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青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喬恩·埃爾斯特在他的著作《理解馬克思》的序言中寫道:“G·A·柯亨(Cohen)的《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Karl Marx’s Theory of History)的出版是一個意外(revelation),它突然改變了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所必須的嚴謹和清晰的標準。我還發(fā)現(xiàn),不同國家的同仁們也在從事類似的工作?!盵1]2歷史往往由埃爾斯特所述及的諸多的“意外”與“偶然”構(gòu)成,但這些“意外”與“偶然”恰恰孕育了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柯亨及其他分析學馬克思主義者們在繼阿爾都塞之后扛起了“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與“人本學馬克思主義”論爭的大旗。
馬克思主義以1848年《共產(chǎn)黨宣言》公開發(fā)表為誕生標志的160多年來,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陣營內(nèi)部都不斷地在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19世紀,馬克思主義主要以一種革命斗爭的理論和哲學的武器而存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40年代,馬克思人本主義與科學主義的對峙開始初現(xiàn)端倪;到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馬克思人本主義與科學主義的對峙則進一步走向深化;20世紀60年代至今,在“資本主義重煥青春”和國際工人運動遭受挫折的大背景下,自由主義也樂觀歡呼“歷史終結(jié)”理論已經(jīng)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取得勝利的時候,或“重釋”或“重建”或“重構(gòu)”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浪潮此起彼伏,分析學馬克思主義正是這支隊伍中最為重要的生力軍之一。
人本主義(Humanism)一詞來自拉丁文的“humanitas”,最早出現(xiàn)在古羅馬作家西塞羅和格利烏斯的著作中,意思是“人性”、“人情”和“萬物之靈”[2]62。德文的人本主義Anthropologismus的希臘文詞源antropos和logos,意為人和學說,通常指人本學唯物主義,是一種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學說。古希臘普羅泰戈拉就曾倡導“人是萬物的尺度”,開始將人類探索外部世界的目光引向?qū)θ说年P(guān)注。真正意義上的人文精神發(fā)源于14世紀下半期的意大利并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的哲學和文學運動,即“文藝復興”運動,它主張人是“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反對封建專制和宗教神權(quán)。漢語中人本主義又譯為人本學、人文主義、人道主義等。根據(jù)英國《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對人本主義(Humanism)一詞的解釋:“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是一種具有復興色彩的文化推動力,是個人主義和批評精神,倡導從對宗教的關(guān)注轉(zhuǎn)移到對現(xiàn)世的關(guān)注。人文主義可以追溯到14世紀的詩人彼得拉克。”[3]788(In Renaissance Europe,cultural impulse characterized by a revival of classical letters,an individualistic and critical spirit,and a shift of emphasis from religious to secular concerns.It dates to the 14th century and the poet Petrarch.)美國《哲學百科全書》的解釋是:“人本主義是指任何承認人的價值或尊嚴,以人作為萬物的尺度,或以某種方式把人性及其范圍、利益作為課題的哲學?!盵4]758德國大百科全書《拉魯斯辭典》的解釋是:“把人和同人有關(guān)的事物看作核心、尺度和最高目的的人生哲學,都是真正的人文主義?!盵4]785按照《現(xiàn)代漢語辭典》的解釋:“人本主義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思潮,反對宗教教義和中古時期的經(jīng)院哲學,提倡學術(shù)研究,主張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是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思想,但缺乏廣泛的民主基礎(chǔ),有很大的局限性?!辈煌瑏碓吹慕忉尯捅磉_雖然存在差異,但總體而言,人本主義者把人當做萬物的尺度,強調(diào)人道價值、自由和尊嚴,“是一種以人為中心和準則(Sanction)的哲學”[6]11。
