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式一
(山西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在經(jīng)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國文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日益增強,因此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將會有助于中國保持良好的國際形象,積極全面地推廣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外宣翻譯是外宣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外宣傳翻譯包括政治經(jīng)濟、國防科技、文化教育等發(fā)展?fàn)顩r的對外介紹,各級政府的相關(guān)政策公告及對外交流活動的信息通告;或各地的市政建設(shè)宣傳,招商引資與旅游宣傳,各種國際性活動及行業(yè)展覽活動宣傳;或公司與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對外宣傳及產(chǎn)品介紹等。”[1]近年來,有關(guān)外宣翻譯的研究越來越多,研究者們從功能翻譯理論、目的論、關(guān)聯(lián)理論等角度就外宣翻譯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yīng)的對策進行了討論,本文將從模因論的角度探討外宣翻譯策略,并提出外宣翻譯應(yīng)該遵循Andrew Chesterman提出的明晰、真實、信任和可理解性等翻譯倫理標準,以歸化翻譯策略為主,并根據(jù)實際需求適度使用異化策略。
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出版了《自私的基因》一書,首次提出文化進化的單位“meme”一詞。meme仿造了生物學(xué)詞匯“基因”(gene),其詞源是希臘詞語“mimeme”(模仿)?;蚴巧镄畔鬟f的單位,通過遺傳而繁衍,而meme是人類文化傳播的基本單位,通過模仿而傳播。任何一個信息只要能夠“模仿”而被“復(fù)制”,就可成為“meme”。[2]從1981年《自私的基因》被譯入中國以來,有關(guān)“meme”的研究便引起了中國學(xué)界的廣泛關(guān)注,其譯名也多有爭議。據(jù)統(tǒng)計,目前國內(nèi)的譯名有10多種,如“覓母”、“迷米”、“密母”等,何自然教授在2003年首次提出了“模因”的譯法,由于與“基因”的發(fā)音相近,又能說明其“模仿”的本質(zhì)[3],因而被很多研究者接受,并逐漸成為“meme”通行的中文譯名。模因的定義有兩個階段:前期被看做是文化模仿單位,類型有曲調(diào)旋律、思想思潮、流行用語、時尚服飾、建筑風(fēng)格、器具制造等;后期則被看做是大腦里的信息單位,是大腦中的復(fù)制因子,在現(xiàn)實中表現(xiàn)形式為詞語、圖像、服飾、音樂,甚至手勢和面部表情。[4]基因是一種化學(xué)物質(zhì),而模因只是一些思想,二者的共同之處在于均來自復(fù)制。關(guān)于“meme”的系統(tǒng)理論研究形成了一個新的學(xué)科“memetics”(模因論),“模因論是基于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解釋文化進化規(guī)律的一種新理論。它試圖從歷時和共時的視角對事物之間的普遍聯(lián)系以及文化具有傳承性這種本質(zhì)特征的進化規(guī)律進行詮釋。”[4]主要有以下幾個流派:信息觀,把meme看做一種信息圖示,既存在于人腦中,又表現(xiàn)于實物中;思想感染觀,把meme看做文化的遺傳或者模仿單位;文化進化觀:meme是連接生物進化和文化進化的橋梁;符號觀:meme是一種符號載體。迄今為止,模因論已被應(yīng)用于心理學(xué)、社會學(xué)、文化學(xué)和哲學(xué)等研究領(lǐng)域,同時也被引入到語言學(xué)的研究當(dāng)中,已有相關(guān)研究涉及語用學(xué)、修辭學(xué)、語言教學(xué)、翻譯研究等多個方面。
