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亮
(武漢大學 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近年來,隨著國際油價的不斷波動,各國對能源問題愈加重視。與此同時,國際能源法作為一門新興的國際法學科,[注]楊澤偉教授就認為,國際能源法已經作為國際法領域一門新興而獨特的學科出現了,參見文獻[1]。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國際能源法作為國際法的新分支,應當是指廣義上的國際法,即包括國際公法、國際經濟法和國際私法等學科,而不只是國際公法。關于國際能源法在國際法體系中的地位,另有我國學者李威認為,國際能源法是自成一類體系的國際法學科,是在當前國際法不成體系的條件下發(fā)展出來的,其范圍橫跨國際公法、國際經濟法等學科,參見文獻[2]。發(fā)展也相當迅速。無論是國外學者還是國內學者,都對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注]國外學者對國際能源法的研究比國內要早,主要有美國學者扎德里斯(Rex J·Zedalis)所著《國際能源法》和英國學者維爾德(Thomas W.Walde)所著《國際能源法:概念、范圍和參與者》,此外,英國學者布拉杜克(Adrian·Bradbrook)在《可持續(xù)發(fā)展能源法》一書中亦有專門章節(jié)闡述國際能源法。國內研究國際能源法的主要著作見文獻[3-6]。目前,國際能源法作為一門相對獨立學科的整體框架已經初步建立起來。然而,關于國際能源法的主體問題,盡管學者們在探討國際能源法整體架構時有所涉及,但這些論述非常籠統(tǒng)、概括和模糊。[注]Walde教授論述了國際能源法的主體問題,但他主要從國際實踐的角度而非國際法的角度探討該問題。楊澤偉教授在國際能源法主體問題上基本采納了Walde教授的觀點,參見文獻[1]。因此,為夯實國際能源法的理論基礎,明確國際能源法的功能,有必要對國際能源法的主體問題做一個專門的探討和研究。
要確定哪些主體可以構成國際能源法主體,首先要明確國際能源法主體的定義,廓清國際能源法主體的內涵。有關國際能源法主體定義的論著并不多。在國外,盡管英國學者Walde在2001年就討論了國際能源法的主體問題,但是并沒有對其做定義性分析。在國內,楊澤偉教授在論述國際能源法作為國際法一個新分支的過程中,簡要提到了國際能源法主體的定義。他認為,國際能源法主體是指具有國際法律人格,擁有國際上權利和義務的實體[1]。這一定義基本上沿用了國際法主體的定義,從國際能源法作為國際法一個新分支的角度,指出了國際能源法主體所處的地位。但這是一個比較寬泛的定義,沒有對國際能源法主體的特征做出說明。
國際能源法律關系屬于法律關系的一種,要對國際能源法主體下定義首先要明確法律關系主體的概念。而要定義某種法律主體,必須明確兩個基本問題:一是該法所要調整的法律關系屬于何種法律關系;二是處于該法律關系中的主體需要享有相應的權利和承擔相應的義務。對于國際能源法律關系屬于何種法律關系,因學者們對國際能源法定義有狹義和廣義兩種觀點而有不同的看法[7]。狹義的觀點認為,國際能源法是有關國際法主體間能源活動的法律制度。依此觀點,國際能源法所調整的法律關系就是國際法主體間的能源活動法律關系。而這里的國際法主體,通常指國際公法意義上的主體。廣義的觀點認為,國際能源法是有關跨界能源活動的所有法律制度的總稱,包括國際公法、國際經濟法和比較能源法的相關規(guī)則。根據這種觀點,國際能源法所調整的法律關系是跨越國界的能源活動關系,即只要有關的能源活動跨越了國界,就屬于國際能源法的調整范圍。如除了國家或國際組織等一般國際法主體間的能源活動外,還包括位于不同國家的能源公司間的能源活動關系。很明顯,雖然以上兩種觀點都認為國際能源法所調整的是“國際”能源法律關系,但是后者的范圍比前者要廣且更明確。因為調整的法律關系的范圍不同,所以調整的法律關系主體也會有差異。例如,根據狹義的觀點,由于國際法主體范圍含糊不清,作為能源活動主要參與者的能源公司是否屬于國際能源法的主體也就不明確了;而根據廣義的觀點,能源公司具備國際經濟法主體資格,很明顯應當納入國際能源法的主體范圍。本文采廣義觀點,認為在當今世界大部分國家實行石油資源國有制,[注]關于各國石油資源所有權問題,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完全的國家所有權,如前蘇聯(lián)國家、中東地區(qū)、亞非國家等;二是以私人所有權為主、州及聯(lián)邦政府所有權為補充,如美國等。參見文獻[8]。而具體能源活動主要由能源公司進行的現實情形下,國際能源法的主體不僅包括國家和國際組織等一般國際法主體,而且還應當包括能源公司等其他非國家實體。也就是說,國際能源法所調整的法律關系是指跨國界的能源活動法律關系。
由上可見,國際能源法的主體是指參與跨國界的能源活動法律關系(下文也稱此為國際能源活動法律關系),并在其中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格者。
從法律關系主體的特性看,構成法律關系的主體首先要滿足兩大特征,即法律性和社會性[9]。