科學主義和科學一樣,都是外來詞。英文的科學主義scientism與科學的英文science是同源詞,science最早在國內(nèi)譯為“格致”,后因日本明治維新后譯法的影響改譯為“科學”。1915年,留美學生創(chuàng)辦了著名的《科學》刊物,從此,“科學”成為了science的定譯[7]52。科學主義的英文scientism在19世紀70年代才出現(xiàn),德國哲學家狄爾泰(Wilhelm Dilthey)主張:人文學的研究方法與科學方法應該有所區(qū)別,人文學強調(diào)“主觀”,科學強調(diào)“客觀”,彼此相對,并批評那種試圖將科學方法應用于人文學(指法律、藝術(shù)、歷史和宗教)研究的思想為科學主義?!皬姟钡奈茖W主義是指“對科學知識和技術(shù)萬能的一種信念”;“弱”的唯科學主義是指“自然科學的方法應該被應用于包括哲學、人文和社會科學在內(nèi)的一切研究領(lǐng)域的一種主張”(The belief that the assumptions,methods of research,etc.,of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are equally appropriate and essential to all other disciplines,including the humanitie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8]1279。在哲學領(lǐng)域,科學主義有幾種不同的理解:一種理解認為科學主義是與科學方法的信念緊密聯(lián)系的,認為利用科學的方法可以獲得對自然的正確認識,“科學是關(guān)于實在的認識的唯一可靠來源”。另一種理解認為科學主義是歐洲哲學中的實證主義趨向,贊同科學可以用來改造哲學,使哲學像科學那樣具有實證性的知識體系,成為科學的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究竟是人本主義還是科學主義?歷來存在比較大的爭論,在西方馬克思主義內(nèi)部也存在著各執(zhí)一詞的不同解讀方式,如:將馬克思主義哲學歸入人本主義的法蘭克福學派及其代表馬爾庫塞、弗洛姆等人,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薩特等人,在他們那里人本主義的解讀基本占據(jù)主流;另一種解讀則將馬克思主義哲學歸入到伽利略以來的科學主義思潮,如法國的阿爾都塞、意大利的德拉·沃爾佩、科萊蒂等人,他們主張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zhì)是科學主義,反對人本主義,這一派的觀點稍占下風。就這一問題的定論本文姑且不予論述,但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這一問題的持續(xù)爭論卻是不爭的歷史事實。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人道主義解釋和科學主義解釋的論爭大體可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第一階段是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論爭初現(xiàn)端倪;第二階段是二戰(zhàn)后的20世紀40-60年代,其論爭進一步深化;第三階段是20世紀70~80年代至今,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對峙呈現(xiàn)多元化。
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由自由向壟斷資本主義的的過渡,資本主義生產(chǎn)力的巨大發(fā)展必然地導致了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深刻變化。資本主義的階級矛盾、社會矛盾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有效緩和,資本主義進入到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經(jīng)濟繁榮時期,馬克思主義所論述的資本主義必然崩潰的論斷在這一時期似乎也失去原有的“革命色彩”。工人階級內(nèi)部開始滋生右傾機會主義的思想和改良主義的情結(jié),集中體現(xiàn)在伯恩斯坦的修正主義思潮,伯恩斯坦公開宣稱:馬克思主義所論證的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論斷是“烏托邦式的空想主義”,修正主義將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歪曲為一種庸俗的經(jīng)濟史觀和宿命論的決定史觀。恩格斯在晚年就“經(jīng)濟決定論”進行過有力地批判。第二國際的理論家在反擊修正主義的資產(chǎn)階級歷史唯心論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攻擊時,把歷史解釋為一種沒有人的主體能動性活動參與的結(jié)構(gòu)運動的歷史,這可能也被稱之為馬克思科學主義的雛形,梅林、拉法格、拉布里奧拉是馬克思科學主義解釋的早期代表[9]6~8。20世紀初,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運動的失敗并走向沉寂,促使一批馬克思主義者重新審視和反思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發(fā)展理論,以盧卡奇發(fā)表《歷史與階級意識》為標志,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盧卡奇、葛蘭西和柯爾斯等人通過探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無產(chǎn)階級革命道路歷程,通過對無產(chǎn)階級意識的強調(diào),拉開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哲學人道主義解釋的帷幕。
