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民
摘要: 婚俗是民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世俗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本文從緬甸撣族的戀愛、提親、婚禮表現(xiàn)形式來分析其文化意識,展現(xiàn)出撣族對和睦寧靜生活的價值追求,在婚姻上的寬容和理解。
關(guān)鍵詞: 緬甸撣族婚戀習俗文化意識
撣族主要居住在緬甸東部的撣邦,是緬甸的第三大民族。撣族自稱“泰”,與我國的傣族,泰國的泰族,老撾的老族,印度的阿洪族是同源民族。千百年來以農(nóng)耕為主,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95%以上的人信仰佛教。據(jù)2002年的人口普查,人數(shù)為500多萬,占撣邦總?cè)丝诘?7%,是撣邦的主體民族。
婚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缺少它,人類會難以生存和發(fā)展。每一個民族的婚俗文化都與該民族的社會形態(tài)、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宗教信仰、婚姻制度息息相關(guān),是地方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本文從緬甸撣族的婚戀習俗的表現(xiàn)形式出發(fā),來分析其文化意識。
一、婚戀形式
(一)戀愛的形式。
撣族的擇偶方式主要是“串姑娘”。撣族信仰佛教,佛教節(jié)日多,在各種布施活動中,青年人是熱心者,男女青年有機會在一起相處,增進了解,萌發(fā)愛意。一旦小伙子對某個姑娘有意,一般在夜晚就去姑娘家去聊天,或三五成群帶上吹奏的樂器,如笛子,到姑娘家樓下或不遠處,或上到樓上,坐到火塘邊,邊吹笛子邊訴說衷情、表達愛意。表達愛意的情歌不是提前準備好的,而是即興創(chuàng)作的,伴奏的樂器一般是三弦琴和笛子。這時姑娘會端出檳榔、煙、茶招待,小伙子也會拿出帶來的檳榔等回敬姑娘,如果姑娘吃了小伙子的東西,說明對他有意,那么其他小伙子會知趣地離開,以后也不再到這位姑娘家來了。青年男女戀愛自由,父母不僅不加干涉,反而有意無意鼓勵女兒多交男友,他們認為追求的人越多越有面子。姑娘小伙也不避嫌,追求愛情的行為大膽而熱烈,農(nóng)村有的十五六歲就開始談戀愛。
(二)提親的形式。
姑娘小伙一旦相互有意,小伙便請求父母到姑娘家提親。男方在提親前要給年輕人對八字,看看他們是否八字相克。如果一切順利,男方家長就會邀幾個親戚到女方家提親,女方家人要像見了遠方親友那樣熱情問候,讓座上茶,問明來意。提親時除了小伙子父母外,還常常帶上一個口才好、說話風趣的熟人,姑娘父母會召集親戚商量,了解小伙子的情況,并詢問姑娘的意思,姑娘同意后才通知男方家。在婚姻問題上,父母會尊重女兒的選擇。但在一般情況下,女方家長不會馬上答應(yīng)這門婚事,認為會有損女兒的身份,因此在說媒的過程中,會找一些無關(guān)要緊的話來搪塞,要讓對方覺得女方家是在考察男方,媒人一般要上門去兩三次,女方家長才會同意這門親事,整個過程富有戲劇色彩。彩禮一般為金銀首飾和衣物。提親所帶的禮物撣邦南部和北部有些不同。南部鄉(xiāng)村地區(qū)一般帶濕茶、鹽、檳榔、板糖等,北部一般帶茶葉,裝滿檳榔的檳榔盒及裝滿煙的煙盒各一個,雙方父母同意后,會選擇一個良辰吉日舉行婚禮。如果反悔,就要賠償兩倍的彩禮。
(三)婚禮形式。
緬甸是個佛教國,撣族信仰佛教,因此他們的婚禮充滿了佛教色彩。緬歷4月15日—7月15日三個月是緬甸僧侶的安居期,在此期間,僧侶不能外出活動,撣族也不許結(jié)婚,因此婚禮一般選擇在緬歷4月15日之前或7月15日之后舉行,緬歷10月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月份,大多數(shù)青年喜歡在這個月結(jié)婚。農(nóng)村青年一般在15—16歲就會結(jié)婚,城里青年一般要到20歲左右。
婚禮都是在女方家舉行,所花費用由男方家承擔。當日,女方家親戚匯集一堂,在院外、房門口各拉上一根線,要男方家給了紅包才放行,進了家門,男方父母要向女方父母問好,說明來意,拿出帶來的兩包茶、兩盒檳榔、兩串香蕉、兩只雞蛋及禮金。
伴郎、伴娘和主婚人必須是父母健在、家庭夫妻和睦的人。婚禮開始首先要拜“五敬”(佛、法、僧、父母、師長),請灌頂師念偈陀,為新人祈福。主婚人讓新人喝放有金子、銀子的水,新娘要喂新郎喝,預示著婚后夫妻恩愛,富裕幸福。主婚人給新人套上用七根線編成的護身符,并祝福他們一生平安?;槎Y7天內(nèi)不出遠門,在女方家住滿一年后,才能分家而立。
二、婚戀形式中蘊含的文化意識
(一)自由戀愛意識。
撣族人實行一夫一妻制。撣族青年向來追求婚戀自由,自由戀愛觀念深入人心。大部分青年是自由戀愛而結(jié)婚,也有經(jīng)父母雙方撮合成家的。父母通常鼓勵女兒多與小伙子接觸,尊重兒女的選擇,若有父母不同意的,往往會出現(xiàn)男女相約“私奔”的情況,密友們還會相助促成好事,待木已成舟,雙方家長也只得同意。在撣邦,人們對這種“私奔”并沒有什么壞印象,表現(xiàn)出撣族人民追求婚姻自由的強烈思想意識和情感,在婚姻上的寬容和理解。
