文化通論》是一本對外漢語專業(yè)本科教材,是“商務館對外漢語專業(yè)本科系列教材”中的一本。過去在對外漢語專業(yè)本科的課程設置中,沒有“世界文化通論”這門課,當然也沒有《世界文化通論》這本教材。“商務館對外漢語專業(yè)本科系列教材”把《世界文化通論》納入了編寫計劃,這對對外漢語專業(yè)本科教育來說,意義重大。
第一,學習世界文化知識是跨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素質(zhì)教育的需要。
對外漢語專業(yè)創(chuàng)立之初,把培養(yǎng)對外漢語教師作為這個專業(yè)的主要目標。在這近30年的時間里,形勢在不斷變化。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專業(yè)面在逐漸擴大。當下,一些學者提出把培養(yǎng)外向型、復合型人才作為這個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也就是說,這個專業(yè)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應該既可以當對外漢語教師,也可以從事其他跟跨文化交流有關(guān)的工作。其實,從廣義上說,對外漢語教學也是一種跨文化交流。無論從事其中的哪一項工作,都跟外事有關(guān),跟跨文化交流有關(guān)。從業(yè)者都應該具備基本的世界文化知識。因此,在專業(yè)本科階段就應該有系統(tǒng)的世界文化知識教育。
世界文化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從業(yè),也是提高個人素質(zhì)的需要。一個人的素質(zhì)高低,有無文化素養(yǎng)是重要的標志。我們正處在全球化時代,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理應了解世界,何況還是從事跟跨文化交流有關(guān)的工作。由趙金銘和齊滬揚兩位教授撰寫的“系列教材前言”指出:“教材內(nèi)容大致圍繞著四個方面予以展開,即:基礎知識、專業(yè)知識、教學技能和教師素質(zhì)?!庇纱丝梢姡盗薪滩牡牟邉澱吆途帉懻?,很清楚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性。他們把《世界文化通論》列入編寫計劃,是加強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舉措之一。
馬樹德教授在《世界文化通論》的緒論中提出:“認識世界,開闊視野,積累知識,學習借鑒”。這既是他編寫這本教材的理念,也是對本專業(yè)學生提出的希望。
第二,了解學生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這里所說的“了解學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了解,而是特指“了解學生的文化背景”。
大家都知道,外語教學中有一個語言和文化的關(guān)系問題。1993年出版的《大學生的培養(yǎng)與使用》一書說:外語類專業(yè)“是以語言作為基礎,以文學、文化為依托的。對任何一個國家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等的研究都離不開這個國家的語言,都須建立在語言的基礎上。同時,離開文學和文化的背景,外語專業(yè)也就失去了其依托,也就無從學起?!保ㄔ摃?43頁)。我認為這本書把外語教學中的語言與文化的關(guān)系說清楚了。
對外漢語教學也是一種外語教學。對外漢語教學的主要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同時希望學生通過學習漢語能正確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從而增強中外人民之間的友誼。
培養(yǎng)漢語交際能力的問題,我們這里不討論。讓學生通過漢語學習達到正確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從而增強中外人民之間的友誼,這個問題需要認真討論研究。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不同于一般的系統(tǒng)傳授文化知識的文化課。課文當然有文化內(nèi)容,就是上面所說的是學習漢語的依托。學生在學習漢語的同時自然而然地也就學習了中華文化。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上追求的最高境界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要達到這個目標,光有美好的動機和愿望還不夠,還必須了解學生。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需要、學習能力等等,特別要了解學生的文化背景。這最后一點特別重要。研究外語教學理論的學者,提出過在外語學習中有文化適應和文化碰撞的問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根據(jù)我的觀察和教學經(jīng)驗,如果發(fā)生文化碰撞,其主要原因往往是師生之間缺乏相互了解,而且主要是教材編寫者和授課教師對學生的文化背景不了解。筆者在課堂上就有過不愉快的經(jīng)歷。
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們非常閉塞,對國外的情況,特別是對西方國家了解甚少。在極“左”思潮盛行時代,不可能客觀地了解外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因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就發(fā)生了一些極“左”的做法。比如,有意無意地把對外漢語教學作為政治宣傳的工具,漢語教材被政治化。那時強調(diào)積極影響,許多做法不是“潤物細無聲”,而是暴風驟雨。我們本來想在思想上對學生進行積極影響,結(jié)果并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而且還適得其反。改革開放以后,我們糾正了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極左做法,努力按語言教學的規(guī)律來組織漢語教學。1980年代以后,西方國家的來華留學生逐年增加。跟西方國家學生的接觸多了,我們逐漸加深了對他們的了解。我們逐漸發(fā)現(xiàn)師生之間在價值觀、人生觀上往往存在巨大的差異。1990年代,我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行的一次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上,聽了北京大學樂黛云教授的一個發(fā)言,感觸很大。她說,她給美國學生上課,學習《小二黑結(jié)婚》時,有下面一段對話(筆者根據(jù)回憶記錄,可能不很準確,大意不會錯):
老 師:這里的幾個人物,你最喜歡哪一個?
