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舞臺上的演員隨美妙的音樂翩翩起舞,那種和諧總讓人心動神飛。如何使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下發(fā)揮主體地位,展現(xiàn)出美麗的舞姿呢?
新課程背景下,施教的核心問題是教師的每一個教學策略,并非僅僅只考慮自己怎樣教,而要首先考慮學生怎樣學:既把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為實施教學的基本點,又使教師的引導作用成為實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的根本保證。兩者辯證統(tǒng)一,才能最優(yōu)化地發(fā)揮教學系統(tǒng)的整體功能。
基于此,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作了一些嘗試,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把學習語文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努力使語文課堂成為“會飛”的課堂。
一、讓學生選擇教學的課文
我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閱讀水平因人施教,學生自己看得懂的課文就讓他們自己去看;學生讀不懂的文章,就讓全班同學來共同分析。以高中語文必修三為例,第一單元共有三篇小說,曹雪芹的《林黛玉進賈府》、魯迅的《祝福》和海明威的《老人與?!?。學生經(jīng)過預習,認為《祝福》的語言含義豐富,需要大家共同討論,所以就重點對其分析?!读主煊襁M賈府》同學們讀得懂,就讓他們課外寫短評。讀《老人與?!窌r,重點分析了桑迪亞哥的形象特點。
在此基礎上,再為學生推薦一些課外讀物作為教學的輔助教材。如學生學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就推薦了《清塘荷韻》作為對比閱讀文章,進行知識遷移,進一步鑒賞散文獨特的藝術構思和優(yōu)美雋永的語言。
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參與感,大大提高了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二、學生提出的問題由學生討論解決
懂得質(zhì)疑才是真正懂得學習,真正有水平的問題的提出是建立在對課文全面深入的理解之上的。所以,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就必須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調(diào)動自己已有的知識。如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學生提到“弟走從軍阿姨死”中的“弟”指的是誰?這樣,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課堂上便呈現(xiàn)出學生踴躍探索的場面。
有的問題有一定難度,就由學生組成小組合作解決,使課堂上處處閃爍著智慧的火花。當思考被激發(fā)后,學生往往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學習《雷雨》的時候,同學們在討論時爭辯:周樸園對魯侍萍究竟有沒有感情。我就讓他們找出根據(jù),進行辯論,在辯論中就把周樸園的性格分析出來了。
合作學習有很多好處:可以深化學生的認識,培養(yǎng)和鍛煉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精神。一名學生這樣來評價小組討論:一塊錢和一塊錢交換,你也只能有一塊錢;但一種思維和一種思維交流,你就有了兩種思維。
三、根據(jù)課堂實際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
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我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需要來決定教學的方法。閱讀鑒賞中的詩歌部分,要背誦的內(nèi)容比較多,學生有點煩,我就讓他們來個背誦大賽。這樣一來,不但將課內(nèi)背誦的內(nèi)容落實了,還拓寬到課外。小說、戲劇,僅靠教師或學生分析,會顯得有點單調(diào)。好在很多優(yōu)秀的篇目都被拍成了電影或電視劇,我就找來電影電視片段給大家播放,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有時干脆提出讓學生上臺表演,然后抓住學生的表演來分析人物性格。講授“親近自然”單元,我讓學生再次閱讀初中的《濟南的冬天》《紫藤蘿瀑布》,高中的《故都的秋》等課文,引導學生細察技法,獲得寫作啟示。名著導讀部分,以導為主,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以亮點吸引學生。如《三國演義》,以赤壁之戰(zhàn)、三顧茅廬、七擒孟獲、空城計等精彩片段賞析為主,從而找到閱讀的興趣……
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雖然學習過程緊張但卻充滿了樂趣,使他們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中掌握了知識。
四、采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
到圖書館上語文課,這是我標新立異的一種教學形式。學生從小學開始就背誦孤立的詞語解釋,挖空心思造句,機械地抄寫,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做一些無聊的習題中,根本沒有時間去品味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文章,沒有深厚的文化積淀,更沒有積累足夠的語言信息形成語感,導致閱讀能力下降,語言貧乏。所以每周一節(jié)的閱讀課,我都會讓學生到圖書館去上。教師教的東西最多就相當于一杯水、一桶水,只有讓學生自己到大江大海里暢游,才能獲取更多的知識。
在進行梳理探究部分的“優(yōu)美的漢字”這一課時,我主要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許多漢字都與典故、軼事聯(lián)系在一起,學習漢字的同時如果能了解一些與之相關的典故、軼事,就不但能豐富講課內(nèi)容,使課堂顯得妙趣橫生,激發(fā)大家的興趣,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我出了這樣一道題:請以“趣話漢字”為題寫一篇短文??粗鴮W生一篇篇妙趣橫生的短文,我深深感到:放手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研究是一件多么有意義的事。學習唐詩宋詞,我就讓學生確立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專題來進行研究,并寫出研究報告,要求多渠道查找資料,豐富自己論文的內(nèi)容。學生選取的角度多種多樣,寫出來的文章富有內(nèi)涵,滲透著學生的文化底蘊。比如有學生寫《中國古詩中的菊花》,有同學寫《最瀟灑的過客——蘇軾》,有同學寫《詩歌中的常見藝術手法》等。讀到學生寫出來的研究報告,我感受到:只要給學生研究的空間,給學生研究的信心,他們是可以有獨到見解、深刻認識的。當然,他們的研究還是幼稚的、膚淺的,但在研究的過程中,學生會有一種創(chuàng)新的體驗,一種研究學問的成就感,這就足夠了。
實踐證明,教師如果能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就一定會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使之變苦學為樂學,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其語文綜合素質(zhì),也使語文課堂成為“會飛”的課堂。
(責 編 長 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