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軍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浙江溫州 325035)
《張協(xié)狀元》中是非問句的類型與特點
葉建軍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浙江溫州 325035)
《張協(xié)狀元》中是非問句根據(jù)疑問程度可分為三種類型:有疑而問的是非詢問句、半信半疑的是非測度問句和無疑而問的是非反詰問句。三種類型的是非問句句末均不使用疑問語氣詞。是非詢問句有的是只保留疑問焦點的省略式,有的是特殊的回聲問。是非測度問句均使用測度疑問副詞,即“莫”、“莫是”、“莫非”。測度疑問副詞“莫非”的最早用例可能見于《張協(xié)狀元》。是非反詰問句大多數(shù)使用反詰副詞,即“豈”、“豈可”、“終不成”。反詰副詞“終不成”可能最早出現(xiàn)于宋代,來源于“最終不能成為”或“終究不至于”義的超音步結(jié)構(gòu)“終不成”。
《張協(xié)狀元》;是非詢問句;是非測度問句;是非反詰問句
《張協(xié)狀元》是保存至今最早的南戲劇本,由南宋時期溫州九山書會編撰,與《小孫屠》、《宦門子弟錯立身》并收入《永樂大典》第13 991卷,是研究南宋時期漢語詞匯、語法等的重要資料,同時對研究當時的溫州方言也具有一定的價值。我們以錢南揚先生的《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中華書局1979年版)為底本,同時參考胡雪岡先生的《張協(xié)狀元校釋》(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版),擬探討《張協(xié)狀元》中是非問句的類型與特點。
疑問句是從語氣的角度劃分出來的句子的類別。從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標準對疑問句進行分類,可以得出不同的結(jié)果。根據(jù)表示疑問的結(jié)構(gòu)形式上的特點和語義情況,可以將疑問句分為是非問句、特指問句、選擇問句和正反問句?!稄垍f(xié)狀元》中是非問句根據(jù)疑問程度可分為三種類型:有疑而問的是非詢問句、半信半疑的是非測度問句和無疑而問的是非反詰問句。
《張協(xié)狀元》中是非詢問句共有 29例。疑問語氣詞有強化疑問語氣的作用,但是《張協(xié)狀元》中是非詢問句句末均不使用疑問語氣詞。例如:
(1)(丑)你要揣骨?(末)相煩先生。(第4出)
(2)(丑)你如今要我周全你?(末)乞賜相公周全?。ǖ?1出)
這些是非詢問句在句法結(jié)構(gòu)上沒有疑問代詞、并列選擇項或并列正反項等疑問標記,在句末又不使用疑問語氣詞,形式上與陳述句無異,因而句末必須使用上升的疑問語調(diào)。
是非詢問句一般是把整個命題作為疑問點,回答者一般只要對整個命題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即可。不過整個命題中如果有些信息是問話人和答話人共知的,那么為了遵循經(jīng)濟原則,這些舊信息可以省略,只保留疑問焦點,從而起到凸顯疑問焦點的作用?!稄垍f(xié)狀元》中有若干例這樣的是非詢問句。例如:
(3)(丑)今番員夢。門下幾歲?(生)十八歲。(丑)四十八歲?(末)只愿度眾生。十八歲。(第4出)
例中“四十八歲?”承上文省略了已知信息,即主語“門下”,因而凸顯了疑問焦點。
是非問句中有一種特殊的回聲問?!盎芈晢栍歇M義與廣義兩種不同理解。如果我們把先導(dǎo)句記為A,針對A句的回聲問記為B,那么,狹義的回聲問就是指:A1為疑問句,B1是針對A1的內(nèi)容并根據(jù)A1的形式來發(fā)問的,因而是‘問題的問題’,相當于說‘你是問……嗎’”,“這是語法學界公認的回聲問,不管A1原來是特指問、是非問還是選擇問,當變成回聲問時,B1一律成為是非問”;“廣義的回聲問,不僅包括上述這類,而且還包括:A2為非疑問句,根據(jù)A2來發(fā)問的B2也算作回聲問”,“B2同B1無論形式特點,還是語用特征,都是基本一致的,B2相當于‘你是說……嗎’,也屬于是非問句。”[1]《張協(xié)狀元》中有若干例回聲問,先導(dǎo)句可以是非疑問句,也可以是疑問句。例如:
(4)(旦拜)(凈當面立)(末白)它拜神,你過去。(凈)我過去?神須是我做?。ǖ?9出)(5)(生)小哥是誰家令嗣?(丑)小哥?我是大哥,今年四十一歲了!(第12出)
