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史鐵生對生命之路的探尋

2012-04-01 16:57:00
東方論壇 2012年2期
關鍵詞:史鐵生上帝命運

論史鐵生對生命之路的探尋

戚 國 華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yè)學院 人文學院,廣東 珠海510640)

“路”在史鐵生的人生歷程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含義。由于雙腿癱瘓,他無法走路;將近四十年,他不斷地探尋人的生命困境的緣由與終極希望之出路。從荒誕的命運謎路走向“愛命運”的審美與藝術之路,他經(jīng)歷了漫長的求索之路;至終他坦然認同并走在仰望與奉獻的愛愿之路上,完成了他的“過程即目的”的人生突圍之路。

史鐵生;生命;命運;荒誕;愛愿;審美;過程

史鐵生在他21歲時因病雙腿癱瘓,后他選擇寫作,將寫作視為“為心魂尋一條活路”。他曾多次闡述過自己的寫作動機:先是為了謀生,然后看見價值、虛榮和荒唐。他以筆為腿,終生探索擺脫人間困境的道路,慢慢地“一顆世間最為躁動的心走向?qū)庫o”。他的后期寫作不再過多的描述人生外在生活的真實,更主要的是揭示自身內(nèi)在真實的心路歷程,他一生都在尋找超越困境的道路。

一、“人間戲劇”——走出偶然與荒誕命運的精神之路

在對人生的原生態(tài)進行了種種抽絲剝繭的分析后,史鐵生在代表作《病隙碎筆》中得出了人類的命運是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并由上帝設置了精彩紛呈的情節(jié),并且每個人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隨意調(diào)換。因此,具有“粒子樣位置”的人就有了“波樣的命定之路”,并由“生日”這天被固定為個人永遠的命運。他認為這種“偶存性”的荒誕與神秘卻要看重并善待它,因為“必都是荒誕領你回到最初的眺望,逼迫你去看那生命固有的疑難”,[1](P9)他在《一種謎語的幾種簡單的猜法》中說:萬事萬物,你若預測它的未來,你就會說它有無數(shù)種可能,可你若回過頭去看它的以往,你就會知道其實只有一條命定的路。

他的作品充滿著對人類命運的思考:人為什么要活著?生存的意義到底是什么?誰能把這個世界想明白呢?我們真的已無路可走了嗎?在對人類難解之謎的追問與求解的過程中史鐵生走過了十多年痛苦的心路歷程,終于明白了:無緣無故的受苦,才是人的根本處境。他早期作品的內(nèi)容與主題常常充滿著命運的偶然性與荒誕性,并流露出憤激的情緒。如《山頂上的傳說》那個小伙子因為到一間八面漏風的潮濕的小屋睡覺而終生殘疾;《來到人間》一對健康的夫妻生下一個先天性的侏儒,純粹出于偶然;《邊緣》中老頭凍死在自以為床的石頭上?!对铩に廾纷罹叽硇裕巴竟饷鞯那嗄昴羌磳⒊鰢魧W,卻忽然“因一秒鐘的變故”被汽車撞斷了腰椎而好運告罄,而悲劇的原因?qū)じ鶈柕拙故且宦暫茼懙前l(fā)悶的“狗屁”!中期作品《務虛筆記》中,為了展現(xiàn)命運的偶然與荒誕,他更是將同樣的事情讓不同的人都經(jīng)歷,并將我一分為“我”與“史鐵生”兩個人,時空界限也被打亂。MR因為不可選擇的出身問題而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多年的奮斗化為泡影;畫家Z由于自小家境貧困,受到歧視,而終生走不出屈辱的陰影。在《我的丁一之旅》中他竟讓靈魂陪同肉身“丁一”一同經(jīng)歷人生的酸甜苦辣,將“我”拆成三個人:“我”、史鐵生、丁一,他們同時或交叉出現(xiàn)于作品之中,他一生的思考都濃縮在迷宮般的文體中,讀者若沒有足夠的耐心很難讀完全篇。仿佛冥冥之中有命定,一個偶然的非選擇性的原因,就決定一種生命形態(tài)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人生充滿了荒誕和虛無。他肯定命運是“難以捉摸、微妙莫測和不肯定性”的“黑夜”,而陷入謎團之中。他甚至認為:人生就是一場苦難,從根本上說就是荒誕的(曾被譽為“中國的加繆”)。“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這是人類的局限、痛苦與深刻的絕望。經(jīng)過迷茫、掙扎、困惑后他找到了“一切不幸命運的救贖之路”——“生命的意義本不在向外的尋取,而在內(nèi)向的建立。那意義本非與生俱來,生理的人無緣與之相遇。那意義由精神所提出,也由精神去實現(xiàn),那便是神性對人性的要求。這要求之下,曾消散于宇宙之無邊的生命意義重又聚攏起來,迷失于命運之無常的生命意義重又聰慧起來,受困于人之殘缺的生命意義終于看見了路?!盵2](P97)“在科學的迷茫之處,在命運的混沌之點,人唯有乞靈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們信仰什么,都是我們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導?!盵3](P308)史鐵生終于說服了自己,把對苦難命運無法理性解釋的強烈生命意識轉化為精神信念。于是,他由對個人無定命運的拒絕與憤怒轉變?yōu)樘谷慌c平和的接受,并升華為整個人類生存本相的擔當,還原了人生的悲劇性并具備了崇高的悲劇意識,使中國當代文學有了自己的空靈、美麗而又詩意的靈魂之舞,就像史鐵生在作品中一再寫到的那只悠然飛翔的白色大鳥,純潔、高貴、美麗。他的寫作也因著涉及了一個獨特而縱深的領域——人的精神和形而上的生命而得到提升,在中國作家少涉足的區(qū)域開出了“一朵朵藝術奇葩”。在此意義上史鐵生也超越了自己“沉重的肉身”而開始走上獨吟“精神”之路,找到了一條超越人性普遍困境的救贖之路,成為他實踐人生的第一條突圍之路!為人與為文融為一體,他的人生及寫作歷程在與人類困境與個人宿命較量的過程中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在缺少內(nèi)在精神信仰和心魂建設的時代,史鐵生的獨特寫作引發(fā)了我們對人生意義更深層次的注視。