法律性是指法律關系主體是由法律規(guī)范所規(guī)定的。與法律規(guī)范的聯(lián)系構成了法律關系主體與其他形式的社會關系主體的區(qū)別[9]。國際能源法主體作為法律關系主體之一,也應當具有法律性。這些法律性體現在國際能源條約、國際能源機構的組織章程和有關的國際習慣等國際能源法淵源中。例如,《經濟權利與義務權利國際公約》、《能源憲章條約》等多邊條約和國家間簽訂的雙邊條約中,都規(guī)定了國家、國際組織或者投資者(包括公司和個人)的行為,這些行為者因此被納入了國際能源法的規(guī)范中,因而具有了法律性。
社會性是指法律規(guī)范規(guī)定什么人和社會組織能夠成為法律關系主體不是任意的,而是由一定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9]國際能源法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萍嫉陌l(fā)展,社會的進步,催生了人類對能源的需求,因而產生了與能源活動密切相關的行為者。這些行為者以其自身的特性,或多或少地參與能源活動。例如,石油是一種自然資源,對其進行開采需要一定的人力和技術,盡管特定的個人也可以完成這一行為,但是經濟實力和人力資源實力雄厚的能源公司顯然是這一活動的更合適參與者,因而社會更需要能源公司來參與能源活動而不太青睞單個的個人。社會對能源公司的這種需求使能源公司具備了社會性條件。成為國內法主體需要具有國內社會性,而成為國際法主體則需要具有國際社會性,即能夠參與國際社會中的活動。依此類推,構成國際能源法主體需要能夠在國際社會中參與能源活動。
從法律能力方面看,構成國際能源法律關系的主體需要具備三個方面的要件。首先是權利能力,即參與國際能源法律關系并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的法定資格。其次是行為能力,即主體以自己的行為享有國際能源法上有關權利并承擔相應義務的能力。最后是責任能力,也就是國際能源法主體違反國際義務所應當承擔的責任的能力。以上國際能源法主體的三種能力中,國際權利能力是基本能力,國際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是派生的能力。
在國際公法上,國家是公認的國際法主體,是因為國家具備權利能力、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三項要素。例如,王鐵崖先生就認為,國際法主體應當具備三個要件:獨立參加國際關系的能力、直接承受國際權利和義務的能力,以及獨立進行國際求償的能力。[10]46這些能力中包含著權利能力、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那么,在國際能源法上,國家是否也同樣具備這三項能力呢?這要從有關的國際能源法律規(guī)范中去尋找答案。
國家在國際能源法上的權利能力,廣泛地規(guī)定在多邊條約、雙邊條約和國際組織約章中。例如,《各國經濟權利與義務憲章》第一章第2條第1款就規(guī)定:每個國家對其全部財富、自然資源和經濟活動,享有充分的永久主權,包括擁有權、使用權和處置權在內,并得自由行使此項主權。該條規(guī)定了國家對其自然資源,包括對能源資源的永久主權權利。《國際能源計劃協(xié)議》第7條第2項也規(guī)定:供應權超過了本國正常國內生產量和緊急情況下實際可得到的凈進口量二者總和的參與國,應當擁有配給的權利,即有權得到相當于前面超過量的額外的凈進口權利[11]。該條規(guī)定了國家根據國際協(xié)議擁有能源分配調整的權利。
對于國家在國際能源法上承擔義務的能力,有關的法律規(guī)范也很豐富?!陡鲊洕鷻嗬c義務憲章》第三章第29條就原則性地規(guī)定了各國和平利用和開發(fā)海底資源(當然也包括能源資源)專門用于和平目的的義務。[注]《各國經濟與權利義務憲章》第29條規(guī)定:國家管轄范圍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以及該海域的資源,是人類共同繼承的財產。根據1970年12月17日聯(lián)合國大會第2749(XXV)號決議通過的原則,所有國家都應保證,對該海域的探測和對其資源的開發(fā)要專門用于和平目的,并在考慮到發(fā)展中國家的特殊利益和需要的情況下,由所有國家公平分享由此所得的利益,應根據一項共同協(xié)議的普遍性的國際條約訂立一項適用于該海域及其資源的國際制度,包括一個實施該制度的各項規(guī)定的適當國際機構。參見聯(lián)合國網站:http://www.un.org/document/ga/res/40/a40r182.htm,2012年1月23日訪問?!吨泄类徲押煤献鳁l約》第9條和第10條也專門規(guī)定了兩國之間在能源合作方面應當承擔的義務。[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第9條第2款規(guī)定:締約雙方認識到兩國在能源領域的合作具有戰(zhàn)略意義,將進一步充分發(fā)揮能源領域互利合作的巨大潛力,共同努力促進雙方能源合作項目的發(fā)展。