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慧
打造教學細節(jié)構筑靈動課堂
■張曉慧
“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彼裕蠖Y不辭小讓,細節(jié)決定成敗。楊再隋先生也說過:“忽視細節(jié)的教育實踐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實踐?!背晒Φ慕虒W必定離不開精彩的細節(jié)。讓課堂教學煥發(fā)生命的活力,有效地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需要我們從關注教學細節(jié)開始。
文本是由細節(jié)構成的,把握細節(jié)就是解讀文本的鑰匙;文本又是靠細節(jié)支撐的,解讀教材,其實就是通過文本諸多細節(jié)的析讀把握全文。作為一種情境,“細節(jié)”是可以設計的。根據教學的需要,或為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或為了突破重難點,或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我們往往通過營造某種情境,來設計某些細節(jié)而預約精彩的生成。
1.切準文本脈搏處
讓我們到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在“全國首屆詩意語文觀摩會”上執(zhí)教的《二泉映月》里去感受預設細節(jié)之精妙。課一開始,王老師就讓學生到文中去找一找描寫無錫惠山上的“二泉映月”這處風景的文字。待學生把相關內容一一尋到之后,王老師又把這些詞語投放到大屏幕上,讓它們來了個“集體亮相”:
茫茫月夜如銀月光
一泓清泉靜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來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這一組“閃亮登場”的詞語群,展現了“二泉”的意境,也精準地切準了文本“脈搏”。這個細節(jié)正是王老師事先潛心提煉并精心預設的結果。之后,王老師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這四組詞,在讀中讓學生深入體會“二泉映月”這處風景名勝的優(yōu)美韻致。而讀著讀著,學生漸漸感受到這不只是四組詞,而是“一首優(yōu)美的詩,一幅動人的畫”。
2.聚焦情感噴薄點
在教學《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文時,為了讓學生親身體驗“紋絲不動”,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讓學生挺直身子,坐在椅子上,屏住呼吸,一動也不能動。一秒鐘,兩秒鐘,五秒鐘……一分鐘、二分鐘、三分鐘……許多同學開始還很稀奇,漸漸地,叫累的同學越來越多,五分鐘過去了,能堅持紋絲不動的人幾乎沒有。這時,老師說:“就這樣,從天還沒亮,到中午,到下午,到黃昏,甚至在烈火燒身時,邱少云就這樣趴在地上,趴在火堆里,一動也不動。直到最后一息,也沒挪動一寸地方,沒發(fā)出一聲呻吟?!比缓笳垖W生聯系自己,想想邱少云說說感受。此時,無須教師再多言,學生談得深刻,讀得入情。這樣一個特殊的情景就是結合教學內容,聚焦情感噴薄點,精心預設的一個教學細節(jié)。有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我們的課堂教學增添了幾分靈動與智慧。
課堂教學既是知識與能力相互交叉、滲透與融合的過程,也是精神與生命共同發(fā)展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時時閃爍跳躍著一個個鮮活的細節(jié)。課堂上我們不應該也不能夠忽視這樣的細節(jié)。我們要用發(fā)展的眼光、激勵的神情呵護那別樣的思維,要用誠摯的熱情、真切的態(tài)度關注每一顆稚嫩的心靈。只有當這一個個鮮活的細節(jié)被關注、被珍視,才能彰顯一個流動的“過程”,才能凸顯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才能達到預設與生成、師生平等對話等諸方面的和諧統(tǒng)一。
1.關注課堂的人文氣息
曾看到這樣一個教學案例:一位老師在課堂上給學生練筆,要求寫一封給母親的信,并把自己寫的信讀給大家聽。第一位同學上來深情地朗讀著他寫的文章,可朗讀不到一半,卻因情緒激動不由自主地抽噎起來。下面的同學看到他這個樣子都偷偷地笑了,老師站在一旁微笑地看著他。就這樣,男孩在眾目睽睽之下把頭擰到了一邊,用了半分鐘調整了情緒,接著哽咽地堅持把文章讀完,之后大家都給了他掌聲。乍一看,似乎很正常,可是我們認真關注這個課堂細節(jié)的話,便會發(fā)現教師對這個細節(jié)的處理欠妥當。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一方面要照顧到學生個人的情緒,另一方面,要引導下面的同學正確對待這位學生。他讀不下去,我們能不能不讓他讀了,同時,引導其他同學:“是啊,這是多么令人感動的母愛啊,他的文章讓我們深深地沉浸在母子親情之中,誰能幫助他把這篇文章讀完?”這樣既能把教學繼續(xù)下去,又能體現出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更調動起其他學生的同情之心、友愛之情。如此一來,這節(jié)課肯定會更精彩。
因此,教師要關注細節(jié),讓課堂充滿人文關懷,成為人性養(yǎng)育的殿堂,并由此煥發(fā)生命活力。
