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瑞,馮雪梅
(1.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24;2.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天津 300071)
“教案”概念考辨
溫 瑞1,馮雪梅2
(1.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24;2.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天津 300071)
教案研究是中國近代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教案”概念的多樣性使教案研究混亂叢生,因此對“教案”概念的再探究實有必要。近代的學者基本能夠把握教案概念的準確含義,只是在后來的一段時期,受政治上左傾思潮的影響,教案概念中揉入了反帝色彩,教案概念因此一度被曲解。由于嚴格意義上的“教案”概念給教案研究帶來諸多掣肘,因此狹義、廣義雙重“教案”定義的提出實有必要。
教案概念;基督教;近代中國
教案研究是中國近代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世紀80年代掀起的教案研究熱潮直到今天方興未艾,成果層出不窮。但關(guān)于教案研究始終存在著一個問題:“教案”概念的多樣性。眾多研究者給出了關(guān)于教案的多種定義,致使其概念混亂不清。有鑒于此,筆者認為對教案概念進行探討實有必要。
在查閱《教務教案檔》①參見: 文獻[12]: 237-637.呂實強.教務教案檔: 第二輯[M].臺北: 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74:121-385.文獻[10]: 109-397.時,筆者發(fā)現(xiàn)檔案內(nèi)所載的案例五花八門;在統(tǒng)計教案數(shù)量時,疑團始現(xiàn):這么多的案例形形色色、光怪陸離,難道它們都是嚴格意義上的“教案”嗎?于是,筆者開始有意識地梳理教案研究史,發(fā)現(xiàn)學術(shù)界并沒有給統(tǒng)一教案概念這一問題以足夠的重視,各研究者都是給“教案”自行下定義,導致教案概念叢生。這一方面缺乏嚴謹?shù)钠犯?,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教案研究的深入展開。
(一)百家爭鳴:多元教案概念并存
20世紀80 – 90年代,整個大陸掀起了教案研究的熱潮。此時,絕大多數(shù)學者對“教案”持“反洋教運動”或“反洋教斗爭”的觀點。茲舉幾例:“在近代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中,反對外國教會侵略和統(tǒng)治的斗爭,即簡稱‘教案’或‘反洋教運動’”[1];“中國近代史上的教案即群眾反洋教事件,是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正義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2];“頻繁發(fā)生于19世紀后半葉的教案,亦稱民教斗爭或反洋教斗爭,是中國近代史上頗具特色和影響的重大事件”[3];“教案,是近代中國官、紳、民聯(lián)合發(fā)動,反對西方列強在華的基督教而出現(xiàn)交涉的案件”[4]。
