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俾斯麥1871-1890年東方政策探析

2012-04-02 05:45陳勇
常熟理工學院學報 2012年1期
關(guān)鍵詞:俾斯麥保加利亞俄國

陳勇

(阜陽師范學院教務處,安徽 阜陽 236037)

俾斯麥1871-1890年東方政策探析

陳勇

(阜陽師范學院教務處,安徽 阜陽 236037)

俾斯麥東方政策表現(xiàn)出前后兩個時期不同的階段性特征:前期“聯(lián)”俄,旨在建立三皇同盟;后期“拉”俄,旨在贏得俄國友誼,獲得雙保險。

德意志第二帝國;俾斯麥;東方政策

一、引言

俾斯麥的東方政策,即1871至1890年俾斯麥執(zhí)政德國外交時期對俄國的政策。俾斯麥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依據(jù)與戰(zhàn)略圖謀本人已進行過探索[1],本文擬就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俾斯麥東方政策來龍去脈、貫徹實施及意義作一論述。

二、“聯(lián)”俄時期:1871-1875年

(一)統(tǒng)一之初德俄關(guān)系

統(tǒng)一后的德國對俄國心存感激,正是俄國“在1866年和1870年充當了普魯士的后備”[2]581,帝國統(tǒng)一大業(yè)才得以完成。

但此時德俄友好關(guān)系因互相猜忌而受到影響。一方面,德國統(tǒng)一以及力量增強,使俄德親善開始松動;另一方面,俄國由于其天然的地緣優(yōu)勢、強大的軍事力量等因素,始終像一枚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給德國致命一擊。德國若想稱霸歐陸,俄國是不可回避的強敵。

雖然雙方各有圖謀,但德俄傳統(tǒng)友誼仍具實際價值。他們除瓜分波蘭時有共同利益,從戰(zhàn)略上看,俄國對抗英奧,需要德國支持。盡管俄奧在巴爾干有著嚴重的戰(zhàn)略利益沖突,但彼此都擔心對方單獨與德結(jié)盟孤立自己,所以三國結(jié)成象征君主團結(jié)的三皇同盟。德國訂立此同盟首要目的是孤立法國,通過與俄國聯(lián)盟使其不致于投進法國懷抱,以避免兩面受敵,解除對法戰(zhàn)爭后顧之憂,聯(lián)奧則為制肘俄國,使其不敢輕舉妄動;同時,俾斯麥也希望能夠借助同盟使德國形成對西方的強大威懾力。俾斯麥一直扮演著同盟靈魂的角色。[3]105

三皇同盟表面上維護君主制團結(jié)和對社會主義、民主運動的敵視,實則是普法戰(zhàn)爭以后歐洲大國關(guān)系處于牽制狀態(tài)的一種反映。當時歐洲大國“像擠乘在同一駕馬車里的陌生旅客,面面相覷又滿懷狐疑地互相戒備著,如有人將手摸向口袋里的手槍,其鄰座早已做好先扣動扳機的準備”。[4]18

(二)“戰(zhàn)爭在望”危機

統(tǒng)一后,德國擔心法國經(jīng)濟力量迅速復蘇、軍隊重新改組和訓練帶給它新的威脅,因而準備發(fā)起一場先發(fā)制人的戰(zhàn)爭以削弱法國力量。1875年“戰(zhàn)爭在望”危機就發(fā)生在這樣的背景下,這是德俄關(guān)系的首塊試金石。

對這次危機,英、奧等國均不滿,其中俄國的干預最為強硬。沙皇在柏林宣稱“俄法兩國利益的一致”,實際上就是對德國的嚴重警告。哥爾查科夫扮演法國保護人角色,要求俾斯麥保證永遠不向法國開戰(zhàn),要不然,俄、英將攜手“遏制俾斯麥這個新波拿巴”。[5]421最終,俾斯麥將責任推給法國方面和報界輿論的錯誤宣傳,否認德國的侵略意圖,德法戰(zhàn)爭烏云終于消散。然而,對俄國只顧及自己得失,不念盟友感情,站在仇人一邊打壓自己,俾斯麥永遠沒有原諒。

