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要: 路易·艾黎是我國共產主義學習小組第一個外國成員。有人稱他為社會活動家,因為他搞過眾口皆碑的“工合”運動,辦過人才輩出的培黎學校;有人稱他為作家,因為他撰寫過數(shù)十部書和詩集;也有人把他稱為中新關系發(fā)展的重要人物、反對侵略戰(zhàn)爭的和平衛(wèi)士,等等??傊芬住ぐ枋切轮袊晃徽\實、忠誠、不屈不撓的朋友,他把自己畢生的精力獻給中國人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對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的貢獻是多方面的。
關鍵詞: 路易·艾黎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yè)貢獻
在中國人民的革命實踐和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得到過不少國際友人的大力支援,但像新西蘭的路易·艾黎那樣60年如一日,為中國人民工作的時間之長、活動范圍之廣、對中國了解之深的朋友,卻是不多見的,也是值得我們永遠尊重和懷念的①。
一、創(chuàng)建“工合”運動及貢獻
從1927年開始,路易·艾黎開始在上海工作和生活,這個來自新西蘭的青年人,先后擔任過消防處督察和工廠督察,這些工作看似清閑,卻使得艾黎有機會接觸社會最底層的勞苦人民,親眼目睹他們所遭受的殘酷折磨。他對中國工人充滿了深切的同情,同時也對那些壓迫和剝削他們的工廠主和官僚資本家充滿了憎惡和憤恨。在上海期間,他先后結識了許多進步人士和共產黨人,其中有宋慶齡、魯迅、馮雪峰、劉彝等,從同情中國工人的命運發(fā)展到同情中國革命,敬佩中國共產黨人,在思想上產生了飛躍。1934年,艾黎和在上海的外國進步人士史沫特萊、馬海德、魏璐詩、耿麗淑等人組成了馬列主義小組,共同學習了《共產黨宣言》及《雇傭勞動與資本》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且利用其中的觀點對中國革命的現(xiàn)實問題進行分析。此期間在宋慶齡的鼓勵和支持下,他們與中地下黨組織建立了聯(lián)系,并為中國革命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1937年路易·艾黎利用休假前往歐美考察,初衷是想通過考察來吸取西方工業(yè)的先進設施,用于改善上海工人的工作安全條件。但是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打亂了他的計劃,看著滿目瘡痍的上海,艾黎與當時同在上海的埃德加·斯諾、海倫·斯諾夫婦思考著如何促進后方工業(yè)生產,以及如何支援抗戰(zhàn)才是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因為當時的上海這個中國最大的工業(yè)基地已陷于癱瘓,喪失了生產能力。經過周密的調查與討論,他們編寫出一本小冊子,內容包括對中國生產問題的調查和建立工業(yè)合作社的總戰(zhàn)略。后在上海各界人士的支持下,1938年4月第一個工業(yè)合作社促進委員會在上海建立,簡稱“工合”。之后他又積極將“工合”運動往內地發(fā)展。在六年的時間里,路易·艾黎的足跡遍及川贛、滇黔、湘桂、贛閩粵、浙皖、晉豫等地區(qū)的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工合”運動在抗戰(zhàn)初期發(fā)展很快,僅在一年半的時間里,就建立了1400多個合作社。其中規(guī)模不等,小的不到10人,最大的有500多人。據(jù)“工合”國際委員會1942年7月統(tǒng)計數(shù)字,“工合”共建立72個事務所,工業(yè)合作社近3000個,社員3萬余人,每月生產的總值達2500萬元。這其中不僅有民用產品,還有很多軍用物資直接送往抗日的前線。毛澤東對此有過高度的評價,他在給“工合”國際委員會的信中寫道:“倘若我們艱苦奮斗,倘若中國與其國際朋友共同合作,毫無疑問,我們是能夠打敗日本,取得最后勝利的?!薄肮ず稀边\動對中國抗戰(zhàn)的勝利起了巨大的積極作用。作為中國“工合”運動的創(chuàng)始人和領導者,路易·艾黎對中國革命的貢獻是值得我們永遠銘記的。
二、教育思想及對中國的影響
“工合”運動開展起來以后,各地急需各類技術人員,急需有能力有經驗的負責人。于是,“工合”決定舉辦訓練班,為合作社培養(yǎng)技術員和指導員。艾黎把這種培訓班叫做“工合”培黎學校,培黎是為紀念一位美國人約瑟夫·貝利——一個獻身中國教育,提倡獨立思考、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老人。同時,培黎還有“為中國黎明培訓”的意思②。