學 生:三仙姑。
老 師:為什么?
學 生:三仙姑找男朋友,自己找不到,通過她女兒找,有什么錯?
老 師:你最討厭誰?
學 生:那個鄉(xiāng)長。他管那么多事干什么?
這跟我們的看法,差距有多大!后來還知道,有的外國學生對《白毛女》中的黃世仁逼債,也有截然不同的看法。還有,1997年,我跟一個考察團到美國考察留美學生孩子的漢語教育問題。我們在華盛頓和洛杉磯分別參觀了兩所留美學生自己辦的“希望學?!薄B犝n后,我們跟家長們舉行了座談。有家長建議,不要把《劉胡蘭》、《紅巖》等革命性很強的故事編入供國外使用的教材。因為這些故事里,有敵人的殘忍暴行;我們的目的是揭露敵人的殘暴;可美國人看了,會說中國人殘暴,效果不好。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于是我想到,從教材編寫到課堂教學,都不能憑主觀愿望行事。如果不了解學生,就有可能發(fā)生這樣的情況:教師給學生學的,學生不一定喜歡;教師認為是美好的事物,學生的看法可能正相反。不僅教學內(nèi)容有能否被接受的問題;如果不注意,教學方式也有可能讓學生反感。據(jù)說,1970年代,有一位教師到某個國家任教,有一次在課堂上學生造了一個句子,老師講評:“這個句子,語法上是對的,但是思想上是不正確的?!苯Y(jié)果在學生中成了笑話。
所以,了解學生的文化背景,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了解學生的宗教信仰,甚至文化中的禁忌,對對外漢語教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了解學生的文化背景,決不是為了迎合學生,而是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和中華文化。只有在文化上知己知彼,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潤物細無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現(xiàn)在我們回到本題。過去,我們在對外漢語專業(yè)本科教育中,對世界文化教育不能說不注意,而是注意不夠,至少沒有給學生開設全面介紹世界文化的課程。這次商務印書館組織編寫對外漢語專業(yè)本科系列教材,把《世界文化通論》列入計劃,說明組織者和編寫者都對世界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認識?!笆澜缥幕ㄕ摗痹谡n程系列中,不是主干課程;《世界文化通論》在教材系列中,也不是主要教材。但是,補上了“世界文化通論”這門課,既完善了課程設置,優(yōu)化了學生知識結(jié)構(gòu)的設計,又填補了世界文化教材的空白。所以,我說《世界文化通論》的編寫出版,對對外漢語專業(yè)本科教育來說,意義重大。
高等學校的本科教材,一般由教育領導部門審定,然后才能進課堂。但外國留學生的漢語教材和對外漢語專業(yè)本科教材,有一點兒特殊,一直沒有統(tǒng)一管理,由各校自己決定。這樣,教材編寫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隨意性。這次編寫系列教材,有一個統(tǒng)一的要求。這是對外漢語專業(yè)本科教材規(guī)范化的一個良好的開端。我讀了《世界文化通論》以后,感到這是一本比較規(guī)范的教材。舉例來說:
首先,重點突出。文化有不同的類別。比如有人將其分為觀念文化、制度文化、器物文化、民俗文化等等。也有人將其歸為兩大類:狹義文化和廣義文化。