二戰(zhàn)后的20世紀40至6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呈現(xiàn)兩大特征:一是二戰(zhàn)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經(jīng)濟走向繁榮促使資本主義國家的勞資矛盾、階級矛盾和各種社會矛盾空前的緩和;二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工人運動處于空前的低迷期,中間階級或中間階層逐漸占據(jù)西方社會的主流。盧卡奇、葛蘭西、柯爾斯所描述的通過“喚醒無產(chǎn)階級革命意識”,從而獲得“意識形態(tài)的領(lǐng)導權(quán)”,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的場景并未出現(xiàn),革命的到來也仿佛遙遙無期。在這種背景下,新一代的馬克思主義者開始重新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進行思考,以法蘭克福學派、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等為代表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開始了新的人本主義的解讀。法蘭克福學派公開宣稱:“馬克思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它的目的在于發(fā)揮人的各種潛能?!R克思關(guān)心的是人,而且他的目標就是讓人從物質(zhì)利益的支配下解放出來,讓人從他的安排和行為所造成的束縛自身的囚牢中解放出來?!盵10]11~1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馬克思主義則倡導一種深層的文化和心理革命,通過人的“心理獲得解放”,改變“人病態(tài)的社會性格結(jié)構(gòu)”,使人從總體異化的社會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然后再談及經(jīng)濟革命和政治革命[11]46。處在同一時期的馬克思科學主義者對馬克思人本主義的解讀進行猛烈的反擊,其中以結(jié)構(gòu)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和實證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最為突出。以阿爾都塞為代表結(jié)構(gòu)主義科學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解讀方面理論貢獻更大、影響也更為深遠。這一時期,隨著法蘭克福等馬克思人本主義學派影響的日益擴大,尤其在蘇共“二十大”對斯大林的公開批評之后,馬克思人本主義的解釋更加占據(jù)主流。在馬克思人本主義解讀被“泛化”的背景下,以阿爾都塞為代表的結(jié)構(gòu)主義者公開呼吁“保衛(wèi)馬克思”,恢復馬克思科學主義解釋的本來面目。阿爾都塞這樣陳述:“要是沒有蘇共‘20大’和赫魯曉夫批評斯大林以及后來的自由化,我永遠不會寫任何東西……我的靶子是很清楚的,就是這些人道主義的胡言亂語,這些關(guān)于自由、勞動或異化的蒼白描述?!盵11]4~5
20世紀70年代至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fā)展的特征一方面表現(xiàn)在科學技術(shù)的日新月異及西方各國政府推行的新自由主義政策,使得經(jīng)濟全球化特征日益明顯;一方面是以1968年席卷全法國的“五月風暴”運動的失敗及蘇東的劇變?yōu)榇淼臍W洲共產(chǎn)主義運動和工人運動在資本主義內(nèi)部遭受嚴重挫折,馬克思主義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陷入了空前的危機。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哲學意識形態(tài)受后現(xiàn)代主義的影響,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也進入到一個多元化的時代,以哈貝馬斯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思想家著手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進行反思,明確提出“重建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以德里達、詹姆遜、拉克勞和墨菲為代表的后馬克思主義者著手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進行分析、解構(gòu),繼承并認同馬克思的理論武器“批判精神”;在受多元文化充斥和或“重建”、或“重構(gòu)”、或“重塑”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時代大背景下,以柯亨為代表的分析學馬克思主義著手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行了“奠基性的科學清理工作”。正如喬恩·埃爾斯特在他的著作《理解馬克思》的序言中寫道:“G·A·柯亨(Cohen)的《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Karl Marx’s Theory of History)的出版是一個意外(revelation),它突然改變了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所必須的嚴謹和清晰的標準?!?/p>
