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鋒
(淄博師范高等??茖W(xué)校 社會科學(xué)研究中心,山東 淄博 255130)
在唐代詩人中,杜甫被譽(yù)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圖經(jīng)”。鄭振鐸說:“他是一位真實的偉大的詩人。”[1](P283)他依靠他的良知與勇氣為我們留下了唐代最真實的一面,從《哀江頭》《悲陳陶》,到“三吏” “三別”,一千四百余首詩歌組成了一段驚心動魄的、讓人刻骨銘心的唐代歷史。正如明代謝榛所言:“子美不遭天寶之亂,何以發(fā)忠憤之氣,成百代之宗?”[2](P131)
在人們的印象中,杜甫給總是憂愁的、沉重的,充滿了沉郁。且不說他的“三吏”“三別”,就是他的“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冬至》)“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登岳陽樓》)“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羌村》)“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月夜》)“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登高》)也足以讓人感受到他的痛苦,他的沉重。這樣的感受,也許與他特殊的經(jīng)歷和個性息息相關(guān)。所以清代的沈德潛曾在《說詩晬語》中說:“性情面目,人人各異。讀李白詩,如見其脫屣千乘;讀少陵詩,如見其憂國傷時。”
當(dāng)然,杜甫也有高興的時候。黃生曰:“杜詩強(qiáng)半言愁,其言喜者,唯《寄弟》數(shù)首及此作(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而已。”(《杜詩詳注》引)[3](P408)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春,杜甫在四川梓州(今四川三臺縣)。當(dāng)聽到唐軍收復(fù)河南、河北的消息時,不禁驚喜欲狂,放聲高歌。于是一首熱情洋溢的七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便脫口而出: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據(jù)《舊唐書》卷十一《代宗本紀(jì)》載:“(寶應(yīng)元年)冬十月辛酉,詔天下兵馬元帥雍王統(tǒng)河?xùn)|、朔方及諸道行營、回紇等兵十余萬討史朝義,合軍于陜州,加朔方行營節(jié)度使大寧郡王仆固懷恩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液?,雍王奏收東京、河陽、汴、鄭、滑、相、魏等州(即河南)。……丁酉,偽恒州節(jié)度使張忠志以趙、定、深、恒、易五州歸順。以忠志檢校禮部尚書、恒州刺史,充成德軍節(jié)度使,賜姓名曰李寶臣。于是河北州郡悉平,賊范陽尹李懷仙斬史朝義首來獻(xiàn),請降?!?清)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推崇此詩為老杜的“生平第一首快詩也?!盵4](P408);王嗣奭《杜臆》卷五說這首詩“無一字不喜,無一字不躍?!绷簡⒊?922年寫的《情圣杜甫》更是這樣寫道:“悲哀愁悶的情感易寫,歡喜的情感難寫。古今作家中,能將喜情寫得逼真的,除卻杜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外,怕沒有第二首?!欠N手舞足蹈情形,從心坎上奔迸而出……”[5]這“喜”是杜甫內(nèi)心情感的真實表露,杜甫是因“國家”的命運而“喜”而“狂”。正如金圣嘆批此詩所說:“一傳聞如此,可見先生此心,無日不在朝廷?!薄跋壬诮⊥?,刻刻思?xì)w洛陽,為避禍亂未息,朝中絕無動靜,反放下念頭過日子,謂不知何年、何月、何日、何時,得聽好消息。今一傳到耳,不覺大喜遍身?!薄芭R老得見太平,即一日亦是快樂”[6](P197)
另外一首喜詩則是杜甫寫于成都時,其詩名為《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jié),當(dāng)看乃發(fā)生。
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xì)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浦起龍曰:“喜意都從罅縫里逆透。”(《讀杜心解》)[7](P396),蕭滌非也說:“全詩不露‘喜’字,但卻充滿‘喜’意。黃生云:‘三四是詩人胸襟,七八是詩人興趣?!?《杜甫研究》)[8](P396)而這“胸襟”、這“興趣”來源于對人民生活的高度“關(guān)注”。他看到“隨風(fēng)潛入”的春雨來得及時,便想到春雨給大地帶來了蓬勃生機(jī),給人民帶來了豐收的希望,而且對于百姓來說,這春雨是天大的好事,所以他“喜”。正如金性堯所言:“歷來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寫民間疾苦的詩文,除了其中裝腔作勢、自表‘仁愛’外,某些較好的作品,讀起來總覺得和人民的痛癢隔了一層,多少有些旁觀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離就少些。”[9](P19)“所謂己饑己溺,也促使他逐漸確立了對人民的態(tài)度?!盵10](P19)