作為一種文化基因,模因靠復(fù)制和傳播而生存,其載體之一是語言。在同一語言文化中,模因通過模仿而傳播,如果在不同語言之間進行跨文化傳播,就需要翻譯來做載體,因而一些學(xué)者把模因論引入翻譯學(xué)的研究領(lǐng)域當(dāng)中,對此研究最多的是Chesterman。Chesterman認為翻譯研究是模因論的一個分支,并試圖用模因論來解釋翻譯研究的問題。他把有關(guān)翻譯的概念、規(guī)范、策略等翻譯理論都稱為“翻譯模因”,提出在翻譯模因庫中有五個超級模因:原語-目的語模因、對等模因、不可譯性模因、意譯-直譯模因、寫作即翻譯模因。在翻譯理論的進化過程中,有些翻譯模因由于沒有被普遍接受而消逝,而有些翻譯模因曾風(fēng)靡一時但最終被取代,還有些翻譯模因有著極強的生命力,不斷得到發(fā)展。在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會有某一種模因處于主導(dǎo)地位,因此從翻譯模因的角度,可以把翻譯理論史分為八個階段:詞語階段、上帝之言階段、修辭學(xué)階段、邏各斯階段、語言學(xué)階段、交際階段、目標階段和認知階段??v觀翻譯的歷史,翻譯理論進化的本身就是翻譯模因不斷復(fù)制和傳播的結(jié)果。[5]7-43
從翻譯模因論的角度來看,翻譯過程就是異國文化的模因通過語言向本國傳播的過程,模因的引進有利于保證本國文化的進步性,復(fù)制的準確性和傳播速度是異國模因在新的文化中能否生存的保證。歸化和異化兩種翻譯策略都屬于策略模因,翻譯策略同學(xué)習(xí)策略一樣,涉及了語言形式和文化內(nèi)容兩個層面,首先它是一個過程,是譯者尋求遵守規(guī)范的過程,以達到翻譯的最佳效果;其次,它是一種文本操控行為,是一種讓譯文文本和原語文本形成關(guān)系的運作;同時,它以目的為導(dǎo)向,以問題為中心,從廣義層面上,包括譯文與原文本之間的關(guān)系、翻譯的自由度、方言的使用等宏觀策略,從狹義層面上,則包括針對具體詞語和結(jié)構(gòu)的局部策略。[5]86-92歸化策略要求譯文符合譯入語語言和文化的規(guī)范,滿足譯入語讀者一定的閱讀需求;異化策略則追求保留原語的語言文化特點,豐富譯入語的語言文化。這兩種翻譯策略的選擇受到模因的制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可能會根據(jù)翻譯類型、作者意圖和出版要求等方面進行選擇。
(一)以歸化為主的外宣翻譯策略
外宣翻譯的性質(zhì)是由其目的決定的,外宣翻譯的目的是讓目的語讀者了解中國的社會、歷史和文化,增進對中國的認同感。Newmark和Rice等認為對不同的文本形式應(yīng)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文本通常被分為三種類型:表達型、信息型和召喚型。信息型文本主要是向讀者傳遞信息,表達型文本除傳達信息外,還通過文體風(fēng)格、修辭手段來產(chǎn)生美感,二者皆以介紹原語信息和文化為目的。召喚型文本兼具信息和召喚兩種功能,在表達方式和格式措辭方面盡可能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xí)慣,不僅傳遞原文的信息,還注重信息的傳遞效果,即讀者的理解和反應(yīng),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屬。[6]39-43,[7]30公共宣傳文本屬于召喚型文本,所以外宣翻譯應(yīng)以目的語文化和目的語讀者為中心,主要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對原語文本的信息進行有效傳遞,并注重目的語讀者的理解和接受,以促成交際行為的成功,達成以感召為目的的文本功能。
Heylighen認為,模因的傳播有四個階段:(1)同化階段:一個模因感染一個新的宿主,經(jīng)過注意、理解和接受三個步驟進入宿主的記憶;(2)記憶階段:模因必須在宿主的記憶中保留足夠長的時間,從而得以復(fù)制并獲得感染更多宿主的機會;(3)表達階段:宿主保留在記憶中的模因以某種形式進行表現(xiàn),并與其他個體進行交流;(4)傳遞階段:表達借助具體的載體和媒介,具備一定的穩(wěn)定性,以保證表達不會失真或流變。[8]在翻譯中,最理想的復(fù)制是譯文不僅要產(chǎn)生原文對原語讀者的相似效果,還要從語言、文化和風(fēng)格上將原文復(fù)制出來,讓目的語讀者了解原語文化。Chesterman認為,在兩種文化接觸的初期,兩種語言體系和文化心理有較大差異,譯入語讀者對原語文化較為陌生,很可能因無法解讀異國的模因而拒絕“感染”。因此在這個階段,譯者應(yīng)采取歸化的方法,使譯入語讀者,即模因的宿主將其納入自己的認知體系,這樣才有可能讓原語文化模因得以保留、表達,并最終加以傳遞。[5]59Blackmore也指出,當(dāng)某種思想或某種信息模式在被復(fù)制和傳播之前,還不算是模因,只有當(dāng)它們得以傳播和仿制才具有模因性。[9]66外宣翻譯面對的多數(shù)受眾對中國的語言文化都會有一些隔膜,甚至很多誤讀,在這種情況下,歸化翻譯將有助于將中國文化這個大的模因池有效推入模因的同化階段,讓譯入語讀者注意、理解和接受宣傳內(nèi)容,再進而保留和傳播。黃友義曾提出外宣翻譯的三貼近原則:貼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xí)慣。[10]陳小慰認為外宣翻譯應(yīng)建立“認同”的基礎(chǔ),確保信息本身的可信度,遵循譯入語受眾的信息表述方式。[11]在外宣翻譯中,異化翻譯通常不宜提倡,因為這種翻譯策略追求保留原語的語言和文化特點,盡管有助于目的語讀者了解異域的語言和文化,豐富目的語的表達方式,但是缺乏時效性,難以在短時間內(nèi)建立認同感,不符合外宣翻譯的感召目的和模因的傳播特點,所以應(yīng)用需適度。
