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人情債與人情味:農(nóng)村宴席中的關系再生產(chǎn)

2012-01-28 00:55王雨磊
中州學刊 2012年4期
關鍵詞:人情債人情味宴席

王雨磊 王 寧

人情債與人情味:農(nóng)村宴席中的關系再生產(chǎn)

王雨磊 王 寧

關系是一個中國情景下具有本土色彩的實踐和學術詞匯,在中國本土社會科學中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在關系研究中,傳統(tǒng)的關系再生產(chǎn)理論中的功用性范式和互惠性范式都有可取之處,但都不能完全解釋宴席中關系再生產(chǎn)機制。宴席所涉及的物的流動構(gòu)成一種穩(wěn)定的物質(zhì)交換關系,稱之為人情債機制,它是一種從自利動機到互惠結(jié)果的過程性機制。宴席同時涉及主客之間在情緒和身體等方面的卷入,稱之為關系的人情味機制。宴席中關系通過人情債機制和人情味機制得以再生產(chǎn)。

宴席;關系再生產(chǎn);人情債;人情味

一、關系與人情

關系是一個中國情景下具有本土色彩的實踐和學術詞匯。梁漱溟指出,中國既非個人主義社會,亦非集體主義社會,而是一個關系社會。[1]關系在中國本土社會科學中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費孝通關于差序格局的論斷[2]可以算做對中國關系結(jié)構(gòu)的研究,關系在本土的研究中實際上不同于西方研究語境下的社會資本。翟學偉認為,西方社會是一個市民社會,而中國是一個情理社會,二者有本質(zhì)的不同。[3]然而我們亦可以借鑒西方關于社會資本的研究。關系的定義有兩種取向:一種將關系定義為個人之見的工具性或表意性的聯(lián)結(jié);另外一種試圖將關系從社會結(jié)構(gòu)的角度進行定義,認為是社會結(jié)構(gòu)和家庭義務的外化與具象化。持前一種觀點的主要是西方學者或者有西方研究視野的中國學者,如魏昂德[4]及戴幕珍[5]關于中國庇護主義關系的研究。社會資本范式雖然強調(diào)網(wǎng)絡的重要性,但是置入中國情景的關系研究,也是以個人之間的聯(lián)結(jié)作為網(wǎng)絡的基點,所以仍然是微觀的視角;持后一種觀點的主要是本土學者,如吳文藻、金耀基??傮w而言,本文傾向于后者,更為強調(diào)關系的結(jié)構(gòu)性和義務性,但是同時本文認為關系具有一種涂爾干所謂的“社會團結(jié)”[6]的含義,關系是作為一種社區(qū)團結(jié)的方式,將整個社區(qū)網(wǎng)絡緊緊綁在一起。

目前學者的關系研究多為靜態(tài)的描述,社會資本雖然企圖利用單純的交換關系來說明關系的動態(tài)交際,但忽視了關系交換背后的情理。關系文化絕非是可以用數(shù)學關系來表達的。關系的動態(tài)發(fā)展可以稱之為關系的再生產(chǎn),也就是關系如何綿延鋪陳開來。目前關于關系再生產(chǎn)問題論述比較好的當屬人類學關于禮物的研究。莫斯認為,禮物中包含一種迫使受禮者不得不回饋的“禮物之靈”,所以禮物雙方的關系得以不斷發(fā)展下去。[7]馬林諾夫斯基批評莫斯的這種說法有簡化的嫌疑,轉(zhuǎn)而提出禮物的互惠原則,并認為這種互惠原則是拉美尼西亞社會秩序的基礎。[8]中國學者楊美慧[9]和閻云翔[10]分別對城市和農(nóng)村的禮物交換做了深入分析。前者認為禮物的交換實際上是一種對國家權(quán)力的替代性否定,送禮者試圖通過禮物交換來建立一個國家權(quán)力之外的社會網(wǎng)絡;后者則通過對下岬村的研究質(zhì)疑了既往的人類學理論,指出關系網(wǎng)絡的培養(yǎng)與人情倫理的遵奉,兼具利益與非利益、表達性與工具性、情愿和被迫兩方面的特點。禮物也是關系再生產(chǎn)的方式之一,禮物研究為我們專門研究關系再生產(chǎn)提供了借鑒。然而關系再生產(chǎn)的實現(xiàn)不僅需要外物(如禮物),也要通過“內(nèi)物”,這個“內(nèi)物”就是人情。黃光國[11]將人情翻譯為favor,定義為一種工具性的交換關系,他提出了一個兼具情感性和工具性的混合模型,旨在表達人情的交換規(guī)律。他將人情僅定義為一種交換甚至“幫忙”,簡化了人情的內(nèi)涵。實際上,人情不僅包含幫忙之意,而且其中有情理邏輯,有人之常情的含義。人情在人們交往過程中是一個自洽的行動單元,不僅是一種社會交換,也是一種情理溝通。所以,本文提出“人情債”與“人情味”的概念,前者指代社會交換,后者指代情理邏輯。人情債是一種滯后性的社會交換,它將關系雙方不斷卷入到關系之中,人情味是關系雙方都要表現(xiàn)甚至表演出來的一種好客性。人情債與人情味構(gòu)成關系再生產(chǎn)的兩個向度。