“戰(zhàn)爭在望”危機使俾斯麥認識到自己過去的政治思想和外交考慮依然建立在原來基礎上,意識到“國際政治是一種變動的因素,它在一定的形勢下暫時成為固定的,但是隨著氣氛的變化會回復到它原先的狀態(tài)”,[6]199德國對俄外交政策必須根據(jù)國際形勢不斷調(diào)整。1875年東方危機為德國對俄外交重新調(diào)整提供了現(xiàn)實契機。

三、“拉”俄時期:1875-1890年

由于在德法危機中所持的態(tài)度,在外交考慮中,德國失去同奧匈平等的條件,外交天平開始向奧匈傾斜,俾斯麥就此進入“拉”俄時期。

(一)東方危機與柏林會議

1875年夏天,黑塞哥維那和波斯尼亞爆發(fā)反土耳其蘇丹的民族起義,之后保加利亞也爆發(fā)了起義。俄奧共同干涉,但對巴爾干各國,俄主張實行自治,以便于控制;奧匈主張實行行政改革,防止他人染指東南歐。俄奧難以協(xié)調(diào)一致,英國則宣布反對干涉土耳其,支持奧斯曼政府的強硬態(tài)度,導致局勢進一步惡化,引發(fā)了俄土戰(zhàn)爭,即1875-1878年東方危機。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俄國資本主義工農(nóng)業(yè)發(fā)展較快,尤其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急劇增加,其中絕大部分通過黑海港口輸入他國。對于靠輸出谷物換取外國工業(yè)品的俄國來說,谷物輸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由誰控制黑海出???,對俄國來說意義不言而明?!敖鼥|是從根本上影響俄國利益的地區(qū)”,海峽則是“俄國家園的鑰匙,應該放在自己的口袋里”。[7]101而對德國來說,自1788年與荷蘭、大不列顛簽訂條約以來,東方問題從來沒有納入普魯士外交軌道。[8]342直至19世紀70年代,“德國在近東還沒有直接利益,整個東方問題都值不了一個普魯士波美拉尼亞州小兵的性命”。[9]48盡管如此,他卻力圖利用近東危機為提高德國國際地位和反法服務。1878年3月,俄國打敗土耳其,危機以俄土簽訂《圣斯蒂法諾條約》而結(jié)束。條約內(nèi)容直接威脅奧匈帝國利益和英國在地中海東岸的安全。他們的爭端只得通過一次歐洲會議來解決,柏林會議就是在此背景下召開的。

柏林會議是俾斯麥對俄政策的一次新實踐。俾斯麥軟硬兼施,為德國爭取最大利益。當俄國駐德大使烏布里要求德國支持《圣斯蒂法諾條約》時,俾斯麥竟然答復說:“我想你們所需要的是幾面繳獲的帕夏旗幟和在莫斯科舉行一次禮炮轟鳴的慶祝勝利的慶典?!保?0]179俾斯麥所以如此,大概出于以下考慮。

首先,俾斯麥不能忘懷俄國在1875年“戰(zhàn)爭在望”危機中給予的難堪,更不能忘懷俄國宰相哥爾查科夫當時突然跳到“毫無猜忌之心的朋友肩上”“演出馬戲”。[6]35在他看來,只要哥爾查科夫影響在俄國還屬于支配地位,那么,小心保護德國與奧匈關(guān)系就可取。對奧匈則不然,只要安德拉西在臺上,奧匈就不大可能與法國結(jié)盟。這種看法使俾斯麥在東方危機中給了奧匈“特別考慮”,甚至“準備偏向奧匈”。[11]189

其次,德國公眾輿論支持奧匈。德國金融界認為,奧匈占領波斯尼亞是重新確立巴爾干政治穩(wěn)定和保證德國在那里投資的前提條件,因而主張支持奧匈對抗俄國。[11]190天主教中央黨也持此種意見,這不僅因為奧匈是天主教大國,也因為奧匈卷入巴爾干事務關(guān)系到在東方的德意志文化。民族自由黨領袖本尼格森則宣稱:德國必須保證巴爾干問題決議不改變或損害奧匈利益,或?qū)е聤W匈嚴重削弱。[11]220德國報刊則公然反對俄在巴爾干擴大影響,要求政府不要為俄而對維也納施加壓力。[11]191