當時已經(jīng)有部分學者注意到了學術(shù)界把教案概念等同于“反洋教運動”或“反洋教斗爭”這一問題。何桂春在《試論近代中國教案發(fā)生的根本原因》一文中提到:“從1848年3月的江蘇‘青浦教案’到 1900年義和團運動失敗的五十余年中,以中國農(nóng)民為主體的社會各階層人士反對西方教會侵略的斗爭(有人稱‘教案’,亦有人稱‘反洋教斗爭’),多達400多起。”[5]但作者并沒有把教案和反洋教斗爭進一步加以區(qū)別。徐梁伯提出應該取消“反洋教運動”這一概念,以“教案”代替,并對“教案”下了定義:“所謂‘教案’,即在這一時期,帝國主義利用教會侵略中國,從而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反抗和斗爭,清政府以主權(quán)國家的身份行使自己的司法權(quán),按照中外糾紛的性質(zhì),接受訴訟,立案處理的全過程?!盵6]受文化大革命時期革命史學觀念的影響,作者的觀點帶有明顯的反帝色彩。當然,也有學者專門對教案概念加以辨析,如董叢林在《中國近代的“教案”、“反對外國教會侵略”和“反洋教”辨析》一文中專門對“教案”、“反對外國教會侵略”和“反洋教”三個意思相近的概念加以辨析,并提出了與眾不同的“教案”概念:“所謂‘教案’,是指外國教會勢力與中國人之間的沖突事件中‘訴諸官方以司法和政治手段解決的案件’?!盵7]應該說這種提法已經(jīng)比較客觀公正。
進入21世紀,教案研究依然保持升溫的狀態(tài),同時各研究者對教案概念的定義也更加科學。趙樹好在他的著作《教案與晚清社會》中給晚清教案下了定義:“晚清教案是指中國官紳士民反對基督教會(教士教民)的事件,這些事件是經(jīng)中國官方立案,并會同外國傳教士或領(lǐng)事、公使處理的?!盵8]該定義不像20世紀70 – 80年代那樣帶有盲目的反帝色彩,致使與“反對外國教會侵略”、“反洋教斗爭”等概念相混淆。
(二)重新釋義:“教案”概念再探究
“教”,指的是基督教。一般來說,基督教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基督教在中國往往特指新教(俗稱“耶穌教”),廣義的基督教則“包括天主教、正教和新教以及一些小的派別”[9]1006。本文所提及的基督教是指廣義的基督教;“案”,是指“涉及法律的事件或政治上的重大事件”[9]41。結(jié)合晚清具體社會情況,我們不難得出“教案”的概念,“教案”是指基督教在華傳播的過程中,教會勢力與非教會勢力①本文所研究的“教案”強調(diào)教會勢力與華人之間的沖突, 教會勢力與外國人之間的沖突不予考慮.發(fā)生的沖突事件中,經(jīng)官府立案并訴諸法律或政治途徑加以解決的案件。“教案”構(gòu)成要素有四:
其一,沖突雙方必須涉及教會勢力和非教會勢力兩方面的政治力量。教會勢力主要是指案件中涉及到的教士、教民或者教堂,非教會勢力則主要是指案件中涉及到的清朝官員、士紳以及普通民眾。如果案件僅涉及到一方政治力量的話,則該案件稱不上“教案”。例如:《教務教案檔》載同治十二年(1873年)年法國駐華公使熱福理照會總理衙門請求查辦直隸省張里廳張正身霸占教民煤窯一案。經(jīng)調(diào)查:該處“非教民之山”且“早經(jīng)完案”[10]298。在此案中,法國駐華公使和總理衙門都卷入進來,此案的處理頗經(jīng)一番周折。在對案件進行處理時,官府開始誤以為被張正身霸占的煤窯主人是教民身份,后來經(jīng)核實,實際上其并非教民。這個案件是中國人內(nèi)部非教民之間的糾紛,因此不能算作“教案”。
其二,沖突雙方矛盾的解決必須訴諸司法或政治手段,具體表現(xiàn)為經(jīng)過官府立案解決。晚清時期,基督教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掩護下破門而入,其強行傳教之舉使中國人把其與侵略者視為同類,“他破壞了家庭;他干涉了祭祖禮節(jié);他把那已經(jīng)深入在他們生活中的佛教和道教的儀禮說成是邪教,而對于他們傳統(tǒng)的先師孔子的訓迪,并不稱之為‘圣’;他要求他的教徒們,對于本鄉(xiāng)村和家庭的祭典的維持,停止貢獻?!盵11]基督教強烈的世俗干預性致使民教之間摩擦叢生,大事小事多如牛毛。如果民教之間私下把矛盾化解,即沒有經(jīng)過官府立案,則該類事件稱不上“教案”。例如:同治四年(1865年)直隸省武強縣一個菜茄引發(fā)的命案。河南屯村孀婦魏馬氏幼子魏奔樓摘食教民楊熊家的菜茄。這晚,楊熊找魏奔樓理論,二人爭吵斗毆,楊熊被魏奔樓拋磚擲傷頭顱,第二天因此斃命。田廷獻鄉(xiāng)約魏鴻太稟明縣令馮文展。事關(guān)人命案件,不可不查,馮縣令要求開棺驗尸,楊熊之父楊俊豪堅決不從,并稱私下里已經(jīng)和解,此事與縣令無關(guān)。該事件中,雖然有人斃命,雖然沖突發(fā)生在民教之間,但雙方選擇在私底下解決問題,沒有經(jīng)過官府立案偵查。因此,該案件不應計入“教案”之列。