別林斯基說過:“沒有一個詩人能夠由于自身和依賴自身而偉大,他既不能依賴自己的痛苦,也不能依賴自己的幸福;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他從而成為社會、時代以及人類的代表和喉舌。”[11](P26)杜甫寫的這兩首“喜詩”,分明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身上濃濃的愛國之情??梢?,杜甫內(nèi)心之“喜”,并非僅僅緣于“自身”,而是緣于“國家”,緣于“人民”,他是因“國家”喜而“喜”,因“人民”喜而喜。這就折射出了他始終把國家和人民放置于情感最前沿的博大胸懷,也反映了他的普世情懷。這樣的詩是詩人生活和內(nèi)心的自述,也是時代和社會的寫真。這同樣讓人聯(lián)想到了他的《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這首同樣寫于成都的詩,這樣寫道:“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于是因為自己親歷的苦痛,頓然發(fā)出了一個豪念:“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是何等的情懷,這又是怎樣的大悲憫、大慈悲。鄭振鐸曾就此感慨道:“釋迦、仲尼、耶穌還不是從這等偉大的精神出發(fā)的嗎?”[12](P281)因此杜甫完全配得上“詩圣”這一崇高的稱號!
中國文人有一種天然的“賢相”情結(jié)。我們往往把崇拜、仰慕的眼光投向他們,同時也把自己的“理想”與“抱負(fù)”寄托其中。當(dāng)然,杜甫也不列外。在杜甫的詩歌中最崇敬的三國人物當(dāng)屬諸葛亮。他也渴望能像諸葛亮一樣建功立業(yè)、報效祖國。正如方回所言:“子美流落于劍南,拳拳于武侯不忘,其《詠懷古跡》于武侯云:‘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及此詩(指《蜀相》),皆善頌孔明者?!?《瀛奎律髓》)[13](P388)
杜甫詩集中詠諸葛孔明的詩歌大多寫于夔州與成都。如《蜀相》《武侯廟》《八陣圖》《古柏行》《登樓》等。莫礪鋒分析說這些詩呈現(xiàn)出兩個特點:“一是把對諸葛亮的評價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是常常把劉備與諸葛亮作為‘一體君臣’予以詠嘆?!盵14](P186)
諸葛亮世稱臥龍先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相。三國時,為報先主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白帝托孤之重,事必躬親,最后為蜀漢鞠躬盡瘁,“星落五丈原”。
杜甫生活于大唐由盛轉(zhuǎn)衰之際,國中政治黑暗,人民慘遭涂炭。杜甫想起孔明,抒寫孔明,正體現(xiàn)了忠于朝廷、愿為國家出力,死而后已的遠(yuǎn)大志向?!跋壬嚯y之時,身適在蜀,徘徊吊古,欲固禍亂削平,無日不以諸葛忠武為念。其見之吟詠者,殆不一而足,蓋先生之自待者忠武也?!盵15](P120)在杜甫看來,“三分割據(jù),英才輩出,持籌挾策,比肩皆是,如孔明者,萬古一人?!盵16](p163)杜甫愛孔明曠世之才,愛孔明忠心耿耿,所以杜甫上元元年(760)剛到成都時就游覽諸葛武侯祠就寫出了“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jì)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jù)紆籌策,五谷云霄一羽毛”(《詠懷古跡五首》其五)等悲戚、浩然之詩句。同時,杜甫的性格也和孔明一樣,是個喜歡憂愁、喜歡心情沉重、喜歡擔(dān)當(dāng)大任的人,故無論身處名川麗景還是煙波孤舟,杜甫的詩歌總也忘不了憂國。但命運卻總喜歡與杜甫作對,總不能為其提供一個施展才能的機(jī)會,所以他在嘆孔明的“志決身殲軍務(wù)勞”(《詠懷古跡五首》其五)的同時,也哀嘆自己連“軍務(wù)勞”的機(jī)會都沒有。正如王嗣奭《杜臆》中在解讀杜甫的《古柏行》所說:“成都、夔州各有孔明廟,祠前各有古柏,此因夔祠之柏而并及成都。然非詠柏也,公生平極贊孔明,蓋有竊比之思?!盵17](P447-448)于是借助詩歌中的最后一句“古來大才難為用”來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悲哀。