再者,當時國際關(guān)系狀況也要求德國維持奧匈地位。一旦奧匈受到削弱,德國自己可能受到俄國壓力。如果此時奧匈得不到德國支持,就有可能投入英國懷抱或?qū)で蠓▏С?。從這一點來說,德國決不允許俄國擊敗奧匈。最終,俾斯麥逼迫俄國吐出《圣斯蒂法諾條約》大部分“戰(zhàn)果”。俄國在柏林會議上慘敗,其國內(nèi)也因此充斥譴責德國之聲,沙皇甚至認為這是“一次歐洲在俾斯麥領導下的反俄大聯(lián)合”。[10]203

1875-1878年東方危機擴大了俄國同德國、奧匈裂痕,三皇同盟名存實亡。沙皇向法國大使保證,將阻止德國對法國任何攻擊,并立即采取措施讓德國政府知道這一觀點,德俄關(guān)系冷卻到了零點。

(二)幾次“拉”俄嘗試

1.再度建立三皇同盟

柏林會議后,德俄關(guān)系迅速惡化。俾斯麥把同盟重點轉(zhuǎn)向奧匈,德奧建立同盟,約定兩國之一遭到俄國進攻,兩國有義務互助。但俾斯麥并非就此走上一條反俄道路,因為這樣將直接促使法俄成立同盟。

德國真心與奧匈結(jié)盟?德國駐奧大使施魏尼茨分析道:“我們只有騎在馬背上方能與俄國巨人比高,奧匈正是我們想象中的馬,(俾斯麥)侯爵想‘騎’奧匈,而不是‘娶’她?!保?1]116俾斯麥訂立德奧同盟,除為了抗衡俄國進攻勢頭外,還有以下原因:第一,加強德國在俄國面前的地位,迫使俄放棄哥爾查科夫敵對路線,并把俄拉回三國同盟體系中。俾斯麥曾說過:“一旦我們與奧匈簽訂協(xié)議,我就知道俄國人將接近我們?!保?2]228第二,德奧同盟可作預防性的特殊措施。一旦俄國表現(xiàn)“不好”,德國的實力和地位也會因俄奧之間的同盟而明顯增強。第三,盟約還便于德國更好控制奧匈行動?!叭绻覀兒投韲g的裂痕(已經(jīng)疏遠了)顯得無法挽救的話,那么在維也納將會滋生一種它認為可以向自己的德意志聯(lián)邦提出要求的欲望。”[13]194第四,俾斯麥為使俄國重新回到三國同盟中來,制訂一項“曲線政策”,在歐洲孤立俄國。這樣一來,俄國就很有可能被重新拉回到三皇同盟中來,從而實現(xiàn)德國的圖謀。與此同時,法俄結(jié)盟沒有可能。

德奧結(jié)盟后,俾斯麥并沒有完全放棄與俄國保持睦鄰友好關(guān)系,因為那樣將可能導致法俄同盟形成,且與俄國結(jié)盟,不僅可以繼續(xù)分割法俄,也可以遏止奧匈帝國部分人的反德意圖。俄國當時雖然憤憤不平于德國的“背信棄義”,但對俄國來說,若失去德國支持,它與英奧在海峽、巴爾干的斗爭將會極端不利。為了在巴爾干斗爭中謀求德國援助,也為避免因兩國不和帶來的經(jīng)濟損失以及防止德英聯(lián)合,沙皇迫切希望改善與德國關(guān)系?;谝陨峡紤],1881年,德、俄、奧三皇同盟再次訂立,這也證明俾斯麥曲線政策獲得成功。