其三,有具體的沖突形態(tài),即有具體的事件生成才可稱為“教案”,例如暴力斗毆、控告糾紛等,捕風捉影、聞風而起的照會算不上“教案”。同治九年(1870年)爆發(fā)了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法國駐天津領(lǐng)事豐大業(yè)被打死,外國修女、商人死傷多名,使館、教堂和店鋪被焚燒。西洋人見識了中國人反洋教斗爭的決心,他們對自己的傳教行為開始謹慎起來。天津教案之后,各國公使加強了對本國教會的保護,聞風動輒照會總理衙門請求查處某地反教或禁教情況。總理衙門也總是責令地方官員派兵調(diào)查,但調(diào)查結(jié)果往往是“查無此事”。據(jù)筆者統(tǒng)計,天津教案之后直隸省諸如此類的“查無此事”的照會事件有7件①參見: 呂實強.教務教案檔: 第二輯[M].臺北: 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74: 282-332.文獻[10]:278-32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室, 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清末教案: 第二冊[M].北京: 中華書局, 46-55.,這些照會不應計入“教案”之列。
其四,有教民參與并關(guān)涉教務的事件才算“教案”。晚清時期由于基督教的傳入,教民具有多重身份②晚清教民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身份: 在平民眼里他們是沾了“洋氣”的“二毛子”, 在官方眼中他們是疏離大清的另類百姓, 在洋人眼中他們只是普通的大清子民.教民處于一種尷尬的地位.參見: 鄧常春.晚清教民的尷尬身份: “二毛子”、“另類百姓”、“大清子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2006, (5): 217-221.,有些沖突是因其大清子民身份而非基督教信徒身份而起,故這類案件不算嚴格意義上的“教案”。關(guān)于這一點,總理衙門在致地方政府的函文中也屢次強調(diào):“通飭各屬州縣,嗣后凡遇教民滋事各案,必先審度案情關(guān)涉教務與否,倘與教務有關(guān),自應按其所控,斟酌辦理;若系干犯中國禁令,并不關(guān)涉教務,即由該管官照例訊斷,不必因其習教稍涉寬縱?!盵12]542
只有包括以上四個構(gòu)成要素,才能構(gòu)成嚴格意義上的“教案”。但學術(shù)界在研究教案時卻出現(xiàn)了概念多樣性的問題,為進一步澄清和界定教案這一概念,下文將分析教案概念的被曲解過程。
自基督教傳入中國以來,傳教士與中國民眾之間就存在著程度不同的矛盾,有些矛盾進一步激化,遂形成“教案”。近代的學者基本能夠把握教案概念的準確含義,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一段時期,受政治上左傾思潮的影響,教案概念也被帶上“左”的色彩,教案概念中揉入了階級斗爭的理念,教案概念因此一度被曲解。
(一)時人對“教案”概念的理解
