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克敬
(陜西中醫(yī)學院,陜西 咸陽 712046)
經絡別通是根據三陰三陽經“開、闔、樞”的關系提出的經脈別類相通,達到臟腑經絡機能互補,信息轉換。通過診察經絡選穴,用來調控經絡氣血,使紊亂的臟腑功能有序并應用于臨床治療的方法。它有別于表里經脈及同名經脈相通的聯系。在針灸治療疑難病,特別是急癥方面以其取穴少而精、療效卓著而獨辟蹊徑。
經絡別通以六經“開、闔、樞”為基礎。“開、闔、樞”首見于《素問·陰陽離合論》:“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論述了六經的生理特點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鹅`樞·根結》又較為詳盡地闡述了“開、闔、樞”的病理表現。其后張仲景、陳修園等歷代醫(yī)家又進一步的作了發(fā)揮,使“開、闔、樞”的理論綜合完善,對臨床診療起到一定的指導意義。
“開、闔、樞”是對人體經脈的生理功能、病理特點及其相互關系的概括,是說明經脈離合、互根、轉化以及臟腑經絡氣血升降出入轉輸的一個規(guī)律?!伴_”是開達、向外,“闔”是指內斂、向里的功能,“樞”指轉換、變化的樞紐,其相互的作用更進一步闡明了六經所屬臟腑的密切關系。正如明·張景岳《類經》云:“所謂開闔樞者不過欲明內外而分明其辨治之法也?!卑选伴_、闔、樞”的理論運用于說明人體內外陰陽的配合關系,強調了開闔、動靜、出入之間的經氣關系,有開必有闔,有出必有入,陰陽氣化出入正常、升降調節(jié)有序,臟腑陰陽機能才能平衡。
太陽主三陽之表,乃為盛陽之氣,氣化上行外達,衛(wèi)氣才能宣發(fā)敷布以抗衡外邪。陽明為三陽之里,藏蓄陽氣,內行下達,生化萬物為氣化之源。少陽乃陽氣初生,陽氣出入表里,其氣運行于中,使內外協調,表里氣血樞轉。三陽經脈通過氣化作用,太陽上行外達,引動陽明之氣內行上升;陽明經氣內蓄,才能保證太陽經氣外達,又由于少陽之氣樞轉,才能促使內外陰陽氣血平衡協調。正如《素問·陰陽離合論》云:“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合曰一陽”,這就是三陽經脈分而為三、合三為一的道理。
三陰經中太陰為三陰之表,手太陰經宣發(fā)輸布精微,足太陰經為胃敷行津液,運化輸轉精微;人體氣血的運行、津液的布達,均為太陰經脈所司。手厥陰包絡代心行令,代心受邪,為神明之守護,又名心主。足厥陰經之魂內藏,血液的內涵,皆為厥陰含蓄在里。少陰為一陰初生之始,手少陰主血脈輸布外達,足少陰主水而行津液且通諸經,少陰水火,交樞互濟,才能共求協調。三陰經脈氣化,有太陰經輸轉布達,厥陰經涵蓄內藏,少陰經暢達轉輸,共同作用才使三陰經氣通達,人體氣化升降出入平衡。正如《素問·陰陽離合論》云:“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合曰一陰?!?/p>
綜上所述,太陽、太陰為開,足太陽經與手太陰經相別通,手太陽經與足太陰經相別通。少陽、少陰為樞,足少陽經與手少陰經相別通,手少陽經與足少陰經相別通。陽明、厥陰為闔,足陽明經與手厥陰經相別通,手陽明經與足厥陰經相別通,這樣就確立了手足六經的別通關系,為臨床應用奠定了基礎。
太陽、太陰經脈在“開、闔、樞”中的“開”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運行敷布、轉輸、效應等功能的總和。一旦“開”的功能失職,必然影響到人體機能氣化的升降失常。太陽開機失職、衛(wèi)外不固則表證乃見,易罹暴病。如果太陽經氣化功能紊亂,司天之令難以下達,氣血不能布榮,腠理干枯,肌肉瘦弱,遺溺即見。正如《靈樞·根結》云:“開折則肉節(jié)瀆而暴病起矣?!碧帪槿幹恚鬟\化,如開機失職,運化無常,化源不足,倉稟無輸;開機失司,臨床則見上不開隔阻、下不開洞泄等。正如《靈樞·根結》曰:“故開折則倉稟無所輸,隔洞……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碧枴⑻幎吖餐M成人體的開機,一旦失?;橐蚬⑾嗷髯?。在陽開、陰開中,太陽偏重布氣,太陰偏于運化,所以臨床上如果太陰水濕致病,往往以輔開太陽發(fā)汗治之等等。