2.簽訂《再保險條約》

德俄關(guān)系恢復,俾斯麥并沒有完全放松對俄國的警惕。他為了尋求脫離俄國的自衛(wèi)手段,利用意大利與法國因爭奪突尼斯結(jié)怨,在三皇同盟之外又締造德意奧三國同盟。雖然方式不太直接,但該同盟的鋒芒首先針對俄國,第二對準法國。對于意大利,俾斯麥沒有對它的實際力量抱過幻想,只希望意大利暫不會與敵對力量結(jié)合,保證中立。如此一來,在法國東部邊界陳列意大利軍隊,減少法德戰(zhàn)爭中對俄依賴。何況德國在19世紀80年代中期經(jīng)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在近東政治利益日益膨脹。這導致俄奧、德俄矛盾日趨尖銳,集中表現(xiàn)在1885年保加利亞危機上。

1885年9月,土屬東魯米利亞省革命爆發(fā),并宣布與保加利亞合并,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不能容忍并試圖通過大國協(xié)調(diào)改變現(xiàn)狀,但最終失敗。

保加利亞危機爆發(fā)之初,為暫時回避在俄奧間作出選擇,俾斯麥似乎同意俄奧間達成的關(guān)于保加利亞問題的一切協(xié)議,甚至私下表示對“多瑙河下游的偷羊人”[14]302不感興趣。俾斯麥不露聲色,隨著形勢變化調(diào)整政策,為德國爭得最大利益。

俾斯麥看準時機,一方面承認俄國在保加利亞和東魯米利亞占有絕對優(yōu)勢的合法性,并保證反對亞歷山大親王重新起用為保加利亞親王;同時答應沙皇,如果他認為有必要負責保衛(wèi)黑海入口以維護俄國咽喉要道,德國將有義務在外交和道義上給予協(xié)助。但另一方面,俾斯麥又撮合英、奧、意簽訂旨在維護地中海和黑海現(xiàn)狀的“地中海協(xié)定”。如此一來,俄國無法在保加利亞或黑海海峽采取有力行動。

鑒于法俄接近以及俄國國內(nèi)反對以三皇同盟為基礎的政府對外政策的逆流,俾斯麥繼續(xù)引誘拉攏俄國。針對奧匈在英國慫恿下可能采取強硬政策,他發(fā)出警告,保加利亞是俄國勢力范圍,德奧同盟只具有防御性質(zhì),要幫忙找英國去。[15]347對俄國的態(tài)度則是,支持俄國保加利亞的政策,但不能動搖奧匈大國的本身地位,辦法就是俄奧雙方就如何劃分巴爾干互相妥協(xié),從而使俄陷入“君士坦丁堡的死胡同”,減小德國未來可能面臨的危險。俾斯麥這樣解釋他的保加利亞政策:德國不能容許奧國被摧毀或依附俄國,德國難以單獨在同一大陸和俄法睦鄰相處,同他們的和平站不住腳。但德國這一立場又不便講明,那樣就不能防止奧國向俄國挑釁,因此最保險就是聲明“德國支持俄國在保加利亞的權(quán)利”。[16]125-126

由于俄奧沖突,1887年三皇同盟條約期滿沒有再續(xù)訂。俄國此時正由于保加利亞危機陷入困境,急于得到德國幫助。俄國感覺到,在解決俄國黑海地區(qū)安全和保加利亞這兩個問題時,都離不開俄德奧三皇同盟,最起碼需要與德國保持一種友好關(guān)系。

1887年6月18日,德俄兩國簽訂《再保險條約》,德國承認俄國在保加利亞特殊地位,許諾幫助俄國取得由海峽進入地中海的“鑰匙”,換取俄國在德法戰(zhàn)爭中嚴守中立的承諾。俾斯麥仍然希望束縛俄國從而繼續(xù)孤立法國,防止法俄結(jié)盟?!吧郴蕪耐饨徽叩男枰紤],必須保持與德國的聯(lián)合?!保?7]318《再保險條約》表面上因無法與德奧同盟相統(tǒng)一,曾一度被稱為“政治上的重婚”、“巧妙的雙重外交典范”[3]118等等,實際上德國只是開給俄國一張空頭支票。俾斯麥一方面向俄國作出慷慨許諾,另一方面又鼓動英、奧、意三國訂立“地中海協(xié)定”,規(guī)定“維持以條約為根據(jù)的東方現(xiàn)狀”原則,實際上制約了俄國東方政策,收回了俾斯麥對俄國的許諾。“地中海協(xié)定”完全符合俾斯麥整體思路,受到俾斯麥鼓勵,德國雖沒有直接參加協(xié)定,卻是其中一支不可忽視的隱形力量。

