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官立模范,借紳力以期普及”
——略論清末新式學堂的官紳合辦模式

2012-03-20 00:31黃晶晶顧友谷
文山學院學報 2012年2期
關鍵詞:義學科舉學堂

黃晶晶,顧友谷

(文山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部,云南 文山 663000)

盡管社會的轉(zhuǎn)型在中國歷史上有好幾次,但教育的轉(zhuǎn)型卻僅有一次,即清末新政中的改廢科舉,興辦學堂。這次影響深遠的教育轉(zhuǎn)型,促使中國的教育由“傳統(tǒng)”向“近代”轉(zhuǎn)變。①

誠如張之洞、劉坤一在《籌議變通政治人才為先折》中所陳述的“取士之法,自漢至隋為一類,自唐至明為一類,無論或用選舉,或憑考試,立法雖有短長,而大意實不相遠……要之旨就已有之人才而甄拔之。未嘗就未成之人才而教成之”。[1](P48)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張之洞一語道破了幾千年傳統(tǒng)教育的實質(zhì)——甄拔已有之人才。這樣的教育制度,“倘在承平之世,尚足以佐治安民”,不過在“國蹙患深”之際,“何以拯此艱?!??于是請求仿泰西各國學校之法,設文武學堂,廣培各類可濟國用之人才。由此可知,清末新政中的改廢科舉興辦學堂,其要旨即在轉(zhuǎn)變傳統(tǒng)甄拔已有人才的教育而為近代培養(yǎng)人才的教育。②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由多位總督、巡撫、將軍會銜奏請《立??婆e推廣學校并妥籌辦法折》中,將此意再做延伸,“設立學堂并非專為儲才,乃以開通民智為主,使人人獲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智能,上知效忠于國,下得自謀其生也”。[2]將學堂設立之目的由培養(yǎng)、儲備人才擴展到以開通民智為主,達到無地無學、無人不學之程度,如此,則惟有普及教育廣設學堂一途。

諸位朝廷大員試圖改變傳統(tǒng)教育,廣設培養(yǎng)人才之新式學堂的努力可謂用意至深。然而意美還須有良法,在《籌議變通政治人才為先折》中,張之洞提出欲變通政治,須從培養(yǎng)人才入手,并擬出四條育才辦法:一為設文武學堂,二為酌改文科,三為停罷武科,四為獎勸留學。[1](P49)在設文武學堂一節(jié)中,詳細陳述德國、日本學制,分科辦法等,但并未就擬設之學堂采用何種辦學模式展開議論。

官紳合辦的辦學模式在光緒二十九年二月(1903年3月)的張之洞、袁世凱《奏請遞減科舉折》中最初得到議論。奏折中指出朝廷詔令各省興辦學堂,而各省大都觀望遷延,或者因循未立,或者雖立而未備,敷衍塞責。推究其原因,不外經(jīng)費不足與師范難求,二者為興學之大礙,然皆不足患?;贾钌?,莫過于科舉。其又有二因,學校乃培才,科舉則掄才。學校學期有定,須累年而后成才,科舉則可僥幸而獲功名。雖然科舉已改試策論,但設有一年少之輩,未嘗有學問,小有聰明,或翻閱翻譯之新書,或涉獵報紙,亦能談經(jīng)濟,以此博得功名,如此則自不愿身入學堂,備歷艱苦,避難趨易人情如此,此為一因。其二,“不但此也,學校者,雖由國家提倡之,實由士民樂成之也。東西各國公私大小學堂,多者不下數(shù)萬區(qū),如皆由公家籌款建立,安得如許經(jīng)費。大抵高等教育之責,國家任之,普通教育之責,士民任之……中國非無憂時之人也,而紳民不聞倡建學堂者,亦以群情注重科舉……是科舉一日不廢,即學校一日不能大興”。[3](P104)在此,張、袁二人已明確提出,在興學活動中,國家僅負提倡之責,學堂之興實賴士民即民間之力。更具體的說,在新學制中,完全由國家負責的為高等教育,普通教育即中學堂、高等小學堂、初等小學堂③的興辦則由士民即民間完成。