路易·艾黎把馬克思主義的教育觀點同中國農村實踐相結合,即把創(chuàng)造性教育思想運用到實踐中去。其中最鮮明的例子就是他用了十年的時間創(chuàng)辦了山丹培黎工藝學校,培養(yǎng)了很多有一定文化知識和實用技術,同時又具有堅強的意志的專業(yè)人才。他在山丹培黎工藝學校的辦學實踐中,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在教學制度上實行半工半讀,從當?shù)氐淖匀毁Y源和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需要出發(fā),先后建立了機械、造紙、制陶、燒磚、采煤、煉鐵、縫紉、測量、運輸、農業(yè)園藝、畜牧、食品加工等20多個生產試驗基地,使學生既學到了理論知識,又學到了動手的勞動生產技能,真正成為社會需要的專門人才。他從中國當時的具體國情出發(fā),看到了中國地域廣、農業(yè)人口多,因而主張:教育應該面向農村,適應發(fā)展農村生產,同時壯大教育事業(yè),探索了一條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道路。在這期間他提出的教育事項中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探索、創(chuàng)造。他認為:“自然界進化的過程是有規(guī)律的,問題是如何探索它,發(fā)現(xiàn)它?!庇纱丝梢?,艾黎的教育認識和實踐是完整而且深刻的,他對教育的探索,實際上就是:對怎樣培養(yǎng)有實踐技能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人才的一種積極探索。對于山丹培黎工藝學校的探索,彭德懷同志稱贊像培黎學校這種教育形式“是切合中國實際需要的”,并對艾黎同志這樣評價:“他不僅是一位大無畏的國際主義戰(zhàn)士,而且是一位滿腔熱情的無產階級教育家?!逼鋵崳倪@種創(chuàng)造性的教育思想及其實踐,不僅對于當時的具體情況有著重大的意義,對于發(fā)展我們當前的教育事業(yè),作為一種先驅,特別是對于發(fā)展農村職業(yè)教育事業(yè)也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
三、研究中國文化且積極參與相關活動
路易·艾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極為熱衷,主要體現(xiàn)在對中國古陶瓷、古陶瓷科技、工藝美術陶瓷等方面的研究且有很高的成就。1938年,他與美國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諾、海倫·斯諾夫婦等組織了中國工業(yè)合作協(xié)會(簡稱“工合”),甘肅省山丹培黎工藝學校就是其成果之一,在學校中就有不少制造陶瓷的技術工人,創(chuàng)辦了陶瓷工廠,組織生產大批日用陶瓷。1939年,他又在江西贛州成立了中國工業(yè)合作協(xié)會東南辦事處,在贛南10多個縣創(chuàng)辦了200多個生產合作社,并在江西于都縣興辦了陶瓷生產合作社,制作出上百萬件價廉物美的精細白瓷,滿足了抗日后方需要,同時也活躍了經濟,支持了抗戰(zhàn)。新中國成立后,他繼續(xù)熱心研究中國陶瓷文化和古科技,經常利用外出考察和訪問之際,深入全國各產瓷地區(qū),足跡遍及22個省、市、自治區(qū),搜集大量古瓷片、現(xiàn)代工藝名瓷,以及大量寶貴文字史料,潛心探索研究古陶瓷的藝術及其制作工藝。晚年撰寫了關于介紹中國陶瓷和陶瓷文化的著作《瓷國游歷記》,筆調樸實、恬靜、真實、活潑,引人入勝,對于研究中國文化,特別是陶瓷文化和古科技方面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備受推崇。1982年艾黎應邀參加了上海召開的中國古陶瓷科學技術國際討論會并發(fā)表演說。艾黎每到一處考察,都會向當?shù)靥沾山缃涣鳎⒔洺懳恼?,賦詩歌,或向外國報刊等廣泛介紹中國的陶瓷,從而增進了世界人民多中國陶瓷的了解,也促進了中國同外界文化的交流和貿易往來。
