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婭紅
(華中師范大學 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湖北 武漢 430079)
1930年代,在南京國民政府大力支持下,體育建設得到進一步提倡與發(fā)展,且發(fā)展的總體趨勢表現(xiàn)為學校體育日漸發(fā)達,正如教育部長王世杰所言,“中國目前的體育,完全限于學校之內(nèi),學校之外幾乎沒有體育之可言[1]”,雖然政府多次聲明提倡體育,但實際上都限于學校方面,而“遺棄了全國全民族的基本的大眾,神圣的生產(chǎn)的大眾,磨苦了自己,而福利社會的大眾[2]”。在政府支持下進行的全國運動會無異于各大學體專的聯(lián)合運動會,然而開辦運動會的目的,不只是要注意在體育的提倡和替及,其中還有更重要的意義,就是訓練國民道德的培養(yǎng),這種國民道德的培養(yǎng)是面向大眾的,面向社會的。中國社會現(xiàn)實需要的,不僅僅是學校的體育,更多的是全民的、大眾的、社會的體育。
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來,日本加緊在中國繼續(xù)擴張的計劃,對華局勢緊張異常,在此國難當頭,外侮日蹙的情況下,“欲維此國此族之生存,斷非忍辱茍安所可致,而胥賴國民體魄之健全及尚武精神之提倡[3]”,提倡體育乃勢在必行。然怎樣提倡體育,才能“救國”?提倡何種“體育”,才能強族、衛(wèi)國?當時的體育界人士,認為只有提倡“體育民眾化”,使體育走大眾化的道路,才可以洗血國恥,實現(xiàn)民族自強。
基于南京國民政府提倡體育著力在學校的實際情況,體育界人士對于“體育民眾化”的呼聲愈加高漲。1927年提倡體育建設以來,學校體育發(fā)展較為迅速,其中更以學校內(nèi)的少數(shù)選手為體育發(fā)展專業(yè)戶,獲得體育運動之對象的范圍狹之又狹,運動水平亦不甚渺渺。然大多數(shù)學生仍未能享受體育運動之權(quán)利,況乎校外之廣大民眾。“提倡體育的目的,固然是要使一般人的身體強健[4]”,而并非只是學校內(nèi)的少數(shù)選手而已。何況近代體育自民國以來,提倡已愈十年,然實際之發(fā)展狀況,實在堪憂,近年來,所謂體育建設,“僅見于通商大埠,內(nèi)地偏僻之處則絕無僅有[5]”。通商大埠之中,又僅限于“少數(shù)有暇分子及一般特殊階級”,一般民眾,從事體育,少而又少。面對體育的畸形發(fā)展,一部分體育界人士提出,“在現(xiàn)在說什么‘化’是很危險的,只有提倡體育民眾化,絕對沒有危險,且于社會人群有很大的益處,希望大家盡力提倡體育的民眾化[4]”。時任中華全國體育協(xié)進會名譽會長的張伯苓也嘆道:“自民元到現(xiàn)在,中國有志之士,天天吶喊著‘提倡體育’,‘振興體育’;‘介紹運動’:連‘體育救國’的口號,亦高聲的叫起來了,但從另外方面,看看事實的證據(jù),又是怎樣呢[6]?”足見當時體育建設成效尚淺,只停留在表面吶喊,而實際實施中敗絮甚猖。當時體育界人士,關于今后體育之發(fā)展動向言論頗多,下面簡要摘抄張伯苓先生的一段話,以作說明:
……體育事業(yè)的辦的沒有成績,并不是我國‘唯一’的乏臉事體,但我們終得常常追念往事,才能成功于將來呢!所以要談到‘今后之中國體育’,非把年來觀察所及,各種人為缺憾的地方,提出來檢討不可:
第一,我意以為運動的范圍不宜限于學校,應該推而廣之,須普遍于全社會,使他有社會性才對。換句話說:即是社會的農(nóng)工商各界,都要自己出些款,皆奏和人才來,組織業(yè)余團體,常比賽,多練習。
第二,我意以為運動的標準,不應該集中在‘大會’的競賽和錦標的奪得。應當視若日常生活的一種習慣,常常練習,使技術精絕出眾。對身心兩方面,應當同時注重。
第三,我既把運動的標準,這樣的嚴格地定了,反之,我對于他的宗旨,讀者一定也可想見是極單純而明顯的,就是盡己之所能,不斷的求技術的嫻熟,按部就班,腳踏實地的去做,對于現(xiàn)下青年男女以此當做一種‘時髦’或‘虛浮’,我是絕斷不贊成的。
第四,去了運動的范圍,標準,和宗旨,再從細微的方面考察,覺得觀眾的程度,卻是在太淺薄了,給甲方助興的觀眾,常常在乙方失敗的時候,加以惡意的喝彩(所謂喊倒好)。加之,國內(nèi)近年,竟發(fā)現(xiàn)了許多觀眾毆打裁判員的事,這更是中國體育界的不幸,我們應當注意和改正才好。
第五,末了,我意以為運動之振興,雖賴人民的自助奮發(fā),但正確的宣傳,是更不可少的,現(xiàn)在天津即為人心體育同志,倡辦是刊,想對于這點,認識一定非常清楚。希望大家努力,為我國體育界放一異彩。最后,我對于各運動員,希望他們要身腦兼用,道德和技術并重,則將來中國的體育發(fā)達,是非常有望的[6]。
可以說,張伯苓的談話是就當時體育現(xiàn)狀的四大誤區(qū)進行的:第一,體育運動之范圍僅限于學校;第二,運動標準集于大會競賽與奪得錦標;第三,跟風嚴重;第四,民眾對于體育之態(tài)度上不科學。就這四點而言,1930年代初,體育建設發(fā)展實大有弊病,無論是與國府之先決目標相較,還是與體育界人士最初之希冀相較,此情狀無異于“畫虎不成反類犬”。體育的設備、體育的組織、體育的實施、以及體育的宣傳與鼓勵等方面,實在需要相當之改革,體育正需要一真“革命”才能實現(xiàn)其價值。
另外,體育界人士,援引西歐各國體育發(fā)展之狀況,多道其“體育民眾化”蔚然成風。歐戰(zhàn)后發(fā)達之國家,非常注重體育之普遍,“捷克國近幾全國皆活動運動場中,操場達數(shù)千起,國府行政官員,多昔時球場英雄,亦一佳話。法西斯黨治理之意大利國,對于體育,更為注重,最近調(diào)查運動場達一萬五千,運動員幾達二百萬,兒童青年,更重大眾操練,國家得以井井有條,觀于過年沙地爵士上屆來津放映之意圖最近狀況”,得見其體育‘民眾化’之程度。另有,“俄羅斯,新興國家也,自蘇聯(lián)政府執(zhí)政以后,極注重集團的體育。政府訂出全國人民年歲不同之各階體育必備方案,而最近消息:更在地方建筑最大運動場,規(guī)模宏大,看臺堪與‘歐林匹克’之洛杉機場相伯仲[7]”。以此兩國為例,體育界人士認為:不論古今國家,左右黨政,茍一強國,無不注重‘民眾化體育’者。故而,以之為中國“體育民眾化”之目標,體育界人士欣然而往。
