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外芳
(華南師范大學南海校區(qū)中文系,廣東 佛山 528225)
策試是中國古代科舉最重要的科目,從西漢至晚清一直盛行。清末科舉改革,減去八股,但保留策試,可見其重要性。廢除科舉后,策試才從中國大地消失。但目前流行的公務員申論考試,與古代的策試有相通之處,“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傳統(tǒng)考試中歷久不衰的策論文體在21世紀獲得了新的生命力?!盵1]學術界對策試的研究也十分深入。周振鶴先生《問策與對策》[2]是較早研究科舉策試的論文,著重介紹晚清的一些策論應試指導書。吳承學先生《策問與對策——對一種考試文體的文學與文化研究》從文體學的角度研究了策試的文學、文化意義。[3]53陳飛先生發(fā)表一系列的論著,對唐代試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①詳見:陳飛.唐代“常明經”試策考述[J].文史,2001(4):53-73;陳飛.唐代“類明經”試策考述[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2002(1):38-44;陳飛.唐代試策考述[M],北京:中華書局,2002;陳飛.唐代進士科“止試策”考論[J].歷史研究,2002(3):36-45;陳飛.唐代“秀才科”考辨[J].《文獻》,2002(3):32-47;陳飛.唐代試策的形式體制——以制舉策文為例[J],文學遺產,2006(6):37-44;陳飛.唐代明經試策形式體制考論[J].人文雜志,2006(6):115-124;陳飛.唐代試策的表達體式——策問部分考察[J].文學遺產,2008(1):49-57;陳飛.唐代“射策”與“對策”辨略[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82-88;陳飛.唐代進士試策形式體制[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139-143.劉海峰先生則從科舉學的角度研究科場策問以及專門應對試策而編輯的各種“策學”指導書。②劉海峰.科舉試卷的史料價值——以科場策問為中心[M],北京:線裝書局,2007;劉海峰.“策學”與科舉學[J].教育學報,2009(6):114-123.其他的研究者也從不同的角度對策試進行了研究。③如:秦子卿.秦淮?!安哒摗背跆絒J].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2):123-136;吳蓓.論秦觀策論.[J].浙江學刊,1997(5):100-104;趙維平.清代殿試策對的僵腐文化批判[J].殷都學刊,2003(1):45-47;張燦賢.古代殿試策問藝術簡論[J].管子學刊,2003(3):89-92;賈丹丹.詩賦或策文的選擇——重探武則天的科舉態(tài)度[J].江淮論壇,2009(2):130-129;侯吉永.古代殿試策問發(fā)論芻議.[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176-178.2011年,華東師范大學方笑一先生主持的“宋代試策與策文研究”獲得國家基金項目立項??梢?,對策試的研究將會越來越深入。不過,上述研究多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研究策試,鮮有涉及策的文學性。以前要研究某種文體的特點,必須多方搜羅古代文話資料。自王水照先生主編的《歷代文話》[4]出版后,研究者終于可以省卻翻檢之勞,而專心于理論探討了。下面,我們以《歷代文話》為依據(jù),來探討策的文體特點。