通過回顧馬克思人本主義與科學主義的論爭歷史,我們大體可以厘清馬克思人本主義解釋和科學主義解釋的主要特征。馬克思人本主義解釋強調(diào)主體研究的首要性,強調(diào)人的主體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強調(diào)人的心理結(jié)構(gòu)、階級意識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忽視主體以外的客體如:社會結(jié)構(gòu)、社會關(guān)系等問題,人本主義大多認為馬克思唯物史觀本身存在缺陷,主張用各種人本主義思想來補充馬克思主義;而馬克思科學主義的解釋則以科學認識的理論、科學邏輯、科學方法為精確和可靠獲取知識并達到認知的有效路徑,科學主義往往忽視人的主體性,認為人是由結(jié)構(gòu)決定的,歷史是一個無主體的過程。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人道主義和科學主義的解釋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并走上歷史舞臺,客觀上成為了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產(chǎn)生的內(nèi)在動因。甚至可以斷言,沒有人本主義與科學主義的不同解釋路徑就不會有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重構(gòu)”與“重建”,沒有這種“重構(gòu)”與“重建”的前提,也就不會有分析學馬克思主義走向歷史舞臺的必然邏輯。概而言之,20世紀70-80年代,馬克思主義雖然進入到一個多元的時代,但馬克思唯物史觀的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解讀仍然是主要對峙的兩極,以哈貝馬斯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二代思想家是人本主義解釋的主要生力軍,以柯亨為代表的分析學馬克思主義則是科學主義解釋路徑的“旗手”。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的對峙構(gòu)成了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產(chǎn)生的內(nèi)在動因。
“馬克思主義的危機”論可以追根溯源至20世紀20年代的盧卡奇、柯爾斯和馬爾庫塞等人??聽査乖凇恶R克思主義和哲學》一書中這樣陳述:“從上個世紀末起,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馬克思主義理論進入了一個危機的階段”。馬爾庫塞聲稱:“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是十九世紀‘古典’資本主義社會提出來的。今天,資本主義進入到‘發(fā)達工業(yè)社會’,馬克思主義‘革命概念’已經(jīng)被時代所超越,正在‘被誤解和走向錯誤’”??迫R蒂表明:“馬克思在資本論等著作中所作的許多預言今天并未實現(xiàn),這就意味著馬克思主義陷入危機”。薩特與列斐伏爾則認為:馬克思主義危機的根源在于“馬克思主義官方化了,變成了行政條文,經(jīng)院化了”,“教條化”造就了馬克思主義的“停滯”、“僵化”和“拜物教化”[12]1。阿爾都塞也公開宣稱:“我們毫無理由害怕這一詞。馬克思主義不是經(jīng)歷過其他的危機階段嗎?但是馬克思主義擺脫了危機。我們不怕說出這個詞,確實,從很多跡象來看,馬克思主義今天處在危機中。這個危機是公開的,所謂公開就是有目共睹的。”[12]1克拉辛作為原蘇共中央社會科學院院長也曾撰文指出:“馬克思主義無論作為一種科學理論體系還是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它都正處在極為深刻的危機之中,盡管這種危機并不代表俄國社會中價值危機的全部,但卻是這種危機之中的最主要的方面之一?!盵12]1蘇東劇變之后,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更是掀起了一股來自馬克思主義陣營外部反馬克思主義的狂潮,一些西方學者大肆鼓吹“社會主義已經(jīng)徹底失敗”,“共產(chǎn)主義已經(jīng)被埋葬”,德里達在其《馬克思的幽靈》中這樣描述這些人的歡呼:“馬克思已經(jīng)死了,共產(chǎn)主義已經(jīng)滅亡,確確實實已經(jīng)滅亡了,所以它的希望、它的話語、它的理論以及它的實踐,也隨之一同灰飛煙滅。它高呼:資本主義萬歲,市場經(jīng)濟萬歲,經(jīng)濟自由幸甚,政治自由幸甚?!盵13]75~76
“馬克思主義的危機”論至少導致了兩個最直接的影響。一方面是馬克思主義陣營內(nèi)部開始出現(xiàn)采用新方法、新視角重新思考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羅默在其《分析的馬克思主義》一書的序言中就這樣陳述:“……社會主義的勝利表現(xiàn)出盛衰無常,說資本主義必然衰敗的斷言令人將信將疑。這種現(xiàn)象無疑是對從上個世紀繼承下來的馬克思主義的嚴重挑戰(zhàn)。對于這種挑戰(zhàn)有四種反應:一種方式是退回到對馬克思的概念進行猶太經(jīng)典式的辯護,去尋找一種符合既往歷史的解釋。另一種方式是否認那些看來是歷史事實的東西。第三種方式是把馬克思主義當做基本上是錯誤的東西加以拋棄。第四種方式是承認馬克思主義是19世紀的社會科學,這樣,按照現(xiàn)代的標準,它必然是粗糙的,在細節(jié)上是錯誤的,甚至某些基本主張也是錯誤的?!盵14]2由此可見,分析學馬克思主義實際上采用了第四種方式,成為了運用了分析哲學、數(shù)理邏輯、博弈論等現(xiàn)代科學主義的方法對馬克思歷史理論進行“辯護”和“重構(gòu)”的重要學派之一。“馬克思主義的危機”另一直接影響是豐富并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多元化”。由于“馬克思主義危機”論的影響,這一時期,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所強加的政治性“壓迫”與“排斥”相對較弱,尤其英、美資本主義國家也處在一個政治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正如安德魯·萊文所說:“英語國家從未發(fā)生以馬克思主義為標志的大規(guī)模群眾運動,因此與其他國家相比,這些國家的所謂‘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很少直接參與重大的政治活動。……隨著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危機在歐洲的爆發(fā),主張把馬克思清除出大學校園的壓力會大大減輕,但這種減輕只會促進英語國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術(shù)化、非政治化傾向。”[15]26“馬克思主義的危機”論一方面為分析學馬克思主義得以成長與發(fā)展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客觀上營造了分析學馬克思主義首先在歐美國家的“學院領(lǐng)域”迅速成長的外部環(huán)境。