“體育民眾化”思想之所以在1930年代受到追捧,是與民族危機、國家命脈緊密聯(lián)系的。對那些堅信“提倡體育以洗血國恥、復興民族”的體育界人士而言,在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舍全國國民團結(jié)精神,集中力量,加緊體魂訓練,用汗血和肉彈沖破死亡戰(zhàn)線,是挽救國家危亡的唯一出路。在此出死入生的時候,國民對于社會國家所負的責任,是萬分重大的。國民體力差一點的人,一定不能擔負這種救國的工作,“收復失地”“救國民于危難”是需要體魄強健的國民共同來完成的工作。因此,“欲謀今后體育的進展,必須對于學識原理,悉心研究,對于運動技術,竭力探討,更宜互通聲氣,共策進行,采人之長,補己之短,改法易轍,實事求是,那么體育的功效,才能顯著,而強國的目的可達[8]?!庇C正國民體育目前流弊叢生,成效無幾的狀況,則必須“普及”民眾體育,實現(xiàn)“公”的體育。
“實現(xiàn)全國體育之民眾化或普遍化”,在體育界人士的倡導和國府的積極籌備中成為1930 年代國人的共識。何謂“體育民眾化”?“體育民眾化”思想,并非是1930年代才出現(xiàn)的,也不是中國所獨有的。自古以來,體育的大眾化、普遍化觀念就已經(jīng)在中國社會中或隱或顯的存在,只是在1930年代中國時局發(fā)生巨大變化,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情況下,“體育民眾化”的呼號尤為強烈。其實,“體育民眾化”的概念,最初應源于“教育民眾化”。
這一時期,“體育民眾化”主要含有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或者說圍繞兩個方向展開:一是使大國民主義的體育,來消滅大英雄主義的體育;二是讓大眾公有的體育,來替代少數(shù)專利的體育。要實現(xiàn)大國民主義的體育,最重要的是國家應該有提倡的決心,政府應該有完備的設置。為民眾福利著想的政府,能夠勇毅的負起這艱巨的責任來,同時領導者率先喚起政府注意,促起民眾覺醒,改變社會錯誤觀念,早日提倡這廣大運動的責任[2]。要及時扭轉(zhuǎn)錦標運動、選手制度越興越烈的局勢,改變“因選手威嚴,優(yōu)勝者受人寵拜”,而“形成體育為賭博式之競爭,擂臺械斗”的狀況,其每況愈下之狀,與古羅馬末代之體育相似,要極力的遏制和糾正“旁觀者以寵拜英雄心理,作無味之鼓動,造成選手惡習”的舉動與態(tài)度。從事于體育事業(yè)者,不應孜孜焉注意于機會比賽,錦標爭奪,以及選手訓練等事,應多注重與民眾運動有關之事務,而加以研究與討論,以便各個人都能得到體育運動之效果,以實現(xiàn)大國民主義之體育。
民眾公有的體育,應從學校而始,積極的提倡普及廣大學生體育運動,以及社會體育的推行,喜歡體育的學生當然是一個學校的運動員,而喜攻其他科學的學生亦應得到適當?shù)倪\動。民眾共有的體育,也是利用工作余暇,用意強健身體,恢復疲勞的體育。使不斷運用腦力的職業(yè)者,如教員、律師、官吏、商人每天都有適當?shù)倪\用體力,發(fā)舒筋骨的機會。調(diào)劑他們的精神,鼓勵他們的興味,使一天到晚操作機械干燥的工作的勞工或是繼續(xù)靜坐,很少活動的職員,成衣匠、縫衣女都有活潑強烈的運動,或是輕柔敏捷的游戲,使他們凝僵的血行流暢,使他們麻木的精神靈銳,恢復他們勃勃的生機,安慰他們生活的苦痛,引導他們進向生命之樂園[2]。民眾體育訓練的方法不能只專重在運動技術上,還應灌輸智識,增進道德,進行意志的陶冶,完善民眾的個人修養(yǎng),從而達到一個人健全體格、滌蕩心靈的完美境地。