第10條規(guī)定:締約雙方將依據相關國際條約,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環(huán)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并在制定和具體實施中亞次大陸可持續(xù)發(fā)展政策方面采取切實措施。雙方將在環(huán)境保護,包括生物多樣性、沙塵暴防治、生態(tài)監(jiān)控、消除生態(tài)災害及其對環(huán)境影響,以及在中哈有關雙邊協(xié)定基礎上合理利用和保護跨界河流方面開展合作。參見法律圖書館網站: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96946,2012年1月23日訪問。《能源憲章條約》第6條第1項規(guī)定得更為具體:每一締約方都應該致力于緩解能源部門經濟活動中的市場扭曲行為和對競爭的阻礙行為。這里的締約方指的是同意接受條約約束的國家,規(guī)定了國家在條約下應當履行的義務。有關國家間能源合作的多邊條約和雙邊條約很多,有大量涉及國家義務的規(guī)定,這些與國際能源活動有關的法律規(guī)范賦予了國家承擔相關義務的能力。國家在國際法上的責任能力,是以國家承擔義務的能力為基礎的。國家如果違反了有關的條約義務,則需要承擔相應的國家責任。國際能源法上的義務也是國家的國際義務,違反了這種義務同樣也要承擔國際責任。
因此,國家既是國際公法上的主體,也是國際能源法的主體。
政府間國際組織與國家一樣,被公認為當代國際公法的主體之一。關于政府間國際組織在國際能源法上的地位,主要是依據該組織的約章來確定其是否具有國際能源法上的權利能力、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目前,主要的政府間國際能源組織有國際原子能機構(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能源憲章大會(Energy Charter Conference,ECC)、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等。《國際原子能機構規(guī)約》第3條對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權利義務作了非常詳盡的規(guī)定。該條1.1規(guī)定:機構有權鼓勵和援助全世界和平利用原子能的研究、發(fā)展和實際應用;遇有請求時,充任居間人,使機構一成員國為另一成員國提供服務,或供給材料、設備和設施;并從事有助于和平利用原子能的研究、發(fā)展、實際應用的任何工作和服務。該項規(guī)定賦予國際原子能機構處理全世界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問題上廣泛的權利。另一方面,該條2.4又規(guī)定:機構行使職能時,應每年向聯(lián)合國大會提出機構的活動情況報告,并于適當時向安全理事會提出報告:倘若在機構活動方面發(fā)生屬于安全理事會職權范圍的問題,機構應通知對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負有主要責任的安全理事會,并應采取根據本規(guī)約,包括第12條C款的規(guī)定可采取的措施。該條要求國際原子能機構完成一定的事項,屬于一種義務性規(guī)定。作為能源憲章大會成立基礎的《能源憲章條約》,對大會的權利義務也做出了規(guī)定。例如,該條約第10條第1項規(guī)定:根據該協(xié)定由能源憲章大會產生的決定只能由能源憲章條約締約國中接受該協(xié)定的締約國做出[12]。該條款賦予了能源憲章大會根據有關的程序做出相關決定的權利。該條約第10條第2項還規(guī)定:在協(xié)定發(fā)生法律效力后180天內,憲章大會應當致力于采用檢查程序和方便協(xié)定的實施,包括報道需要和根據第9條確認合作領域[13]。很明顯,這是《能源憲章條約》賦予大會的一項義務?!稓W佩克組織條例》也詳細規(guī)定了歐佩克大會、歐佩克理事會和歐佩克秘書處的職能[14]。這些國際能源組織的約章表明,政府間國際組織在國際能源法上的主體資格早已為有關的國際法規(guī)范所確認。
在國際公法上,非政府間國際組織通常處于提供咨詢或者建議的地位。關于它們的主體資格問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否認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的主體資格,如中國學者王鐵崖教授主編的《國際法》就認為非政府間國際組織不具有國際法主體資格[10]412;另一種觀點認為,某些非政府間國際組織是有限的國際法主體,如詹寧斯和瓦茨修訂的《奧本海國際法》就認為,有些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可能在有限程度內被給予某些國際人格的屬性[15]。