《文心雕龍·宗經第三》解釋策的起源:“詔策章奏,則《書》發(fā)其源?!盵5]22后人多從此說,如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引顏之推語云:“夫文章者,原出五經:詔誥策檄,生于《書》者也?!盵4]1589清田同之《西圃文說》云:“詔策章奏,原于《書》。”[4]4092
古人對策的分類各不相同?!段男牡颀垺ぷh對第二十四》把策分為兩種:“對策者,應詔而陳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獻說也。”[5]438后代多采其說。
《文章辨體序說》“制策”條有“對策”:
按《說文》:策者,謀也。凡錄政化得失顯而問之,謂之對策??贾谑?,實始漢之晁錯。錯遇文帝恭謙好問之主,不能明目張膽以答所問,惜哉!唯董仲舒學識醇正,又遇孝武初政清明,策之再三,故克罄竭所藴,帝因是罷黜百家,專崇孔氏,以表章六經,厥功茂焉。迨后,惟宋蘇氏之答仁宗制策,亦克輸忠陳義,婉切懇到,君子有所取焉。[4]1617
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策問”條分為制策、試策:
按古者選士,詢事考言而已,未有問之以策者也。漢文中年,始策賢良,其后有司亦以策試士,蓋欲觀其博古之學,通今之才,與夫剸劇解紛之識也。然對策存乎士子,而策問發(fā)于上人,尤必通達古今,善為疑難者,而后能之。不然,其不反為士子所笑者幾希矣。故今取古人策問之工者數(shù)首,分為二類而列之,一曰制策,二曰試策,使當視草為主司者有所矜式,而因以得實才云。[4]2100
《文體明辨序說》“策”條分為制策、試策、進策三類:
按《說文》云:“策者,謀也。”《漢書音義》曰:“作簡策難問,例置案上,在試者意投射,取而答之,謂之射策。若錄政化得失,顯而問之,謂之對策?!?/p>
又學士大夫,有私自議政而上進者(如宋蘇洵《幾策》,蘇軾《策略》、《策別》、《策斷》,蘇轍、秦觀《進策》之類)。三者均謂之策,而體各不同,故今匯而辯之。一曰制策,天子稱制以問對者是也。二曰試策,有司以策試士而對者是也。三曰進策,著策而上進者是也。[4]2100-2101
明朱荃宰《文通》引《漢書音義》把策分為射策與對策后,也把策分為制策、試策、進策三種。[4]2809唐彪《讀書作文譜》“后場體式”之“策體”,完全繼承徐師曾的說法:
徐伯魯曰:策體有三,曰制策:乃天子稱制以問而對者是也;曰試策:乃有司策試士而對者是也;曰進策:乃士庶著策而進上者是也。又曰:對策出乎士人,而策問發(fā)于上人,尤必善為疑難,方有裨也。[4]3555
清王兆芳《文章釋》分為三種,一是“策問”:
策問者……著詞于策以咨問賢才也。主于詢言咨事,制誥試學。源出漢文《策賢良文學詔》,流有漢武《策賢良制》,晉陸機《為武帝策秀才文》,《文選》列“策秀才文。”[4]6282
二是“奏策”:
奏策者,策,馬箠也,籌策也,謀也。謀若運籌,亦如運用箠策,而奏進之者也。主于籌算精謀,別中下而要其上。源出漢賈讓《奏治河三策》。[4]6301
三是“對策”:
對策者,對應無方也,應對君所問事之冊書,非謂謀策也。顏師古曰:“對策者,顯問以政事、經義,令各對之而觀其文辭,定高下也?!敝饔谝暡咴斦f,殫洽見聞。源出漢晁錯《對賢良文學策》,董子《對賢良策》,平津侯《對賢良策》、《對冊書問治道》,杜欽《對賢良方正策》、《白虎殿對策》,唐劉蕡《對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策》。[4]6302
張相《古今文綜評文》“己·策問之屬”則分四種:策詔,策制,策文,策問。[4]8858唐恩溥《文章學》把“對策”、“論辨”都歸入奏議一類:
自下而進說于其君者,謂之奏議,而表疏、對策、上書、封事,皆奏議之流也;奏議之文,則貴其詳明而剴切也?!盵4]8737
王葆心《古文辭通義》“古文門類各家目次異同比較表”“策”條云:
《本體》:“下告上者,……宋之劄子、封章、彈奏、牋、對策、制策、進策、露布……”。[4]7706
來裕恂《漢文典·文章典》與以上諸家的說法都不同?!暗诹?jié) 策”云:
策者,謀也?!跬ā短绞摺?、王樸《平變策》是也。若對策,可謂之對,不得謂之策。[4]8635
第七節(jié)“對”云:
對者,就所問而對之也?!舳偈妗⒐珜O弘、晁錯、杜欽之《賢良對》,蘇軾之《制科策對》,亦當云對。別立對策一門者,謬也。[4]8635
“第九節(jié) 策”云:
策者,書策也。古者,大事書于策。有賜封之策,如漢武帝《封齊王策》、《封燕王策》、《封廣陵王策》是也。有試士之策,如漢《賢良策》,唐《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策》是也。漢世又以策免三公。[4]8643
其“糾謬篇第一章建體之謬”特別指出:“對策是對體,后人列之于策類?!趾沃囈?”[4]8699
以上諸家各執(zhí)一詞,莫衷一是。如所謂進策,有奉命而進,則近乎對策;有無問而進,則同奏章。又有對問,實則對策。周振鶴先生只分為問策(即策問)與對策,簡明扼要。
自隋代科舉開始以策試士后,對策的研究就成為最重要的應試指導之一。唐代最著名的當屬白居易的《策林七十五首》。[6]3436-3559當年白居易和元稹一起練習作策,兩人先后登科,其效宏著。北宋最著名的是曾鞏的《本朝政要策五十首》[7]653-679。兩者主要側重內容方面的練習,沒有論及形式方面的技巧。明朱荃宰《文通》云:“唐白居易、宋曾鞏有《本朝政要策》,蓋當時進士帖括之類。”[4]2809帖括,即應試指導一類的書,又稱為策套。
人們總結應付策試的最好方法,就是分類學習,儲備知識。如唐彪《讀書作文譜》提倡多讀舊策題及其答案:
唐彪曰:初學未知策問體式,入場見題長千余字,俱是設疑問難,露一隱二,便茫然不知旨歸何在,于是略拈影響,勉強成篇。郢書燕說,其能免乎?平日須將舊策題集數(shù)十道匯為一冊,詳細閱之,知其發(fā)問之機竅。后日題到手時,胸有成見,不為題所捆縛。因問條對,自有確實議論出于其間矣。[4]3557
清王之績《鐵立文起》引《鏡林》之言,提倡多讀先輩名臣的時務策:
《鏡林》曰:論必以先正為醇奇,表則古今俱有長也。制策期于通達時務,如河漕之類,數(shù)十年間輒多變易;即歷律、屯馬、鹽法、錢鈔諸政,今日之弊,不越先輩名臣所料,然亦微有異同,故須多讀時策也。[4]3796
這些是就內容、學習方法而言。下面,我們來看策的文體特點?!段男牡颀垺贰白h對”第二四已有論述:
然后標以顯義,約以正辭,文以辨潔為能,不以繁縟為巧;事以明核為美,不以深隱為奇:此綱領之大要也。若不達政體,而舞筆弄文,支離構辭,穿鑿會巧,空騁其華,固為事實所擯,設得其理,亦為游辭所埋矣?!?/p>
又對策者,應詔而陳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獻說也。言中理準,譬射侯中的;二名雖殊,即議之別體也。古之造士,選事考言。漢文中年,始舉賢良,晁錯對策,蔚為舉首。及孝武益明,旁求俊乂,對策者以第一登庸,射策者以甲科入仕,斯固選賢要術也。
夫駁議偏辨,各執(zhí)異見;對策揄揚,大明治道。使事深于政術,理密于時務,酌三五以熔世,而非迂緩之高談;馭權變以拯俗,而非刻薄之偽論;風恢恢而能遠,流洋洋而不溢,王庭之美對也。難矣哉,士之為才也!或練治而寡文,或工文而疏治。對策所選,實屬通才,志足文遠,不其鮮歟![5]438
歷代文話繼承《文心雕龍》之說,且有進一步拓展,具體表現(xiàn)為四個方面:
一是策的立論要正大,符合儒家思想。謝枋得《文章軌范評文》“小心文”論“策”的寫法:
此集文章,占得道理強,以清明正大之心,發(fā)英華果銳之氣,筆勢無敵,光焰祝天。學者熟之,作經義、作策,必擅大名于天下。[4]1042