“體育民眾化”還應著力于國民“習慣”的改造,及造就堅強的“國民性”。部分人士認為:體育上的各項活動,既能于生理上鍛煉國民的體力,增進健康,及促進其內(nèi)部各組織的發(fā)展;又能于心理上訓練過敏的意志力,注意力,智力,想象力,判斷力;對于國民的教育上,更能養(yǎng)成各種善良的習慣;此外于社會上有極重大的貢獻,關系民族教育,皆非常重要。通過政府對設備上贊助,體育界對于指導研究上努力,商行,公會,各機關,各團體間于體育的組織,積極促成,則求其普及的發(fā)展,不為難事。對于國家社會而言,國民有了體育上的活動來代替冶游等等不良的嗜好,養(yǎng)成個人及公共健康生活的習慣,國家社會也會因此而氣象一新。在新氣象下,加強體育鍛煉,養(yǎng)成國民吃苦、耐勞、堅韌、勤奮的精神,錘煉國民團結(jié)力,實現(xiàn)民族復興,就是“體育民眾化”要達到救國方向。
3.1.1 要實現(xiàn)“體育民眾化”,必須先改變民眾對于體育的錯誤思想。當時民眾對于體育的認識主要有五種傾向:第一,人為體育就是比賽,比賽就是體育;第二,認為體育是出“洋把戲”,貢拳頭之流,因而研究把從事體育的人看做是走江湖的;第三,認為體育是有閑階級的消遣品,是有錢人的專屬,普通百姓是不配談體育的;第四,認為體育是學生應當學的,其他人可免;第五,認為體育是青年人的權(quán)利,年齡大的人,不在范圍之列[9]?;诿癖娺@些錯誤的認識,再加上一些“智識階級”的附和,體育愈加成為有閑階級的消遣品,而與普通民眾無關,這一切,導致“體育原理鄉(xiāng)村,遠離占我國人口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大多數(shù)鄉(xiāng)村民眾[9]。”同時,這些錯誤認識還導致了一個結(jié)果,就是即使實在城市,體育亦只是以比賽為重,選手制盛行。學校各機關對選手的一味縱容,使得其品德盡失,體格也未能達到健康標準。而從體育界本身來說,則一味的仿效歐美各國體育,不以我國民眾習慣為基礎進行發(fā)掘,離民眾原來越遠,體育之運動對民眾而言,可有可無,無關痛癢,長此以往,體育運動即一無效運動耳。故而,要改變這種錯誤的、混亂的狀況,實現(xiàn)“體育民眾化”,就必須先使民眾對體育有一清晰明了的認識。
要讓民眾了解到,體育是大眾事業(yè),且關系民族健康和國家生存的問題。歐洲他國譏笑何以會譏稱我國民皆“東亞病夫”?在激憤惱怒之余,我們也該從內(nèi)自省,國人中“體魄雄偉,肌肉結(jié)實,筋骨強健,姿勢活潑”的簡直鳳毛麟角。試問:以四萬萬五千萬的‘病夫’組成的民族,如何能生存于‘優(yōu)勝劣敗’的世界上?要使民族振奮,就須以體育作“振奮劑”,強我國民體格。因而,體育須以各個國民皆相實行為原則,廣大民眾須了解這一核心。欲達此目標,須先使民眾了解體育真義。這一方面需要通過一些必要的宣傳工作來進行,如放映體育電影、舉行體育展覽會、組織人員進行義務的體育指導、倡辦體育壁報、組織健康教育宣傳隊等。
3.1.2 實現(xiàn)“體育民眾化”需適合我國國情,并應顧到民眾經(jīng)濟能力?!绑w育民眾化”之口號,非由我國人自創(chuàng)而來,乃是廣大體育界人士綜合各國體育情形,搬照外國成功之例,援引過來的。我國要實行“體育民眾化”,就必須研究出一套適應我國國情和民眾經(jīng)濟能力的方案來。言及國情,則應涉及到我國內(nèi)民眾的經(jīng)濟狀況、文化歷史、以及民情風俗習慣等等方面,進而提倡大眾共公有的體育。如若不能適合我國國情,那也只是霧里看花,水中撈月,終不能使國人享受到體育的益處,更談不到去救國,去復興民族了!