另外,艾黎還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詩人、作家。他潛心研究中國文化、勤奮寫作、著書立說,在不同的時期對中國的文化、教育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通過寫作讓世界了解中國,先后出版了55部著作,18部詩集??箲?zhàn)時期,他是英文刊物《中國呼聲》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幾乎每期都發(fā)表文章,其中包括《岳飛——中國的愛國者》、《太平革命》、《臺灣——我們失去的領土》等。還用化名(其中有凱特·道森、趙大琪、霍華德、理查德、韓素梅等)寫了許多激發(fā)中國人民愛國熱情的作品,還有大量有關上海時局動態(tài)的報道。這是在中國出版的對外介紹中國人民革命斗爭情況的第一個外文刊物。他還通過努力把魯迅的許多作品刊載并且介紹給世界人民。新中國成立后,艾黎以自己的博學多識和豐富的閱歷,孜孜不倦地向國外的朋友和來訪者介紹中國的情況,讓外界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和歷史。1992年12月,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遵照路易·艾黎的遺愿,向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轉贈了他的藏書6000余冊。這些藏書的特點是絕大部分和中國有關,且學科廣泛、門類齊全,在個人藏書中是不多見的,這反映了艾黎對中國所懷有的特殊感情,也是艾黎留給我們共同的財富。
四、結語
1927年4月21日,艾黎在上海黃浦江碼頭登岸,從此這位對中國懷有深厚感情的新西蘭人同中國人民命運相連,在中國長居達60余年,一生都致力于中新有好事業(yè),始終不移地支持中國人民的解放和自由的正義事業(yè)。在不同的時期,先后為中國的革命事業(yè)和建設事業(y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72年,隨著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中國和西方世界的關系開始緩和,新西蘭也在這一年的12月23日與中國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系。當時的西方世界對中國所知甚少。大使們到任后一片茫然。但新西蘭的外交官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他們并不需要從零開始,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寶貝”,那就是路易·艾黎。“他對中國了解那么多,又廣受尊重。我們得到了他最熱情的指點和幫助。澳大利亞的大使簡直嫉妒我們了?!币晃恍挛魈m駐華大使這樣回憶說③。鄧小平同志在1977年出席了艾黎的80壽宴,也稱他為中國人民的“老戰(zhàn)士、老同志、老朋友”。改革開放后,艾黎對中國的環(huán)境保護、經濟建設和資源開發(fā)等也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注釋:
①Rewi Alley.路易·艾黎研究會.路易·艾黎自傳[M].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2.
②搜狐新聞: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專題:背景資料:http://news.sohu.com/20050628/n226117552.shtml.
③路易·艾黎.紀錄片.新西蘭自然歷史公司(NHNZ)、中央電視臺、新西蘭文化與遺產部聯(lián)合攝制.
參考文獻:
[1]Rewi Alley.路易·艾黎研究會.路易·艾黎自傳[M].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
[2]路易·艾黎.紀錄片.新西蘭自然歷史公司(NHNZ)、中央電視臺、新西蘭文化與遺產部聯(lián)合攝制.
[3]呂振華,王開堂.艾黎創(chuàng)造性教育思想及其實踐的現(xiàn)實意義.教育與職業(yè),1989.08.
[4]田秋華.艾黎的農村教育思想.廣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01.
[5]易丁.繼承路易·艾黎遺愿開拓新工合運動.中國集體經濟,1996.02.
[6]王自剛,劉國忠.路易·艾黎,中國農村職業(yè)技術教育的積極探索者.河南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yè)教育版),1996.03.
[7]劉庚寅.路易·艾黎與中國領導人的交往與友誼.友聲,19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