為了讓考官耳目一新,考生不得不挖空心思,各出新意,但由此而多矯激迂闊之言,北宋的“太學體”是為代表。①關于“太學體”研究,詳見:曾棗莊.北宋古文運動的曲折過程[J].文學評論,1982(5).83-90;葛曉音.歐陽修排抑“太學體”新探[J].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83(5).62-65;祝尚書.北宋“太學體”新論[J].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3).72-76;朱剛.“太學體”及其周邊諸問題[J].文學遺產,2007(5).44-55;張興武.北宋“太學體”文風新論[J].文學評論,2008(6).87-94;朱剛.北宋“險怪”文風:古文運動的另一翼[J].中國社會科學,2010(1).173-185.故而,謝枋得特別強調“清明正大”。
二是所提對策要能切合實際。陳繹曾《文章歐冶》云:“策:以籌謀,貴縝密而可施行。”[4]1295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策”條云:
夫策之體,練治為上,工文次之。然人才不同,或練治而寡文,或工文而疏治,故入選者,劉勰稱為通才。嗚呼!可謂難也已矣![4]2100-2101
謝枋得《文章軌范評文》引葉適論“策”的寫法:
此集才、學、識三高,議論關世教,古之立言不朽者如是夫。葉水心曰:“文章不關世教,雖工無益也?!比四苁齑思?,學進、識進,而才亦進矣。[4]1042
張謙宜《絸齋論文》“策”條云:
策須實在可行。古如晁錯言兵事、塞下、積貯,趙充國議屯田,韓昌黎《賊中事宜狀》、蘇東坡《蘇州事宜狀》,皆為有用之文,可以為法。他人只是做文字便了。明人如馮北海亦是,他幾篇條陳好,其鄉(xiāng)會程策,也只是文人手段,爛漫好看而已。[4]3910
策是為現(xiàn)實服務的,而律賦則易走向浮華。清葉元塏《睿吾樓文話》引劉祁《歸潛志》云:
南渡以來……殊不知國家初設科舉,用四篇文字,本取全才。蓋賦以擇制誥之才,詩以取《風》、《騷》之旨,策以究經濟之業(yè),論以考識鑒之方,四者俱工,其人才為何如也?而學者不知,狃于習俗,止力為律賦,至于詩、策、論俱不留心。其弊基于為有司者止考賦,而不究詩、策、論也。[4]5372
三是行文要明白曉暢。南宋人林子長、魏天應編注的《論學繩尺》“福唐李先生論家指要”之“論間架”云:“策文方,論文圓;策文直,論文峻;策文易,論文險?!盵4]1085明譚浚《言文》“策”注:“今舉業(yè)有‘策’,似論而方。問者審計之是非,答者決事之可否?!盵4]2391所謂“方”,即立場鮮明,中心突出。為了清晰地闡明自己的觀點,可以巧妙地使用譬喻。如陳衍《石遺室論文》分析董仲舒《賢良對策》的寫作方法:“首篇設譬者六處?!盵4]6693
策要以內容取勝,不以辭藻為尚。清孫萬春《縉山書院文話》云:
策論每言功利,辭賦純事浮華。王介甫出,乃裁六經題以為制藝,至今獨重于科目者,為其明義理、切倫常,非孔、曾、思、孟之言不敢道耳。后來兼尚詞藻,已非當日立制義之意。[4]6006
胡樸安《論文雜記》云:
欲作文,先辨體。論、說之文以理為主,氣欲盛,筆欲銳。書、策之文以事為經,辭欲達,旨欲明。[4]9115
四是條理要清晰,邏輯要嚴密。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諸儒總論作文法”引《珊瑚鉤詩話》云:“策者,條而對焉者也?!盵4]1590王葆心《古文辭通義》“文體名義表”,“策”名下,義為“條而對焉”。[4]7724條即條理。
謝枋得《文章軌范評文》主張策要謹嚴:
此集皆謹嚴簡潔之文。場屋中日晷有限,巧遲者不如拙速。論策結尾略用此法度,主司亦必以異人待之。[4]1042
陳澹然《文憲例言》“論策章第六”提倡要事、理結合:
論議之文,理與事二者而已。論多主理,策多主事。顧事非理不立,理非事不明。體用雖殊,實則無體非用,無用非體。惟言性命者,或泥理而遺事。言事功者,或泥事而遺理。皆非經世之道也。古之人學深而道得,則為論說以明天下,非好言也。[4]6810