“體育民眾化”的對象乃是廣大“民眾”,不僅僅是都市里的有閑階級、有錢階級,還包括廣大勞苦階級、生或水平地下的車夫、甚至街邊流浪漢都是“體育民眾化”的對象,當然也包括廣大鄉(xiāng)村地區(qū)的民眾。因而,要使體育深入大眾、深入到“民間”去,就必須經(jīng)濟實惠,便利人人,否則,只能是一紙空談。民眾體育的經(jīng)濟標準,應參考占我國人口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鄉(xiāng)村居民的經(jīng)濟狀況,而不應以大都市高經(jīng)濟水平為度。因而,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體育民眾化”就是要做到普及鄉(xiāng)村體育。因而廣大的鄉(xiāng)村地區(qū),就成為體育普及的主要對象。所以,在進行“民眾化”實施辦法的時候,可以考慮以鄉(xiāng)村現(xiàn)有的設備、場地為體育所用,而不用另費巨資籌建,以減輕民眾負擔。比如說,“道路可以作為跑道使用、稻場可以作為拳術場地、樹林中可以作為籃球場、大樹之下掛兩根繩子,加一塊木板,可以蕩秋千、兩樹中間可以加一根木棒作單杠[9]……”這樣,可以不花費分文,而有現(xiàn)成的運動場所和器具了。
3.1.3 實現(xiàn)“體育民眾化”須符合科學原理,并使體育達到團體運動的價值。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傳入,體育界人士感到,民眾體育的推廣,不是拿淺薄、陳舊的方法去進行就可以成就的,須得有與時俱進的精神,在科學昌明、發(fā)達的階段,就應該使得體育運動也符合科學的原理,使民眾體育科學化。體育界人士認為,“體育之價值,在近代科學觀點中實有重新估定之必要。吾人既知心身非二體,則體育之功用僅僅為增加體力,強壯體格,矯正身體缺陷之觀念,其不合理已不待言,故不容不將以往各國所提倡之人造動作加以深切之檢討與考慮也[10]。”對于中國人以前所進行的體育活動,由于當時沒有科學的態(tài)度和知識,因而現(xiàn)在看來有一些是不符合人體健康的運動,因此,在“體育民眾化”過程當中,就應使廣大民眾了解而避免在運動中進行。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打拳的人往往以足跟用力跺地,以此來顯示氣勢,但在醫(yī)學上,這樣做法有損害足部健康的可能。因此,提倡民眾體育,應該對體育活動的科學程度作合理的要求。
有了科學的體育態(tài)度和科學的體育知識之后,還應該注重體育運動的團體化價值。之所以提倡“體育民眾化”,根本在于“救國”?!熬葒笔敲總€民眾都負有的責任,而并非單個人所能達到,因而體育的運動就是為了增強民眾的團結(jié)力、凝聚力,加強團體運動,正是藉體育訓練的力量,遷移到旁的事業(yè)上去。打造民眾的團隊精神,培養(yǎng)其互助合作精神,這不但可以使民眾自衛(wèi),也可以使各個社會力量通力合作,體育的價值也才因此得以最終體現(xiàn)。
3.1.4 實現(xiàn)“體育民眾化”須由政府主導進行。中央政府是“體育民眾化”的指導力量,僅靠民眾、團體的力量,是不能實現(xiàn)“體育民眾化”的。體育界人士普遍認為:體育的推進,與整個教育的推進,有深切的關系。國內(nèi)整個教育,年來雖努力掙扎,稍有相當?shù)倪M步,然因國家幅員廣闊經(jīng)濟支絀,交通阻塞等限制,尚未然走到真正普及道路上去。體育在這種情形下,當然不能獨自排除一切障礙,得到特殊較好的境遇。因此,政府對于民眾體育應有通盤的指導計劃,其中有三點是最為重要的:第一,應快速設置中央體育機關;第二,體育經(jīng)費應列入中央預算當中;第三,應積極訓練民眾體育人才[9]。在政府的通盤考慮之下,實現(xiàn)體育行政系統(tǒng)的完備、體育經(jīng)費的獨立化、以及體育人才的專業(yè)化。通過分區(qū)或分忖的方法,把民眾組織起來,利用民眾休閑的時間,使體育為民眾唯一的休閑娛樂,多舉行各種比賽,提起民眾的興趣。通過中央政府,以政治的能力去提倡體育,是目前最為緊要的事項。
