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犁
石濤,明末清初畫家,生于1642年①從徐邦達、汪世清說。,卒于1707年②從傅抱石說。。明宗室,靖江王后裔,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其父朱亨嘉為九世靖江王,于南明隆武元年(1645) 自稱“監(jiān)國”,被隆武帝遣兵所擒。宮亂之際,石濤為仆臣負出逃走,時年4歲③從汪世清說。,后在全州湘山寺落發(fā)為僧,廣西全州五代稱清湘,故后有清湘老人之稱。法名初為超濟,后改元濟(原濟),號石濤,別號甚多。稍長居武昌,好讀古書,兼學書畫,“楚人往往稱之”[1]。曾久游皖、蘇等地,先后寓居宣城、南京、揚州。善畫山水、蘭竹、花果,兼工人物,筆意恣縱,自成一家。又善詩文、書法、篆刻,尤工分隸。每畫多所題識,詩、書皆淋漓灑落。與弘仁、髡殘、朱耷,并稱“清初四僧”。
石濤研究在傅抱石、俞劍華、鄭拙廬、汪世清等這一代學人的努力和影響下,蔚然成顯學?!抖湓啤返谖迨妒瘽芯俊罚?],綜述了60年來石濤研究的成果,如石濤的生卒問題,身世行跡和交游,藝術(shù)淵源和成就,石濤畫語錄研究和美學史意義。也指出了有待深入研究的幾個問題,如石濤前期經(jīng)歷,尤其是定居宣城之前的行蹤和師承關系,特別是在武昌的學畫經(jīng)歷、石濤晚年身份、石濤山水畫的進一步研究、石濤花卉畫創(chuàng)作、石濤的書法成就。綜述中也指出書法研究由于石濤在繪畫史的地位,而被研究者忽略,成為石濤研究的盲區(qū)。從60年石濤研究的成果來看,石濤的花卉創(chuàng)作成就、書法成就,一直成為身世行跡考佐證的用印,以及被忽略“兼善”的人物畫創(chuàng)作,更是石濤研究的盲區(qū)。通過在前人研究的旁枝末節(jié)中索引出石濤人物畫創(chuàng)作的痕跡,結(jié)合對留存人物畫作品的分析,充分看出作為山水畫大家的石濤對明末清初人物畫創(chuàng)作的貢獻。
從李馬粦的《大滌子傳》看,石濤在武昌接受繪畫啟蒙約10 歲左右,始于1651年前后。[1]1667年在皖南畫《十六阿羅應真圖卷》的時候,個人風格已經(jīng)形成,從這卷《十六阿羅應真圖卷》和同時期的山水畫來看,石濤受到同時代“新安畫派”前輩程嘉燧 (1565—1643年)和弘仁(1610—1663年) 和梅清(1623—1697年) 的影響,形成石濤式的渴筆風格。在現(xiàn)存的《十六阿羅應真圖卷》上梅清的題跋:“白描圣手,首善龍眠。生平所見多贗本,非真本也?!保?]169并有題詩“既具龍眠奇,復擅虎頭賞”贈石濤和李馬粦《大滌子傳》上稱這位宣城的畫壇前輩以“前有龍眠”印相贈,以及后來石濤題明人陳良璧《羅漢卷》①(明) 陳良璧《羅漢卷》,作于萬歷戊子(1588年),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影印本見《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3 冊、第214 頁。上題跋:“山水林木皆以篆隸法成之,須發(fā)肉色,余又豈肯落他龍眠窠臼中耶?”可以看出石濤這時期基本成熟的白描風格、用筆追求、審美定位。但從梅清的題跋上來看,明末清初最富有民間書畫收藏的皖南已經(jīng)看不到北宋龍眠真跡,從弘仁的詩上[3]164我們也知道,元人倪瓚的畫作已經(jīng)鳳毛麟角,何況北宋龍眠。這個偏寓皖南的游方僧人石濤,肯定沒條件像董其昌和四王那樣遍覽古代名跡。正如陳洪綬的好友周亮工在他的《讀畫錄》[4]11里記載,章侯在杭州府學看到龍眠的《七十二賢》石刻才得古法,那么比老蓮還遲的石濤更沒有機會看到李龍眠的真跡。石濤的人物畫學習,也僅僅通過晚明流行的諸如吳彬(約 活 動 于1583—1626年)、陳 洪 綬 (1599—1652年)、丁云鵬(約1584—1638年) 等人物畫圖式和那個時期流行的徽州木板插圖,借助自己天才的書法修養(yǎng)去追尋龍眠的足跡。[5]222石濤的人物畫創(chuàng)作如山水畫創(chuàng)作一樣,由于生活重心的遷移,現(xiàn)存最早應該是以宣城為活動中心的皖南階段。石濤作為黃蘗宗的禪師,專心修佛之余,結(jié)交當?shù)卮T儒,參加地方詩社。這時期的人物畫創(chuàng)作以佛教題材為主,存世有《十六阿羅應真圖卷》、《觀音像》等作品。