光緒四年(1878年),布政使川東道姚道酌擬民教善后章程11條,以期民教相安,其陳述中涉及到什么是教案的問題?!皬那懊窠袒ザ?,必關(guān)涉?zhèn)鹘淌?,遇有傷死或拆毀教堂,方謂之教案,浸假而失其本意。凡遇民間詞訟一有教民在內(nèi),或自知理屈訟不能勝,投入彼教。即向該主教捏訴。該主教司鐸即出頭扛幫,因而通謂之教案?!盵10]1359姚道看到了教士亂用“教案”名目,以期把事情挑大,從而庇護教民,進而從中漁利的一面,故提出使用教案二字應當謹慎。同時,姚道無形中提出了他對“教案”的理解:必關(guān)涉?zhèn)鹘淌?,需有傷死或拆毀教堂,不能因為關(guān)涉教民就稱之為教案。姚道接著談到:“要知教民平民皆是中國百姓,今之習教者,遍地皆是。詞訟之內(nèi),有教民者指不勝屈,亟應將教案二字劃清界限,嗣后凡遇民教互控,必關(guān)涉教事或傳教士,遇有死傷或?qū)嵪挡饸Ы烫梅课?,方謂之教案。其教民與平民詞訟,無論案情大小,均按中國律例,照約由中國自行辦理,不得牽列教案名目?!盵10]1359至此,姚道的觀點愈加明朗,即必關(guān)涉教事或傳教士,遇有死傷或?qū)嵪挡饸Ы烫梅课菡卟拍芊Q為教案。民教之間沖突大大小小多如牛毛,怎能都按照教案名目處理?姚道意在言明地方官擁有對教案的處理權(quán),以限制傳教士胡亂干預訴訟的行為,從而減少民教之間的沖突。同時,姚道無形中表露了其對教案概念的理解。
光緒二十年(1894年),時任貴州開州知州的陳惟彥在《辨開州無教案》一文中也對教案的概念有所涉及。教民盧復生“賃劉裕興屋設藥肆,行蹤詭秘,唆訟擾民,民憤甚,且釀事端”①[清]陳惟彥.辨開州無教案[C]//陳惟彥.宦游偶記: 卷上.民國7年排印本.1,陳惟彥將其護解出境,回其老家,將劉裕興之房產(chǎn)充入中國之書院,不料法使橫加干預,照會總理衙門,索還劉裕興屋并告陳惟彥違背條約??偫硌瞄T不明真相卻屢催陳惟彥盡快把開州教案結(jié)案。陳惟彥據(jù)理陳述:“民教悉中國人,即應守中國之法,以中國之官治中國之民,以中國人之房產(chǎn)充入中國之書院,與教堂絕不相關(guān),法主教乃云故違條約,某遍查條約,并無地方官不能治教民之條,更無教士可以干預地方公事之條……余復以開州并無教案,貴陽府函牘迭至,商略通融發(fā)還劉裕興店屋,余復以此案與教堂毫無牽涉,如屋由外人索還,勢必成為教案。”①3陳惟彥的反駁很明確地告知貴陽知府:教民盧復生索還劉裕興店是中國人內(nèi)部之間的糾紛,應由中國官員來處理,與教堂無涉,更與傳教士無關(guān),教案從何而來?因此,開州并無教案。陳惟彥在陳述開州民教糾紛時無形中透露了時人對教案概念某些方面的理解:并非有教民參與的民教沖突就是教案,如果民教沖突不關(guān)涉教務,則該類沖突事件不算“教案”。
(二)20世紀30 – 40年代學者眼中的“教案”
20世紀30年代,學術(shù)界關(guān)于教案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并取得一些成果。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有《清季教案史料》[13]二冊,輯錄了軍機處檔案中所存有關(guān)教案的各國照會;吳盛德、陳增輝合編的《教案史料編目》[14],內(nèi)有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有關(guān)教案的中文史料目錄,分為道咸年、同治年、光緒庚子前和光緒庚子及庚子后四個階段;王文杰著有《中國近世史上的教案》[15],對教案的緣起、基督教在中國的傳布情況以及13個典型教案進行了論述,它“是關(guān)于中國近代教案最完備的一部作品”[16];陳步青在《評<中國近世史上的教案>》一文中對“教案”亦有所提及,“最早傳入中國之佛教,其時間遠在漢代,即景教之傳入中國亦遠在唐初,此等宗教傳入中國之后,與當日之士庶均頗能相安無事,因此乃無所謂教案,有之亦僅屬統(tǒng)治者命令式的禁止,至于毀教堂,殺教士,以至于因此而與外國演成兵爭之事則絕無。及至近世則不然……官府與民間反教之緊張情緒與日俱增,毀教堂,殺教士之不合理舉動,亦層見疊出,教案之發(fā)生亦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盵17]他認為統(tǒng)治者、官府和普通民眾都可成為“教案”沖突的一方,毀教堂或殺教士應成為構(gòu)成“教案”必不可少的因素。