杜甫是不幸的,因為他沒有像孔明那樣遇到一個好主子。但杜甫的報國之心卻如諸葛亮一樣是至死不渝。正如宋代文學(xué)家蘇軾在《王定國詩集敘》所言“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老年的杜甫依然在“秋風(fēng)病欲疏”之時,唱著“落日心猶壯”(《江漢》)的豪語,至死也未曾忘卻多災(zāi)多難的國家和人民:“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風(fēng)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老杜一生亦英雄之人也。
無論是杜甫的“喜詩”還是他的“賢相”情結(jié),都與其儒家情懷息息相關(guān)、緊密相連。杜甫天寶九年(750)在長安獻(xiàn)《雕賦》,在《進(jìn)雕賦表》中曾這樣表白:“臣之近代陵夷,公侯之貴磨滅,鼎鳴之勛,不復(fù)照耀于明時。自先君恕、預(yù)以降,奉儒守官,未墜素業(yè)矣?!痹诠糯胺钊濉迸c“守官”相互依存。在儒家看來,要想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只有通過做官為政。
就杜甫而言,儒家對其影響是積極的、多方面的。
一是儒家的“仁愛”思想和國家觀念?!叭省弊鳛槿寮宜枷氲暮诵?,其準(zhǔn)確內(nèi)涵便是“愛人”??鬃釉唬骸胺蛉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孟子也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杜甫的“仁愛”思想就是建立在這樣一種推己及人的精神之上,而他一生都在踐行這種精神:他愛他的妻子、兒女與弟妹(如《月夜》《遣興》《遣愁》《元日示宗武》等),他也愛他的朋友,他與李白、高適、岑參、王維、薛據(jù)、鄭虔等情如手足。更難能可貴之處就是把這種愛轉(zhuǎn)化為對天下蒼生乃至天地間一切生命的“愛”。[18](P283-288)同時儒家也重視尊王,時時維護(hù)國家的尊嚴(yán)。當(dāng)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杜甫堅決站到了唐王朝一邊,稱叛軍始終用極富貶義的:“胡”“胡虜”“逆胡”等,而把安祿山稱之為“胡雛”[19](P17-18)。這樣看來我們就不難理解杜甫在《春夜喜雨》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所表現(xiàn)出的喜意與喜態(tài)了。
二是儒家所倡導(dǎo)的強(qiáng)烈的政治參與感。這從他所寫的詠贊諸葛亮的詩中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岸鸥絼?、諸葛亮的明良相際,贊頌諸葛亮盡忠王事,其實都是對國家命運的一種希冀。”[20](P188)“向來憂國淚,寂寞灑衣巾”(杜甫《謁先主廟》)就是杜甫這種心態(tài)的最好詮釋。正如南宋大詩人陸游所說:
“少陵,天下士也。早遇明皇、肅宗、官爵雖不尊顯,而見知深,蓋嘗慨然以稷契自許。及落魄巴蜀,感漢昭烈、諸葛丞相之事,屢見于詩,頓挫悲壯,反復(fù)動人,其規(guī)模志意豈小哉!”(《渭南文集卷十七·東屯高齋記》)
杜甫就是這樣懷揣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宏大理想,在安史之亂這個多災(zāi)多難的劇變時代,加入到了勞動人民的行列,成為了勞動人民的一員,使其身上的儒家思想更多地帶上了“拯物濟(jì)世”的情懷。不管“窮”也好,“達(dá)”也罷,都依然地保持著對國家與人民的高度責(zé)任感和使命感。所以,一個詩人只有將自己的情感真正徹底地融入到國家、民族、人民的大情感中,才會變得偉大、崇高!正如莫礪鋒所言:“杜詩之所以感人肺腑,就在于它蘊(yùn)涵的感情特別深厚,這不能不歸功于儒家精神的熏陶?!盵21](P16)
參考文獻(xiàn):
[1][12]鄭振鐸.中國文學(xué)史[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0.
[2](明)謝榛.詩家直說箋注[M].李慶立,孫慎之(箋注).濟(jì)南:齊魯書社,198.
[3][4][7][8][13][17]韓兆琦(編著).唐詩選注匯評[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8.
[5] 梁啟超.情圣杜甫[N].晨報副鐫,1922-05-28/29.
[6][15][16](清)金圣嘆.唱經(jīng)堂第四才子書杜詩解[M].周錫山(編校).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09.
[9][10]金性堯(注).唐詩三百首新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1]別林斯基.別林斯基論文學(xué)[M].梁真(譯).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8 .
[14][18][19][20][21]莫礪鋒.杜甫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