回聲問可以是對整個先導(dǎo)句發(fā)問,也可以是對先導(dǎo)句的局部發(fā)問。例(4)中回聲問“我過去?”就是對整個先導(dǎo)句“你過去”發(fā)問,不過第二人稱變成了第一人稱。回聲問“我過去?”相當于“你是說我過去嗎?”,表達了發(fā)問者對對方的要求即“你過去”的疑惑,更重要的是表達了發(fā)問者的不滿,因而用“神須是我做”對對方的要求予以否定。例(5)中回聲問“小哥?”針對先導(dǎo)句即特指問句“小哥是誰家令嗣?”中的稱呼“小哥”發(fā)問,表達了發(fā)問者的疑惑與不滿,因而用“我是大哥,今年四十一歲了”對“小哥”這一稱呼予以否定。
值得注意的是,《張協(xié)狀元》中有一些不含疑問代詞的疑問句,形式上類似于省略式是非詢問句,事實上這些疑問句隱含了疑問代詞,是一種特殊的特指問句,需要回答者針對隱含的疑問代詞作出具體的回答。例如:
(6)(丑)拜揖!尊兄高姓?(生)小子姓張。(第24出)這類特殊疑問句仍然活躍在現(xiàn)代漢語口語中,是語言經(jīng)濟原則的體現(xiàn)。例如:
(7)“您貴姓?”我往旁邊挪了挪身子?!皡??!崩蠞h一愣,隨即才明白。(呂新《圓寂的天》)
測度問句是一種半信半疑的疑問句,發(fā)問者對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傾向性,但是又不能確認,因而期待對方予以證實。測度問句一般為是非問句,其主要形式標記是測度疑問副詞。《張協(xié)狀元》中是非測度問句共16例,使用的測度疑問副詞有“莫”、“莫是”、“莫非”,句末均不使用疑問語氣詞。
(一)“莫”字測度問句
“莫”的本義為日落的時候(這個意義后來寫作“暮”)?!澳奔俳枳鞣穸ㄐ詿o定代詞,表示“沒有誰/什么”。當“莫”前經(jīng)常出現(xiàn)先行詞充當主語時,“莫”便經(jīng)常處于狀語位置,這一句法位置便會促使其虛化為一般的否定副詞,相當于“不”。相當于“不”的一般否定副詞“莫”主觀性增強,用于祈使句,便變?yōu)橐粋€表示禁止的否定副詞,相當于“不要”、“別”。為了遵循禮貌原則,說話人可以采用測度問句這一間接的言語手段來實現(xiàn)禁止這一言語行為,祈使句與測度問句的邊界從而消失,表示禁止義的“莫”很自然地就引申出測度疑問用法[2]156-157。晚唐五代時期測度疑問副詞“莫”已開始廣泛使用。
在《張協(xié)狀元》中共有7例“莫”字測度問句,“莫”均用于VP前,即“莫VP?”。如:
(8)(末)莫咫尺,有神仙?(丑)不接鞭,且一拳。(第27出)
(9)(白)……不如歸去奉雙親,侍奉雙親食天祿。當頭莫有人吏?(第34出)值得注意的,在7例“莫VP?”測度問句中就有5例為“莫是NP?”。例如:
(10)(丑)兩個和你,莫是三人?(末)必有我?guī)煛#ǖ?0出)
(11)(末)莫是夜明珠?(旦接)婆婆借與,托取公公保。(第19出)
“莫是NP?”中的“是”為判斷動詞,“莫是NP?”的結(jié)構(gòu)層次應(yīng)分析為:莫+(是+NP)。也就是說,“莫”與“是”并非是一對直接成分,“莫是”為跨層結(jié)構(gòu),并未粘合成詞。
下面一例有點特殊:
(12)(末)你胡說!莫是成都府人,姓張名協(xié)?(凈)正是了。(第28出)
例中測度問句可以表示為“莫是NP,VP?”,是一種復(fù)句式疑問句。“復(fù)句式疑問句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共有一個疑問語調(diào)的復(fù)句形式的疑問句,或者說復(fù)句式疑問句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義密切相關(guān)、結(jié)構(gòu)上互不包含的疑問分句構(gòu)成的?!盵2]274復(fù)句式測度問句“莫是NP,VP?”中測度疑問副詞“莫”的轄域為“是NP”與VP兩個疑問分句。
(二)“莫是”測度問句
測度問句“莫是X?”中的X最初是NP,后來范圍擴展,可以是VP,從而形成了新的測度問句“莫是VP?”。測度問句“莫是VP?”中的VP是疑問焦點,是句子的語義重心;“是”為次要動詞,對VP的確認、斷定義弱化乃至消失,若去掉“是”并不影響句意?!澳恰睂儆诳鐚咏Y(jié)構(gòu),但是卻是一個標準韻律詞。隨著測度問句“莫是VP?”的使用頻率不斷升高,“莫是VP”發(fā)生了重新分析,即結(jié)構(gòu)層次由“莫+(是+VP)”變?yōu)椤埃?是)+VP”,“是”由前附于VP逐漸后附于“莫”,韻律詞“莫是”開始了詞匯化,逐漸固化成了一個測度疑問副詞。至遲在晚唐五代時期測度疑問副詞“莫是”已經(jīng)出現(xiàn)[2]158-159。
在《張協(xié)狀元》中“莫是”測度問句即“莫是VP?”共有8例。例如:
(13)(末)莫是報捷來?(凈)不是。(第2出)