與送禮一樣,請客吃飯是中國人常用的交際方式,也是人情的表達場域,請客吃飯的固定化和正式化就是宴席。本文擬從農(nóng)村喜宴對人情債與人情味如何繼續(xù)關系再生產(chǎn)進行研究。本研究采用無結(jié)構(gòu)的參與性觀察和民族志訪談的研究方法,對魯東一個村莊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研究,參與觀察11次喜宴,同時對34個當事人做了深入訪談,另外,收集14份喜單和2份宴席錄像。

二、人情債機制

在宴席(這里指喜宴,以下同)中,主人邀請客人參加宴席,客人在宴席中送上禮金,這種雙方看來是人情,是合情合理的、甚至是天經(jīng)地義的行為,使人情債得以產(chǎn)生。人情債也稱為人情三角債,它由于在宴席中一次次送出和收回人情,使每個人在每個時點都處于債務之中。這種債務既是金錢的賒欠關系,也是道德的賒欠關系,在時點上的分布上并不均勻,故而人情債變成一個沒有終點的收債和還債運動,是一個沒有底的網(wǎng)。

人情債機制是一種物的流動機制。為了理解人情債的后果,必須首先了解物的意義。道格拉斯轉(zhuǎn)述列維斯特勞斯的觀點說,圖騰(比如羊)的產(chǎn)生不是因為被選中的動物吃著好(good to eat),而是因為想著美(good to think)。他進而指出,為了理解物的意義,我們必須拋開物的功用性(可以吃、穿等),轉(zhuǎn)而將物看做人類創(chuàng)造能力的非語言媒介,對于物的消費是一個能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社會類屬(social categories)被再生產(chǎn)出來。[12]人情債機制通過量的形式生產(chǎn)關系的邊界和分量:它通過客人的進入資格,確定對方是否屬于自己的關系網(wǎng)絡,并且通過物質(zhì)的分量來表達關系的輕重。

人情債來源于生命儀式的幫扶制度。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村民的生活水平都停留在溫飽線上,單個家庭無力負擔操辦喜喪事的人力與物力成本,每逢喜喪事(當時的喜喪事僅限于出生、嫁娶和死亡),近親(三代血親)就會出人出力幫忙把事情辦妥,這種血親之間的互助制度支撐了彼此家庭生命事件的順利度過。時至今日,這種幫扶在宴席中依然有所體現(xiàn),比如宴席中端菜燒水的人手全部由父系的近親承擔,近親們在某人結(jié)婚時送出的禮物或者禮金至今仍然沿用舊時的稱呼——送飯。舊時由于單個家庭無力承擔婚事宴席,于是該家庭的近親(叔伯舅姨姑)會提前送來宴席需要的雞魚肉蛋等酒菜材料,故稱送飯。