《世界文化通論》作為一本大學本科教材,篇幅有限,把講授的重點放在什么地方,就需要認真考量。作者經(jīng)過認真思考,決定把講授的重點放在“狹義文化”上。“狹義文化”,在這本教材里是指“哲學、文學、美術(shù)、音樂以至宗教等主要與精神文明有關(guān)的東西”。我覺得這個取向是正確的?!吨泄仓醒腙P(guān)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根據(jù)我的學習體會,能成為“民族的血脈”和“人民的精神家園”的文化,主要是指上面所說的“狹義文化”。因為這一部分文化最能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精神和民族性。這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每個民族都非常珍視、愛護和堅決保護它。因此,要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就應該從認識所謂的“狹義文化”開始。
其次,重點在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講授。我國大學本科一向重視所謂“三基”教育,即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傳授和訓練。幾十年的教育實踐證明這樣做是正確的,也是有效的。在大學本科階段,主要是打基礎?!笆澜缥幕ㄕ摗闭n,把講授“狹義文化”作為主要取向,“狹義文化”的重點又在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目的是讓學生對世界文化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為他們以后進一步學習打下一個比較牢固的基礎。這門課教給學生的東西,是這個學科中最基本的、帶有規(guī)律性的、學術(shù)界公認的、已有定論的東西,甚至是常識性的東西,而不能是“一家之言”。
作者在緒論中有以下說明:“本書的宗旨,就是要對5 000多年的世界文化做一全面、概括的介紹與評說,并試圖從雜亂紛繁的歷史表象中尋得一些帶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使學習者對世界文化發(fā)展的大致脈絡,對各種不同的文化體系(或曰‘類型’)及其豐碩成果和豐厚遺產(chǎn),對2 000多年來的中外文化交流,有一個全景式的了解與把握,以達到認識世界、開闊視野、積累知識、學習借鑒的目的。”這個編寫宗旨,在教材中得到貫徹和實現(xiàn)。
其三,體現(xiàn)了師范性?!妒澜缥幕ㄕ摗犯鶕?jù)系列教材編寫總原則要求,在每一章之后,附有“思考與練習”。列出思考題和練習題,便于學生復習,也便于預習。有了“思考與練習”題,反過來要求教材編寫要做到條理清晰、重點突出和論述清楚。
《世界文化通論》是對外漢語專業(yè)本科教材,是用來培養(yǎng)對外漢語教師和其他外向型人才的。雖然“世界文化研究”是一個專門的學科,而《世界文化通論》卻必須根據(jù)對外漢語專業(yè)本科教育的需要,根據(jù)對外漢語教師的需要來編寫。馬樹德教授是一位資深的對外漢語教師,1973年起就在北京語言學院(北京語言大學的前身)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直到2007年退休。他曾兩度應邀赴德國任教,分別執(zhí)教于波鴻魯爾大學漢語中心和波恩大學中文系。他在北京語言大學開設過“中外文化交流史”課。因此,他了解對外漢語教師的需要。我讀了《世界文化通論》,覺得這本教材有很強的針對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材內(nèi)容“基本按洲分國(地區(qū))來寫”。
對外漢語教師無論在國外任教,還是在國內(nèi)任教,都是面對某個具體國家的學生,去哪個國家任教或接收哪個國家的學生,就要了解哪個國家的文化。按洲分國(或地區(qū))來寫,給教師帶來了方便。另外,國家無論大小,只要有人學漢語,他們的文化我們就要了解。按洲分國(或地區(qū))來寫,能避免對小國文化的忽略。
第二,注意中外文化交流史。
每章后單設“中外文化交流”一節(jié),是《世界文化通論》的一大特色。比如,第一章“印度”,有“中印之間的文化交流”一節(jié);第五章“意大利”,有“中意之間的文化交流”;第十四章“非洲”,也特意加了“晚清之際:中國人筆下的非洲”,等等?!妒澜缥幕ㄕ摗吩诮榻B世界文化的同時,介紹中外文化交流,這就把中國文化跟世界文化聯(lián)系起來了;把單向的文化介紹,變成雙向的文化交流介紹。這肯定會使人增加中外文化的親近感,有助于消除中外文化之間的隔膜。