陽明、厥陰為“闔”是指人體氣血精微的吸收、貯藏和利用的整個氣化過程?!瓣H”的機能失職,必然影響到人體的化生功能。陽明乃三陽之里,如闔機過度,則衛(wèi)氣不行,郁滯于內,易生變故。正如《靈樞·根結》云:“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痹賱t陽明為萬物生化之源,闔之不當,氣血運行不利,宗筋失養(yǎng)則生痿病。厥陰為陰之里,主涵藏諸陰,唐容川在《醫(yī)經精義》中曰:“足厥陰肝經主藏下焦之陰氣,使血脈潛而精不泄;手厥陰心包絡,主藏上焦之陰氣,使陰血收斂而火不作,故曰厥陰為闔也。”大凡屬陰血不藏或神魂不守舍的疾病,皆可責之厥陰失闔,另則厥陰心主脈絡膻中,膻中乃臣使之官,喜樂出焉,所以厥陰受損也易波及情志而生病,如果厥陰闔機太過則臟滿而神狂,不及則會導致“氣絕而喜悲”。陽明、厥陰二者組合成人體闔機,一旦一方失常致病,方可互為因果、相互傳變,因有病理因果關系,臨床應用則互為相治。如陽明主精微之氣化生,厥陰司陰血之涵藏,厥陰闔必賴陽明精氣充沛,方可守舍,氣血方能內蓄,心包之火不至上擾。
少陽、少陰皆為“樞”,樞機是人體的調控功能,負擔著陰陽氣血的協調輸轉。少陽居人體半表半里之間,樞轉表里之氣,所以凡屬表里失和之證,皆責之少陽,另則少陽之氣又行于筋骨。正如《靈樞·根結》云:“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迸R床上如果少陰樞機太過,陰氣上沖干擾陽位,少陰樞機不及則少陰內陷,陰不出陽。所以少陽、少陰二者共同組成人體樞機,而一旦一方失常易導致疾病互相傳變,因而治療必須二者互治或共治。
在陽開、陰開中,太陽開重在布氣,敷布、轉輸人體氣機,太陰開則重于運化,二者功能均體現在氣與津液的輸布和轉化關系上。足太陽經脈《靈樞·本輸》稱其為“津液之腑?!薄端貑枴れ`蘭秘典論》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笔痔幹鳉庵l(fā),通調水道。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云:“肺為上焦,膀胱為下焦,上焦閉則下焦塞?!眳蔷贤ㄔ凇稖夭l辨》中曰:“啟上閘,化肺氣,宣上則利下。”臨床上我們常以肺氣虛不能制約膀胱而致遺溺,治療時以調補肺氣而治之;膀胱蓄泄紊亂,水停迫肺而喘,常以清利膀胱而止喘;膀胱氣化失常又以調肺氣治之,正是我們俗稱的“提壺揭蓋”法。針刺手太陰經穴可控制老年遺溺及小兒遺尿,針刺足太陽經的背俞穴可以治療咳嗽、氣喘,針刺太淵穴治療膀胱經背痛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足太陰主運化,足太陽主受納而轉化,二者互為影響。小腸泌別清濁的功能,為脾的運化升清創(chuàng)造了物質基礎,病變時二者又互為傳變?!端貑枴づK氣法時論》云:“脾病者,虛則腹?jié)M腸鳴,食不化。”臨床上,小腸寒則溫中散寒,腸鳴泄瀉則健脾止瀉,手太陽經原穴腕骨可以健脾利濕等。