俾斯麥頑強地防止俄國與法國接近,避免可能出現(xiàn)的兩線作戰(zhàn),為德國爭取“再保險”,同時又口惠而實不至,假借他國之手打擊俄國在巴爾干勢力。他慣于利用一種以德國為中心、由聯(lián)盟和集團組成的龐大復雜的體系,保持德國自由行動,以便在與俄國決裂時,不至于立即卷入沖突,從而有效防止俄法兩國同時夾擊自己。

俾斯麥對俄外交政策在締結(jié)《再保險條約》時似乎已登峰造極,有人甚至把它看作是俾斯麥外交政策最偉大杰作。[18]201對德國來說,《再保險條約》最大意義是:暫時阻止法俄結(jié)盟的可能,或至少降低法俄間直接針對德國建立侵略聯(lián)盟的可能性。“俄皇和陛下的條約至少仍然是一根紐帶,它能促使俄國堅持和平的道路,實行君主主義政策?!保?9]176至此,俾斯麥為孤立法國,阻止法俄結(jié)盟,以達到鞏固德國的目的而籌建的歐洲外交體系終于完成,主要包括兩次三皇同盟、兩次地中海協(xié)定、德奧同盟和《再保險條約》等。

四、結(jié)語

《再保險條約》、地中海協(xié)定誠然隔斷了法俄,也使得列強在當?shù)禺a(chǎn)生相互間利益上的內(nèi)耗和牽扯,鞏固了德國在歐洲的領導地位。然而,俾斯麥外交體系本質(zhì)上卻是脆弱的。1888年,因為俾斯麥反對借款給俄國,下令禁止帝國銀行接受俄國有價證券作為借款抵押,德俄關(guān)系又趨惡化。

其實,俾斯麥治下的德國,德俄關(guān)系之所以如此反復,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德國對奧匈帝國在巴爾干問題上的公開支持和偏袒。巴爾干地區(qū)是俄國的覬覦之地,是它的外交目標重點,而自從1866年普奧戰(zhàn)爭奧地利戰(zhàn)敗之后,奧匈便轉(zhuǎn)而成為在這一地區(qū)與俄較量的主要對手,令俄國擔心。德國為了自身利益,一會兒支持奧匈,一會兒態(tài)度曖昧。俄國不僅對此失望之極,心頭甚至還積壓了怒火。其次,德俄雖曾幾次“親密”合作,但各方都在算自己的小賬,都想讓對方的力量為自己謀利,真正的共同敵人名有實無?!百滤果湹膬蓚€杰出‘三帝聯(lián)盟’和‘三國同盟’是直接互相矛盾的。前者是以奧俄合作為基礎的,而后者則是為奧俄戰(zhàn)爭作準備。”[15]316-317最后,德奧之間有著特殊的傳統(tǒng)民族感情,俄、奧一旦動起手來,德國不惜與俄為敵站在奧匈一方。

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上臺,1890年俾斯麥辭職下臺。他的下臺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俾斯麥對外政策推行不得力。法國日漸擺脫普法戰(zhàn)爭以來孤立的外交處境,并與俄國交好,法俄協(xié)約已具雛形;德國數(shù)次與英國結(jié)盟的企圖均以失敗而告終,自己在歐洲大陸的地位日益下降。不可否認,通過俾斯麥外交政策尤其是東方政策的踐行,德國較成功地把法俄隔離開來,使法國孤立于歐洲大國之外,并數(shù)次阻止法俄接近或同盟,在20年間避免了法國的復仇進攻,但這一切都是在俾斯麥不敢至少不敢公開反對俄國的前提下才得以保證的,所以說這種保證有些蒼白無力。俾斯麥離職后不久,德國東方政策就發(fā)生重大變化,并最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陷入了兩面作戰(zhàn)的境地。

[1]陳勇.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俾斯麥制定東方政策的基本依據(jù)與戰(zhàn)略圖謀[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Kent G.Bismarck and His Time[M].London: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78.