互助制度的結(jié)果是互惠的,而動機卻是自利的。人情債機制正是這樣一個從自利到互惠的過程,同時互惠與否的結(jié)果也會反過來影響人們自利的表達,所以人們在相互幫助的時候漸漸掩蓋了自利的動機,僅僅強調(diào)互惠的結(jié)果,甚至將互惠進行動機化論述。人情債概念的提出在于說明關系再生產(chǎn)過程中關系實踐者企圖并可以計算的部分,人情債建立在關系雙方的理性計算的基礎之上。在人情債機制中,有債權(quán)人、債務人兩種身份。就禮金而言,宴席的承辦者是債權(quán)人,而宴席的客人是債務人,但是由于宴席的發(fā)生是以生命事件的發(fā)生為依據(jù)的,所以在一段時間內(nèi)一個家庭可能同時既是債權(quán)人又是債務人,只是人情債的對象不同而已。我們將這種發(fā)生在同一家庭中的兩種不同的人情債形式的情況稱之為人情三角債。這種債務償還的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由于宴席中禮物回報采取滯后方式,在任何一個時點中,人情債中的個人總是處于債務和債權(quán)中,這為人情債機制的延續(xù)提供了動力。

宴席的規(guī)格和招待對于每個客人都是恒定的,所以主人的人情債比較恒定且一視同仁。客人的人情債策略較為費腦筋,因為每個客人都得仔細考慮他與主家的關系等因素來確定人情禮金的數(shù)額。村民們對如何進行人情償付有一套基本的共識。第一,有借有還,借還相抵。貝爾克區(qū)分了三種不同的關系內(nèi)的物質(zhì)分享性:在家庭內(nèi)的分享是不期待回報的;在市場關系中的物質(zhì)分享期待即時等值的回報;而禮物關系中的分享雖然表面不要求回報,但是實際上卻等著回報。[13]有借有還、借還相抵是一種樸素的均衡主義原則,只借不還的村民會背負“光吃不吐”的惡名。第二,親疏有別,等距等價。關系的親疏用貨幣加以衡量,關系的遠近與禮金的高低掛鉤,每個家庭在送出禮金之前都會權(quán)衡自己與對方的距離有多遠,這種距離應該如何量化成禮金。第三,情面原則。學界對面子的研究頗多,面子和臉分別被認為是社會對個人的社會尊重與社會認可的上限與下限,它們是個人社會地位的道德體現(xiàn),正如俗語所說:“面子是人家給的,但臉是自己丟的?!币酝难芯亢雎粤嗣孀拥纳鐓^(qū)性。一個共享意義和情景的社區(qū)才是面子得以發(fā)生的前提,而面子是家長制家庭結(jié)構(gòu)下家長權(quán)威的道德性體現(xiàn)。所以不能丟面子是送禮時必須考慮到的一點。在整個社區(qū)中,必須參照大家約定的禮金去送,否則會丟面子甚至丟臉。在人情債這面巨大的網(wǎng)絡下,有沒有“漏網(wǎng)之魚”呢?答案是肯定的。放棄進入人情債網(wǎng)絡的機會就等于放棄了被社區(qū)尊重的機會,所以除非放棄尊嚴,或者自我污名化、自我矮化,否則無法躲避人情債。由此可以看出,人情債是一種義務,一種償還義務,所以關系最終仍是一種結(jié)構(gòu)性的義務。

三、人情味機制

在經(jīng)濟水平較低的情況下,每個家庭的每一次生命歷程的轉(zhuǎn)變都意味著一筆不小的花費,近親甚至族內(nèi)的人便會相互扶持,在人力物力上進行幫助,這原本是一種生命儀式的互助制度。宴席最初只是對這種互助的回饋,一則為慶祝或紀念生命儀式,二來為答謝諸多本家和親戚的幫扶,漸漸形成了宴席的雛形——規(guī)格高于平時飲食的“待客”。主家作為回饋,拿出比平時飲食規(guī)格更高的菜肴,在宴席中把自己的食物分享給他人,這可謂是一種宴席中的待客精神。這種待客精神的最高目的就是將宴席的客人用適當?shù)囊?guī)格招待周到,讓客人不感覺拘束,吃得盡興喝得開心。人情味就是生命事件的悲喜情緒與關系感相互調(diào)和之后的情緒氛圍。