二、“愛命運”——仰望與奉獻的愛愿之路

史鐵生的人生態(tài)度在創(chuàng)作后期雜文集《扶輪問路》里得到了高度的總結與概括。開篇他就說:要愛命運,愛命運才是至愛的境界。愛命運,既是愛上帝——上帝創(chuàng)造了無限種命運,要是你碰上的這種不可心,你就恨他嗎?愛命運,也是愛眾生——假設那一種不可心的命運輪到別人身上,你就會松一口氣怎的嗎?在他看來,人置身苦難命運中,有兩種基本心態(tài):一是怨恨,一是愛愿。怨恨使人走向孤苦、爭競和虛榮,愛愿使人走向信仰、尊嚴和獻身。在《放下與執(zhí)著》中寫道:由衷感到,尼采那一句“愛命運”,真是對人生態(tài)度之最英明的指引。不僅愛好的命運,對一切命運都要持愛的態(tài)度,愛是人類唯一的救助。愛命運就是與上帝和好,接納上帝給予的一切。愛命運是一個意志堅強的人敢于承擔非他意志所能支配的一切,是一個強者正面的人生態(tài)度和積極的人生選擇?!澳岵烧f,偉大的人是愛命運的。是呀,既不屈從它,也不怨恨它,把一條冷漠的宿命之途走得激情澎湃、妙趣橫生,人才可能不是玩偶。那是什么?又如尼采所說:既是藝術品,又是能夠創(chuàng)造并欣賞藝術品的藝術家?!盵4](P66)“拯救,即在有限向著無限的詢問中、人向著神秘之音的諦聽中;而大道不言,大道以其不言驚醒了人間的智慧——唔,那原是一條無休無止地鋪向圓滿與善美的神性之路!從而你接受宿命又不囿于宿命,從一個被動的玩偶轉變成自由的藝術家,尊重原著又確信它提供了無限可能。圣靈即于此刻降臨。所以,拯救必定是‘道成肉身’?!盵4](P67)而《欲在》更是一首愛的贊歌:愛是對他者的渴望,對意義的構筑。愛是拯救,既拯救了當下又成就著永恒;愛是受命于上帝的一份責任,愛是主旋律;不管什么樣的生命你都要以愛的態(tài)度來對待,這不單是受造者對創(chuàng)造者的承諾,更是上帝拯救人于魔掌的根本方略。愛命運,不等于喜歡命運。喜歡意味著占有;愛,則是愿付出。在生命的戲劇中并沒有純粹的觀眾。所以,上帝并非是讓你喜歡存在,而是要你熱愛存在。(創(chuàng)世主)在人四顧迷茫而不見歸途之際,他以其愛愿,溫暖了這宇宙無邊的冷漠。真正的神恩,恰是那冷漠的物界為生命開啟的善美之門,是那無限時空為精神鋪就的一條永不衰減的熱情之路。在《理想的危險》中總結為:“人類的一切精神向往,無不始于一個愛字”。在《門外有路》指出人生的意義“是要把一條困頓頻仍的人生之真路,轉變?yōu)橐粭l愛愿常存的人生之善路;要把一條無盡無休、頗具荒誕的人生之實路,轉變?yōu)樾坳P漫道、可歌可泣的人生之美路!”[4](P95)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心靈的完善”。到了生命的晚期,史鐵生仰望“神啟”,做到了豁達與甘愿。他生前多次表達過想把自己的遺體捐獻的愿望,當他的呼吸一停止,肝臟就被摘取給急需的患者。史鐵生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實踐完全同構在了一起。確實,他的腿雖不能站起來,卻比我們有腿的人看得更高更遠;他不能用腳走路,卻比很多走遍世界的人擁有更開闊的心,他比我們許多人都健康!無論為人還是為文,他都具有著非凡的地位與高度。他設計并實踐的人生突圍的第二條路——愛愿之路,將鼓舞更多的人加入愛與奉獻的路。