同年十一月(1904年1月),張百熙、榮慶、張之洞在《奏請遞減科舉注重學堂折》中,陳述遞減科舉原因時說:“竊惟奉旨興辦學堂,已及兩年有余,而至今各省學堂仍未多設者,經(jīng)費難籌之也。公款有限,全賴民間籌捐。然經(jīng)費所以不能捐集者,天下士林謂朝廷之意并未專重學堂也。然則科舉若不變通裁減,則人情不免觀望,紳富孰肯籌捐?經(jīng)費斷不能籌,學堂斷不能多”。[1](P60)他們認為,學堂不興的原因在于“公款”有限,而紳富因科舉不變通裁減,又不肯籌捐學堂經(jīng)費,導致學堂不能多設。這份奏折同樣是奏請變通裁減科舉,但更直接的體現(xiàn)出“公款”不足,借助民間紳富籌捐的官紳合辦思想。

而這種思想在前述光緒三十一年《立??婆e推廣學校并妥籌辦法折》中再次得到體現(xiàn),直隸總督袁世凱等官員提出,“科舉一日不停,士人皆有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礪實修之志,民間更相率觀望。私立學堂者絕少,又斷非公家財力所能普及,學堂絕無大興之望”。[2](P268)據(jù)此,清廷終于“宸衷獨斷”,諭令“著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xiāng)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是在官紳申明宗旨,聞風興起,多建學堂,普及教育”。[1](P66)

以上三道奏折、一道諭令,均流露出官紳通力合作,普及教育的辦學思想。《奏請遞減科舉折》劃出新學制中國家及民間應負的責任,《奏請遞減科舉注重學堂折》及《立??婆e推廣學校并妥籌辦法折》則強調(diào)公款或公家財力有限,全賴民間紳富籌捐的思想。

官紳合辦的涵義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十一月張之洞、張百熙、榮慶所制定的《奏定學堂章程》中得到豐富。以下引章程中的初等小學堂、高等小學堂、中學堂章程:

“……初等小學堂為教成全國人民之所,本應隨地廣設……今學堂開辦伊始,雖未能一律齊設,所有府廳州縣之各城鎮(zhèn),應令酌籌官費,速設初等小學以為模范……”,“紳董能捐設或勸設公立小學堂及私立小學堂者,地方官獎之”。

“雖僻小州縣,至少必應由官設立高等小學堂一所以為模范,名為高等官小學堂”。

“中學堂定章各府必設一所……惟此初辦不易,須先就府治或直隸州治由官籌費設一中學堂,以為模范,名為官立中學堂”,“地方紳富捐集款項,得按照《中學堂章程》自設中學,集自公款名為公立中學,一人出資名為私立中學”。[1](P416,432,506)

由以上所引三則學堂章程,可知中學堂、高等小學堂、初等小學堂都應由官籌官費設立至少一所官立學堂,以為模范。鼓勵民間積極籌措經(jīng)費以官立學堂為模范,建立相類的公立或私立學堂。對于捐設及勸設公私立學堂之紳董則根據(jù)學堂之規(guī)模給予一定的獎勵,或花紅或匾額。在這里,普通教育雖由“士民任之”,但由官立模范?!蹲喽▽W堂章程》即癸卯學制是在對各朝廷大員關于興學的各類議論、建議進行糅合的基礎之上,再參酌中國實際情形而制定的興學規(guī)則。所以章程中的官紳合辦辦學模式亦是在糅合前述各奏折中官紳合辦思想的基礎上再加以細化、豐富的。在這里,官紳合辦不僅意味著國家財力有限,興學之責由國家倡導,由士民擴展完成;意味著高等教育由國家負責,普通教育(即中等及初等教育)由士民負責;還意味著由士民負責的普通教育,須由國家籌官費設立官立學堂,以為士民之模范,即由國家規(guī)范民間的興學活動,其因在于“學堂開辦伊始”,未能一律齊設,故必須先由官設模范。如此,官紳合辦的辦學模式才算完整。

從章程中還可以發(fā)現(xiàn),官方雖極力鼓勵民間捐資建立初等小學堂,不過對于高等小學堂、中學堂措辭已不甚熱烈。因各學堂雖然原理一貫,卻各有取義,“高等小學堂、普通中學堂,意在使入此學者通曉四民皆應必知之要端,仕進者有進學之階梯,改業(yè)者有謀生之智能”,初等小學意在使全國之民皆能“淑性知禮,化為良善”,是“為養(yǎng)正始基,各國均任為國家之義務教育……立國之本全在于此”,“此時各省經(jīng)費支絀,在官勢不能多設;一俟師范生傳習日多,即當督飭地方官,剴切勸諭紳富,集資廣設”,[1](P199,202)即為養(yǎng)正始基,立國之本,自應使無論貴賤皆能受此教育,故最需于各城鎮(zhèn)鄉(xiāng)村遍設初等小學堂。所以官立模范,借紳力以期普及的官紳合辦辦學模式從狹義上來講,更多是針對需要遍設的初等小學堂而言。

