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雪,郭珊珊,陳少宗
(山東省中醫(yī)藥研究院針灸研究所,山東濟南 250014)
糖尿病可引起患者植物神經系統的廣泛損害,或胃排空延遲,或胃腸功能失調,或膽囊張力損害,或上述器官系統同時發(fā)生功能障礙。課題組便遇到1位并發(fā)廣泛性植物神經損害,出現多器官系統同時功能障礙的糖尿病患者。該患者經過單純針刺治療,療效明顯,現將病例報道如下。
患者董某,女,68歲,務農,2011年12月12日初診。主訴:上腹部飽脹不適、大便干結10余年,加重1月,并時有惡心、反酸、反復發(fā)作性下腹痛等癥狀。期間曾多方求治,并服用多種藥物均未獲效,遂來我門診求治。就診時患者情緒低落,上腹部脹滿,胃部振水音明顯,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仔細詢問病史:患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冠心病病史10余年,長期服用降糖藥、降壓藥、胃腸動力藥。B超檢查:膽囊內大量泥沙樣結石;脂餐試驗:餐前膽囊體積為114.20 cm3,餐后膽囊體積為 83.94 cm3,50 min膽囊收縮率為26.5%。診斷:糖尿病并發(fā)多器官功能障礙(低張力膽囊、胃癱、腸功能紊亂)、膽囊泥沙樣結石。
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選用如下穴位:陽陵泉、膽囊、日月、期門、足三里5個穴位進行治療[1]。穴位參照《經絡腧穴學》中的定位方法選取,每次針刺1~2個穴位,單側取穴,中等強度刺激,留針時間為60 min。操作方法:囑患者取仰臥位,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予以0.30 mm×40 mm規(guī)格的毫針針刺,其中日月、期門沿肋間隙向腹中線方向平刺;陽陵泉、膽囊、足三里直刺。治療分兩個階段:①治療第1周:穴位從陽陵泉、膽囊、日月、期門中選取,每天治療1次,留針期間每隔10 min,施以提插、捻轉復合手法,中等強度刺激10 s左右;②第2周開始電針治療,選用連續(xù)波,中等刺激強度。穴位從陽陵泉、膽囊、足三里中選取,每日2次,輪替取穴,6天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1天,電針治療2周。治療過程中繼續(xù)服用原來的降糖、降壓、治療冠心病的藥物,停用促胃腸動力藥。治療6天后,患者情緒樂觀,食欲較好,腹部飽脹不適感消失,未再出現返酸及大便干結等癥狀,唯有晨起便前存在短時間的下腹部不適感,繼續(xù)治療2周以鞏固療效。治療結束后次日,B超顯示:餐前膽囊的基礎體積約77 ml,接近正常人的膽囊體積范圍;脂餐后膽囊收縮率為40.33%;膽囊泥沙樣結石消失,但顯露出固體樣結石數塊。
糖尿病可導致機體的植物神經發(fā)生病變,該病例患者出現了納差、胃部飽脹、大便干結等癥狀,均為植物神經發(fā)生病變的表現。針灸治療糖尿病胃癱的報告比較多見,但未見針灸治療糖尿病低張力膽囊,即“膽癱”的文獻。樊力紅等[2]研究發(fā)現,糖尿病患者膽囊的張力低于正常值,由于張力低,其膽囊的潔膽利膽功能也隨之減弱,膽汁排泄不暢,淤積在膽囊內,進而又加重了膽囊的負擔,造成膽囊處于無運動能力的癱瘓狀態(tài)。正常膽囊的容積在40~60 ml,本例患者在針刺治療前的膽囊體積為114.20 cm3,說明其膽囊張力較低,即處于“膽癱”狀態(tài)。經2周針刺治療后,其脂餐前的基礎體積變?yōu)?7 ml,接近正常人的膽囊體積范圍,提示膽囊張力獲得極大改善;脂餐后膽囊收縮率為40.33%,收縮功能較治療前的26.5%有明顯提升,說明針刺療法可以有效地促進膽囊動力的恢復。治療7天后,患者胃部不適感消失,飲食恢復正常,大便干結癥狀解除,“胃癱”和腸功能障礙均得以治愈。3種并發(fā)癥同時得到有效控制,其基本原理均是通過針刺對機體的植物神經功能的調節(jié)實現的。
每天針刺2次,其依據是對針刺作用時效規(guī)律的研究[3],針刺作用的半衰期作為針刺作用時效規(guī)律或針刺作用時效關系的重要內容,其持續(xù)時間的長短決定著每天的針刺頻次(即針刺次數)。雙側交替,即每次針刺2針,其目的是在增加針刺頻次的情況下,不要重復使用同一個穴位,以避免穴位的疲勞性;少取穴,每次選擇的穴位不多于兩個,目的在于不清楚常用穴位配伍在一起是否一定產生協同效應的情況下,避免可能產生的拮抗作用。
[1] 陳少宗,郭珊珊,郭振麗.針刺治療慢性膽囊炎、膽石癥的取穴現狀分析[J].針灸臨床雜志,2009,25(1):6 -8
[2] 樊力紅,彭仲生.糖尿病的自主神經病變對膽囊張力的影響[J].廣東醫(yī)學,1997,18(1):53 -54
[3] 陳少宗.現代針灸學[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1: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