三、“永恒回歸”——永遠在過程中的藝術與審美之路

史鐵生在《人間智慧必在某處匯合》一文中說:“永恒回歸”又譯為“永恒再現(xiàn)”或“永恒復返”,意思是:“一切事物一遍又一遍地發(fā)生”[4](P51),“像你現(xiàn)在正生活著的或已經(jīng)生活過的生活,你將不得不再生活一次,再生活無數(shù)次。而且其中沒有任何事物是新的”,[4](P51)生命的前赴后繼是無窮無盡的。但生命的內(nèi)容,或生命中的事件,無論怎樣繁雜多變也是有限的。有限對峙于無限,致使回歸(復返、再現(xiàn))必定發(fā)生。那是出于人的根本處境,或生命中不可消滅的疑難?!坝篮慊貧w”指的是生命的主旋律,精神的大曲線,根本的路途、困境與期盼是不變的;根本的喜悅、哀傷和思索也不變。生命是沒有意義的,“永恒回歸”是無窮路,只能是無窮地與困苦相伴的路;沒頭,都得在一條狹窄的道路上做無限的行走?!坝篮慊貧w完全發(fā)生在這個世界中:沒有另一個世界,沒有一個更好的世界(天堂),也沒有一個更壞的世界(地獄)。這個世界就是全部”。[4](P51)人間的智慧——尼采、玻爾、老子、愛因斯坦、歌德……他們既知虛無之苦,又懂得怎樣應對一條永無終止的路。

人生中的過程與目的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史鐵生在多篇散文中談到對這一問題的思索,他說:痛苦和幸福都沒有一個客觀標準,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褪沁@樣一個過程,一個不斷超越自身局限的過程,這就是命運,任何人都是一樣,在這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超越局限、從而感受幸福,唯有過程可以變得十分精彩、美好,值得體驗和享受。因此“過程就是目的”。他說到:向美向善是一條永遠也走不完的路,再怎樣走,月亮走我也走,它也還是可望不可及。只有過程才是“人類唯一具有終極意義的精神寄托”。史鐵生由開始寫作關注目的轉向了后期寫作的體驗過程,他似乎看開了自己的命運,認為也許“上帝讓我終生截癱就是為了讓我從目的轉向過程”,他思想的轉變?yōu)槿祟惱Ь秤謱ふ业搅说谌N出路。因為“一個只想使過程精彩的人是無法被剝奪的,因為死神也無法把一個精彩的過程變成不精彩的過程,因為壞運也無法阻擋你去創(chuàng)造一個精彩的過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變成一個精彩的過程。相反壞運更利于你去創(chuàng)造精彩的過程,于是絕境崩潰了,它必然潰敗。你立足于目的的絕境卻實現(xiàn)著、欣賞著、飽嘗著過程的精彩,你便把絕境送上了絕境”。[3](P294)他也多次說過:我還是相信西緒福斯的歡樂之路是最好的救贖之路。他看到了那個永恒的無窮動才是存在的根本,如尼采所說的那樣,以自己的勞頓為一件藝術品,以勞頓的自己為一個藝術欣賞家,把這無窮的過程全盤接受下來再把它點化成藝術。人生百般奮斗不斷超越的意義不在于去實現(xiàn)一個具體現(xiàn)實的功利“目的”,而在于不懈追求的“過程”本身之中,過程就是目的。西西弗斯就是在滾動巨石的過程中戰(zhàn)勝了絕望,成為壯美的生命過程的象征。