[4]C.J.H.Hayes.A Generation of Materialism:1871-1890[M].New York:London,Harper&Brothers,1941.

[5]W.F.Monypenny,G.Buckle.The Life of Benjamin Disrael Earl of Beacovsfield[M].London:Adamant Media Corporation,1920.

[6]奧托·馮·俾斯麥.思考與回憶:第3卷[M].山西大學外語系,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85.

[7]R.R.Rosen.Forty years of Diplomacy(V2)[M].London:G.Allen&Unwin ltd;New York:A.A.Knopf,1922.

[8]J.A.R.Marriott.The Eastern Question:an historical study in europe diplomacy[M].Oxford:Clarendon,1917.

[9]悉·布·費.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起源(上冊)[M].于熙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10]朱瀛泉.近東危機與柏林會議[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11]Nicholas Der Bagdasarian.The Austro-German Rapproache?ment,1870-1879[M].Vancouver: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1976.

[12]Norman Rich.Great Power Diplomacy,1814-1914[M]. New York:McGraw-Hill,1992.

[13]奧托·馮·俾斯麥.思考與回憶:第2卷[M].山西大學外語系,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85.

[14]B.M.赫沃斯托夫.外交史:第2卷上冊[M].高長榮,孫建平,程代熙,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79.

[15]A.J.P.泰勒.爭奪歐洲霸權(quán)的斗爭[M].沈蘇儒,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16]Gordon A.Craig.Germany,1866-1945[M].Oxford:Oxford Univ.Pr.,1981.

[17]George F.Kennan.The Decline of Bismarck’s European Or?der:Franco-Russian relations,1875-1890[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0.

[18]Rene Albrecht-Carrie.A Diplomatic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the Congress of Vienna[M].New York:Harper& Row,1973.

[19]迪特爾·拉夫.德意志史[M].波恩:Inter Nationes出版社,1987.

An Analysis of Bismarck’s Ostpolitik from 1871 to 1890

CHEN Yong
(Division of Teaching Affairs,F(xiàn)uyang Teachers College,F(xiàn)uyang 236037,China)

During Bismarck administration,foreign policy for Russia has characteristics of two different periods.In the earlier period,his foreign policy is to“unite”Russia so that they could build the alliance of three emperors. In the later period,policy is adjusted to“pull”Russia.Through this policy,Germany gained Russia’s friendship.

the Second Reich Germany;Bismarck;Ostpolitik

K142

A

1008-2794(2012)01-0111-05

(責任編輯:顧勁松)

2011-09-01

2011年阜陽師范學院科學研究項目“俾斯麥時期德國的東方政策研究(1871-1890)”(2011FSSK06)

陳勇(1980—),男,安徽霍邱人,阜陽師范學院教務處教師。

猜你喜歡
俾斯麥保加利亞俄國
智慧的選擇
俾斯麥奚落李鴻章
在俄國歷史中理解歷史俄國
保加利亞的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趨勢
保加利亞轉(zhuǎn)軌20年評價
保加利亞共產(chǎn)黨人對2011年選舉的評價
俄羅斯提出俄國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紀俄國史》前言
保加利亞風情
1874年俄國兵役制度的改革及其實施
军事| 梁河县| 惠安县| 资溪县| 隆尧县| 革吉县| 威海市| 寿阳县| 南阳市| 海晏县| 松溪县| 广元市| 阿坝| 中阳县| 三门峡市| 鲁甸县| 桃园县| 邳州市| 浠水县| 宣恩县| 安义县| 沛县| 临汾市| 景宁| 遵义县| 丹寨县| 宝山区| 宜川县| 眉山市| 阳信县| 台东县| 阳东县| 云和县| 石景山区| 定南县| 德昌县| 秦皇岛市| 虞城县| 卫辉市| 寿宁县| 漳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