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聲
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中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和內容之一。自2000年開始,我們在高中作文教學中一直采用“定點背臨·深度模仿·創(chuàng)意表達”作文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背,就是背誦,就是熟讀文章后,不看原文能把其復述出來。臨,即為臨摹,即以名家書畫為藍本,模仿學習。古代書法家,如王羲之、顏真卿等,他們都勤于臨帖,善于臨帖。由臨摹走向創(chuàng)新,這是書法、繪畫藝術的規(guī)律。寫作是一門語言藝術,也必須遵循這個規(guī)律。寫作上的“背臨”,就是要認真讀范文、抄范文、背范文。讀者待文章爛熟于胸后,離開原文,盡可能再現(xiàn)原文的內容、結構等。這樣,反復揣摩,易于學到名家名作的長處?!氨撑R”是為下一階段的模仿奠定基礎。
作文模仿就是在背臨的基礎上,揣摩、體悟并掌握范文的行文思路、語言風格和寫作方法,再根據自己的積累,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借鑒文本的寫法,重新構思自己文章的過程。
所謂序列背臨,就是圍繞既定的高中三年(主要是高一和高二,高三側重升格訓練)作文訓練的二十四個目標和任務,在學生動手作文前,教師首先精選三、四篇能夠體現(xiàn)訓練目標要義的精美范文 (范文取自現(xiàn)代當代的名家名作,一般不選學生作文,以達到取法乎上的效果)。范文選出后,教師在范文后圍繞確定的訓練點作簡要點評,幫學生指明背臨的方向。學生反復閱讀這幾篇文章,熟讀成誦。對文章中那些體現(xiàn)訓練點的“亮點”部分,教師指導學生反復揣摩,從而在名家名作的指引下,初步把握寫作知識。
比如圍繞訓練點——記敘文的細節(jié)描寫,我們選了丁立梅《母親的心》、畢淑敏《青蟲之愛》和陳軍的《生活的浪花》三篇文章,針對“記敘文的細節(jié)描寫”,教師做精要的點評,指導學生背臨。限于篇幅,僅舉一例。
【名家走筆一】
母親的心
文/丁立梅
(選文略)
【背臨導航】同學們,讓我們仔細品味作者是怎樣抓住關鍵細節(jié)去渲染情感的吧。文章第二段寫道:“她努力把這些東西搬到郵局柜臺上,小心翼翼地詢問”,這里的“努力”、“小心翼翼”兩個詞語,雖然樸實,表現(xiàn)出來的意義可非同一般,愛子心切、憨厚樸實的農村母親形象,經這么一兩個詞一修飾,就被生動地刻畫出來了。
其實,在你的生活中,像這樣的細節(jié),我們時時刻刻都會碰到,也許那時顫動了你的心靈,就讓我們記下這些生活中的感動,寫到你的作文中去吧。
通過反復閱讀這些精選范文,圍繞“記敘文的細節(jié)描寫”,學生仔細品味其中的妙處,理解什么是細節(jié)描寫,懂得可以擷取生活中的哪些細節(jié)寫進作文中,在背臨的過程中,初步掌握關于細節(jié)描寫的寫作方法。
葉圣陶先生曾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單說寫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沒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問那比較難捉摸的閱讀程度。獲得寫作知識,體會寫作方法是序列背臨的主要目的。
朱熹曾說過:“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蓋學之既久,自然純熟。”郭沫若也寫過“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的詩句。他們的話其實是告訴我們,要做出好的文章,首先要博“模”群書,廣集資料,大量積累,廣拓思路。
唐代著名的皎然和尚把模仿的方式歸納成“偷語”“偷意”“偷勢”三種。偷語,就是模仿前人的句子;偷意,是模仿前人的意境;偷勢,是模仿前人的風格氣勢。指導學生模仿作文,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1.仿句子。作家葉文玲回憶初中時寫過一篇題為“一件不愉快的往事”的作文,文中申訴自己的“委屈”,以月亮的美麗皎潔和周圍人的嬉笑,反襯自己的孤獨和寂寞,文章寫道,月亮“像一輪玉盤嵌在藍色的天幕中”。老師用紅筆圈出,說這個“嵌”字用得特別準確。葉文玲說,那是她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段落和詞句。毛澤東詞“一唱雄雞天下白”就是模仿了李賀的“雄雞一聲天下白”。仿句,可以移植傳神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為我所用;可以仿照句式,再造一個段落。仿句子是基礎,平時應引導學生多加訓練。
2.仿結構。所謂結構,實際上是文章思路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無論什么文體,為了表達主題的需要,都要選取恰當?shù)慕Y構或形式。記敘文的倒敘、插敘,敘述的角度,線索的安排,場面描寫,伏筆照應,巧合誤會,懸念對比等。議論文的總分式、對照式、并列式和層進式等,我們都可以在閱讀范文的基礎上仔細揣摩其中的妙處,并把它們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一般來說,理清文章的思路,就能窺到作文構思的全貌。如果學生有意識地學習和模仿優(yōu)秀文章的構思,結合教師的指導,必定能提高其謀篇布局的能力。仿結構是構思,但必須注意借他人的創(chuàng)意,說自己的話,表自己的意。