(二)Chesterman的四個翻譯倫理
Chesterman認為翻譯倫理有四個方面:明晰、真實、信任和可理解性。[5]175-186下文將從這四個方面探討外宣翻譯在實際操作中的策略和方法,以及譯者的職業(yè)倫理。
首先,明晰是合理交流的必要條件,Grice提出合作原則有四大準則,其中方式準則要求交際簡練而井井有條,避免晦澀和歧義,這就是明晰的概念。Leech所提出的透明度原則(Clarity Principle)包括了透明化準則和避免歧義準則。Chesterman認為明晰是滿足期待規(guī)范(expectancy norms)的必要條件,即譯入語讀者對翻譯文本的期待,比如在譯入語文化中通行的翻譯傳統(tǒng)、譯入語的平行文本形式等。在翻譯負載歷史文化信息的表達時,譯者應(yīng)該了解中外文化差異,以譯入語讀者的反應(yīng)為中心,盡量使用歸化的譯法,有時可以適度使用雜合方法,用一些文化替代詞,以避免晦澀生硬的直譯,使表達效果明確、無歧義。例如:
原文:梁祝公園建于公元397年,距今已有1600余年歷史。
譯文1:Liang-Zhu(Cultural)Park was built in 397.It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600 years.
譯文2:Originally built in 397,Liang-Zhu Park,which showcases the love story of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better known as the Chinese Romeo and Juliet or Butterfly lovers in the West,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600 years.[12]47
從字面來看,譯文1似乎比較忠實于原文,但是對于目的語讀者來講信息不明確,達不到信息傳播的目的,而譯文2加入了注釋性背景資料,用雜合的手法把梁山伯與祝英臺比作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有效傳遞了基本的歷史文化信息,使譯入語讀者對上述信息有了更為準確清晰的了解。
第二,有別于傳統(tǒng)的“fidelity”(忠實),Chesterman使用了“truth”(真實)一詞,因為在他看來,忠實往往意味著譯文與原語文本的對等,而完全的對等是不可能的,所以譯者注定是不忠實的,所謂“翻譯即叛逆”,而“真實”一詞反映了翻譯中的關(guān)系規(guī)范(relation norm),可以體現(xiàn)命題和現(xiàn)實之間的關(guān)系。在他看來,譯本和原語文本之間存在著多種多樣的關(guān)系,這些關(guān)系受到了文本內(nèi)部和外部多種因素的影響,而這些關(guān)系對于原文本來說是真實的。其次,真實意味著翻譯行為的真實性,即翻譯應(yīng)保持和原文的關(guān)系,遵循交際行為的真值條件。如2008年奧運會期間,“福娃”的翻譯曾引起了廣泛爭議,有學(xué)者提出“Friendlies”的譯法,但是在英語中“friendly”的形容詞釋義是“友好、友善、對環(huán)境無害的”等,用作名詞只有“友誼賽”的意思,這種譯法難以體現(xiàn)“福娃”這個奧運吉祥物所富含的民族文化色彩,沒有向目的語讀者反映出和“福娃”之間的真實關(guān)系。最終,“福娃”的譯名被定為“Fuwa”。從模因論的角度來講,雖然這個音譯名一開始不會為外國人了解,但是在奧運宣傳的大形勢下,這個名稱會很快被他們接受,同時也讓“吉祥如意”這一中華文化理念有了一個很好的宣傳載體。
第三,“信任”(trust)指的是譯者相信原文本是有價值的、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翻譯的。同時,信任還涉及原作者、委托人、譯入語讀者等,他們彼此之間的信任關(guān)系是相互的,屬于責(zé)任規(guī)范(accountability norm)。為了達成這種信任關(guān)系,譯者應(yīng)該是可見的,而不是隱身的。目前外宣翻譯中存在的一個問題是錯譯太多,有些情況是因為譯者的翻譯能力有所欠缺,但多數(shù)是由于譯者不負責(zé)任的態(tài)度造成的。比如在公共場所隨處可見的公示語翻譯就存在這樣的問題,“溫馨提示”被譯為“warm and fragrant hint”,“收銀臺”被譯為“payment area”,“小心滑倒”被譯為“slip and fall down carefully”?!坝慰椭共健笔且粋€常用標識,譯法更是多種多樣,如“Passengers,stop here!”“no visitors”“traveller stop!”等,其實在英語中有固定的表達:“Staff Only”。上述失誤是因為譯者對自己的翻譯行為缺乏責(zé)任感,沒有達成對委托人以及譯入語讀者的信任關(guān)系。從模因論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外宣翻譯是無法讓中國文化的模因被目的語讀者很好地接受并保留的,起不到外宣翻譯應(yīng)有的積極作用,反而會極大地影響中國的對外形象。