由一人捐資設立的私立學堂自不待言,由士民紳董籌設的公立學堂如何籌措興學經(jīng)費呢?光緒三十二年四月學部制定的《奏定勸學所章程》指出,“此項學堂經(jīng)費,皆責成村董就地籌款,官不經(jīng)手”。[3](P144)盡管官立模范,借紳力以期普及的辦學模式試圖最大程度的開發(fā)民間的興學潛能,但“就地籌款、官不經(jīng)手”的籌款原則在清代“一事興即籌一項收入”的財政體制下,只能使實際的興學活動面臨重重困境。[4]

從前述三道奏折可以發(fā)現(xiàn),促使清政府在興辦新式教育中采取官紳合辦的辦學模式是基于國家財力不足的現(xiàn)實考慮,除此之外,則離不開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相對于財政不足的有意識選擇,傳統(tǒng)教育對新教育興辦初期辦學模式的采用,其影響則是潛在的。要了解這種潛在影響,首先就得對傳統(tǒng)教育體制作一番了解。

有清一代的教育體制沿襲前明王朝,地方教育中除了府、廳、州、縣官學④與由國家出資的部分書院、義學外,還有由官紳共同捐助的書院、義學,以及由民間出資辦理的各種教育機構(gòu),如私塾、鄉(xiāng)紳或者宗族集資的社、義學等。國家對于地方教育的投資有限,地方教育大部分依賴地方官紳、鄉(xiāng)紳士民籌資設立。[5](P85-126),[6](P1-35)

地方教育之所以出現(xiàn)依賴紳民的狀況,許多學者認為是由于清代地方財政依附于中央而存在,無獨立地位,“教育雖為一項重要的地方事務,但地方政府發(fā)揮作用的空間十分有限”。[6](P25)具體表現(xiàn)在中央政府用解款協(xié)款制度支配各省的財政收支,地方并無財權(quán)。地方教育作為地方存留在本地開銷的一部分,其項目與數(shù)額相對固定。也就是說,地方教育經(jīng)費如何支出、支出多少,都由國家規(guī)定,地方政府只是按照國家規(guī)定來支出這部分經(jīng)費。由于地方財政除了留存本地開支,都要上繳國庫或者協(xié)濟他省,所以除了國家規(guī)定的這部分地方教育經(jīng)費,地方政府并沒有更多財力來興辦教育。

國家規(guī)定支出的地方教育經(jīng)費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是科場經(jīng)費、學生廩膳經(jīng)費、書院公廉經(jīng)費三項;一部分是國家財政支付各級官學俸祿。[6](P13-34)以下以四川巴縣為例,來分析清代地方教育中國家支出的官方教育與紳民捐助的民間教育的狀況。

首先是科場經(jīng)費。在同治《巴縣志·戶口田賦》中,記載有巴縣起運文武舉會試盤費若干銀兩,每名應給多少有定例,而名額亦是相對固定的。

學生廩膳經(jīng)費與官學俸祿指的是府、廳、州、縣學生員廩膳經(jīng)費與學官俸祿,數(shù)額也是相對固定的。巴縣當時由川東道、重慶府、巴縣同治,巴縣城內(nèi)除了縣學外還有府學,二者皆為官學。府學生員,包括廩膳生十四人、增廣生十四人、附學生十二人??h學生員,包括廩膳生十二人、增廣生十二人、附學生原額十二人,后增廣為二十二人,武生額十二人,后增廣為二十二人。其數(shù)額除隨行政區(qū)劃的變動,與后來為鼓勵各廳州縣納津貼、捐輸銀兩而加廣永定學額而有所變動外,⑤基本上相對固定。生員中的廩生可以得到政府的月例銀,當然廩生人數(shù)及所得廩膳經(jīng)費數(shù)額亦是固定的。巴縣府學學官,設教授一人、訓導一人;縣學設教諭一人、訓導一人。[7](P258)學官人數(shù)與所得俸祿同樣是固定的。