與《山水花卉冊》風格有延續(xù)的應該是《十六阿羅應真圖卷》(又名《十六羅漢圖卷》或《白描十六尊者》)②此卷今藏美國紐約大都博物館。高為46.36 厘米,長為599.44 厘米。卷后有李瑞清、徐衡、張爰題跋。。從款題:“丁未年,天童忞之孫,善果月之子石濤濟”看,為石濤26 歲時的作品,時石濤到宣城已第二年,這張作品上有梅清跋:“白描圣手,首善龍眠。生平所見多贗本,非真本也。石濤大士所制十六尊者,神采飛動,天趣縱橫,筆痕墨跡,變化殆盡。自云此卷閱歲始成。予嘗供之案前,展玩數(shù)十遍,終不能盡其萬一,真神物也。瞿山梅清敬識?!迸c李馬粦在《大滌子傳》中提到:“時又畫一橫卷,為十六尊者像。梅淵公稱可敵李伯時。鐫‘前有龍眠’之章贈之。此卷后為人竊去。忽忽不樂,口若喑者幾三載云?!边@個時期梅清有多首詩贊揚比他年紀輕的石濤,其中《贈石濤》[1]354的“既具龍眠奇,復擅虎頭賞”和“得真在涉目,入解乃遺像”句,更是把石濤的人物畫與東晉的顧愷之(虎頭) 和北宋的李公麟(龍眠) 比附。他47 歲客揚州時,題明陳良璧《羅漢卷》還提到自己畫《白描十六尊者》因由:“余昔自寫白描十六尊者一卷,始于丁未年應新安太守曹公之請,寓太平十寺之一寺,名羅漢寺。昔因供養(yǎng)唐僧貫休禪師十六尊者于內(nèi),故名羅漢寺。今寺在而羅漢莫知所向矣。余至此發(fā)端寫羅漢焉。初一稿成,為太守所有。次一卷至三載未得終,蓋心大愿深,故難。山水林木皆以篆隸法成之,須發(fā)肉色,余又豈肯落他龍眠窠臼中耶? 前人立一法,余即于此舍一法;前人于此未立一法,余即于此出一法。一取一舍,神形飛動,相隨二十余載?!蹦┦?“戊辰七月,清湘石濤濟跋?!睆奈淖钟涗浬衔覀冎朗瘽嬃藘删怼栋酌枋鹫摺罚F(xiàn)存是第一卷,就是“應新安太守曹公之請”的這一卷,第二卷是自藏卷,“次一卷至三載未得終”,在1687年北上至清江浦被竊,而心情受到打擊,沮喪之余,無心北上,故重返揚州。也說明《白描十六尊者》卷在石濤繪畫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性。作為山水畫家名世的石濤,人物畫作品在他26 歲已具恢弘氣象,并作出了自己獨特的思考,正如他中年題跋里自述:“山水林木皆以篆隸法成之,須發(fā)肉色,余又豈肯落他龍眠窠臼中耶?”從現(xiàn)存第一卷看,畫的雖是佛教人物,石濤把這十六尊者放在富有文人生活意趣的山林泉石中,人物形態(tài)刻畫和相互間的組合呼應關系,流露出畫家自己的情感意趣,與五代貫休《十六羅漢》以降的傳統(tǒng)圖式比較,雖然少了超凡入圣的氣質(zhì),卻多了靜謐雅致的文人情懷。畫出了與明代中后期吳彬、陳洪綬、丁云鵬人物畫大家不同的理解,未落晚明之窠臼。
石濤在康熙十二年癸丑 (1673) 畫過一張《采藥圖》①此圖出自《清湘老人書畫編年》影印大風堂舊藏《采藥圖》軸,左邊沿上部題:“癸丑,粵西濟山僧石濤客廣陵之凈慧寺。”亦見《石濤畫集》(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0年3月第一版,1983年7月第4 次印刷) 第六幅,標題為《采芝圖》?,F(xiàn)歸屬不詳。,時年32 歲,居宣城?!恫伤巿D》為立軸人物,畫幅上古松亭亭如蓋,遮天蔽日,虬枝和峭崖之間云煙繚繞,下方山路上一披袍持杖采芝人偶遇老者,施禮搭話。須發(fā)肉色仍是龍眠古意,衣紋松枝山石,皆信筆勾勒少皴擦。梅清在那個時期也有詩“石公煙云姿”、“頻歲事采芝,幽深信長往”,道出了石濤在敬亭山的生活場景。
