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梅
(珠海市斗門區(qū)第二中學,廣東 珠海 519100)
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中“動”起來
周新梅
(珠海市斗門區(qū)第二中學,廣東 珠海 519100)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采取多種有效措施,使學生動腦、動嘴、動手相結合,課堂真正“動”起來,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并在活動中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能力。
歷史;心動;嘴動;手動
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樹立開放的、綜合的課程觀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教學觀,要保證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動腦動手動口,并在活動中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能力。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現(xiàn)代教學過程是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教師向學生單純傳遞知識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師生共同參與,采用啟發(fā)誘導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中有事做,能做事,做好事,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錄像、投影、音樂、圖片、實物、歌曲、故事、謎語以及角色表演等,就是我們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方法,目的就是再現(xiàn)歷史情境,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心動起來,幫助其進入學習主人翁的角色,并貫穿課堂的始終。
例如,教學“三國鼎立”時,筆者課前剪輯了《三國演義》的主題曲,在課上播放,把學生一下帶到了那個時代,接著出示曹操畫像,問:歷史上的曹操真是一個陰險奸詐的小人嗎?由此學生的積極性馬上被調動起來,講課中間也穿插不少錄像、地圖、活動與探究等,讓學生上臺表演,從而使整節(jié)課“動”了起來。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總是與對記憶力的要求、對理解力的要求,對分析力的要求、對概括力的要求緊密聯(lián)系的。教師應給學生一雙隱形翅膀,讓他們在知識的殿堂展翅飛翔。
在講“秦始皇加強統(tǒng)治的措施”時,一個學生編了一則這樣的故事: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派一名使者到大梁(原魏國都城現(xiàn)河南開封)去傳達始皇的命令??伤R車,一出咸陽(秦國都城)驛道就變窄了,馬車便不能再繼續(xù)行駛,于是他改為步行,天快黑時他到了洛陽。他又餓又渴,到一家小店去投宿,結果老板不要他的銅錢,他以為是老板嫌少,又加了許多銅錢,那老板還是不要,并從自己柜臺下拿出幾把小刀(實為刀形幣),那使臣嚇了一跳,以為是碰上黑店了,嚇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天,他終于趕到了大梁,卻遇到了更大的麻煩:那長官不認識秦國的文字,竟說他假傳圣旨,差點要把他拿下。他好不容易逃出大梁,身上已沒有分文,肚子餓了時只能沿途偷幾個紅薯充饑。使臣很狼狽地回到咸陽,向秦始皇復命。假如你是秦始皇,你聽了使臣的稟報會采取哪些措施來加強自己的統(tǒng)治呢?
這個虛構的故事很有趣吧?當同學們一聽完故事后,就爭著指出其中的錯誤(刀形幣是齊國的,紅薯是明朝時引進的)。編歷史故事很容易出現(xiàn)細節(jié)錯誤,有些歷史劇里也常有這樣的毛病。如果我們常這樣去練習,不僅能幫助記憶,還能加強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呢。
新課程理念要求學生不僅要多動腦,而且還要多動嘴。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組織學生對某些問題展開討論,發(fā)表見解,做出評判,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例如,教學“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內容:“你對古代科舉制有什么看法?你所期盼的考試改革是怎樣的?結合現(xiàn)在的考試制度,提出對考試改革的意見和建議?!本瓦@個問題,學生在分組討論的基礎上暢所欲言。以下是學生發(fā)言的摘錄:
生1:中國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社會的選官制度,給廣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過科舉的階梯而入仕以登上歷史的政治舞臺,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機會和條件。因此說,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具開創(chuàng)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選拔制度。
生2:各門學科應該根據(jù)學科的特點確定考試形式。比如歷史課最好只考選擇和材料解析題。因為學歷史離不開原始材料,課本上有很多這方面的內容,我們也很感興趣,也能解析一些簡單的問題,提高我們的能力。
生3:現(xiàn)在的考試僅憑一張試卷或一次考試就決定成績好壞甚至決定終生,不能體現(xiàn)我們的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很不公平的。應該多給我們機會,不能一次定終身,比如高考,可以每年組織兩次的。
……
通過這樣的探討,學生發(fā)現(xiàn)了很多問題,使自己看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學生間的合作交流意識也進一步增強了。
游戲實際上是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極為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動手游戲促使學生思維敏銳,使學生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實效。
例如,在教學“隋朝的運河圖”時,筆者安排學生自己動手搞拼圖游戲,讓學生“先認圖,再拼圖”,在學生有了直觀印象后,再讓個別學生用鼠標點擊五條河流、聯(lián)系四個城市,共有四段組成,把它們放到各自的位置上(每一條河流、每個聯(lián)系點、每一段位置都是固定的)。課堂上學生十分活躍,動手游戲激發(fā)了他們主動參與的欲望與自信。
(1)擬訂題目。對話雖然是學習新知識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任何內容都可以納入對話范圍的。對話的話題應該源于歷史課本,而又超越課本,延伸課本;話題的選擇最好依據(jù)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尋找,特別是圍繞學生最關心的內容尋找話題;應盡可能發(fā)展學生的逆向思維和發(fā)散思維,激發(fā)學生探索和對話的熱情。一般來說,應預先把問題留給學生,使他們能有足夠的時間搜集資料,進行思考,以提高課堂對活的廣度、深度和效果。
(2)課前準備。課前準備充分是對話有深度和成功的重要保障。對話前的準備包括對話的組織形式安排和資料的準備。組織的形式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將語言表達能力、知識面等按強中差交叉分組,避免力量懸殊太大;應事先確定對話的內容,讓學生有目的進行對話,彼此傾聽對方。為避免學生視野受學科框框約束,照搬課本教條,而使對話枯燥無味,教師應指導他們搜集查閱課外資料,為他們提供與對話題目有關的各方面知識背景材料。
(3)課堂對話。課堂對話可由學生或者老師主持,但都應本著公平、平等、全員參與的原則。雖然不大可能每節(jié)課堂上每個同學都有機會參與對話,但盡量要有更大的“覆蓋面”,避免極少數(shù)同學“唱獨角戲”的情況。對話中多鼓勵那些口齒木訥、性格內向的學生開口講話,而不是只讓他們充當觀眾,要讓全班同學盡量糅合起來。
(4)共享對話成果。對話結束后,教師針對問題必須做總結。好的總結更能使學生強化記憶和理解,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與不足,更能激發(fā)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最終實現(xiàn)對話式教學的目的。通過對話,發(fā)現(xiàn)錯誤,使每個人從中受益。
只有讓學生動腦,動嘴,動手相結合,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良好氛圍,這樣的課堂才會真正“動”起來,學生才會最大程度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親身去感受、去體會、去領悟,從而獲取知識經(jīng)驗,從而促進學生發(fā)展,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真正做到“輕負優(yōu)質”,實現(xiàn)新課程教學的目標。
[1]秦玉紅.巧用語言激活歷史課堂[J].教書育人,2009(7).
[2]張榮才.歷史課堂上的四種互動[J].中學歷史教學,2007(8).
(責任編輯: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