3.仿立意。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會體會到作者表達的一種情感,揭示的某種哲理,體會到作者對真、善、美的渴求,對假、丑、惡的厭惡。名家名作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悟,自己也有過,但說不出來,或說得不如他人透徹、準確,就可取他人的旨趣,表達自己的心聲。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了作品中思想內容,再思考自己的生活經歷,以自己的生活、情感體驗為依托,寫自己生活的酸甜苦辣,必定給人以真實、親切、自然之感。學生模仿立意,不僅要深刻探究作品的意是什么,更要探究作者為什么會生成此意,以及此意是怎樣生成的,進而在寫作中更加靈活地遷移。
深度模仿是讓學生從范文中吸取營養(yǎng),咀嚼、消化,掌握寫作技能,從而激起學生創(chuàng)意表達的愿望。
茅盾先生說:“模仿可以說是創(chuàng)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學習的最初形式。但我們擁護‘模仿’只能到此為止,過此一步,則本為向上的墊腳石‘模仿’就變?yōu)榱私O腳石了?!雹龠@些話把模仿的意義和局限說得一清二楚。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試驗)》也指出:“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雹诨诖?,我們在指導學生模仿時,要從模仿的深度上做文章,以避免作文中因模仿而導致的“千人一面”的現(xiàn)象,最終達到創(chuàng)意表達的效果。在處理深度模仿和創(chuàng)意表達的關系時,我們要注意:
1.把握標準。深度模仿的標準有兩條:一是要取其所長;二是融會變化,做成自家一種手筆。有如“釀花為蜜,蜜成而不見花也,釀稻為酒,酒成而必去糟也?!蹦7虏煌诔u。抄襲是竊取別人的文章成果。文章從立意到構思、到語言均照抄無誤,這是抄襲,是必須反對的,也是容易識別的。模仿也不是套用。套用是不考慮內容適合與否,硬將一個熟背的故事塞進規(guī)定題目的文章中,襲用前人現(xiàn)成的形式和內容。而模仿不同,它是取法乎文,是作文在一定階段的學習手段 ,兩者不能相提并論。
因此,模仿時要基于自己的生活體驗,自己的思想提煉,自己的語言表現(xiàn)。要引導學生從自身生活出發(fā),從自身認識出發(fā),認同范文的思想高度,欣賞范文的表現(xiàn)形式,從而自覺地吸收范文的成功經驗,擴大自己的體驗,作為進一步發(fā)揮創(chuàng)造的條件。模仿不能失去“自我”,模仿僅是一定意義上的借鑒,這是一個“標尺”,也是一個“底線”。
2.打牢根基。寫作的實質,就是對自身儲備的一種綜合調動,是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的釋放,它的前提是積累,如果沒有豐富的生活積累和人生體驗,就不可能寫出令人心動的佳作。為深度模仿奠基,首先要注重課外閱讀,充實語言庫存;其次要體驗生活,充實情感庫存;還要放眼世界,充實材料庫存。
我們可指導學生多寫隨筆??梢詫懽约荷钪杏|動心靈的人和事;可以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對新聞事件進行點評。在形式上不作硬性規(guī)定,讓學生馳騁自由的創(chuàng)作天空,體驗習作的輕松和快樂??傊I學生體驗生活,認識世界,認識自我。
3.注重思維。有了生活的積累,有了寫作知識,但寫作是一個立意和立意的語言秩序化(形式化)的過程,要達到最終目標,把隱性的、抽象的、隨意的寫作活動顯性化,具體化、模式化,還必須借助寫作最重要的心理活動形式,那就是思維。正如語文教育家顧振彪所言:啟動思維操作,是牽住了作文訓練的牛鼻子。思維訓練,這是深度模仿的原動力。
因此,在指導學生深度模仿時,切不可忽視思維訓練,要注重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維、發(fā)散思維、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等能力的培養(yǎng)。力求在模仿的過程中使自己的習作在內容上見解深刻,在形式上“脫胎換骨”,最終由模仿走向創(chuàng)新。
4.創(chuàng)新為本。任何事物只有不斷推陳出新才能擁有旺盛的生命力。作文教學“始于模仿”,只是引領學生步入作文圣殿的先導,而模仿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創(chuàng)新。清代學者袁枚在《隨園詩話》中曾說“后人未有不學古人而能為詩者也。然而善學者,得魚忘筌;不善學者刻舟求劍?!蓖ㄟ^語言、結構的模仿練習,提高了語言表達的能力和布局謀篇的能力,其創(chuàng)新思維的潛力也會得到挖掘。在進行新的創(chuàng)作時,就要鼓勵他們丟掉“拐杖”,展示自己的創(chuàng)作個性。
當代大畫家齊白石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薄皩W我者”自然免不了模仿,從模仿中悟出門道,掌握技法而后生。如一味模仿,始終只是在“嚼人家嚼過的饃”,就會完全喪失了自我,只能走“似我者”的死路了。無論怎樣模仿,我們都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在模仿的量變中產生質變,誕生一個個新的“這一個”。
近十年的實踐證明,我們采用“定點背臨,深度模仿,創(chuàng)意表達”方法,指導學生的作文訓練,使學生學有榜樣,讓老師教有依據,逐步引導學生將別人的寫作技巧內化為自己的寫作本領,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注釋:
①茅盾:《大題小解》,《茅盾文集》第 10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版。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