從以上分析來看,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諸多學者對“教案”概念的把握基本規(guī)范,并沒有出現(xiàn)后來與“反對外國教會侵略”、“反洋教斗爭”等概念相混淆的情況。
(三)“教案”概念的變形
1958年“大躍進”運動開始,政治上的左傾思潮和群眾運動影響到了史學領(lǐng)域。同年,歷史學界掀起了“拔白旗、插紅旗”的史學革命運動,批判史學界的資產(chǎn)階級思想,主張用階級斗爭的觀點分析史學,“對階級觀點的強調(diào)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被否定得只剩下了農(nóng)民起義才有積極的意義”[18],“史學界的學術(shù)觀點、理論探討都變成了兩條路線、兩個階級的斗爭”[19]。文化大革命發(fā)生后,左傾錯誤思潮嚴重泛濫,“史學成為政治斗爭的工具”[19],歷史被任意裁剪、解說,甚至歪曲、篡改、穿鑿。這直接造成了史學界很多成果有失客觀公允。
這一時期,近代中國教案的研究出現(xiàn)了“反洋教運動”、“反洋教斗爭”、“群眾反帝愛國運動”、“反對外國教會侵略”等字眼。受史學革命運動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教案研究多帶有濃重的反帝色彩。李時岳的《近代中國反洋教運動》[20]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論述民教矛盾的專著,其從群眾反帝運動的角度著手,正好順應了當時國內(nèi)政治運動的形式,接著有《反洋教運動》(《近代中國反洋教運動》的再版)[21],其觀點與《近代中國反洋教運動》一脈相承。此外,還有南史所著《天津教案——1870年天津人民反洋教斗爭》[22],天津歷史研究所天津史話編寫組編寫的《火燒望海樓——1870年天津人民反洋教斗爭》[23]以及一系列關(guān)于天津教案研究的論文,學者們多從反帝愛國運動的角度入手,定性天津教案為天津人民發(fā)動的一場反帝愛國運動。
受政治上左傾思潮的影響,史學研究中揉入了太多的階級斗爭的理念,教案研究也不例外。這直接導致了20世紀70 – 80年代“教案”概念與“反洋教斗爭”、“反對外國教會侵略”等概念混淆不清的惡果,泛濫的左傾思潮使原本相對科學的“教案”概念發(fā)生了變形。
(一)嚴格意義上的“教案”定義帶來的掣肘
如上文所述,筆者對“教案”概念加以定義,并稱此概念為嚴格意義上的“教案”定義。但當筆者嚴格按照此定義統(tǒng)計案件數(shù)量時,問題又出現(xiàn)了:教會勢力與非教會勢力之間的很多矛盾沖突不能計入“教案”名目之內(nèi)。有些事件因未關(guān)涉教務而不能計入“教案”之列,有些事件因未經(jīng)官府立案而不能計入“教案”之列,有些事件則因資料不全、結(jié)果不詳而不能計入“教案”之列,教會勢力單方面的照會則更不能計入“教案”之內(nèi)。但以上這些事件均能反映雙方之間的矛盾沖突,均有利于教案的研究。教案研究的初衷是對基督教在華傳播過程中教會勢力與非教會勢力發(fā)生的矛盾沖突的研究,若要舍棄這些具體事例,就會導致研究內(nèi)容的缺損。
(二)狹義、廣義雙重“教案”定義的提出
鑒于以上所述存在的問題和困境,筆者大膽提出“教案”的雙重定義。上文中所述嚴格意義上的“教案”可以稱為狹義的“教案”,筆者在此又提出廣義的“教案”的定義,即:基督教在華傳播的過程中,教會勢力與非教會勢力發(fā)生的所有矛盾沖突事件。一切能反映這二者沖突的案例均列其內(nèi)。
廣義“教案”概念理解起來相對寬泛,其提出目的是解決按照狹義“教案”定義進行研究所帶來的問題。因此,我們應該倡導在史學界使用廣義“教案”概念,特別是對區(qū)域教案進行研究時,這一概念的提出將大大有利于研究的進行。
[1]牟安世.中國人民反對外國教會侵略的斗爭和中國近代史的主要線索[C]//四川省近代教案史研究會, 四川省哲學社會學會聯(lián)合會.近代中國教案研究.成都: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87: 1-17.
