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莉榮
(肇慶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東 肇慶 526061)
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對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2002年開始,教育部啟動了新一輪大學英語教學改革。2007年7月,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盵1]在倡導因材施教和個性化教學方面,進一步將大學英語教學要求分成三個層次,即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個層次的要求都強調了要強化對聽力理解、口語表達、閱讀理解、書面表達及翻譯五種能力的培養(yǎng)。
幾年來,盡管教育部一直在力主并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但改革的進程和力度在不同地區(qū)存在著很大差異。“有一部分大學英語教師對于國家推動的英語教改,總是持懷疑的態(tài)度”[2],有些學校和地區(qū)因為教學資源、學生水平等較差,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舉步維艱?!按髮W英語教改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四、六級考試改革”[2]。四、六級考試改革應時而動,2008年12月21日,四級網考在全國各地50余所高校試點,從而揭開了網考的序幕。今后,“隨著試點的不斷擴大,軟件系統(tǒng)的完善,經驗的逐漸積累,英語四、六級網考在全國正式實施的日子越來越近”[3]。
與紙考相比,四級網考除了將考試的媒介由紙筆變?yōu)殡娔X外,在題型的設計、題材的選擇、考查的重心等方面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在四級網考所有的題型中,變化最大的要數聽力部分,其比重由紙考中的35%提高到了70%,其中包括25%的視聽理解和45%的視聽綜合。聽力比重的加大符合《教學要求》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期待——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
四級網考的第二大考查內容是視聽綜合部分。視聽綜合是基于音頻和視頻中的內容完成單項選擇、聽寫、語法結構、跟讀及寫作。視聽材料改變了以往紙考中的單純音頻材料,增加了視頻素材,使語料更加接近真實,這是網考的一大亮點。視頻素材的使用不僅豐富了考試素材的來源,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考試的緊張氣氛,使考試形式更加活潑和新穎,考生將聽到的內容與看到的畫面結合起來,從而更有效地理解視聽內容。
大學英語四級開考20多年以來,很少有涉及新聞題材的聽力段落,通常采用的都是經過挑選的幾篇書面體裁的文章,由操本族語者用適當的語速,標準的發(fā)音朗讀出來的“虛假”材料;而在新的四級網考中Section A的“視聽理解”部分卻包含了兩篇新聞報道,它用正常的語速來報道新聞,其間還夾雜大量的專業(yè)術語,陌生的題材讓平時不關注生活和時事的學生很難一下子適應,語篇內容的過于專業(yè)讓考生心生畏懼。
Section B的視聽綜合部分以聽力引出其它題型,包括單項選擇、聽寫、語法結構、跟讀和寫作五個題型,它們都圍繞一段取材于英美電視節(jié)目的四五分鐘的視頻展開。五個題型的內容都是聽力的延伸,考查形式完整,“考試任務更加綜合”[4],將對考生聽說讀寫綜合應用能力的考查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五個題型的考查內容又各有側重,是對考生聽說讀寫各單項技能的全面檢測。除了聽力理解題,聽寫、語法結構、跟讀、寫作均為基于聽力的綜合測試任務,“這種將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相結合的測試方式從語言學的角度印證了語言輸入與輸出的關系,體現(xiàn)了語言輸入的第一性及語言輸出的第二性”[5]。
學習語言的根本目的是用來交流。大規(guī)模的口語測試是在以前傳統(tǒng)紙考中想做但很難做到的。四級網考最具特色之處在于將口語引入到考試中,即新增了跟讀題型。系統(tǒng)從前面的聽力材料中挑選出8個短句,重復讀兩遍后,要求考生對著計算機的麥克風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跟讀復述。這種題型不僅考查考生的記憶能力、理解能力和把握細節(jié)的能力,而且考查了考生的語音、語調、語速及流利度等口語能力。
大學英語四級網考的鋪開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與傳統(tǒng)的四級紙筆考試相比,四級網考的推行可以說是一次顛覆性的革命,它將傳統(tǒng)的英語測試與國際權威測試體系接軌,在考試題型和考核內容上作出了重大調整,對考生的聽、說、讀、寫等綜合應用能力、計算機操作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正如張堯學所說,大學英語四、六級的總體目標是建立“以試卷庫為基礎的計算機網絡系統(tǒng),盡可能在適當時間、適當地點為考生提供以聽力測試為主包含說讀寫譯測試在內、重點考查英語學習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計算機考試”[6]。
考試是檢測教學效果的手段,是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反過來,考試對教學也起到一定的反撥作用。貝利(Bailey)的研究表明,“測試會影響學習者對教學和學習的理解和態(tài)度,而這種理解和態(tài)度又會反過來影響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和成效”[7],這種測試對教與學的影響即為反撥作用?!坝⒄Z四級考試改革作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風向標,必然要求在日常教學和考試中采用與之配套的方法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譯綜合應用能力”[8]。