《命若琴弦》、《對話四則》是他的過程哲學的最形象詮釋:人生一世其實活得都是一張無字的白紙,人生的目的是虛幻的、自造的。只有那過程中滿懷希望彈斷的琴弦才是真正的、實實在在擁有的快樂,彈出最優(yōu)美的旋律就會給人帶來歡樂,自己的生命的意義也就在這里了。即使一場足球比賽的結果是0 : 0,但球迷們自始至終保持狂熱的興致。因為在比賽的過程中球迷們欣賞到了球員的生命的矯健、堅強、智慧和優(yōu)美,在輸贏難定的過程中享受了激情、驚險、渴望和著迷。這是最大的精神享受,就是美,這就是生活的目的。人生難道不是上帝安排的一場球賽?所有的人都在場上摸爬滾打,企望射中目標。然而并不是人人都有好運,每次都能達到目的,如果只注重目的的實現(xiàn),人永遠也不能得到滿足,一生處在無涯的痛苦之中。所以,人只有把關注的重心放在過程之上,在上帝設置的困境之中不斷超越,人的生活才會充滿激情,人生才會獲得快樂。當生命以美的形式證明價值的時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藝術正如愛情,都是不能嫌累的事。心魂之域本無盡頭,比如‘詩意的棲居’可不是獨享逍遙,而是永遠的尋覓與投奔,并且總在黑夜中?!盵2](P116)

從思想淵源看,史鐵生的命運觀與永恒回歸思想都深受尼采影響,而尼采又受古希臘悲劇命運觀與佛教輪回的強烈影響?!罢f他與存在主義相通,根本原因在于他對苦難,對困境的理解和感悟,正是這些把他引向‘存在的意味’?!盵5]作為一種積極的、肯定的命運觀,“愛命運”思想是希臘悲劇命運、英雄行為和主體意識的高度升華和綜合。尼采認為最高的善是源于創(chuàng)造的善,誰要創(chuàng)造,誰就要愛命運,愛生命的過程,而不去追究它的實質(zhì)和歸宿,從生命的絕對無意義性中獲得藝術快感和審美陶醉。人類既是藝術的創(chuàng)造者和欣賞者,本身又是藝術品,其身影如日神一般地作美的形式,其心魂如酒神一般地常常醉出軀殼,在一旁作著美的欣賞。就算人生是個夢,要有滋有味地做,不要失掉了夢的情趣;就算人生是幕悲劇,也要有聲有色地演,不要失掉了悲劇的壯美。這種審美的人生不計較任何功利目的得失,而只注重過程的精彩,不再管坦途還是困境,樂觀還是悲觀,幸運還是不幸,只關心這一切美還是不美,人便在審美的意義上獲得了超越。史鐵生以自身和整個人類的生命狀態(tài)為審美對象,以哲思和寫作為自己的審美方式,以博愛為自己的審美追求,孤獨而又執(zhí)著地建立起自己的審美世界,他所開出的人生困境突圍的第三條路——審美的藝術之路真的能救贖人類永恒的困境嗎?

綜上所述,可以比較清晰地梳理出史鐵生人生突圍之路的三條路——前兩條即精神與愛愿之路雖具有一定的超越意味,但還是缺乏神圣的根基,他所言的精神最終并非承載苦難而還是解釋了苦難,走向了自我超脫;他所認為的愛愿的生發(fā)即信仰的過程,因缺乏具體的信仰對象而有懸空之感,連他自己也承認是證明了神性而否認了神。他以愛愿取代了信仰,以精神取代了上帝,信仰精神既深刻又虛妄。第三條審美之路更使其走了后退的路而回到了原點,因為這實際是一條沒有盼望、沒有終點的封閉式的無效徒勞之路。正如他在《叩與問》中所說:“生生相繼,連突圍出去也是妄想。于是我相信神話是永遠要存在的,甚至迷信也是永遠要存在的?!薄皩τ谟肋h的游魂,危難并不在于旅途的崎嶇坎坷,而在于歸心昭昭然而卻歸路昏昏!‘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6](135)所以在史鐵生的哲學思索中,盡管存在著一些形而上的追求,但人本主義還是占了主導地位,對人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給予了充分肯定,他尋找的每條路還是理性、自明之路,他窮其一生所艱難探索出的心靈跋涉之路依然是一條人間的路——沒有確據(jù)的路——沉浸在人性幽暗的深淵里發(fā)出絕望的呼告和禱愿的路,他是在封閉系統(tǒng)內(nèi)的突圍,其實是走向了死胡同,沒有找到活潑的有盼望的開放系統(tǒng)的活路。正如齊宏偉所說:他在寫作中把苦難轉化為一種信念,沒有強大的信仰支撐單單依靠自我設置、自我生發(fā)的神性能否支撐著語言成為存在的家園?信念畢竟不過是信念,還沒有凝鑄成完整而有生命活力的信仰,還沒有超越理性推演和批判反思層面,還沒有展示出真正有原創(chuàng)力和超越力的精神資源,也還沒有解決自我信仰與信仰自我等等這些最為內(nèi)在的矛盾和沖突,這致使史鐵生的寫作顯得精致有余而大氣不足,解釋過多而聆聽過少。也正如史鐵生自己所言:“確實,人一直是在解釋的路上,且無盡頭。事實上,未必是我們在走路,而是路在走我們?!盵7](P97-198)其實在命運面前,重要的是承載而不是解釋。