在國際能源法上,盡管根據walde教授的觀點,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具有促進立法和提供咨商等方面的作用,但是仍然要根據其是否具備國際能源法上的權利能力、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來確定是否具有國際能源法主體資格。例如,石油和天然氣生產者國際協(xié)會、石油公司國際海事論壇、歐洲液化石油和天然氣協(xié)會、國際石油環(huán)境保護協(xié)會等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在聯(lián)合國都具有咨商地位,可以說是具有一定的“權利能力”了,但是聯(lián)合國有關文件對這些組織的義務似乎沒有做任何規(guī)定,對它們提供的咨商意見也沒有設定任何法律上的責任,所給予它們的僅僅是咨商地位,這種地位遠遠無法達到法律上人格者所要求的具備權利義務的要求,因此,不能簡單說這些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具有國際能源法上的人格地位。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由于國際能源法還調整跨界能源貿易法律關系,而這屬于國際經濟法的范疇,那么在解決國際經濟爭端中發(fā)揮作用的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的主體資格就應當引起重視了。陳安教授就明確提出,國際經濟法的主體包括非政府組織,因為在制定國際經濟交往方面的標準、規(guī)則和合同范本等工作和解決國際經濟爭端方面,一些非政府組織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16]。例如,國際商會國際仲裁院的調解和仲裁規(guī)則已為國際經濟合同廣泛接受。該院還在組成特設仲裁庭方面提供協(xié)助,并在對特設仲裁庭裁決的正式標準方面行使謹慎的控制[17]。對于這類在國際商業(yè)活動包括國際能源商業(yè)活動中制定規(guī)則并實質上參與解決經濟爭端的非政府組織,由于它們的行為已為有關的國際條約所直接或間接地承認,或者由于許多國家的默認,已經成為國際習慣,所以它們的主體資格實際上是已經被承認了的。因此,對于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在國際能源法上的主體資格問題,要根據其在國際能源法律關系中所起的作用進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盡管國家間經常會對能源活動做出政治上的安排,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能源活動是由公司具體進行的。由于國際能源法橫跨國際公法、國際經濟法和比較能源法三大領域,而公司作為國際經濟法和比較能源法的主體地位是沒有疑問的,[注]陳安、曾華群和徐冬根等教授都認為公司是國際經濟法上最活躍的主體之一,參見文獻[16]、[18-19]。所以從這兩個角度講,公司已經具備國際能源法主體資格了。關鍵的爭議點在于,公司在屬于國際公法領域的國際能源法律關系中是否具備主體資格。公司在國際公法上的主體地位問題,主要有四種觀點:一是否認公司的主體資格,理由是公司沒有像國家那樣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二是認為公司具有一定程度的國際法律資格,理由是公司在某些領域取得了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三是認為跨國公司根據與東道國簽訂法律文件所確立的法律關系,其管轄權既不屬于國際公法,也不屬于國際私法,而是屬于第三領域或第三體系;第四種觀點認為,跨國公司具備國際法主體資格,只是其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與國家有區(qū)別而已[20]。判斷公司在這方面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還是應該從有關的國際能源法律規(guī)范中去尋找。例如,《能源憲章條約》就規(guī)定了投資者的權利,而投資者包括公司,這就等于直接賦予了公司相關權利[21]。而且,根據該條約所規(guī)定的爭端解決機制中的締約國與投資者程序,投資者(其實主要是公司)有權通過這些程序,對有關的締約國提起訴求,以保護自己的利益[22]。這樣,《能源憲章條約》實際上就賦予了包括公司在內的投資者的權利能力。《能源憲章條約》也規(guī)定了投資者的義務。例如,該條約第五部分第21條就規(guī)定:投資者或者聲稱沒收財產的締約國應當將征稅是否是剝奪財產或者征稅是否是歧視這個問題提交給有資格的征稅當局[23]。由此可見,《能源憲章條約》作為由國家間締結的一項多邊條約,其內容以國家間能源合作為主,主要調整的是國家間能源合作上的法律關系,因此總體上應當屬于國際公法的范疇,但是其許多條款卻直接規(guī)定了公司對國家的權利和義務,賦予了公司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這說明,在屬于國際公法范疇的國際能源法上,公司也是具有主體資格的。