現(xiàn)藏波士頓美術(shù)館的《鬼子母天圖》②《鬼子母天圖》卷,紙本水墨,縱27.2 厘米,橫353.3 厘米,現(xiàn)藏波士頓美術(shù)館是石濤傳統(tǒng)佛教題材的又一鴻篇巨制,作品約1683年創(chuàng)作于長干寺一枝閣,這幅作品描繪佛教濟世開示的實例,釋迦牟尼以神威示現(xiàn)佛法的無邊威力,令頑固的鬼子母痛改前非。作品上有1693年石濤從北京返回南方之后所書的題贈跋文。從簡短的題跋“草稿未成”句,可以知道現(xiàn)存《鬼子母天圖》是未盡之作,意味著石濤還有更完整的創(chuàng)作計劃完成這張《鬼子母天圖》。
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的《觀音圖》③《觀音圖》軸1674年,紙本水墨,縱193.6 厘米,橫81.3 厘米,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影印本見《清初四僧精品集》④《清初四僧精品集》系《藝苑掇英》編輯部、上海博物館合編1987年10月第一版。上,右下角有一行小字題款:“甲寅長至日,粵山石濤濟敬寫于昭亭雙塔寺?!睍r年33 歲,居宣城。這幅端坐的觀音像,描繪的是一張清秀豐腴的漢族面孔,沉靜而安詳。人物雙目微開,俯視下方,身體前傾,發(fā)髻面龐用較工細的筆跡描繪,小心細致,一片虔誠。石濤的這幅《觀音圖》,筆墨柔和,人物各形體結(jié)構(gòu)比例恰當,肩部、四肢輪廓線條流暢自然,特別是觀音的披肩長發(fā)纏耳,從法衣中飄至兩側(cè),呈現(xiàn)不規(guī)則狀,不同于一般佛教法相,反而多一些現(xiàn)世人物的活潑生動。用筆深受梅清啟發(fā),以動之以旋,潤之以轉(zhuǎn)的顫筆,勾勒山石衣紋,筆線提按強烈,衣紋似山石解索,以篆隸法成之,在人物畫中開始運用石濤獨特的筆墨特征,是反映石濤面貌成熟的人物畫作品。
從現(xiàn)存石濤研究資料看,南京一枝閣階段和北返前揚州階段,石濤仍然居無定所,或掛單一枝閣,或往返于皖南江淮間。南京前朝帝都,名士云集,已有成熟的繪畫面貌和詩名的石濤,參與其間,擴大視野,使其人物畫創(chuàng)作更趨成熟,這個階段的人物畫創(chuàng)作已經(jīng)走出佛教題材,更趨于文人雅好,畫有《鐘馗圖》、《淵明嗅菊》等。
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的《鐘馗圖》⑤《鐘馗圖》軸,紙本水墨,縱69.5 厘米,橫33.5 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此圖可查《石濤書畫全集》(天津美術(shù)出版社1996年) 下卷,第320 圖。,右上款:“時乙丑清湘大滌子制。”乙丑(1685) 康熙二十四年,石濤44 歲,居南京。大部分出版物又名《人物》或《人物圖》,實際是明清常見的世俗繪畫題材——鐘馗。畫面老桿橫斜,白描鐘馗腆肚屈膝倚桿坐在小鬼身上,臀下白描小鬼扁平夸張的被平民英雄鐘馗壓成坐墊,更顯畫趣。老桿橫斜,寒梅幾點,野篁數(shù)竿,又平添幾分荒寒野趣。白描人物用筆淋漓縱率中見工致縝密,沉著痛快,造型古雅,神態(tài)稚拙,為石濤中年人物畫代表作品。
現(xiàn)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shù)館《人物花卉冊》第五幅《淵明嗅菊》①《淵明嗅菊》出自《人物花卉冊》,紙本水墨,全8 開(附對題),各縱23.2 厘米,橫17.8 厘米,普林斯頓大學美術(shù)館藏。,左邊沿小楷款:“采菊東籬間,寒香愛盈把。人與境俱忘,此語語誰者??喙侠先藵?。”白文印兩方:“老濤”、“原濟”,其他為收藏印。從是冊其他開款署“乙亥”,為石濤1695年的作品,時居揚州,往返于江淮間。畫面柳樹下淵明左手聞菊,右手衣袖因為忘神而下垂。畫家信筆落墨,勾勒皴擦出文人悠然忘返于山水間的典型陶淵明。為石濤54 歲精品。