在陽闔、陰闔中,陽明主氣之內蘊,為精氣化源之地;厥陰主陰氣的涵藏,為陰血涵蓄之所,二者共同完成人體氣血精微物質的吸收、貯藏和利用過程。大腸的傳導全賴肝氣的疏泄。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多次提到肝對二便有協調作用,亦即足厥陰經與手陽明經相通之意。正符合中醫(yī)臨床中土因木郁、木郁困土,必以疏肝才能解土困之急。針灸臨床我們常取手陽明經合穴曲池以抑肝陽上亢降血壓,針刺足厥陰經原穴太沖治療腹?jié)M痛瀉,都是足厥陰經與手陽明經別通的應用范例。陽明乃中土,以化生氣血,氣血充足,心包火不上擾,臨床上往往胸痹病人胃腑癥狀多于伴隨,陽明實熱常常上沖心包絡,臨證“心胃同病”即是此意。針刺手厥陰心包絡內關穴治療胃痛、嘔吐,足陽明經合穴足三里常治療胸脘痞悶等都是手厥陰經與足陽明經別通的應用。
在陽樞、陰樞中,“樞”是指調節(jié)、協調作用,凡是人體的調控系統(tǒng)以及氣血陰陽臟腑的樞轉、表里內外的調節(jié)等均屬此范圍。中醫(yī)學認為,少陽偏于樞轉氣機,少陰則偏于樞轉血分。手少陰經主血脈屬火,足少陰經主水,水火相濟,則需少陽之氣運轉才能氣行血行、氣血通暢、水火互濟?!端貑枴れ`蘭秘典論》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毙闹魃衩饕圆厣瘢梭w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臟腑百骸惟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之,主宰管理著人的認知、情感、意志等。明·張介賓在《類經·疾病類》說:“五志唯心所使也。”而膽在意識、思維活動中,有判斷事物、思維籌劃、比較鑒別、分析推理、最后抉擇、中正不偏,恰到好處。膽又中藏精汁,不直接轉化,功能異于六腑,而稱“奇恒之腑”。我們常說“心膽相通”、“心膽同治”,在臨床治療中起到很好的療效,如手少陰心經神門穴治療膽虛心怯。三焦是先賢以天地人三才思維模式說明機體的功能活動。腎為水臟,功能藏精、納氣、水液代謝,人體氣化蒸騰過程是通過三焦的通調才能完成。正如《靈樞·本輸》說:“腎合三焦,膀胱。”所以臨床治療腎病必須顧及三焦,治三焦病必涉及于腎。手少陽經中的五輸穴關沖、液門、中渚、支溝、天井等,從字意上講都與水有關,臨床上涌泉穴貼敷中藥治療小兒泄瀉、遺尿,用姜汁按擦涌泉穴治小兒咳喘,針刺照海、支溝穴治療便秘等均為范例。
數十年來,我們遵《內經》旨意在六經“開、闔、樞”的聯系應用中,認識到有別于表里經脈和同名經脈相通的聯系,還有一種特殊的經絡別通聯系,臨床應用能有效地治療許多疾病,且取穴少,更為安全,與我們以前了解的經絡相通聯系一起,展示了一幅全新的經絡調控聯絡圖,為臨床治療選方、辨經取穴擴大了思路,從而開辟了一條新的內源性途徑,促使我們重新審視和探討經絡對激發(fā)人體自身調控功能的研究。在中華經絡學說的寶典里,一種蘊含著新的經絡聯系通路正在實踐應用中萌發(fā),且已顯示了它的生命力,我們深信進一步探討還有可能推進經絡研究的進展。
[1]王冰補注.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3.
[2]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3.
[3]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1.
[4]河北醫(yī)學院.靈樞經校釋[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
[5]清·唐容川.醫(yī)學精義[M].上海:上海錦章書局出版社.
[6]清·吳鞠通.溫病條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5.
[7]元·朱丹溪.丹溪心法[M].上海:上??萍汲霭嫔纾?959.
[8]明·張景岳.景岳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