該書還介紹了20來位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過貢獻的外國歷史人物,如意大利的馬可·波羅、利瑪竇,英國的馬禮遜、威妥瑪、李約瑟,法國的張誠、白晉,德國的湯若望,美國的稗治文、雅稗理,等等。這是我們對歷史人物的尊重,那些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的歷史人物,我們會永遠記住他們的功績。
書中也介紹了多位中國歷史上出國取經(jīng)的高僧,以及近代出國留學的精英。他們在不同的時代,出國留學,把外國的文化、科學帶回中國,為中國的文化、科學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他們的精神,至今仍值得學習。
《世界文化通論》寫進中外文化交流史,我非常贊賞作者的這個創(chuàng)意,這不僅增強了教材的針對性,也使教材增光生色。
最后,我想就這套“商務館對外漢語專業(yè)本科系列教材”談點感想。
對外漢語專業(yè)本科創(chuàng)立至今,已有20多年的歷史了,但一直沒有一套專業(yè)的教材。我們過去開設了一系列語言、文學和文化方面的課,但沒有本專業(yè)專用的教材。如語言學概論、現(xiàn)代漢語、古代漢語、語音學、語義學、漢語史、文學概論、古典文學、古代文學史、現(xiàn)代文學等主要課程,基本上用的是中文系的教材。就是專業(yè)特色很強的課,如對外漢語教學理論課,也沒有正式的教材,一般使用的都是個人的學術(shù)著作。在專業(yè)初創(chuàng)時期,這是可以理解的。20多年過去了,雖然情況在逐漸改變,但沒有根本的改變。這說明這個專業(yè)不成熟,由此還在社會上也引起了一些看法,有人懷疑“對外漢語”到底是不是一個獨立學科。
同時,在實際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1990年6月,國家教委開始實施《對外漢語教師資格審定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有的對外漢語教師要參加考試,可我們無法向他們提供一套真正的專業(yè)教材以作參考。1991年7月5日,在黑龍江大學召開國家教委對外漢語教師資格審定工作會議,研究討論實施《對外漢語教師資格審定辦法》的具體問題。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誰要參加資格考試,誰可以不參加。我在會上反映對外漢語專業(yè)師生的意見,提出對外漢語專業(yè)的畢業(yè)生應該免考。但這個意見在會上沒被接受。原因是,大多數(shù)與會代表認為,對外漢語專業(yè)的畢業(yè)生,所學的東西跟中文系沒有多大區(qū)別,如果他們免考,對別人不公平。沒有辦法,只好大家都參加考試。
這次商務印書館,在國家漢辦的指導下,組織編寫“商務館對外漢語專業(yè)本科系列教材”,意義重大。用時髦的話來說,商務印書館組織了一個豪華的編寫陣營:總主編由趙金銘、齊滬揚、范開泰、馬箭飛四位教授擔任,每本教材的編寫者大都是現(xiàn)如今對外漢語教學界的著名專家教授;又有國家漢辦和商務印書館這樣強有力的后盾。但是,我最關(guān)注的還不是豪華的編寫陣營,而是這套系列教材編寫出版的意義。雖然對對外漢語專業(yè)的內(nèi)涵和外延,都還有不同的看法,到底要開設什么樣的課程,意見也不甚一致,各校有各校的做法。但是,這是第一套專為對外漢語專業(yè)本科編寫的系列教材,在專業(yè)教材的建設中立起了一塊碑。這個碑是大還是小,是高還是低,我現(xiàn)在還不好說。因為教材還未出齊,我還不知道是否每種教材都能做到有針對性。再說,即使教材出齊了,也還要讓教學實踐來檢驗。不過,說它是一座碑,肯定沒有錯,因為它標志著對外漢語專業(yè)本科專用系列教材終于從無到有。
我熱烈祝賀《世界文化通論》的出版!愿“商務館對外漢語專業(yè)本科系列教材”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