客套是制造人情味的基本方式。其本意就是應付客人的基本套路,它的最基本特征是盡量客氣、禮貌,讓客人擺脫初來乍到的拘束感,盡情享受主家的宴席,給客人一份溫暖的情緒體驗??吞椎某绦蛴腥?一曰請。請的客套對于村莊外的親戚尤為明顯,因為客套針對的是客人,本家人不算客,也就無需客套。針對婚宴的客人,甚至有一套專門的“叫親戚”程序,指主家派本家的男性,每兩個人一組,親自叫親戚到婚禮當天來參加宴席,而親戚不管來與不來一般都順便送上禮金。不請自至是一件不體面的事情,客人要被動地等待邀請,而主人則要主動熱情地發(fā)出邀請,不僅要寒暄熱情,還要反復叮囑親戚一定要來,要一家人都來。實際上客人也清楚,如果是禮金較重的近親,一家人來時無妨,但如果關系稍遠也只送了較少禮金的客人即使聽到主家的“誠摯”邀請,他也不會不識相地全家出動。有的人送了禮金出于各種原因不會或“不愿”出席,那么主家就要三番五次地生拉硬拽將客人拉到酒桌前。二曰陪。在每一桌待客的宴席上,都要有專門的人來陪客人。主陪的任務是負責領菜和領酒,主陪對面坐著副陪,副陪主要是幫助主陪勸酒勸菜以及倒酒或倒茶。主陪和副陪一般是由本家中在輩分或年紀長于事主的男性親屬擔任,主陪和副陪是主家招待客人專門化的產(chǎn)物,在客人沒有吃好之前,主陪和副陪是不能輕易離開酒桌的。三曰讓。讓的內(nèi)容主要是讓座、讓菜、讓酒。讓座是一種近乎爭斗的爭讓,讓菜是一種各自為政的“提讓”,讓酒則是一種主客之間互動下的推讓。讓座是一種客氣的表現(xiàn),不讓而坐既不禮貌,也沒面子,這是生活中的人倫關系在宴席位次上的表現(xiàn)。生活中的關系倫理講究長幼有序,宴席中座次的權(quán)重也是自北至南依次遞減。宴中如果只涉及一個關系網(wǎng)尚好安排,大家按照平日生活中的倫理次序就座,然而宴席往往是兩個平面的關系坐到一起,于是你推我讓在所難免,雙方都不肯就上位,幾番推辭加上主人的干預才按照主客、輩分、年齡就座。讓菜是主人的首要招待任務,初涉世事的小孩子在參席前都多次被父母訓誡:“到了酒席上千萬不要太能吃,要謙讓,不要不等別人下筷就大口大口吃,那太難看;主人不勸菜,不要輕易動筷;別人都落筷了,就趕緊跟著落筷,不要讓別人覺得你沒出息,就知道吃。”可見讓菜是客人在讓座之后的持續(xù)被動。宴席中絕沒有自斟自飲的道理。讓酒中,主客形成兩個對立的攻防陣營,主家(尤其是主陪、副陪)負責敬酒,處于攻勢,他們的使命是讓客人喝好,至少要有“酒容”,最好是醉倒,以盡職守。客人繼續(xù)保持被動的防守姿態(tài),盡量少喝酒或者不喝酒,一來要為接下來正式宴席中皆有的敬酒留量,二來如果來者不拒逢勸必喝的話,不免醉酒丟臉。攻者意欲將守者灌醉放倒,守者意欲在自己立于不醉之地的狀態(tài)下或可將攻者反過來放倒。于是酒桌上就形成了一個你推我擋的讓酒游戲。

在人情味的制造過程中,單單客套是不行的,客套只能制造一種對生命事件的慶祝氛圍,卻不足以制造出一種人情味。人情味的制造需要宴席中另外一套機制將主客雙方的關系感加以凝固并沉淀。第一,關系展示的排場效果——關系感的物象化。宴席為關系的展示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鮮有機會在一個特定的空間內(nèi)聚集到如此完整的關系譜系,所有關系者的出席不僅讓主家在精神上感覺到自己得到了支持,并且在排場上為自己掙足了面子。第二,回憶并創(chuàng)造集體記憶——關系感的證據(jù)。主家與客人分別都有各自的交往歷史,宴席中的談資以及宴席發(fā)生前后的聊天話題實際上主要是各家的交往歷史,每個人心里都有一本彼此交往的歷史,在宴席上及宴席前后彼此共同回憶并訴說彼此關系的距離以及彼此相交歷史(當然是正向的),是每一個宴席都免不了的場面,尤其是微醉的客人在宴席結(jié)束后,坐在主人的客廳中拉著客人的手滔滔不絕地講述他們之間的諸多過往。每一次宴席本身就會成為一種集體記憶,所以宴席本身在創(chuàng)造集體記憶,為關系感的增進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第三,敬酒儀式——關系表演。除了每桌酒席的主陪、副陪讓酒勸飲之外,在正式宴席尤其是與婚姻相關的宴席中,新人的敬酒儀式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定親宴席和婚宴。一般情況下,一對新人在本家兄長或叔伯的指引下,一一向雙方的長輩敬酒,男女至少各敬一杯。敬酒的意圖有二:一是感謝長輩親友的支持和捧場,二是認認臉兒。敬酒儀式實際上將關系感又充實了新的血液,并且重新安排了男女雙方的關系,將舊有的關系嫁接到新人身上,新人們在本家兄長或叔伯的指引下要“叫人”(即為按照輩分稱呼對方),長輩們或者兄嫂們自然也要對這份關系的建立或再次確認表示認可并反饋。整圈敬酒下來,人也叫了,臉也認了,祝福的話也說了。敬酒儀式表演并確認了主家與客人的關系,從而強化了關系感。