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的《清湘書畫稿》②《清湘書畫稿》卷,紙本設色,縱25.7 厘米,橫421.2 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圖可查《石濤書畫全集》(天津美術(shù)出版社1996年) 上卷,第71 圖。卷的人物部分《老樹空山一坐四十小劫》,款:“老樹空山一坐四十小劫,時丙子長夏六月,客松風堂,主人屬予弄墨為快,圖中之人可呼之為瞎尊者后身否也。呵呵!”丙子 (1696) 六月,石濤客歙縣芩山渡松風堂,主人程浚,字葛人,時年59,從款上我們知道這是石濤再游歙縣,“弄墨為快”之作,石濤年55。是卷構(gòu)圖特殊,近距離山峰輪廓背景中,古柏蒼翠,郁郁蔥蔥,柏干內(nèi)一羅漢枯坐,紅衣裹身,灰發(fā)及肩,雙目緊閉,冥思有年。羅漢造型得章侯意趣,如他在一張陳老蓮的作品上題跋:“不讀萬卷書,如何作畫;不行萬里路,又何以言詩。所以常人具常理、說常話、行常事,非常之人則有非常之見也。今章侯寫人物,多有奇形異貌者,古人云:‘哭殺佳人,笑殺鬼’,無波水正使意外有味耳,得道子、龍眠衣缽者,章侯也。”③有石濤題跋陳洪綬作品,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文字轉(zhuǎn)錄上海博物館刊行未公開出版畫冊上。鄭為,1990年,第118頁所引。
在博爾都等王公大臣的幫助下,石濤中年的北上,雖沒有謀得出發(fā)前設想的名聲,但讓他借機遍覽了歷代名畫,與宮廷畫家看法趨異的情況下,又另覓知音,[6]別開生面,肯定了自己以前的追求。南返后,晚年定居揚州大滌堂,更是職業(yè)畫家階段,為了謀生和交游,大量的繪畫訂單,落實了自己的藝術(shù)想法和嫻熟的技法。這時期有表現(xiàn)自己文人情懷的《西園雅集》,宣泄自己思想感情的《漁翁》和《大滌子自寫睡牛圖》,也有大量介于友情和商業(yè)目的間的訂單《臨仇英仿周昉百美圖》等臨仿之作和與肖像畫家合作寫真作品。
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山水人物花卉冊》第八幅《漁翁》[7]159,是圖行草款:“水云交際,漁翁活計,以手穿魚,雨風色麗,湖頭風雨忽至,觀漁之樂,歸來寫此。清湘老人濟。”款后白文印一方:“前有龍眠濟”。這開冊頁水墨暈章,酣暢淋漓,除臉部五官和手為勾勒外,皆水墨自然勻染而成,并非常見的手法。這套冊頁另一幅《蘭竹》的款署“清湘大滌子醉后既得此紙,入手必須得罪此君為快。時乙卯二月大滌堂下”??钍鹎霸娋溥€有“澄心堂紙醉傳神”句,知道是冊為石濤偶獲好紙,心手雙暢的得意之作。乙卯(1699),康熙三十八年,石濤時年58,已在揚州筑大滌堂,過上晚年職業(yè)畫家的生活。
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的《西園雅集》[8]49卷,雖小楷長跋洋洋灑灑,但無紀年,從風格看為石濤晚年定居揚州后的作品?!段鲌@雅集》也是明清文人喜歡的題材,敘述北宋文壇盛會,傳有參加盛會的李公麟寫《西園雅集》,圖已不存,僅存同為雅集參與者米芾的《西園雅集圖記》,成為歷代畫家不斷描繪的文本。右側(cè)長跋米芾《西園雅集圖記》全文:“李伯時效唐小李將軍,為著色,泉石、云物、草木、花竹。皆妙絕動人,而人物秀發(fā)各肖其形,自有林下風味,無一點塵埃氣,不為凡筆也。其烏帽黃道服投筆而書者為東坡先生(中間大段介紹參與雅集人物的文字略) ……后人覽者,不獨圖畫客觀者,亦足仿佛其人耳?!睙o紀年無落款,僅鈐印若干,卷首鈐:“恨古人不見大滌子極”白文印,自信如此,足見此卷在石濤山水人物畫作品中的地位。