四級網考在形式和內容上的變化深刻地詮釋了語言學上的“輸入—輸出”理論,其對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考查符合社會的需求;同時反映了國內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最新進展。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Krashen)就提出了“輸入假說”。該理論認為,“語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為學習者提供大量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其他的人為干預都是徒勞的”[9]。沒有大量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就難以達到足夠量的語言知識積累,語言輸出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與克拉申的觀點不同,斯溫納(Swain)通過大量的實驗證明,“成功的二語習得不僅要有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入,還需要有足夠的可理解輸出”[10]。
克拉申的“輸入假說”和斯溫納的“輸出假說”從兩個不同的側面來討論語言習得的觀點,都有其合理成分?,F(xiàn)代外語教學理論則將二者結合,認為“語言學習過程是輸入(閱讀、視聽)→吸收(加工、記憶)→輸出(說、寫、譯)的過程”[11]。 輸入、吸收、輸出三者應有機結合、全面兼顧、平衡發(fā)展。輸入大腦中的信息經過理解、吸收、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知識,并在一個有意義的環(huán)境中輸出,便完成了語言習得的過程。
外語學習的目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即有目的地創(chuàng)造性地輸出語言的能力。在過去二十幾年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們雖然也在實踐著從克拉申到斯溫納的 “輸入—輸出”教學模式,細究起來卻可以發(fā)現(xiàn),大學英語教學過多地強調“讀—寫”這種“輸入—輸出”模式的培養(yǎng),而對“聽—說”這兩項同樣詮釋了“輸入—輸出”理論的技能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大學英語四級網考以“輸入—輸出”理論為支點,將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語言技能皆列入考查范圍之內,既有對體現(xiàn)語言輸入的接受能力的聽和讀的考查,又有對說和寫的產出能力的考查,這“正是對語言學理論的嚴格遵循和積極運用”[12]。“教學的發(fā)展推動考試的改革,而具有效度的考試有利于教學的改進”[13]。四級網考促使我們反思傳統(tǒng)教學的瑕疵,調整傳統(tǒng)教學模式,強調習得扎實的語言積累的同時,不失時機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既不能重輸入而輕輸出,也不應重輸出而輕輸入,說、寫能力的提高離不開聽力及閱讀環(huán)節(jié)的積累,語言基礎知識儲備的不足勢必會限制說寫能力的提升幅度。當然,學生徒有滿腹英語知識,如不積極地展現(xiàn)出來,那就只能成為“啞巴英語”。
四級網考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在當今的信息時代,網考對傳統(tǒng)教育的沖擊日益顯現(xiàn)。如果說以前的四級考試無論怎樣改革都沒有能夠真正調動廣大英語教師投身教學改革的積極性的話,那么此次四級網考的推行必將有效地推動教師們轉變教學理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利用新的教學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級網考中視聽比重的加大必然要求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練習,而僅憑課堂上有限的時間是完不成的。因此,面對新的四級網考,培養(yǎng)學生的課外自主學習能力是最好的辦法,也符合《教學要求》中“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的精神。教育部啟動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強調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開展多媒體網絡課程教學,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與現(xiàn)代化多媒體網絡教學活動相結合,把課內與課外相結合,使學生朝著個性化、自主式、可持續(xù)的學習方向發(fā)展。這種新的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就是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的主要奠基人皮亞杰 (Piaget)認為:“學習不僅僅是個體學習者的重復和復制,更重要的是學習者的建構和創(chuàng)造。學習者是在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構建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知識結構得到發(fā)展?!盵14]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對知識主動探索、積極發(fā)現(xiàn)并對所學知識意義主動建構?!敖嬛髁x學習理論要求下的學習環(huán)境是一個不受時空約束、開放的交互的學習環(huán)境”[15]。而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多媒體教學模式能“充分發(fā)揮計算機可單獨反復地進行語言訓練,尤其是聽說訓練的特點,結合教師課堂講授和輔導,使學生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特點、水平、時間,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借助計算機的幫助,較快提高英語綜合應用能力,達到最佳學習效果”[16]。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和新教學資源的運用,能給予學生最大限度的自主性,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以生為本的理念。