在論述國際能源法主體時,walde教授和楊澤偉教授都沒有將個人納入國際能源法主體的范疇。但是,從國際經濟法和國際私法角度看,個人是具有主體資格的。因為個人與公司一樣,作為私主體同樣能夠參與國際能源經濟貿易等活動。爭議的關鍵點同樣是在國際能源法所調整的國際公法領域,個人是否具備國際能源法主體資格。在國際公法上,盡管仍然有不少爭論,[注]關于個人國際法主體地位問題主要有四種看法:(1)個人是國際法主體,而且是唯一主體;(2)個人是國際法主體,但不是唯一主體;(3)個人是國際法的部分主體,但不是唯一主體;(4)個人不是國際法主體。參見文獻[24]。個人的主體地位也已經逐步確立起來,個人至少在一定限度內具備了國際法主體資格[25]。個人在國際公法意義上是否具備國際能源法主體資格,仍然要依據其法律能力來確認。如前所述,《能源憲章條約》第一部分第1條第7項在解釋投資者定義時,就指出投資者包括了自然人在內[26],而投資者在《能源憲章條約》中享有廣泛的權利和義務,包括在締約國從事能源活動的權利、將與締約國的爭端提交有關程序解決的權利和承擔將有關的稅收問題提交合格的稅收當局的義務等。個人作為投資者,當然也享有《能源憲章條約》所賦予的權利并承擔相應的義務。也就是說,該條約在賦予公司直接針對國家的權利和義務的同時,也賦予了個人同樣的權利和義務。這說明,在國際公法意義上,個人也具有國際能源法主體資格。
探討國際能源法的主體問題,應當以國際能源法的定義為基礎,從法律關系的本質出發(fā),分析、解剖有關法律關系主體的定義,確定其構成要件,并從國際法中尋找相關的規(guī)則加以佐證,才能得到科學的答案。國際能源法律關系是一種跨國界的能源法律關系,國際能源法所調整的范圍橫跨國際公法、國際經濟法和比較能源法三大學科,這是確定國際能源法主體范圍的基礎。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fā)現,能夠參與國際能源法律關系,并在其中具有權利能力、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者,都可以構成國際能源法律關系的主體。國際實踐和有關的國際法律規(guī)范表明,國家、政府間組織、公司、個人和部分非政府組織都具有國際能源法主體資格。國際能源法主體概念的出現,促進了國際法的發(fā)展,主要表現如下。
隨著國際法碎片化趨勢的加劇,國際法主體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國際能源法作為國際法學科的新分支,是國際法碎片化現象的反映。國際能源法主體概念的出現,一方面擴大了傳統(tǒng)國際公法主體的類型,再次充分證明國家和國際組織之外的公司、個人和非政府間國際組織是現代國際公法意義上的主體;另一方面表明國際法主體的內涵正因其所調整的不同國際法律關系的多樣化而進一步分化、發(fā)展。
從所調整的法律關系角度看,新主體的出現預示著法律對某種法律關系調整的加強和深化。國際能源法主體的出現,表明國際法主體活動范圍的擴大,也意味著國際法對國際能源法律關系的調整正在向高層次方向發(fā)展。一方面國際法不僅擴大了所要調整的主體范圍,另一方面還擴大了所需調整的法律關系的廣度和深度,使國際法滲透到國際能源活動的各個方面,從而大大拓展了國際法管轄的空間。
國際法對能源活動的調整,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國際層面規(guī)范主體的能源活動,即調整跨越國界的能源活動;二是通過有關的國際條約、國際慣例等,借助國家、國際組織和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等機構,催生出新的國內能源立法或者修正原有的國內能源法,對國內能源活動產生影響。在當前全球能源資源緊缺,各國為此展開激烈競爭的環(huán)境下,國際能源法主體概念的確立勢必對各國國內法,尤其是能源法產生較大的沖擊和影響。
參考文獻:
[1] 楊澤偉.國際能源法——國際法的新分支[J].武大國際法評論.2009(2):42-46.
[2] 李 威.論國際能源法在國際法體系中的地位[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47.
[3] 楊澤偉.中國能源安全法律保障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
[4] 高 寧.國際原子能機構與核能利用的國際法律控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
[5] 肖興利.國際能源機構能源安全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
[6] 楊翠柏.國際能源法與國別能源法[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9.