此卷為少有的滿構(gòu)圖,布局通體嚴密,皆得密不通風疏可走馬訣,繁而不亂,密而不塞,自然庭院生機盎然,山石人物充塞有序,行軍布陣,氣象恢宏。下筆松秀,取墨清新,在淡雅中見蒼潤,濃重處不見板澀,再利用淺絳設色,使淺徑和人物化實為虛,成為畫面的節(jié)奏和畫眼,筆墨技法富有變化,畫面濃郁而空靈,假如早期的《十六阿羅應真圖卷》仍得伯時古法,這卷才是不落龍眠窠臼,通篇勾勒、皴擦、點染蘊藉,人物景致略帶疏野,山水人物相互襯托,滿紙清湘手段。
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的《對牛彈琴圖》①《對牛彈琴圖》紙本墨筆,縱132.5 厘米,橫53.4 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畫下方有一中年男子對牛彈琴,上方石濤手錄“曹子清鹽使(曹寅) ”、“楊耑木太史”、“顧維禎幻鐵”三人的詩,左下有石濤自己的和詩。其中和曹子清詩有“牛也不屑學人語,默然無聞大滌子”[1]43句,和楊耑木詩有“牛叫知音切莫彈,此彈一出琴先爛”[1]43句。楊耑木更是直接贊揚石濤畫藝:“何年畫手顧虎頭,誤墨染成烏牸牛。”[1]44諸多石濤研究的傳記提到這幅作品是脫去袈裟著道袍時期的畫作,更對作者的心境和身世借題詩和畫面的主題展開更多的聯(lián)想。何故作者自錄他人題詩再和詩,在石濤傳世作品中鮮見。
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的《大滌子自寫睡牛圖》[8]48,畫幅右上隸書:“大滌子自寫睡牛圖”八字,下鈐朱文長方印:“贊之十世孫阿長”,其后小楷長跋:“牛睡我不睡,我睡牛不睡。今日請吾身,如何睡牛背。牛不知我睡,我不知牛累。彼此卻無心,不睡不夢寐。村老荷蕢之家,以甓甕酌我。愧我以少見山林樹木之人,不屑與交,命牛睡我以歸。余不知恥,故作睡牛圖,以見大滌子身前之面目,沒世之蹤跡也。耕心草堂自昵?!焙筲j四方印:“大滌子極”白文、“半個漢”白文、“零丁老人”朱文、“瞎尊者”朱文。無紀年,但除“瞎尊者”外,都是揚州大滌草堂建成后才使用,落款稱大滌子,當為康熙三十六,丁丑(1697) 或時年以后的作品。[1]11丁丑時石濤56歲。圖中大滌子已經(jīng)皇冠道服,蓄發(fā)留須,由仆人攙扶跨騎牛背,醉眼懵懂,似睡非睡,人物形象刻畫生動,用筆高古,造型簡約協(xié)調(diào),得龍眠意。酣暢地表現(xiàn)了畫家的主觀情緒,而且詩畫書法相得益彰,確為石濤人物畫創(chuàng)作的精品力作,更被研究者譽為“清初人物畫少見的精品”[9]105。
從現(xiàn)存石濤的人物畫作品看,宣城時期為師法古人階段,并贏得“前有龍眠”的贊譽。而這里羅列的幾張仿古之作,除《人馬圖》為石濤宣城時期作品外,其他皆為晚年大滌草堂商業(yè)訂單,出于朋友情義還是商業(yè)目的不一,從畫風上可以看出并不是石濤創(chuàng)作的主線,但也告訴我們石濤全才及天才的超常能力及借鑒前人的技術(shù)鋪墊。
現(xiàn)藏無錫博物館的《人馬圖》[7]401,從題跋上看,創(chuàng)作動機是讀了杜甫的《天育驃騎歌》,作于丁巳 (1677) 新秋品,時年36 歲,居宣城。款后有“師松雪筆意為之,任是清湘一家法”。人物著唐人衣冠,中年形象,面色嚴峻肅穆,體態(tài)豐腴,馬有松雪意,全圖拘謹,不像其他石濤作品那般瀟灑,仿佛摹襲前人鞍馬人物加自家景致的仿古作品。
現(xiàn)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shù)館的《仿沈周銅雀硯圖》②《仿沈周銅雀硯圖》軸,紙本淺絳,縱119.5 厘米,橫42 厘米,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shù)館藏。,明確有沈周落款和“清湘大滌子重記”款,無年款,風格與現(xiàn)存沈周作品不類,有明人意,可反映揚州地區(qū)有仿古的風氣。據(jù)文獻記載也為白燕堂博爾都訂單。