明人朱荃宰《文通》“策問”條,引徐師曾《文體明辨》之語[4]2749;其“策”條,也是引用《文心雕龍》[4]2809。在理論上作出較大貢獻的,是明代的袁黃。唐彪《讀書作文譜》“后場體式”之“策體”、“策問”引袁黃之言甚多。如論分科學習的方法:
明制科取士以策為則。國初未設督學使者,提調之權全在有司。孟月試經義,仲月論表,皆在黌宮,季月則專試策,有司主之。自此制一變,而策學幾廢矣。其體只許直陳所見,不許修辭?!墩f文》云:策者,謀也,貴通達治體,敷陳確實,豈藉虛詞炫飾哉?宇宙間大學問,如天文、地理、歷律、兵刑之屬,杜氏《通典》以十八事盡之,《文獻通考》廣而為廿四目。今試每事精考,熟于胸中,發(fā)之為文,則為命世之言。見之于用,則為經世之學。然而非易也,欲精研學問,自有要法。韓愈云:“紀事必提其要?!笔咳烁髦每詹荆瑢⑻煳?、地理、政事、刑名之目,分列其上。日間讀書,或聽人談論,則隨手剳記于各目之下,久久積成大帙,不覺貫串矣。今人讀書,不知記事之法,旋讀旋忘,是以釋卷茫然也。[4]3556
論答題技巧,要擅于揚長避短:
策目中意旨輕重,體認既真,然后以己之意摘采區(qū)處。如目中有好話題,不妨借作眼目;目中有所區(qū)別,不妨就意分為賓主?;蛩鶈柗睏l,我可以斷歸一說?;蛩鶈栍写?,我可以折歸正理。主張在我,不為問目所困而盡情闡發(fā),方是高手。[4]3556
論審題要抓住中心:
策問大概有二:不問時務,則問經史。然二者亦自相關:問時務者,必引經史為證。問經史者,必以時務歸結。作者須辨認二體,然后詳考所問,何者為綱,何者為紀,何者為正問實事,何者為泛引余情,何者為血脈,何者為眼目,一一分派已定,擒定一個主意做去,則下筆自有氣勢,結構盡是經綸矣。[4]3556
清王之績《鐵立文起》也全部引用袁黃的這些話。除此之外,他還引用了諸多前人關于策的精采見解,如:
趙運靈曰:快爽、縝密、整齊、鯁切、豪縱、波瀾、明白、簡健、純粹、剖決,此策之美者。若雷同、腐爛、冗長、緩弱、窘束、空疏、塵俗、貢諛、晦僻、套括,總策之病也。[4]3801
不過,王之績自己也頗多灼見。如:
策論,文中大觀,未易言也。立論之家,識欲其卓。劉元城謂后生未可遽立議論,以褒貶古今,蓋見聞未廣,涉世淺也。薛文清亦云,切不可隨眾議論前人長短,要當己有真見乃可。在古人之后,議古人之失則易;處古人之位,為古人之事則難。況理之精微、事之盤錯,尤有不可茍者乎?故曰“識欲其卓”。對策之際,心欲其誠。張南軒嘗自謂:某每登對,必先自盟其心曰:切不可見上喜怒,隨便順去;恐一時隨順,后來收拾不得故也。昔平津之對,重一和字;董子之言,重一正字,而賢不肖之分具見于此,天下后世,誰可欺乎?故曰“心欲其誠。”論策之法,學欲其博。[4]3794
又如:
策之文,欲典欲圓。但典易失之板實,圓易失之虛浮。太實則俗,太空則浮。策語最易犯,當戒。[4]3799
他批評八股,提倡策論:
夫文何以必對,對又何故必八,無論排體不古,而以筆代聲口,如優(yōu)戲舜、侮圣孰甚?罷此而用策論,則足以吐士氣而觀經濟。但其學,今人多輕視之。噫!談何易耶?[4]3795
在長期的策試過程中,逐漸暴露出策體的一些弊端,蘇軾稱之為“制科習氣”,其特點是“妄論厲害,攙說得失”?!洞鹄疃耸鍟吩u自己的策:
軾少年時,讀書作文,專為應舉而已。既及進士第,貪得不已,又舉制策,其實何所有。而其科號為直言極諫,故每紛然誦說古今,考論是非,以應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為實能之,故譊譊至今,坐此得罪幾死,所謂齊虜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軾為欲立異同,則過矣。妄論利害,攙說得失,此正制科人習氣。譬之候蟲時鳥,自鳴自已,何足為損益。[8]1432
《荊溪林下偶談》卷三“詞科習氣”條引東坡語評呂祖謙云:
東坡言:“妄論厲害,攙說得失,為制科習氣。”余謂近世詞科亦有一般習氣:意主于諂,辭主于夸,虎頭鼠尾,外肥中枵,此詞科習氣也。能消磨盡者難耳。東萊早年文章在詞科中最好杰然者,然藻繢排比之態(tài),要亦消磨未盡。中年方就平實,惜其不多作而遂無年耳。[4]569
清梁章巨撰《退庵論文》亦引蘇軾此言來批評清代的制科習氣。[4]5169王葆心《古文詞通義》“解蔽篇二”之“十四曰不能脫科舉習氣而虛枵無實際也”條,詳細列舉歷代批評科舉的文章,可參看。[4]7122他總結科舉習氣之弊病:“科舉舊習其病古文者有二種:一排比對偶,一批評拘隘。”[4]7125切中其弊。
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xiàn)幾次策文的高峰:西漢的晁錯、賈誼、公孫弘,中唐的元稹、白居易,北宋的三蘇父子,明代的歸有光、艾南英、馮琦、茅坤。其中,尤以三蘇為最,為后人效法的榜樣。清羅惇曧《文學源流》:“古文挺起于中唐,策論靡然于趙宋?!盵9]622當非虛言。《歷代文話》中有很多對前代策文的評價。這些評價,也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下面我們試作介紹。
晁錯是歷史上最先以對策而受到重用的人。舊題梁任昉撰、明陳懋仁注《文章緣起注》“對賢良策”認為他的策超過賈誼:
古言曰:“策莫盛于漢,漢策莫過于晁大夫?!标瞬呔褪聻槲?,文簡徑明暢,事皆鑿鑿可行,賈太傅不及也。[4]2524
陳衍《石遺室論文》則批評晁錯:
是教帝以獨斷獨行,勿任臣下,與唐虞君臣交儆之道異矣。其立言之失,已根于首段也。后世王安石《上神宗萬言書》頗似此對。[4]6698
胡樸安《讀漢文記》比較董仲舒《天人三策》、賈誼《治安策》、《陳政事疏》,各有所長:
長沙(賈),其漢文之雄者也。若舍文而言理,則又膠西(董)尚已。[4]9067
鄧繹《藻川堂譚藝》則非常推崇賈誼:
賈誼《治安策》入《漢書》者皆甚精異,古儒用心獨至,遠勝今人。[4]6198
韓愈是古文大家,然韓愈的策卻不甚受重視,惟張謙宜《絸齋論文》“策問”獨推之:
策問壞濫極矣。每篇頌善政半幅,已教人諂,又或引猥邪小說,尤可嘆恨。唯昌黎策問,質覈高古,每問不過二三百字,后有振起斯文者,宜取此為法。[4]3910
北宋的三蘇父子,擅長作策,尤以蘇軾為最。當然,由于個人見解不一,有推崇者,亦有批評者。宋張鎡《仕學規(guī)范·作文卷四》云:
讀三蘇進策,涵養(yǎng)吾氣,他日下筆,自然文字滂沛,無吝嗇處。[4]323
宋黃震《黃氏日抄·讀文集四》“策問”條,指出蘇軾晚年之策與青年時期表面上主張不同,實則是一致的:
謂漢因秦制不害為漢,唐因隋制不害為唐,又況積安不事于改,此當坡老晚安變王氏紛更之弊而言,與其所上萬言書論新法者合。然少年策略等說,因過于革,今其為說,亦恐微過于因。惟圣人通其變之說為無弊歟?[4]705-706
“策”條又云:
擬策剴切而忠厚,蓋東坡晚年閱變既深之文。[4]716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評文》評蘇軾,第一項是“制策”,可見對“策”的重視[4]1961。評蘇軾《御試制科策一道》云:
制科策亦隨問條答,在長公亦未盡所欲言,而中間持議,大較多通達國體,非經生所及。[4]1961-1962
評《擬進士對御試策一道并引狀》,則認為蘇軾此策不如賈誼:
借擬士對,以諷諫當時之政,而擘畫處更勝前言。東坡病當時狃于青苗條例諸法及橫山用兵等事,故特擬策以發(fā)其直言敢諫之氣,不知當時曾及聞神廟否。然據(jù)愚見,此作亦不過條陳其事而言之耳,未有一段精光意見開悟人君,令其實落做手處,其不逮賈誼《治安策》多矣。[4]1962