關系本來是一種生理屬性,但關系的生理屬性在進入社會過程之中就呈現(xiàn)出關系的社會性,人情味機制的目的就在于為關系的生理屬性注入社會屬性,讓關系的情緒和情感洋溢起來。中國人是講感情的,中國人通過講感情來拉近關系,實際上這就是人情味機制,這種關系言說貫穿了宴席的發(fā)起、進行以及評價之中。單純?nèi)ァ爸v”是不夠的,需要有一個外在的儀式來承載這種感情,而喝酒是一種拉近感情的好方法,酒過三巡把話講開的時候,也就是感情建立的時候。此所謂“感情深,一口悶”。宴席上你推我讓的拼酒成為常態(tài),作為主人,向客人勸酒是展現(xiàn)自己關系的外在佐證,作為客人,喝掉主人的敬酒也是一種自己重視彼此感情的明證。這種講感情的言說與私下的交換行為是不沖突的。講感情的人既可以只講感情,也可以打著感情旗號背地里做交換。宴席主人實際上是一個理性計算的個人,但在表面上卻要以無私的面目出現(xiàn),他要假裝自己招待客人不是因為對方送的人情禮,而是因為雙方的關系,因而講關系講感情也成為一種社會假裝的合法借口。

四、關系再生產(chǎn)的邏輯與悖論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關系再生產(chǎn)是每個家庭都面臨的重要議題。本文使用人情債機制與人情味機制分別概括關系再生產(chǎn)在宴席中的兩個方面:人情債機制是宴席中關系再生產(chǎn)的形式運作邏輯,主客雙方通過人情債機制將彼此的關系量化并表達出來;人情味機制是宴席中關系再生產(chǎn)的內(nèi)容運作邏輯,通過人情味機制,主客雙方尤其是主人將彼此關系的情味用客套以及關系表演的方式表演出來,將主客之間的關系感再一次沉淀并凝固,并最終制造出濃郁的人情氛圍。人情債機制和人情味機制是關系再生產(chǎn)的兩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

從單個宴席來看,如果客人的人情債償付與主人的人情味表達在目的和手段上都能取得一致的話,那么這一段關系就成功得到了再生產(chǎn)。從單個人來看,客人和主人的身份是經(jīng)常調(diào)換的,如果一個人成功地處理了人情債的償付和人情味的表達,那么他的個人網(wǎng)絡便制造成功。從整個關系網(wǎng)絡看,整個社區(qū)由若干個不斷重疊的人情網(wǎng)絡所交叉和疊加而成,一次次的宴席就將整個社區(qū)裹挾在一起,錯綜復雜的關系網(wǎng)絡便建立起來。

然而,人情債與人情味機制之間存在著內(nèi)在的張力:一方面,宴席中表面上主客雙方都遵循人情味機制,講感情;另一方面,在私底下大家都會各自盤算自己的人情債利益,有人甚至功利地利用人情債機制為自己牟利。這種表里不一所造成的張力為關系再生產(chǎn)帶來很大的困擾。人情味機制掩蓋了人情債機制的運作,甚至人情債的施行也是以人情味為名義。當一個舅舅給馬上結(jié)婚的外甥“送飯錢”時,他不會講這是“我在還你媽之前裝給我兒子的喜錢”,而是說“當舅的多了也沒有,這些錢你拿去置辦點家具”,外甥則滿臉堆笑地假意推辭一番。如果送禮金的是關系更遠的外親,喜主更要推辭說“還裝了那個錢干什么?擱(你)那兒去吧!”顯然,這種人情味掩蓋了人情債的理性算計。而宴席之上濃郁的人情味更是容易讓初涉世事者單純地認為兩家的親近是因為兩家的關系,人情債的運作就這樣被掩蓋在人情味之下。所以人情味是硬幣的正面,人情債則是硬幣的反面。