冷戰(zhàn)結(jié)束和資本主義國家經(jīng)濟危機和社會危機的爆發(fā),尤其在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后半期,資本主義國家面臨經(jīng)濟的嚴重“滯漲”困境而無能為力時,歐美一些左翼的知識分子開始反思資本主義傳統(tǒng)理論并轉(zhuǎn)向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從而使得西歐、北美興起了一股“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熱潮”,并且得以在學術(shù)上發(fā)展。據(jù)統(tǒng)計,20世紀的70、80年代,僅美國的各大學哲學系就共開設(shè)了數(shù)百種之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各種馬克思主義研究團體紛紛成立,如:“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會”、“激進政治經(jīng)濟學聯(lián)盟”、“美國政治學協(xié)會”等等[16]21。英國則興起了一批像《新左派評論》這樣的左翼刊物,一些出版社也有計劃、有步驟地出版了一系列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及托洛茨基的作品等。這一時期的“馬克思主義熱”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馬克思主義呈現(xiàn)“多元化”的趨勢,這種多元化趨勢表現(xiàn)在“一是出現(xiàn)了多種文本的馬克思主義;二是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方法’,置放在后現(xiàn)代話語的視域中,進行自由地閱讀。這一時期既凸現(xiàn)出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現(xiàn)實生活世界的強烈關(guān)注,又反映了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實質(zhì)上已結(jié)構(gòu)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nèi)核”[17]53。馬克思主義的“多元化”趨勢同樣為分析學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滋生和成長的土壤,20世紀70年代,以柯亨為代表的一場以“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而聞名的的理論潮流開始在英美國家流行起來,并在80年代后期達到鼎盛,成為80年代以后英國馬克思主義多元圖景中最具活力和最引人注目的“多元”之一。
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奠基者G·A·柯亨(Gerald Allan Cohen)1941年生于加拿大蒙特利爾一個猶太工人的家庭,其父母都在猶太人開設(shè)的共產(chǎn)主義工廠工作,都信奉共產(chǎn)主義??潞嘤啄暝讵q太人共產(chǎn)主義組織開辦的學校接受教育(Morris Wincheswsky Yiddish School)[18]12。據(jù)說,柯亨學習的學校及當?shù)氐墓伯a(chǎn)主義組織曾遭受加拿大魁北克省警察局“紅隊”的襲擊,使得學校無法為繼,當時麥卡錫主義的政治迫害給幼年的柯亨留下了深刻的恐怖印象,但他幼年時所接受的共產(chǎn)主義教育及當時社會的反共產(chǎn)主義運動為柯亨成年后用畢生精力轉(zhuǎn)向馬克思研究埋下了伏筆??潞嘣邴溂髮W后轉(zhuǎn)到牛津大學學習期間,這一時期也正是“馬克思主義危機”和馬克思主義研究走向“多元化”的時期,此時的柯亨正埋頭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研究,對阿爾都塞的研究非常感興趣,他仔細研讀過阿爾都塞的《保衛(wèi)馬克思》和《閱讀〈資本論〉》,但他一度為阿爾都塞的“含混表達”感到困惑,從而轉(zhuǎn)向分析哲學方法的研究,師從牛津大學著名教授吉爾伯特·賴爾(Gilbert Ryle),直到1978年柯亨的《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個辯護》公開發(fā)表,標志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登上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舞臺,這一登場也恰恰是馬克思主義“多元化”趨勢又一重要體現(xiàn)。
從可以收集到的資料看,本文作者基本贊同陳偉博士在《陰山學刊》上的撰文《“九月小組”與分析的馬克思主義》以及其在博士論文中有關(guān)“九月小組”的“一個考證”。1978年,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奠基者柯亨、威廉姆·肖和埃爾斯特同年出版了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三部著作:《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個辯護》、《馬克思的歷史理論》和《邏輯與社會》,他們發(fā)現(xiàn)彼此志趣相投。而且,他們還發(fā)現(xiàn),采用“當時大多數(sh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專業(yè)人員還沒有運用或者沒有能力應用的研究方法”[18]16——分析的方法來研究馬克思主義,使“論證的前提和結(jié)論不但清楚還能夠經(jīng)受得起嚴格的檢驗”[18]16。在這一背景下,經(jīng)埃爾斯特的提議,1979年9月的某個周末,在柯亨工作的倫敦大學哲學院召開了一個由十多位“志同道合”來自英、法、比利時等國的左翼學者參加的學術(shù)沙龍活動,這便是“九月小組”的雛形。之后,小組決定每年舉辦一次類似的學術(shù)交流活動,直到1981年9月,“九月小組”以相對穩(wěn)定的學術(shù)團體或?qū)W派團體在倫敦正式誕生。