與他人合作的肖像畫,雖然都是補景,但也可以看出石濤對整張作品的駕馭和審美訴求,以及石濤與當時肖像畫家的交游。
《清湘老人書畫編年》影印《自寫種松小照》③《自寫種松小照》卷,紙本設色,縱40.2 厘米,橫170.4 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羅志希夫人捐贈) 。卷,為羅家倫舊藏,今歸臺北故宮博物院。圖中段,自寫像的右上方題五律一首:“雙幢懸冷澗,黃蘗古跡蹤?;鸾偾чg廈,煙荒四壁峰。夜來曾入定,歲久或聞鐘。且自偕兄隱,棲棲學種松。”款署:“時甲寅冬月,清湘石濤濟自題于昭亭之雙幢下?!碑嬅嬗卸嗳祟}跋,同時代友人有戴本孝、蘇辟、王概、汪士茂、語山祖琳、湯燕生等。后有羅家倫于1962年2月10 日寫的長跋:“是卷之畫像部分,曾有翁覃溪方綱屬羅兩峰聘臨摹一段,上蓋羅聘小章,裝于其所藏石濤所書道德經(jīng)冊頁之前,久歸張岳軍先生藏篋?!痹侔?“又曾見張善孖先生藏石濤山水畫冊,前亦冠以此像。上書石濤種松圖,甲寅冬自寫。戊午冬,朱野云為墨卿臨。末有伊墨卿楷書一行,曰:野云贈予此冊,因借翁學士所藏自寫小像,屬模冊端。嘉慶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默庵伊秉綬記?!庇职?“二者相較,羅本實勝于朱,惟兩者均略去石濤原本前后景物之部署,尤以略去一幼僧與一巨猿抬秧一束,來供石師手植之情景,為畫中極富奇想者,最為可惜。是豈可任其冊頁篇幅有以限之耶? 又兩峰本上石濤倚一大松,且傍修竹一竿。野云本則并此而無之。從此可見其輾轉(zhuǎn)臨摹,有失傳真之跡象?!睆牧_家倫的長跋我們知道,石濤自寫種松小像有羅兩峰和朱野云兩個摹本,由于臨者所需,都與原本有別。款署甲寅(1674),康熙十三年,石濤33 歲,與上海博物館藏的《水墨觀音像》作于同年,我們雖在石濤另一張作品款署上看到:“昔甲寅 (1674)避兵柏規(guī)山之仙人臺”,步入中年的石濤居宣城,參與廣教寺的修復工作,生活基本穩(wěn)定。南方的社會精英們,盡管對前朝懷有鄉(xiāng)愁般的思戀,但已與南方的亂軍采取不合作的態(tài)度,較務實地面對現(xiàn)實,期待社會的穩(wěn)定?!蹲詫懛N松小照卷》正是創(chuàng)作于這年冬天,作品畫面安詳,從畫面安坐的人物精細的描繪和畫面配景戲劇性的布置,以及五官明暗烘染適度,被研究者看來面部的描繪應出于職業(yè)肖像畫家之手,亦不乏為研究石濤人物畫創(chuàng)作的重要作品。[10]
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吳與橋像》①《吳與橋像》卷,紙本設色,縱33 厘米,橫54.2 厘米,故宮博物院藏。又名《垂綸圖補景》卷,著錄《中國古代書畫目錄》第二冊,編號”1-4764“。是石濤與當時揚州一帶(鎮(zhèn)江) 肖像畫家蔣恒合作的作品,蔣恒1698年為像主吳與橋畫完肖像后,款署:“云陽蔣恒寫”。石濤補景并題古風一首,款署:“南高年世兄道引笑正。清湘大滌子濟?!本词鹉昕?,從方熊的序可以知道,此卷作于戊寅(1698) 康熙三十七年。石濤把蔣恒畫的年輕人安置在休閑的自然環(huán)境中,賦予文人隱士的角色,以凸顯邀請畫像的吳與橋個人期待的道德追求。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shù)博物館藏《洪正治畫像石濤補景長卷》②《洪正治畫像石濤補景長卷》,紙本設色,縱36 厘米,橫175.8 厘米,圖見《石濤:清代中國的繪畫與現(xiàn)代性》[美]喬迅著,邱士華、劉宇珍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0年4月第一版,第61 頁注藏華盛頓特區(qū)賽克勒美術(shù)館?!