書院公廉經(jīng)費一般撥給各省較著名的書院。在四川,主要是錦江書院等。但在地方,如巴縣,并無此類書院,更多的是官民集資捐助的書院。這里所謂的“官”有兩層含義,一層指官員以私人身份捐資助學;一層當指官府以罰款、充公款等官款助學。⑥二者均非國家財政下開支的款項。其中如字水書院,是較為典型的官紳合辦書院。它由知縣劉德銓倡建,書院院址由職員周鐘、周鏞捐出,又有縣人相繼捐資,后又有知縣黃樸撥充公銀兩。觀文書院亦如此,由縣丞倡建,并先捐銀,余款由鄉(xiāng)紳募捐。有的直接就以充公款設立書院,如朝陽書院,知縣黃樸以張大童充公銀作書院經(jīng)費,以張大童住宅作院址而設。[7](P259-260)

此外,巴縣還有由鄉(xiāng)紳集資創(chuàng)建的書院,如鵬云書院,書院先由鄉(xiāng)里二十六人各捐銀一兩,以此銀放貸,自嘉慶五年(1800年)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積三十余年的積累始創(chuàng)建書院。巴縣各書院中除了東川書院于乾隆二十三年定為道設,其余或由官紳捐設,或由鄉(xiāng)紳集資。[7](P259-260)

巴縣義學出現(xiàn)較晚,至道光六年(1826年),知縣勸諭各鄉(xiāng)市鎮(zhèn)捐設義學,巴縣始有義學。巴縣義學多為本鄉(xiāng)紳民以捐田、房、田租、房租、土租以及募捐銀錢購置田房的形式建立。如體恩義學,職員張萬元捐田租四十八石;敦本義學,職員金□捐田業(yè)□分,房屋二十余間,倉廠山林竹木田租三十六石。對于義學的管理,知縣劉衡在勸諭興辦義學之時就明確,義學歸各鄉(xiāng)紳士經(jīng)理。[7](P259-260)

國家對于地方教育的投資有限,地方教育大部分依賴地方官紳、鄉(xiāng)紳士民籌資設立的狀況并非僅出現(xiàn)在巴縣,再以云南開化府及廣南府為例。

開化府科場經(jīng)費有盤費銀、歲貢旗匾銀、考棚經(jīng)費、科考解銀,數(shù)額固定。府學設有教授一員、訓導一員,所領俸祿及其余經(jīng)費數(shù)額及用途固定。額設府學廩生四十名,每名年支領固定餼糧銀。開化府并無書院公廉經(jīng)費。[8](P79-81)府中除官設之府學外,所設書院、義學均由官民鄉(xiāng)紳士民捐設。

開陽書院,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知府李錫捐設書舍六間;四十年(1701年)知府張琪捐置學田二分;雍正十二年(1734年)知府宮爾勸添建兩間廂房、一座大門,學田一分;乾隆十一年(1746年)知縣朱興燕建坐房三間,二十年(1755年)知府汪筠重修。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知府常德、知縣譚掄、教授李廷昌拍捐置田,次資膏火;道光元年(1821年)知府李文祀、同知周炳積金五百,以歲息添修脯,增膏火;同年,同知周炳拓地改建講堂、增修書舍。文山書院,雍正八年(1730年)知縣徐本仙捐設書舍六間,大門一座,并捐一分學田;十一年(1733年),知縣曹國弼捐置學田一分;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縣謝千子捐置學田三分。江那書院,江那里士庶公建,并置館金、膏火、田產(chǎn)。

義學。開化府義學共12所,其中7所均系雍正十二年知府宮爾勸、知縣曹國弼設立,7所中有4所由地方鄉(xiāng)紳士民捐資如安南里義學由本里士民捐建學田一分,王弄里義學由里民徐元捐置學田一分,東安里義學、永平里義學各由里民公建書舍三間,其余3所全由地方官捐設,并將官府所掌握的官款:本里革除當客田內(nèi)余谷撥入義學。另外5所,同為地方文武官員及學官捐設,并撥入官府所掌握的部分官款。[8](P153-156)

廣南府科場經(jīng)費沒有記載。府學設教授、訓導各一員,歲支俸銀及其他經(jīng)費數(shù)額亦固定。府學額設廩生三十名,每名年支固定之餼糧銀。[9](P85,86)廣南府亦無書院公廉經(jīng)費。

