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 興喬
話說裝備(四)*
——教育裝備的教學適應性
■艾倫1興喬2
10.3969/j.issn.1671-489X.2012.23.010
*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1年度課題“中國教育技術裝備發(fā)展史研究”(項目批準號:DCA110188)項目征文。
在教育裝備研究和應用領域,人們容易陷入“見物不見人”的研究誤區(qū),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教育裝備本身的設計、開發(fā)、配置、管理、應用、評價等問題上,而忽視了教育裝備這個“工具”對教學系統(tǒng)中的主體——教師與學生作用方面的研究;這方面研究的最典型問題就是教育裝備的教學適應性,即教育裝備對教師和學生的適應性。教育裝備的研究必須“見物見人”,這是因為,雖然教育裝備學的研究對象是具體的物(教育裝備本身),但作為學科,它仍屬于教育學門類;而作為研究領域,它也絕對脫離不了教育的范疇。教育的本質即教育的存在價值,它由教育的兩大功能具體體現(xiàn):第一是教人做人,第二是教人做事??梢?,兩大功能都緊緊扣住了教育教學系統(tǒng)中“人”這個主體,這使得教育裝備研究與管理者必須對此加以足夠重視。
“適應性”原來是指作為主體的人類對其生存環(huán)境是否適合。維基百科對“適應”的解釋是“生物個體的生理或行為特征,經(jīng)過了長時間的天擇作用之后,在某個環(huán)境下能夠順利的繁衍,并增加數(shù)量”(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1%A9%E6%87%89)?!督逃笤~典》中對“適應”的定義為:“泛指機體對環(huán)境的順應?!笨梢?,適應應該是一種主體的意識或行為,按照這種解釋,“教學適應性”就應該是作為主體的教師與學生對由教育裝備構建起來的教學環(huán)境的適應問題。本文前面提出“教育裝備對教師和學生的適應性”的概念粗看似乎是將主客體關系倒置了,其實并不矛盾,因為此概念強調的是由教育裝備構建起來的教學環(huán)境是否能夠被教師與學生迅速地適應。這只是在表述上有所不同,是對研究對象的一種強調。使教師與學生適應時間較長,或者長期不能適應的教育裝備不是好裝備。
教育裝備的教學適應性具有豐富的內涵,它包括教育裝備對教師與學生的生理適應性、心理適應性、認知適應性、教師適應性、學生適應性、時間適應性、空間適應性、文化適應性等諸多方面的問題。
1)生理適應性與心理適應性。這是由人機工程學所研究和規(guī)定的教學適應性。例如,教室中投影幕安裝位置過高,會使得前排學生長期處于仰望姿勢,而造成身體上和視覺上的不適,這屬于生理適應性問題。又例如,一個教學課件顯示了太多與學習內容無關,而令人眼花繚亂的裝飾,會使學生產(chǎn)生心理上的不適應。
2)認知適應性,即認知水平適應性。第一是指對不同學段的學生,應該配備與其年齡和認知水平相適應的教育裝備。第二是指人對事物的認識有3個層次,即感性的、知性的、理性的,它們分別適應于不同的教育裝備及其所構成的教學環(huán)境。
3)教師適應性與學生適應性。這是考慮有些教育裝備只適合教師教學,而對學生的學習沒有更多的關注;或者相反,只考慮了學生但沒有關注教師教學的情況。例如,電子白板存在“夠得著與看得見”之間的矛盾。電子白板4:3的比例限制住了它的使用面積,如果將電子白板掛得較高,學生看得見,但教師夠不著;反之,照顧矮個教師的板書,將電子白板安裝過低,又會影響到后排學生對白板上低處內容的觀看。
4)時間適應性與空間適應性。時間適應性反映了教育裝備發(fā)展的歷史上在技術和理念方面的適應問題。在《中國教育技術裝備》雜志2012年第6期《教育裝備的起源與本質》一文中,筆者舉了“教鞭”的例子,認為教鞭這個教具在早期的教育中的確起了促進教學的作用,時代不同,社會不同,人們對這個具有強制性與懲戒性的教具不再能理解和接受,它的教學適應性是具有時間(歷史、社會)局限性的。與之相比,黑板和粉筆卻不受時間(歷史、社會)限制,其教學適應性一直長久不衰。空間適應性則反映了地域的不同,例如校車這個教育裝備,在邊遠山區(qū)和城市中心顯然具有完全不同的適應性。
5)文化適應性。這是由于人這個主體所處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在教育裝備適應性方面表現(xiàn)出的差異。例如,目前國內一些地方推廣使用的電子教科書,學生省去了原來在紙質書上記筆記的累贅,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的電子講義。學生的其他記錄也都是通過計算機錄入的方式實現(xiàn)。作為使用漢字這種象形文字的學生,長期不用手寫字,會造成“提筆忘字”的不良后果。且不用說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就是參加目前以手答試卷為主的高考也將會難以應付。所以,電子教科書這個教具可能對拼音文字國家的學生具有較強的適應性,而對于使用象形文字的中國學生,有可能會產(chǎn)生不適應的情況。
與教育裝備教學適應性研究相關涉及3個方面的問題。
1)需求性取向,即對于教育裝備是否需要研究其教學適應性。在《中國教育技術裝備》雜志2012年第11期刊登的《話說裝備(一)——教育裝備的作用對象以及主客體關系》一文中,筆者詳細論述了各個領域對其裝備的需求重視。為了充分發(fā)揮裝備工具的作用,促進其領域更好地發(fā)展,對該領域裝備適應性問題的研究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喬布斯和他的蘋果公司提出了改變世界、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產(chǎn)品設計理念。但是他們的新產(chǎn)品iPad,無論從手感、視覺、外形、操作等方面,無一不是充分考慮了人們的使用習慣,從人體工學出發(fā)來進行合理設計的。同樣道理,要想讓教育裝備真正促進教學,對其教學適應性的研究是必須的。
2)研究性取向,即重點是研究設計生產(chǎn)出更加具有教學適應性的教育裝備,還是僅將其他領域的裝備拿來而研究如何讓師生去適應它們。在這方面,教育裝備學與教育技術學有著兩種完全不同的研究取向。一個新技術的出現(xiàn)(如計算機、多媒體、互聯(lián)網(wǎng)、電子白板、Moodle、ViKi、WebLog、移動通信、云計算等),人們總是將其引入教育教學中,或作為教學內容,或作為教育裝備。從事教育技術學研究的人員一般都是以首先接受這種教育裝備的態(tài)度為前提,而對教學過程、教學方式進行優(yōu)化設計,以便能夠最好地適應和運用這一教育裝備,使人服從于裝備。從事教育裝備學研究的人員思路與此相反,他們更多地思考如何使這個教育裝備能夠更好地為適應于教學,如何主動開發(fā)出具有更高教學適應性的教育裝備。而關于具有高度教學適應性教育裝備的研制開發(fā)工作,目前還是一個十分艱難困苦的研究領域。
3)適應性取向,即研究哪些方面需要適應。在本文的第二部分,筆者開列出教育裝備8個方面的教學適應性問題。但是這些很不全面,分析也不夠深入,還需要教育裝備領域的人們共同探討,獲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1 首都師范大學;2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