[7] THOMAS W.WALDE.International Energy Law:Concepts,Context and Players[EB/OL].[2012-01-10].http://www.Dundee.ac.uk/cepmlp/journal/htm/vol9/vol9-21.html.
[8] 王年平.國際石油合同模式比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6.
[9] 孫國華,朱景文.法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64.
[10] 王鐵崖.國際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11] Agreement on an International energy program,Charter III Article 7[EB/OL].[2012-01-20].http://www.iea.org/about/.
[12] The energy charter treaty and related documents,Part IV Article 10(1)[EB/OL].[2012-01-25].http://www.encharter.org/fileadmin/user_upload/document/EN.pdf.
[13] The energy charter treaty and related documents,Part IV Article 10(2)[EB/OL].[2012-01-25].http://www.encharter.org/fileadmin/user_upload/document/EN.pdf.
[14] Regulations of OPEC organization[EB/OL].[2012-01-30].http://www.opec.org/opec_web/en/index.html.
[15] 詹寧斯,瓦茨,修訂.奧本海國際法:第一卷第一分冊[M].王鐵崖,陳公綽,湯宗腕,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13.
[16] 陳 安.國際經濟法專論:上篇 總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
[17] IGNAZ SEIDL-HOHENVELDEM.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M].2ndrevised edition.Leide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92:101.
[18] 曾華群.國際經濟法導論[M].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13.
[19] 徐冬根.國際經濟法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24.
[20] 張 磊.跨國公司國際法主體地位的分析[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1(4):47.
[21] The energy charter treaty and related documents,Part I Article 1(7)(a)(ii)[EB/OL].[2012-01-25].http://www.encharter.org/fileadmin/user_upload/document/EN.pdf.
[22] The energy charter treaty and related documents,Part V Article 26[EB/OL].[2012-01-25].http://www.encharter.org/fileadmin/user_upload/document/EN.pdf.
[23] The energy charter treaty and related documents,Part V Article 21(5)(b)(i)[EB/OL].[2012-01-25].http://www.encharter.org/fileadmin/user_upload/document/EN.pdf.
[24] 李伯軍.對個人作為國際法主體問題的重新認識[J].河北法學,2004(5):120.
[25] 梁 西,王獻樞.國際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63.
[26] The energy charter treaty and related documents,Part I Article 1(7)(a)(i)[EB/OL].[2012-01-25].http://www.encharter.org/fileadmin/user_upload/document/EN.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