(14)(末)莫是“有女”?(丑)是。(第21出)
“莫是VP?”中“莫是”為測度疑問副詞,其中“是”的確認、斷定義弱化,但并未徹底喪失,或多或少有殘留的痕跡,從例(13)、(例14)的答語“不是”、“是”便能看出。
下面的一例較為特殊,是復(fù)句式“莫是”測度問句:
(15)(旦白)張狀元,莫是尋思舊念,再睹仙鄉(xiāng)?(生)唯!貧女,大廈既焚,不可灑之以淚;黃河既決,不可障之以手。吾今與汝不是因緣。(第41出)
“莫是”作為測度疑問副詞一般用于VP前,當VP為“是NP”時,由于語言經(jīng)濟原則的制約,省略了一個“是”,測度問句便成為“莫是NP?”,易被重新分析為“莫+(是+NP)”?!笆恰庇诌€原為系詞,“莫”因而離析成為單音節(jié)的測度疑問副詞,而這是與漢語詞匯雙音化趨勢不相適應(yīng)的,因此“莫是”表示疑問的用法幾乎很快消失了[3]。
(三)“莫非”測度問句
《張協(xié)狀元》中使用疑問副詞“莫非”的測度問句即“莫非VP?”僅1例:
(16)(旦出唱)【山坡里羊】知它你是及第?知它你是不第?知它在上國?知它歸來未?鎮(zhèn)使奴終日淚暗垂。莫非不第了羞歸鄉(xiāng)里?又恐嫌奴貧窮恁地。別也別來斷信息,斷信息。(第30出)
上例可能是測度疑問副詞“莫非”最早用例。后來測度疑問副詞“莫非”使用頻率上升,語氣也發(fā)生了分化,又可以表示反詰語氣,是一個既可表示測度語氣又可表示反詰語氣的疑問副詞,并沿用了下來[2]164。
反詰問句是一種無疑而問的假性疑問句,發(fā)問者對所提問題一般有明確的看法,問句本身提供答案,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反詰實在是一種否定的方式:反詰句里沒有否定詞,這句話的用意就在否定;反詰句里有否定詞,這句話的用意就在肯定?!盵4]《張協(xié)狀元》中是非反詰問句共27例,句末均不使用疑問語氣詞,可以根據(jù)是否使用反詰副詞分為兩類。
(一)使用反詰副詞的是非反詰問句
使用反詰副詞的是非反詰問句共有20例。使用的反詰副詞有“豈”、“豈可”、“終不成”。
1.“豈”字是非反詰問句
反詰副詞“豈”相當于“難道”,在上古漢語中就已出現(xiàn)。例如:
(17)諸侯之賓,能來會吾喪,豈憚日中?(《左傳·昭公十二年》)
在《張協(xié)狀元》中使用反詰副詞“豈”的是非反詰問句有11例。反詰副詞“豈”均用于肯定式VP前,“豈”后緊鄰的動詞一般是心理感知動詞或能愿動詞。
“豈”后緊鄰的心理感知動詞有“期”、“知”、“知道”等,“豈期/豈知/豈知道X?”等的意思是“沒料到/不知/不知道X”。例如:
(18)(生出唱)【水調(diào)歌頭】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前程事業(yè),豈期中路惹災(zāi)迍?……(第18出)
(19)(凈)灑豈知公有女,情愿情愿甘做媒。(第51出)
(20)(旦唱)【香遍滿】公婆且住,待奴家款款松口氣說:獨立巖頭攀茶來折,豈知道失腳,似刀斫臂折。(第41出)
“豈”后緊鄰的能愿動詞有“敢”、“得”、“能”等,“豈敢/豈得/豈能X?”等的意思是“不敢/不得/不能X”。例如:
(21)(生旦)【同前換頭】我婆且自寬心,張協(xié)為人恁底村,婆要鏡,沒時豈敢上婆門?(第20出)
(22)(末)你敢道不得。(且唱)【鵝鴨滿渡船】論妾家豪貴,又豈得隨人去?(第45出)
(23)(凈)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第45出)
“豈期”、“豈知”、“豈敢”、“豈得”等均是不在同一句法層次而僅在線性序列上相鄰的跨層結(jié)構(gòu),但是均為標準的韻律詞。當使用頻率日益升高,這些韻律詞就有強烈的詞匯化傾向,詞匯化的結(jié)果是這些詞語的反詰語氣弱化乃至喪失。
2.“豈可”是非反詰問句
“豈可”最早可能見于上古漢語,最初是反詰副詞“豈”與能愿動詞“可”在線性序列上緊鄰而形成的一個跨層結(jié)構(gòu)。例如:
(24)屠羊說曰:“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貴于屠羊之肆也;萬鐘之祿,吾知其富于屠羊之利也;然豈可以貪爵祿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說不敢當,愿復(fù)反吾屠羊之肆?!保ā肚f子·讓王》)
由于“豈可”是一個標準的韻律詞,使用頻率較高,后來逐漸詞匯化了。
在《張協(xié)狀元》中使用反詰副詞“豈可”的是非反詰問句僅1例:
(25)(白)古廟荒蕪怕見歸,幾番獨自淚雙垂。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第3出)