3.2.1 “體育民眾化”應從學校體育入手,進而普及于社會、全民眾。三十年代主張“體育民眾化”者,人數(shù)眾多,對于實施體育民眾化的必要性,他們從各方面都進行了闡述,關于具體的實施方案,體育界人士更是主張各一。有的人認為應在全國普遍設立體育場館,以此從硬件設施上入手,來推行民眾體育;有的人則認為應從增強體育師資的培養(yǎng)方面入手進行;還有人認為應從學校開始,進而普及于社會。綜合各方觀點,其最終歸于一理,即由現(xiàn)成的學校體育出發(fā)進行改進,以普及于整個社會。
體育界人士大多認為,學校有相當?shù)脑O備,有相當?shù)膸熧Y,提倡體育,是比較便利的。當然在實施過程中,應特別注意矯正以往的錯誤,體育的訓練,要普及于各個學生,并且要依照學生的年齡和性別等分別規(guī)定體育標準,各個學生的運動和游戲的技能,不能達到標準,即不能畢業(yè)或升級。并且,“今日學校的學生,將來就是社會上的民眾,如果學生在校對于體育受過相當?shù)挠柧?,有了相當?shù)呐d趣,不但他自己可以繼續(xù)的鍛煉,而提倡與指導,對于其它民眾影響也非常重大[11]。”因而,從學校方面入手,進行體育的普遍化,是較為可行的途徑。
經(jīng)過探討和研究,體育界人士認為學校體育應從三個方面進行改良,以作為“體育民眾化”的基礎:第一,編訂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以及專科學校的體育教授細目,以彈性教材為輔導參考教本,充實各級學校體育課程。第二,完備學校體育設備。各級學校一般的現(xiàn)象對于體育設備非常簡陋,應改變將經(jīng)費花在少數(shù)運動員身上的現(xiàn)狀,加大普遍需要的體育設備的投資。第三,解決體育師資問題。有兩種途徑:一是各級學校體育師資訓練機關或團體對于將來人才的培養(yǎng)不僅著重于技能的嫻熟,更應著眼于理論的溝通、人格的陶冶、辦事的能力以及領導的精神的鍛煉和培養(yǎng);一是已經(jīng)在學校服務的體育教職員,對于自修的工作應繼續(xù)不斷的努力[12]。此外,體育界人士還對學生“營養(yǎng)”問題、學校中的“性”教育問題,各級學校學生身體健康檢查等方面進行了討論,認為其與學校體育的進展有相當密切的關系,從這些問題著手改善學校體育,是實踐“體育民眾化”的第一步。
3.2.2 加強軍警體育訓練為輔助民眾體育之步驟。1930年代,各省縣市所設立的體育場,本是提倡民眾體育的唯一的機關。當時民眾運動場所,除體育場外,無其他場所,即有私人設立的,亦不過是有閑階級的獨享品。而且當時體育場的設備及運動器具等,多系舶來品,平民無力購買,只好旁觀,而場內(nèi)運動員,又多系學生,于是許多地方的體育場與平民,就與體育截然無關,以致體育場等于虛設,普及體育更談不到。蔣介石曾在電文中說:“查武昌漢口兩地各處運動場,日常運動人員,甚屬少見,雖至下午四五時后,學校下課,機關退值之后,亦當闐(tian)然無人,絕無運動氣象,場同虛設[13]……”。我們于此可知,當時體育場,勢有不能負普及民眾體育的全責,即有可能,而一鄉(xiāng)一鎮(zhèn)一村也無力設立體育場和負擔需要多量推行體育人員的費用。考慮到當時民間的諸多困難,以程登科為首的部分體育界人士認為,必須加強軍警的體育訓練,并利用軍警的權(quán)力,實施民眾體育,強迫民眾實行,從而達到全民體育化的目的了。他們細數(shù)當時的實際狀況道:“我國目前軍警已深入農(nóng)村,廣布全國,假使由他們負責推行,民間還有什么抗違的事情發(fā)生!由他們擔任指導員,還怕什么推行全民體育化的教室不敷!和什么顧慮教室的總奉給太巨!借用他們駐所的場位,還怕什么運動無場所的困難!他們深入農(nóng)村,害怕什么窮鄉(xiāng)僻壤的人民,逃出一個受訓的人!所以利用軍警權(quán)力以輔助民眾體育,是達到全民體育化的唯一的方法!唯一的手段[13]!”而這一方法的實施,須先加強軍警之體育訓練,而后在進一步實行之。他們認為,近代軍警不僅應有專門的技能及智識,同時應有堅強活潑靈敏的身體和能應付各種環(huán)境的能力。全國軍警體育應養(yǎng)成專門體育師資的組織,首先對于軍警的身體,多給與一種活潑敏捷的嚴格訓練,使他們在緊急時期,能有特殊應付環(huán)境的能力,這是近代戰(zhàn)爭中和維持治安時所必須的。其次,訓練干部人才。產(chǎn)生各街區(qū)警察派出所、各縣市城鎮(zhèn)消防隊、各縣市城鎮(zhèn)保安隊以及各鄉(xiāng)間民團和全國海陸空軍營防等機關;并在各大學校附設訓練機關,如中央國民體育學校、中央大學及師范大學體育科,設立暑期干部訓練班等等,通過上述措施,逐層、逐級的訓練軍警力量,為確保施行的順利,不得不采用強迫的手段,保障民眾體育的施行。