[2]丁名楠.關(guān)于中國近代史上教案的考察[J].近代史研究, 1990, (1): 27-46.
[3]胡維革, 鄭權(quán).文化沖突與反洋教斗爭: 中國近代“教案”的文化透視[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 (1): 20-29.
[4]廖一中, 李運華.論近代教案[C]//吳金鐘, 劉泱泱, 馬昌華, 等.近代中國教案新探.合肥: 黃山書社, 1993:1-11.
[5]何桂春.試論近代中國教案發(fā)生的根本原因[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0, (4): 95-102.
[6]徐梁伯.“反洋教”的提法應當取消[C]//四川省近代教案史研究會, 四川省哲學社會學會聯(lián)合會.近代中國教案研究.成都: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87: 54-59.
[7]董叢林.中國近代的“教案”、“反對外國教會侵略”和“反洋教”辨析[C]//河北史學會.歷史與現(xiàn)實論稿.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1: 155-165.
[8]趙樹好.教案與晚清社會[M].北京: 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2001: 3.
[9]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第六版.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0.
[10]呂實強.教務教案檔: 第三輯[M].臺北: 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75.
[11][美]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guān)系史: 第二卷[M].張匯文, 姚曾廙, 楊志信, 等, 譯.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6:234.
[12]呂實強.教務教案檔: 第一輯[M].臺北: 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74.
[13]國立故宮北平博物院文獻館.清季教案史料[M].北京: 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 1937.
[14]吳盛德, 陳增輝.教案史料編目[M].北京: 燕京大學宗教學院, 1941.
[15]王文杰.中國近世史上的教案[M].福州: 福建協(xié)和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會, 1947.
[16]劉本良.評《中國近世史上的教案》[J].上智編譯館館刊.1948, (1): 40.
[17]陳步青.評《中國近世史上的教案》[J].文藻月刊, 1948, (1): 48.
[18]候云灝.20世紀中國史學思潮與變革[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 108.
[19]李金錚, 鄧紅.“文革史學”初探: 以中國近代史研究為例[J].史學月刊, 2002, (12): 5-11.
[20]李時岳.近代中國反洋教運動[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8.
[21]李時岳.反洋教運動[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1962.
[22]南史.天津教案: 1870年天津人民反洋教斗爭[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62.
[23]天津市歷史研究所天津史話編寫組.火燒望海樓: 1870年天津人民反洋教斗爭[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3.
Textual Research on Concept of Missionary Cases
WEN Rui1, FENG Xuemei2
(1.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China 050024;2.College of Histor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China 300071)
Research of missionary case is the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research.Sinc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missionary case’s concept confused Chinese research of missionary case, it is necessary to re-explore the concept of it.Scholars of modern China have fundamentally grasped the proper meaning of the concept.But, owing to the influence of left-leaning political thought in certain period, the concept of missionary case had been passively added with meaning of “anti-imperialism” and been misinterpreted in a certain long time.Because there are many obstacles in the studying of missionary case caused by strict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it is important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 missionary case from both narrow sense and broad sense.
Concept of Missionary Cases; Christianity; Modern China
B978
A
1674-3555(2012)04-0089-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2.04.016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編輯:朱青海)
2011-02-22
溫瑞(1986- ),男,河北泊頭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晚清政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