廣南府共有義學9所。各義學經(jīng)費來源有五項:一為雍正十三年(1735年),云南布政使陳宏謀捐銀;二為陳宏謀將八達案內(nèi)無人承領之米撥入;三為將生員王洪照與王云龍互爭普廳田一段撥入;四為客民王姓將瓦房一間捐入;五為剝隘銅店一所,前后十間撥入。[9](P65,66)廣南府義學經(jīng)費來源,有官員以私人身份捐入,有官員將所掌握的公款(剝隘銅店)、充公款(無人承領之米、紳民爭執(zhí)之田產(chǎn))撥入,還有客民的捐房。

盡管遠在中央行政末梢,云南開化府、廣南府與作為通商大衢的四川巴縣同樣處于“國家對于地方教育的投資有限,地方教育大部分依賴地方官紳、鄉(xiāng)紳士民籌資”的狀況。這才是前述諸位朝廷大員議論“學校雖由國家提倡,實由士民樂成”即官紳合辦,官立模范,借紳力以期普及的思想根源與現(xiàn)實依據(jù)。

注釋:

① 傳統(tǒng)與近代不易劃分,因傳統(tǒng)流淌于過去、現(xiàn)在,并指向無限未來。在本文中,傳統(tǒng)一詞大略是指從漢代到清末,傳統(tǒng)教育即是指從漢代到清末的科舉教育。

② 《籌議變通政治人才為先折》為“江楚會奏”三折之第一折,其余為《遵旨籌議變法謹擬整頓中法十二條折》、《遵旨籌議變法謹擬采用西法十一條折》,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清廷批準了江楚會奏,并以江楚會奏為藍本,開始了新政。新政之初主要根據(jù)江楚會奏的基本精神進行。

③ 由于高等學堂專習專門之學,而中學堂及中學堂以下學堂所習則為普通之學。

④ 清代地方行政管理機構(gòu)分四級,即省、道、府(直隸州、直隸廳)、縣(州、廳)。直隸州、直隸廳直屬于布政使、按察使與道,與府同級。直隸州有屬縣,直隸廳則很少有屬縣。散廳、州則隸屬于府,與縣同級。見白鋼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80-208頁。

⑤ 津貼、捐輸銀兩為因“川省歲征正額地丁不敷供支,自咸豐以來京外協(xié)撥先賴津貼后加捐輸,紳民按年輸,于鄉(xiāng)試年份,將已經(jīng)收齊款數(shù)報銷請廣中額,每三十萬兩廣中額一名”。見《督憲奏請二十六七等年津捐援案加廣優(yōu)貢額數(shù)摺》,《四川官報》,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第18冊?!抖綉椬嗉澝裢昙{津捐援照加廣優(yōu)貢額數(shù)摺》,《四川官報》,1909年(宣統(tǒng)元年),第24冊。

⑥ 有學者認為,地方政府的教育公費來源有三個途徑:一是向百姓直接加征;一是百官捐俸;一是地方政府將其掌握的款產(chǎn)投入地方教育,如罰罪田、贖罪田、無主田、絕戶田、欺隱田、訴訟田等等。見《政府與社會——近代公共教育經(jīng)費配置研究》,第28頁。本文所說的兩層含義,是指巴縣志中所載書院的情況。

[1] 舒新城. 中國近代教育史料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 直隸總督袁盛京將軍趙兩湖總督張署兩江總督周署兩廣總督岑湖南巡撫端.立??婆e推廣學校并妥籌辦法折[J].東方雜志,1905,(11):269.

[3] 朱有瓛. 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3輯上冊[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4] 黃晶晶. 清末地方教育經(jīng)費籌措與管理中所面臨的困境[J].文山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2):42-47.

[5] 見王德昭. 清代科舉制度研究[M]. 北京:中華書局,1984.

[6] 商麗浩. 政府與社會——近代公共教育經(jīng)費配置研究[M].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7](民國)朱之洪,等修. 巴縣志[Z].成都:巴蜀書社,1992.

[8] 婁自昌,李君明點注.開化府志點注[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

[9] 楊磊,等點校. 廣南府志點校[M]. 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

猜你喜歡
義學科舉學堂
從《紅樓夢影》看顧太清對科舉仕途的思考
清代湘西苗疆“義學”研究
晚清蘭州府義學初探
唐代科舉的投卷與薦舉之風
宋代科舉冒貫管窺
森林學堂
寶寶國學堂
科舉干祿與語文辭書編纂
清代中越邊境地區(qū)義學教育探析
寶寶國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