“豈可人無得運時”在另一處又寫作“豈有人無得運時”:
(26)(凈)黃河尚有澄清日。(合)豈有人無得運時?(第23出)
寫作“豈可”或“豈”,與七言的制約有關(guān),因而上面兩例中的“豈可”與“豈”不能互換。
3.“終不成”是非反詰問句
反詰副詞“終不成”相當于“難道”,可能最早出現(xiàn)于宋代。在《張協(xié)狀元》中“終不成”有8例。例如:
(27)(末)胡亂搜尋,看得幾錢,把借它。那張解元還得個綠衫上身時,終不成忘了貧女。
(旦)貧女終不成忘了大公大婆。(第19出)
(28)(末白)君子為義,小人為利。它為狀元,終不成亸避你!(第39出)
“終不成VP”最初的意思應(yīng)該是“最終不能成為VP”或“終究不至于VP”?!敖K不成VP”的結(jié)構(gòu)層次應(yīng)該是:終+[不+(成+VP)],“終不成”為超音步結(jié)構(gòu)。我們注意到,上面“終不成VP”用例中的VP對說話者一方甚至是說話者與聽話者雙方而言均是不希望發(fā)生的不如意的消極事情,“終不成VP”完全可以理解為陳述句,意思是“最終不能成為VP”或“終究不至于VP”。表示陳述語氣的“終不成VP”均是表示說話者的主觀愿望、態(tài)度、情感,即不希望VP發(fā)生,為了更強烈地表達這種愿望、態(tài)度、情感,完全可以將陳述語氣強化為感嘆語氣,陳述句因而可以轉(zhuǎn)換為感嘆句。而反詰語氣最為強烈,更適宜于表達某種主觀的愿望、態(tài)度、情感,因而為了凸顯“終不成 VP”的主觀性,完全可以用反詰語氣來表達“最終不能成為 VP”或“終究不至于VP”這一句意,換言之,“終不成VP”又可變換為反詰問句。反詰問句“終不成VP?”要表達“不VP”的意思,而反詰本身就是一次否定,因而“終不成”中“不”的否定義羨余?!敖K不成VP?”的語義重心實際上已轉(zhuǎn)移到了VP上,超音步結(jié)構(gòu)“終不成”自成一個語義模塊,主觀性增強,其中“不”的否定義因羨余而脫落,“終不成”最終詞匯化為一個僅表示反詰語氣的疑問副詞了。由此可見,反詰副詞“終不成”正是來源于“最終不能成為”或“終究不至于”義的超音步結(jié)構(gòu)“終不成”?!稄垍f(xié)狀元》中8例“終不成”均可理解為反詰副詞。
在宋儒語錄《朱子語類》中“終不成VP”多達32例,如同《張協(xié)狀元》中的“終不成VP”一樣,既可理解為陳述句或感嘆句,又可理解為反詰問句。當作后一種解釋時,“終不成”為反詰副詞。典型的反詰副詞“終不成”在明清時期較為多見。例如:
(29)寶玉聽了,忙走過去,便跪下要說。王夫人忙笑著拉他起來,說:“快起來,快起來,斷乎使不得。終不成你替老太太給我賠不是不成?”(《紅樓夢》第46回)
(二)不使用反詰副詞的是非反詰問句
《張協(xié)狀元》中不使用反詰副詞的是非反詰問句共有7例,其中肯定形式的有4例,否定形式的有3例。例如:
(30)(凈)秀才說話蹺蹊,不要時,我做個說合底?請它歸,著些言語說化伊。(第14出)
(31)(丑)莫要叫!昔日馮丞相,行至后花園,入那容膝庵中,敢恁地打坐三五日,我不坐得一日一夜?(第21出)
既不使用反詰副詞又不使用疑問語氣詞的是非反詰問句,只能依賴上下文語境來判斷。這種反詰問句的反詰語氣很顯然沒有使用反詰副詞的是非反詰問句強烈,因而用例較少。
《張協(xié)狀元》中是非問句共 72例,根據(jù)疑問程度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有疑而問的是非詢問句,二是半信半疑的是非測度問句,三是無疑而問的是非反詰問句。三種類型的是非問句句末均不使用疑問語氣詞。是非詢問句共 29例,有的只保留疑問焦點,從而起到凸顯疑問焦點的作用;有的是一種特殊的回聲問,可以對整個先導(dǎo)句發(fā)問,也可以對先導(dǎo)句的局部發(fā)問,語用目的是表達發(fā)問者的疑惑或不滿等。是非測度問句共16例,均使用測度疑問副詞,即“莫”、“莫是”、“莫非”。測度問句“莫VP?”共7例,主要是“莫是NP?”,其結(jié)構(gòu)層次應(yīng)分析為:莫+(是+NP)。測度問句“莫是VP?”共8例。測度問句“莫非VP?”僅1例,可能是測度疑問副詞“莫非”最早的用例。是非反詰問句共27例,其中使用反詰副詞的有20例,使用的反詰副詞有“豈”、“豈可”、“終不成”。反詰副詞“終不成”可能最早出現(xiàn)于宋代,來源于“最終不能成為”或“終究不至于”義的超音步結(jié)構(gòu)“終不成”。不使用反詰副詞的是非反詰問句共7例。
[1]邵敬敏.現(xiàn)代漢語疑問句研究[M].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6: 135.