茅坤對于二蘇策文之贊美,頗多神來之語。如評蘇軾《策略四》云:“破庸俗之論。有奇氣?!盵4]1988評《策略五》云:“行文如行云,如江流,曲盡文家游衍之妙。”[4]1988評《敦教化》云:“看他行文紆徐婉轉,將言不言處。”[4]1989評《練軍實》:“精悍之識,博達之才。此等文,須看承上聯(lián)下字眼。”[4]1990評蘇轍《君術策五》:“通篇行文如怒馬奔濤,于千里之間馳驟澎湃而不可羈制者?!盵4]2025評《臣事策三》:“作士氣。通篇如流風掣云,舉子業(yè)中神解也。此與坡公《蓄材用》篇皆言武舉之不可廢,而其文故為紆徐百折,譬之走江漢之水數(shù)千里,而到海則一壑也?!盵4]2025-2026評《臣事策八》:“子由此文有大將揮兵之勢,縱橫闔闢,無不如意,第一等科場文字。通篇總只是感嘆宋天子失權利,而不能必天下之士為之感奮而效死。議論滾滾不窮,譬如蜀江之出峽而一瀉千里,激之為湍,流之為川。冒城郭,溢州郡,而不知其所止也?!盵4]2027
張謙宜《絸齋論文》“策”條認為蘇氏之策超過晁、董:
策,本竹籌之名,古人劃地布算,取籌以計條件,故得此稱?!粗樾?,言必中竅為上……若場屋之策、廷試之策,直唐喪唾余之時文,不入古作。宋時經筵許言事,翰林官多作進卷以獻。蘇家《策略》、《君術》、《民政》等篇是也。作應試冊看,誤已。若廷試條對,則有東坡《擬御策》及《上神宗書》可以為法。晁、董雖是漢人,粗莽疲困,不足效也。[4]3891-3892
當然,他也指出了蘇軾策的不切實際:
長公之策是論,獻策都不著實。蘇策議論瀾翻,使人震動,及到實在處,平平無奇,幾成頭大尾細之病。若家令諸疏,渾身使力,如田丹火牛,觸之者披靡走避,此才是真本事。蘇似頻打鼓邊,晁、趙則直擂鼓心,學者審之。[4]3910
方苞《古文約選評文》“蘇子瞻文約選”評《御試制科策一道》:
條對策問,而言皆鑿然不異于夙構,是作者資材杰特處。后半散漫少精采,以所問本膚且雜也。[4]3983
評蘇轍評《臣事策一》:
所論極當,而得其人甚難,其材質非間氣不能生,其器識非學道不能成,豈易言哉![4]3988
評《民政策一》:
茅鹿門曰:“以競為號則不可。特三老嗇夫,閭里之耳目,其為教易行耳。”
井田既不易復,必行均田之法,兼并者少,有田而自耕者多。眾得為農之利,然后教法可行。不然,豈惟三老嗇夫,雖一如《周官》,黨正、閭胥歲時讀法書,德行道藝敬敏任恤者,亦具文耳。[4]3988
兩相比較,對蘇轍之策推崇尤多。
張秉直《文談》“茅鹿門《八家文鈔論例》”云:
而論、策以下,當屬蘇氏父子兄弟也。[4]5095
劉咸忻《文學述林》指出蘇軾之策對南宋影響尤巨:
南宋之學則程、蘇二派,南宋之文則歐、蘇二派而已。策論為主,蘇文最盛;序記則以歐為準。[4]9753
陳澹然《文憲例言》列舉了歷代著名的策,稱贊蘇軾敢言:
策莫精于《戰(zhàn)國》,而董仲舒之《對天人》,蘇洵之《審勢》、《審敵》,杜牧之《戰(zhàn)守》、《罪言》,陳亮之《策中興》,皆其大者也。蘇軾之諸策略,蘇轍之策臣、民,皆其細者也。劉蕡之論宦寺,蘇軾之論直言,皆其敢言者也。一切空言無實用者擯焉,此論策大略,所以明經世之謨也。[4]6811
清王之績《鐵立文起》“策論通論”尤其推崇三蘇:
王懋公曰:……至言策論之佳,西漢而后,共推三蘇。予謂三蘇論不及策,而穎濱之《君術》、《臣事》、《民政》等篇,則又若神仙縹緲于九天之上,即老泉、東坡亦應遜之。明代后場,亦策勝表,表勝論,程勝墨,如王弇州、馮北海之策、論、表,可謂崛起一時,不讓古人。[4]3793
又云:
進策如賈生之《陳治安》,蘇明允之《審勢》、《審敵》,子瞻之《策略》、《策別》,子由之《君術》、《臣事》、《民政》是也。必實有經濟如是,而后以進策名,庶幾無愧。[4]3798
蘇門弟子受蘇軾影響,均擅長作策。樓昉《崇古文訣評文》評張耒《遠慮策》:
筆力俊偉,議論不凡,蓋東坡父子在嘉祐間亦有此等說話。當時契丹盛強,故如此。然專取武帝,以為非窮兵勞民之主,不可以為訓。學他文字可也。[4]502
元代王構《修辭鑒橫評文》“秦少游文”引《童蒙訓》評秦觀:“文章有首有尾,無一言亂說,觀少游五十策可見?!盵4]1202清劉咸忻《文學述林》評蘇門學子之策,有彈有贊:
蘇氏本以議論長,其門多為策論,辭益冗,氣益孱,理益疏,而其有意旨者亦或可附于子家,若張耒、秦觀、唐庚、何去非是也。北宋末人多好為論,李清臣其錚錚者。[4]9753
《崇古文訣評文》有評李清臣《議兵策上》:“文勢縱橫,變態(tài)百出,可喜可愕。深于兵書者也?!盵4]499評李清臣《議兵策中》:“文字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略無間斷,考究精詳而序事實融化。用字、精神皆當學?!盵4]500
除以上諸家外,歷代文話對其他作家也有評價。如葉適《習學記言序目·皇朝文鑒三》:“策問”條批評歐陽修《策問》推崇漢、唐;批評歐陽修懷疑《周禮》[4]297。黃震《黃氏日抄·讀文集三》也批評歐陽修“策問”懷疑《周禮》:“疑《中庸》‘誠明’之說,恐未安。又疑大傳生卦之說?!盵4]675葉適《習學記言序目·皇朝文鑒四》:“制策”條評孔文仲、劉蕡:“孔文仲《制策》,視漢不足,視唐有余矣;然劉蕡策自較前代十數(shù)等?!盵4]292《黃氏日抄·讀文集九》“館職策”評范成大:“議兵莫若留營屯”。[4]827論制科與進士科之缺陷:
謂制舉之法反密于科舉,徒立法以困天下泛然能記誦者,豪杰不屑也。故哲宗以為今進士策有過此者,而制科再廢。其幸而取者,往往不迨科舉之俊,且其為急官爵計耳。[4]894
清張謙宜《絸齋論文》批評明代策遠不如蘇軾:
明之試策,皆堆疊典故以夸學富,無有豪邁跌宕如坡翁者。予所見歸震川、艾千子集中,類有時文氣息,馮北海矯矯出奇,亦不免駢儷挨排,未能高古,茅鹿門作,又在北海之下。有志者,取法乎上可也。
馮北海策行文如錦片,其不及蘇父處,欠清矯疏錯耳。此未免循繩尺,彼則如閑云出岫,要行便行,要止便止。此中差多少等級,能文者知之。[4]3911
以上我們就《歷代文話》關于策的一些理論與評價略所考索。雖然此書收羅宏富,但未收策學類,是為遺憾。明清二代,策學類著作甚多,如《皇明策衡》、《策學淵萃》、《增廣群策匯源》、《增廣策學總纂大全》、王仁圃《十三經策按》。此類書中不乏精采見解,如“侯鳳苞撰《策學例言》是一本難得的‘策學’理論著作,篇幅雖然不長,但頗為精煉,其中一些訣竅對寫策文很有幫助?!盵10]《歷代文話》再版時,建議補入策學著作,使之內容更全面、更豐富。
[1]朱迎平.策論·歷久不衰的考試文體[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2(6):60-64.
[2]周振鶴.問策與對策[J].讀書,1993(3):109-116.
[3]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tài)學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
[4]王水照.歷代文話[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5]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6]朱金城.白居易集箋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曾鞏.曾鞏集[M].陳杏珍,晁繼周,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
[8]蘇軾.蘇軾文集[M].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9]簡夷之.中國近代文論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10]劉海峰.“策學”與科舉學[J].教育學報,2009(6):11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