對人生意義的終極追問是古今中外擁有“人間智慧”的哲學家與思想家們都無法突破的致命瓶頸。哲學的盡頭正是神的起頭。生命的困境,只能靠超生命的神去解套。史鐵生雖也多次談到神,但是“說神,道主,怕又要惹人疑忌。其實呢,‘名可名,非常名’,姑且名之罷了。你叫它‘大爆炸’也行,謂之‘太初有道’或‘第一推動’也可;名者,不過為著言說之變。”[4](P86)“其作者無論叫‘上帝’,還是叫‘大爆炸’,一樣都是永不可及的謎?!盵4](P136)雖然他信有神,但不是人格的神,也不是自己的救主。他由殘疾走向愛情,沒有由苦難走向信仰,正如羅丹的雕塑《行走的人》:無頭,無臂,只剩下結實的軀干和跨開的大步,很盲目地走向前方。他失去了大地,但也沒得到完全的天空,他只是個朝圣者,“未來的路途一樣還是無限之問”。[4](P10)

[1] 史鐵生.寫作之夜[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

[2] 史鐵生.病隙碎筆[M].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07.

[3] 史鐵生.別人[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1.

[4] 史鐵生.扶輪問路[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5] 胡山林.苦難把你引向存在的意味[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4).

[6] 史鐵生.我的丁一之旅[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7] 史鐵生.活著的事[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

責任編輯:馮濟平

On Shi Tiesheng’s Exploration of the Road of Life

QI Guo-hua
(Faculty of Arts,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China)

“Road” had a very special meaning in Shi Tiesheng’s life experience. Paralyzed, he was confined to a wheelchair. The helplessness and pain forced him to take up writing, which was his way of living and where his value lay. During some forty years of “road quest on the wheelchair", he kept on seeking the reasons for the trapped life and the ultimate way out for himself as an individual and the whole human beings. It took him a long time to shift from the puzzlement of absurd fate to the aesthetic and artistic road of “l(fā)oving his fate”. Finally, he was reconciled to his fate and was happy on his road of faith and dedication, thus completing his breakthroughs in life with the theory that “process is purpose”.

road;fate; absurd;desire for love;aesthetic appreciation;process

I207

A

1005-7110(2012)02-0070-04

2011-11-27

戚國華(1962-),女,山東黃縣人,廣東科學技術職業(yè)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猜你喜歡
史鐵生上帝命運
命運的更迭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0
白色的鳥 藍色的湖——寫給史鐵生的信
關于史鐵生
去找史鐵生
120秒的“上帝”
命運秀
海峽姐妹(2018年12期)2018-12-23 02:38:48
當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請你為自己打開一扇窗
當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請你自己打開一扇窗
是否氣人
黃河之聲(2016年24期)2016-04-22 02:39:45
命運
詩選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1
长武县| 石门县| 花莲县| 黑龙江省| 寿阳县| 丹棱县| 石景山区| 遂平县| 沙湾县| 仙桃市| 澄江县| 曲麻莱县| 金华市| 通江县| 习水县| 桦川县| 苏州市| 东山县| 卢龙县| 西和县| 开江县| 通榆县| 阿克陶县| 潮安县| 泰安市| 门头沟区| 崇左市| 嘉兴市| 加查县| 安溪县| 宁夏| 桂平市| 塘沽区| 灵璧县| 思南县| 娱乐| 启东市| 乐清市| 化德县| 墨江| 海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