1981年以后,“九月小組”的成員基本固定,他們包括羅伯特·勃倫納、G·A柯亨、菲利普·范帕里斯、約翰·羅默、希勒爾·斯泰納、羅伯特·范德維恩、埃里克·賴特、普拉納布·巴德翰、塞繆爾·鮑勒斯和喬舒亞·柯亨等[18]16。但在1993年,可能由于歐洲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失敗及蘇東的巨變導致了約·埃爾斯特和亞當·普澤沃斯基的離開,“九月小組”隨后走向分崩離析?!熬旁滦〗M”的核心人物柯亨不幸于2009年8月5日因心臟病突發(fā)去世,柯亨的永久離開使得“九月小組”乃至分析學馬克思主義作為20世紀70年代以來最具活力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學派處在瓦解的邊緣。
正是因為分析學馬克思主義20多年來堅持每年一次“九月小組”的學術(shù)交流活動,使得這一學派得以存在并充滿活力。作為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組織保障的“九月小組”目前雖然瀕臨瓦解,但事實證明,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學者卻并沒有停止探索的步伐,他們在各自新的領(lǐng)域正積極地進行著各種探索,羅默提出“一般剝削理論”而在哲學界名聲大噪,埃爾斯特在方法論的個體主義即理性選擇理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賴特在階級理論及中間階級的界定等方面成績卓著,威廉姆·肖在重構(gòu)馬克思歷史理論方面采用了新的方法和新的分析視角等。柯亨雖然離開了他所熱衷的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辯護”,但柯亨及其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后繼者們用分析的方法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與重構(gòu)卻不會停止探索的步伐。
由以上論述,我們對“分析學馬克思主義何以可能”的命題可以得出以下結(jié)論:馬克思人本主義與科學主義的對峙與紛爭鑄就了這一學派產(chǎn)生的內(nèi)在動因;“馬克思主義的危機”及馬克思主義的“多元化”背景為分析學馬克思主義得以滋生和成長創(chuàng)造了外部環(huán)境;“九月小組”為分析學馬克思主義得以迅速發(fā)展并很快成為西方國家最具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思潮之一提供了必要的組織保障。
[1] 喬恩·埃爾斯特.理解馬克思[M].何懷遠,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 胡敏中.論人本主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4).
[3]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4] 沈恒炎,燕宏遠.國外學者論人和人道主義:第一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1.
[5] 楊壽堪,李健會.現(xiàn)代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及其走向[J].學術(shù)月刊,2001,(11).
[6] 科利斯·拉蒙特.人道主義哲學[M].賈高健,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
[7] 樊洪業(yè).從格致到科學[J].自然辯證法通訊,1988,(3).
[8] Webster’s Encyclopedic Unabridge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New Revised Edition,Portland House,1986.
[9] 劉方現(xiàn).歐美學者對唯物史觀的闡釋:百年軌跡尋蹤[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08.
[10] 弗洛姆.人的呼喚[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
[11] 阿爾都塞.讀《資本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12] 樓培敏,黃德興,曹維銘.評“馬克思主義危機論”[J].復旦學報,1982,(3).
[13] 德里達.馬克思的幽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14] John E.Roemer,Analytical Marxis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15] 安德魯·萊文.什么是今天的馬克思主義者?[M]//羅伯特·韋爾,凱·尼爾森.分析馬克思主義新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16] 曹玉濤.分析馬克思主義的正義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 張廣森.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危機[J].長白學刊,2001,(5).
[18] 陳偉.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及其批判——以柯亨的歷史理論為中心[D].上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