最后,可理解性(understanding)屬于交際規(guī)范(communication norm)的范疇,翻譯的目的就是產(chǎn)生理解,傳統(tǒng)的對等翻譯模因要求譯文與原文對等,但在實踐中,這卻是一個不可能實現(xiàn)的理想。理解就意味著解釋,完全的理解是不可能的,所以翻譯行為的目標是使誤解最小化,使?jié)撛诘恼`讀者的數(shù)量最小。因此外宣翻譯可以直接借用譯入語已有的表達方式,或參照譯入語相近的表達方式,以確保中國文化模因在異域文化中的生存。如“農(nóng)民工”的翻譯就是一例,“migrant worker”原來是指美國農(nóng)業(yè)的流動季節(jié)工人,借用這個詞至少可以反映出中國農(nóng)民工流動性的特點,因而更容易被目的語讀者理解。相比較而言,異化的翻譯策略對于目的語讀者來說難以建立認同感,如“城市是我家,衛(wèi)生靠大家”這句常見的宣傳語,如用異化策略譯為“city is my home,environment depends on all people”,這種譯法忠實但缺乏可理解性,而從受眾的接受心理和表達習(xí)慣出發(fā),建議以歸化的策略譯作“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arts from you and me”,這種貌似“不忠實”的翻譯方法,實際上卻遵循了模因復(fù)制的規(guī)律,符合信息傳播的特點。此外,外宣翻譯一定要做到內(nèi)外有別,有些宣傳語,如“只生一個好”,其受眾對象顯然是國內(nèi)讀者,這類標識和內(nèi)容就沒有必要配上相應(yīng)的平行文本。
模因復(fù)制和傳播的特點要求譯者必須注意中外話語方式的差異,積極構(gòu)建認同心理的基礎(chǔ),以便讓信息模因有良好的傳播途徑,使原語模因成功地得以復(fù)制和傳播,并轉(zhuǎn)換為目的語模因,從而實現(xiàn)兩個文化系統(tǒng)的有效交流和溝通。其次,外宣翻譯有著特有的規(guī)律和目標,這就要求譯者必須恪守翻譯倫理,采用的翻譯策略要恰當(dāng),注重修辭表達上的清晰性和準確性,以盡量減少中外文化交際中的誤讀,從而樹立良好的中國對外形象。
[1]曾利沙.從對外宣傳翻譯原則范疇化看語用翻譯系統(tǒng)理論建構(gòu)[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7(7):44-46.
[2]陳琳霞,何自然.語言模因現(xiàn)象探析[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2006(2):108-114.
[3]何自然.模因論與社會語用[J].現(xiàn)代外語,2003(2):200-209.
[4]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xué),2005(6):54-64.
[5]Chesterman A.Memes of Translation[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1997.
[6]Newmark P A.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7]Reiss K.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Categories an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8]Heylighen F.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C]//Proc.16th Int.Congress on Cybernetics.Namur:Association Internat.De Cyberntique,1998:423-428.
[9]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0]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6):27-28.
[11]陳小慰.外宣翻譯中“認同”的建立[J].中國翻譯,2007(1):60.
[12]陳 剛.旅游英漢互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