逗M庵袊嬀x6 清代》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第66頁注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shù)館藏。《石濤詩錄》,汪世清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第265 頁年譜部分亦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shù)博物館藏。汪世清并注該圖全卷影印本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九卷上冊(1978年),分十一段印出,可觀題跋全貌。,影印本見《清湘老人書畫編年》,標題為《洪陔華畫像》,題注“大風堂舊藏”。畫幅右側(cè)有石濤題識:“蔣自清奇美少年,手持彤管揮云煙。有時為客開生面,豐神毛骨俱凜然。陔華洪子最瀟灑,腰橫古劍矚長天。目窮萬里將安極,望古憑今心自得。我偶披圖一見之,為君補此巖巖石。徘徊四顧豈徒然,相對何人不相識。丙戌冬日,清湘遺人大滌子極?!北?1706),康熙四十五年,石濤居揚州。從是圖款識“蔣自清奇美少年,手持彤管揮云煙”句,知道《洪正治像》的作者是一位蔣姓的年輕寫真畫家,而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吳與橋像》為“云陽蔣恒寫”,這個為洪陔華寫真的“蔣子”或是蔣恒,亦未可知。《海外中國名畫精選6 清代》中把這位合作者推測為《傳神會要》的作者蔣驥,甚為牽強。像主洪陔華為石濤晚年的學生,居揚州的歙人,關系密切,作為前輩畫家的石濤與年輕的肖像畫家合作,肯定占主導地位。明清肖像畫,一部分是民間祭祖,另一部分是有身份的家族留影傳至后人,還有就是文人雅玩,表達現(xiàn)實不可能達到的內(nèi)心訴求;清初遺民往往在畫像中穿明朝服飾,以表達對前朝的懷念;或把自己放置在遠離客居之地故鄉(xiāng)的山水,以表達對故園鄉(xiāng)親的思戀。石濤補景的《洪正治像》大抵是這樣的作品。
故宮博物院的楊新在《論晚明繪畫》[11]416中提到:“明末畫壇流派紛爭,主要是山水畫兼及花鳥,至于人物畫,多數(shù)文人不能為,董其昌為自己不能畫人物畫引以為恨,未知是否飾詞。文人畫家不能畫人物,自有其先天不足,蓋人物難工,非夙有訓練者,不能曲盡其形態(tài),而文人畫家鄙薄畫工,也無意于人物畫創(chuàng)作,故有明一代文人畫家中,善畫人物者寥寥。至晚明時代,出現(xiàn)了幾位人物畫大畫家,為明代繪畫補上了光輝的一頁。”[11]439楊新先生講的幾位人物畫大家就是參與徽州木板繪畫的丁云鵬,以繪羅漢名世的吳彬,最富文人畫精神的人物畫家陳洪綬,以及崔子忠。而這四位被高居翰譽為“晚明人物畫復興”[12]的圣手,在以文人畫為主線的美術(shù)史表達中,僅僅陳洪綬的特殊成就與明清傳統(tǒng)文人的獵奇好古之風,使他裸露在后代研究者不可遮蔽的視閾。
在照相機傳入中國之前,承載寫真功用的肖像畫,在文人畫審美成為主流的元明清,已經(jīng)失去晉顧愷之《洛神賦》的抒情和南唐顧閎中寫實繪畫的鴻篇巨制,僅存毛延壽為王昭君寫真的實用地位。對“吳帶當風,曹衣出水”人物畫品評的謝赫“六法”,已轉(zhuǎn)嫁成為山水畫的品讀要求。從元代顏輝、王繹到明代曾鯨的“波臣畫派”,傳移摹寫儼然如生,雖深入江南富庶人家的門戶,也常展玩文人案頭,但被重視的仍是寫照的功用和工匠般的技巧,肖像畫家大多出身庶門,并非皆如文人畫家般能詩善畫,這也是被邊緣化的另一個原因。在曾鯨去世40年后,黃宗羲《題張子游卷》感慨:“耆舊凋零,海內(nèi)之藝苑方伎,一切不如昔日,不特傳影為然也。波臣弟子今亦寥寥,如子游者,寧不可貴重哉?!保?3]黃宗羲的感慨或許是一面之詞,肖像畫家的人才在人們留影傳真的要求下人才輩出,甚至遠播東瀛,日本黃蘗宗繪畫就是波臣支流,也讓肖像畫家的作品中上有王公貴胄歷代先賢,下到市井百姓,但肖像畫重技的現(xiàn)實總在文人案頭展玩紀念之外,以不能畫人物畫為飾,不擇一詞。石濤的努力是由于他全面的文化素養(yǎng)和超凡的天資學力,又讓人物畫回到了文人畫要求的宣情表意釋懷的審美范疇。