在人情來往中,每個人關于人情債的計算和表達只會存在于私下的討論和謀算。關系再生產(chǎn)中人情味機制和人情債機制是由主客雙方分別完成的,而且在完成之前雙方絕無討論的可能性,雖然主客雙方在宴席前都會各自與身邊的親朋商議如何完成各自的人情味和人情債任務,但是最主要的討論還是限于自己本家庭中,所以主客雙方的行動仍然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tài)。大家雖然在關系認同這一根本觀點上保持一致,但是由于每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對于關系實踐的理解各不相同,大家對于物的意義的理解也多有差異,同時舉辦宴席時的情況各異,所以在具體的關系是否對應以及對應多少物質(zhì)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悟,這種體悟直接導致不同的關系實踐策略。只有到真正給錢的時候主客雙方才會彼此知道對方的心意,而這種心意其實也往往并非總能夠相通,因而主客雙方經(jīng)常在禮金的多少上會產(chǎn)生分歧并導致矛盾。對雙方來說,這種矛盾難以明白直說,更加劇了矛盾。

要解決這種表里不一致,首先取決于行動者的文化體悟是否足夠、個體是否能夠自動將人情債機制和人情味機制所表達的關系再生產(chǎn)策略加以內(nèi)化。個人經(jīng)過人生閱歷和社會習得體會到關系再生產(chǎn)的策略,便會自覺實踐這些策略,所以關系再生產(chǎn)的進行取決于實踐者是否對關系再生產(chǎn)策略有一種文化自覺。金耀基認為,中國社會的人情機制的運作基礎是忠恕理念。何謂忠恕?按照《朱子集注》中的解釋:“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比寮壹僭O了一個均等的內(nèi)心感知系統(tǒng),它假設主客雙方都有大致相同的社會認知思維,如果不按照慣例思考和行事便被斥為“不通人性”。其次,各人實踐各人的體味,而不去理會甚至干預他人的關系策略。[14]顯然,這種解決方式依然停留在道德層面,故而經(jīng)常導致歧義與沖突。說白了,就是關系實踐者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從濃濃的人情味中看到彼此的人情債,在享受人情味體驗的同時不要忘記完成人情債義務,或者說關系實踐者要在面子(人情味)與里子(人情債)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

[1]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翟學偉.是“關系”,還是社會資本[J].社會,2009,(1).

[4]Walder Andrew..Communist New - traditionalism: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

[5]Jean Chun Oi.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6]埃米爾·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0.

[7]馬歇爾·莫斯.論饋贈——傳統(tǒng)社會的交換形式及其功能[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8]Malinowski Bronislaw.Crime and Custom in Savage Society[M].Paterson,N.J.:Littlefield,Adam,1962.

[9]楊美惠.禮物、關系學與國家:中國人際關系與主體性建構(gòu)[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10]閻云翔.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wǎng)絡禮物的流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1]Hwang Kwang- kuo,F(xiàn)ace and Favor:The Chinese Power Game[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7,(04).

[12]Douglas Mary,The World of Goods[M].New York:Basic Books,1979.

[13]Russell Belk.Sharing[J].Th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10,Vol.36(No.5).

[14]金耀基.人際關系中人情之分析[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海 玉

C912.82

A

1003—0751(2012)04—0107—05

2012—03—19

王雨磊,男,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學術研究》編輯,研究實習員(廣州 510050)。

王寧,男,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廣州 510275)。

猜你喜歡
人情債人情味宴席
人情債與人情味:鄉(xiāng)村儀式性人情的運作機制
充滿人情味的雅量
以制度理性給變味的“人情債”減負松綁
中國大運河宴席 下
不堪重負的農(nóng)村“人情債”
淺談文化主題宴席的打造
一個人大擺宴席
濃濃的人情味——記中華情老年公寓護理員郝在有
人情味與人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