四級網考不僅考核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視聽感知能力,同時還涉及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在考試過程中,學生從頭至尾要面對計算機屏幕聽音頻、看視頻、讀文章、敲擊鍵盤完成寫作,并且每個題目都有其既定的答題時間,時間一到就自動切換到下一題,這對學生考試時的反應速度、鍵入速度和聽力功底都提出了很高要求。部分同學會因為不熟悉計算機操作,不習慣在線閱讀,或打字速度慢而表現(xiàn)出對網考“技術上”的不適應。嚴明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67%的受試者覺得自己不太適應在電腦前直接寫作,雖然此前經過這方面的訓練,但面對電腦有時自己的思路不是很順暢”[17]。學生的計算機操作熟練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答題速度和考試成績。
四級網考對學生的計算機硬件操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必須熟練掌握計算機硬件的操作方法,熟悉用計算機多媒體獲取信息的模式。每天花一些時間在線閱讀原版文章,一方面培養(yǎng)屏幕閱讀的習慣;另一方面可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經常使用計算機進行英文寫作和收發(fā)郵件,避免考試時面對屏幕和鍵盤找不到感覺,甚至思維短路。經常登錄四、六級網考的專用網站(www.cets.org),操練四級網考的各種模擬題型,熟悉網考的流程。
四級網考的推行是挑戰(zhàn),更是機遇,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大學英語教師要關注考試的反撥作用,深入研究四級網考所體現(xiàn)的教學理論,轉變教學理念,利用網絡教學資源,探索如何以測試為動因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計算機硬件操作能力,使學生盡快地適應改革后的四級網考,同時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順利實施。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2]張堯學.抓住機遇,再接再勵,全面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水平[J].外語界,2008(4):2-7.
[3]蔡基剛.大學英語四、六級網考:意義和反撥作用[J].外語電化教學,2009(5):3-8.
[4]金艷,吳江.大學英語四級網考效度初探——影響考生評價和考試成績的因素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10(3):3-10.
[5]童玉玉.英語四級機考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啟示[J].龍巖學院學報,2010(2):123-126.
[6]張堯學.關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的總體思路[J].外語界,2008(5):2-4.
[7]BAILE K M.Working for Washback: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Testing[J].Language Testing,1996(3):257-279.
[8]向莉萍.大學英語四級機考對英語視聽說課教學的啟示[J].海外英語,2010(7):46-47.
[9]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 Longman,1985:9.
[10]SWAIN 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In Cook,G.&Seidlhofer B.(eds).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125-144.
[11]尤其達.輸入與輸出并舉,提高英語應用能力[J].外語界,2001(6): 40-43.
[12]張艷.四六級機考形式下的語言“輸入—輸出”理論探析[J].西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0(1):142-144.
[13]金艷.改革中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J].中國外語,2004(1):27-29.
[14]PIAGET J.Piaget’s Theory[M].In P.H.Mussen(ed.)Camichael’s Manual of Psychology.New York: Wiley,1970:704.
[15]趙晶.行為主義下的足量輸入,建構主義下的高質輸出——交叉視角下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新探[J].濱州職業(yè)學院學報,2010(3):38-41.
[1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17]嚴明.大學英語四級機考與紙筆考中寫作對比分析[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1(3):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