3.2.3 堅持體育師資訓練的原則,將民眾體育普及于社會。體育教育事業(yè)應隨空間時間的轉(zhuǎn)變而隨時變化。一國家民族的強盛,是基于人民各個身體強健的累積效應。以民族為本位,發(fā)揚救國精神,是1930年體育民眾化的精神核心。當時廣大體育界人士認為,該種精神核心的主體正是廣大的體育教師,他們是“整個國家民族生命延綿的重要基點[14]”。基于此,“體育民眾化”應在堅持體育師資訓練的各項原則下,一步一步推行。其中,最主要的幾項原則主要有:
第一,須明了體育師資訓練,是促進民族健康的基點,體育教師是領導民眾進入健康的導師,同時,謀求體育之普及,亦為體育教師之義務。
第二,體育師資訓練,不是少爺體育,不是小姐體育,不是江湖賣藝之體育,是急成名族健康之體育先鋒;
第三,現(xiàn)代體育,不是單純之技術訓練,要以自然科學及教育科學為根據(jù),是體育臻于“教育化”;
第四,訓練體育師資,要灌輸科學常識,豐富生活,了解事物,適應社會生活,做一個兒童與青年之指導者;
第五,要合經(jīng)濟條件,不要多浪費之方法,使窮人所不需之體育[14]。
體育界人士熱切的希望,遵循上述體育師資的培養(yǎng)原則,可以使民眾體育健康、順利的推行,使體育之活動達于中國社會各個地區(qū)、各個民眾身上。然而,這對1930年代的中國而言不過是“黃粱一夢”,當時中國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和社會狀態(tài)都不具備“體育民眾化”思想發(fā)展的要求和條件,民眾對于體育的認識也沒有達到使“體育民眾化”足以普及的地步。另外,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各機關部門未能按部就班,實踐的阻力也相當巨大,來自政治、經(jīng)濟、社會等各方面的因素也對“體育民眾化”的實行有一定的干擾。但是,“體育民眾化”思想在社會生活和社會文化方面所產(chǎn)生的巨大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對于整個中國近代體育思想史而言,它是邁入近現(xiàn)代體育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1]王世杰講述.體育的三個重大問題[N].中國日報,1933-07-11.
[2]孫寒華.中國體育應有的趨勢[J].勤奮體育月報,1934,1(7):13.
[3]潘公弼.迎我國選手團歸國[J].勤奮體育月報,1933(3):24.
[4]體育漫話[J].大公報,1928-03-02:10.
[5]俞晉祥.今後吾國民眾體育應有之動向[J].體育雜志,1935(1).
[6]張伯苓.今后之我國體育[J].天津《體育周報》,1933:2.
[7]嚴仁穎.需要普遍化的體育[J].天津《體育周報》,1932:4.
[8]卷頭語[J].體育研究與通訊,1932(1):1.
[9]王庚.民眾體育[J].體育即看,1936(2).
[10]袁敦禮.心身關系與體育[J].體育季刊,1933(1).
[11]相菊譚.怎樣普及民眾體育[J].體育研究與通訊,1932創(chuàng)刊號:1.
[12]郝更生.我國體育今后在分工合作原則下進展的動向[J].體育季刊,1935(1):31.
[13]程登科.怎樣利用軍警權(quán)力輔助民眾體育使全民體育化[J].體育季刊,1935(2):179.
[14]邵汝干.訓練體育師資之幾個重要原則[J].勤奮體育月報,193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