晚明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個特殊的時期,思想會出現(xiàn)李贄、傅山等有別于道統(tǒng)的人物,繪畫會出現(xiàn)“青藤白陽”,書法如王鐸、傅山等晚明書風,以及人物畫的吳彬、陳洪綬,特別像徐文長這樣的狂飆分子,仍然會被文人士大夫接受,都是晚明文人“獵奇尚古”之風[14]營建的審美品味,鼓勵著董其昌、四王之外“新安畫派”和石濤的藝術(shù)探索,使石濤的人物畫創(chuàng)作成為晚明人物畫復興之后到“揚州畫派”金農(nóng)、羅聘、汪士慎、黃慎、閔貞的人物畫創(chuàng)作之間一位承上啟下的人物。正如潘天壽先生所說,石濤“承徐渭寫意之長,運以天姿學力,獨辟蹊徑”[15],并開揚州一派之先河。[15]
[1]汪世清.石濤詩錄[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2]上海書畫出版社.石濤研究[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
[3]薛翔.新安畫派[M].長春:吉林美術(shù)出版社,2003.
[4]于安瀾.畫史叢書[M].上海:上海美術(shù)出版社,1963.
[5]方聞.心印——中國書畫風格與結(jié)構(gòu)分析研究[M].李維琨,譯.西安:陜西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4.
[6]崔錦.石濤北行及其津門交游考[J].美術(shù)史論,1985(1) :33—38.
[7]石濤書畫全集[M].天津:天津美術(shù)出版社,1996.
[8]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藏四高僧畫集[M].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香港大業(yè)公司,1990.
[9]孫世昌.石濤藝術(shù)世界[M].沈陽:遼寧美術(shù)出版社,2002.
[10]喬迅.石濤:清代中國的繪畫與現(xiàn)代性[M].邱士華,劉宇珍,譯.北京: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0.
[11]中國美術(shù)五千年[M].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文物出版社,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1991.
[12]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繪畫(1570—1644) [M].王嘉驥,譯.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
[13]黃宗羲.南雷集,吾悔集,卷二題張子游卷[M].四部叢刊初編本.
[14]白謙慎.傅山的世界[M].北京: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6.
[15]潘天壽.中國繪畫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