[2]葉建軍.《祖堂集》疑問句研究[M].北京: 中華書局, 2010.
[3]葉建軍.疑問副詞“莫非”的來源及其演化: 兼論“莫”等疑問副詞的來源[J].語言科學, 2007, (3): 10-20.
[4]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 1982: 290.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Yes-or-no Questions in Zhangxie Zhuangyuan
YE Jianjun
(College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According to the interrogative level, yes-or-no questions in Zhangxie Zhuangyuan, the oldest Chinese Nanxi (Southern Opera) script that handed down from the ancient China,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yes-or-no questions for interrogative purpose, yes-or-no questions for conjecture purpose; and yes-or-no questions for rhetorical purpose.There were no interrogative particles existing at the end of these three types of yes-or-no questions.These question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ranges: elliptical expression that aims at interrogative focus and special echo question.In yes-or-no questions for conjecture purpose,interrogative adverbs for conjecture purpose, including “Mo (莫)”, “Moshi (莫是)” and “Mofei (莫非)”, were adopted.Among the three adverbs, the history of using adverb “Mofei” could be traced back to writing of Zhangxie Zhuangyuan.In most yes-or-no questions for rhetorical purpose, adverbs for rhetorical purpose, like“Qi (豈)”, “Qike (豈可)” and “Zhongbucheng (終不成)”, were used.The history of using adverb“Zhongbucheng” could be traced back to the Song Dynasty, deriving from the super-foot structure“Zhongbucheng (終不成)” which means “finally can’t become” or “ultimately not”.
Zhangxie Zhuangyuan; Yes-or-no Question for Interrogative Purpose; Yes-or-no Question for Conjecture Purpose; Yes-or-no Question for Rhetorical Purpose
H146
A
1674-3555(2012)05-0060-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2.05.010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編輯:劉慧青)
2012-03-19
溫州文化研究工程第六批社科規(guī)劃課題(WYK11077)
葉建軍(1969- ),男,安徽宿松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漢語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