2.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語文學習是極具個性化的行為,無論是閱讀也好,語言表達也好,都代表著學生個人的個性氣質。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把“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視為“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之一。語文材料來自生活,我們應該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文化背景、生活體驗、體悟角度、評判標準,有差別地個性解讀文本,要鼓勵學生進行閱讀的再創(chuàng)造,試著超越文本,生成新的感悟,獲得新的啟示。請看下面的案例:
一位老師在教學《啄木鳥和大樹》時,有學生說:“大樹拒絕啄木鳥給它治病,把啄木鳥趕跑了,這雖然不對,但啄木鳥也不應該到大樹快枯死了,都不再去看望大樹,應該再做做勸說工作。大樹在病重時,也許會認識到自己不對,接受啄木鳥的治療呢!”這個意見很有道理,教師便抓住這個可貴的教學契機說:“是啊,原來的故事中是有啄木鳥又一次上門勸說的,可是因為故事太長,沒有編進去,現在我們來當小編輯,把這部分編進去,怎么樣?”學生興致勃勃地續(xù)編了啄木鳥二勸大樹、三勸大樹的故事。在這種動態(tài)的閱讀過程中,學生既遵循文本,又超越了文本,有效地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思維。
教學細節(jié)猶如課堂的精靈,倏忽而至,稍縱即逝,讓人始料不及。這就需要教師做個有心人,及時捕捉,小心把握。
1.巧用“誤”點
有一位老師教學《赤壁之戰(zhàn)》時,學生把“船帆”讀成了“帆船”,于是教師便抓住了這個即時發(fā)生的教學契機開展探討活動。
生:他把“江南隱隱約約有些船帆”這句中的“船帆”讀成了“帆船”。
師:你聽得真仔細。
生:老師,為什么兵士報告說“船帆”,而曹操看見的是“帆船”呢?
師:是呀,你們想想看!同桌可以討論討論。
生:我想“船帆”與“帆船”側重點不同。“船帆”側重于“帆”,“帆船”側重于船。
生:兵士看時一定是離得很遠,只能隱隱約約看到船上的帆,而曹操看到了帶帆的船,說明船離得很近了。
生:可以這樣設想:曹操站在船頭迎風眺望,他向遠處看,一定沒看到什么,可見東吳的船還沒有出現;忽然兵士來報,也只是隱隱約約看到了船帆,可見東吳的船在水天相接處剛出現;可是當曹操定睛一看,已經清楚地看到了一隊帆船,可見東吳的船速度太快了。
生:老師,我接在他后面加上一句:可見東南風很急。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精彩,補充得更棒!這可是赤壁之戰(zhàn)以少勝多的一個重要因素:東吳這一方很好地利用“天時”──東南風。
生:老師,我想我絕不會把“船帆”讀成“帆船”了。
生:我認為朗讀這一自然段語速要快些。
師:很好。我們來體會一下,邊讀邊想像當時的情形。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當“意外”出現時,教師不是置之不理,也不是簡單化處理,將答案直接告訴學生,而是敏銳地捕捉學生“誤”的價值,抓住教育時機,巧妙引導,將教學活動引向深入。
2.點擊“興奮”點
一位老師在教學《五彩池》時,品讀完第二小節(jié),播放圖片和錄象讓學生欣賞。
在一片驚嘆聲中,老師問學生:“假如你來到藏龍山,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學生迫不及待了,有的說,要拍一組最美的照片,帶回來做永遠的留念;有的說,要畫一幅巨大的彩畫,把鮮艷多彩的池水畫下來;有的說要寫一首詩歌,贊美五彩池……忽然,有一個學生說:“我最想做的就是脫下衣服,到五彩池里游泳。”教室里先是一陣哄堂大笑,接著,馬上就是附和聲聲,學生一個個都興奮極了,說自己也想去游泳。教師當時一怔,但很快就這樣問道:“面對這么絢麗多姿的景色,同學們產生了許多美好的愿望。好多愿望只要你去努力,都是可以實現的。可‘游泳’這個愿望,有可能實現嗎?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再來發(fā)表意見,能或不能都要說明理由?!?/p>
于是,學生認真看完課文后,展開了一場小小的各抒己見的精彩辯論。
在今天開放的課堂里,學生合作討論的自由表達、多種活動的即時變化、探究問題的難以預測,經常會發(fā)生一些我們老師意想不到的偏差。這偏差往往會因為“偏”而成為全體學生的“興奮”點,點化引導得好就可成為難得的教學資源。
“一樹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細節(jié)決定成敗,細膩鑄就成功。細節(jié)雖小,卻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美麗的語文課堂,呼喚細節(jié)來裝點。作為新課改時期的教師,應該靜下心來,去發(fā)現、研究教學中的細節(jié);去創(chuàng)造、去揣摩自己的細膩。教師只有敏銳地發(fā)現這些精彩的細節(jié),耐心扣問,靜靜傾聽,深入挖掘,有效生成,才會走進學生的心靈,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進而也使自己的課堂走向藝術、走向深刻、走向成功。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都市小紀鎮(zhèn)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