(二)輕財禮、重情意的提親聘禮意識。
淳樸的自由婚戀習俗使撣族女子在擇偶時注重考察男方的人品,不講求家境的貧富,聘禮中充分體現(xiàn)了輕財禮、重情意的觀念。南部鄉(xiāng)村地區(qū)一般帶濕茶、鹽、檳榔、板糖等,北部一般帶茶葉,裝滿檳榔的檳榔盒及裝滿煙的煙盒各一個,這些尋常的禮物是日常生活所使用的。人們普遍認為茶樹具備用種子繁育的至性不移的特性,符合人們對穩(wěn)定婚姻、忠于愛情、繁衍后代的心理渴求,加上撣邦是緬甸茶葉主產(chǎn)區(qū),當?shù)鼐用穸加酗嫴璧牧晳T,茶自然成為撣族嫁娶訂婚時必不可少的重要聘禮。糖象征著雙方甜甜蜜蜜,鹽表示日子長久,檳榔表示幸福美滿。這些尋常聘禮,實際上是禮輕情重,反映了男子對愛情的忠貞專一,而女子欣然接受這些尋常聘禮,實質(zhì)是注重男子是否具有優(yōu)良品德和聰明才智為擇偶標準。
(三)女權(quán)維護意識。
婚姻和家庭構(gòu)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是社會的基礎(chǔ)。千百年來,緬甸社會經(jīng)歷了母系制、母父共制、父系制三個發(fā)展階段?;橐鲇稍嫉娜夯榘l(fā)展到一夫一妻制。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社會的分工,男子開始在社會經(jīng)濟生活中占據(jù)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但是家庭內(nèi)部父親或母親均可作為戶主負責全家的生計、安排家務(wù)。撣族家庭長幼有序,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其固定的坐序。撣族婦女勤勞能干,在家庭中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權(quán)利。小乘佛教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做好事就應(yīng)得到好的回報,這種思想也表現(xiàn)在夫妻關(guān)系方面,丈夫?qū)ζ拮雍镁蜁泻脠髴?yīng),妻子對丈夫好也會有好報應(yīng)。由于佛教主張男女平等和互相寬容忍讓精神,因此撣族自古以來不那么重男輕女,甚至有的家庭生了女孩比生男孩還高興,這無疑提高了婦女的地位,使得撣族女子在婚姻中能夠享有自由的權(quán)利。撣族有著男就女居或女就男居的習俗,也有另建房屋獨居的習俗,在這方面比較寬松,沒有嚴格的限制,只是都必須在女方家住滿一年。這些習俗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意識和行為,表現(xiàn)了女性在家庭中不可忽視的地位。
(四)對離婚的處理意識。
撣族的婚姻一般較為穩(wěn)定,傳統(tǒng)村寨中很少有離婚的。夫妻如果發(fā)生矛盾,大多通過長輩講情說理,采取調(diào)解的方式使雙方和解。如果一方背叛,經(jīng)長輩調(diào)解可以離婚。提出離婚的一方不能帶走家里的任何東西。如果一方要離,一方不同意,那么要離的一方必須出賠償金,小孩允許選擇跟父親或母親,跟母親的居多,也有男孩跟父親、女孩跟母親的習慣,離婚后可以重新組建家庭。離婚一般由村里的頭人裁決,離婚后可以再婚。村里對離婚者不歧視,有何困難都會出力幫忙,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還會給予免去村寨的稅費等款項。
由此可見,離婚內(nèi)含懲罰背叛者、補償弱者的思想意識,表現(xiàn)出撣族人民明辨是非、同情弱者、幫助弱者的思想意識。
三、結(jié)語
民族習俗是各民族群體成員在共同社會生活中所形成,并世代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心理傳統(tǒng)。它既表現(xiàn)在精神生活之中,又表現(xiàn)在物質(zhì)生活之中,以歷史沉積、陳陳相因的傳統(tǒng)力量,給人們的言行以極大的影響,從而構(gòu)成了各民族和地區(qū)人民文化生活、精神狀態(tài)、心理素質(zhì)上的一些共同特征。緬甸撣族的婚俗中,無論是戀愛,還是提親,或是女性意識和對離婚的處理,無不具有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表現(xiàn)為一種對和睦寧靜生活的價值追求,反映到社會生活中表現(xiàn)為: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婚姻是男女自由戀愛的結(jié)合,離婚自由,再婚自愿,在婚姻上寬容和理解。
參考文獻:
[1][緬]緬甸少數(shù)民族的習俗(撣族)[M].緬甸中央委員會,1969.
[2][緬]昂登.緬甸鄉(xiāng)村傳統(tǒng)文化習俗[M].文學宮出版社,1990.
[3]鐘智翔.緬甸文化導論[M].軍事誼文出版社,2005.
[4]鐘敬文.民俗文化學梗概與興起[M].中華書局,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