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語言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當年參與過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制訂,目前兼任國家基礎教育改革專家委員會委員。這樣的身份,決定了他對一些基層課改的微觀實際有多年的接觸,對國家課改的全局也有基本的把握。
溫儒敏透露,目前國家正在修訂的基礎教育各個學科的課程標準(俗稱“新課標”),主要的方向是使各個學段的目標更明確,比如每個年級學什么,達到什么樣的量,對采用哪些教學方法有一些建議,對教科書的編寫也提出了一些新要求。整體來說,此次修訂既堅持改革的理念,又比以前更加實際,可行性更強。
一個呼喚新課程的時代
提起當年國家頒布《課改綱要》的時代背景,溫儒敏記憶猶新。
早在1995~1996年間,由于社會各界對高考制度、教育制度的批評很多,教育部組織過一次針對義務教育的調(diào)查。調(diào)查涉及了九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持續(xù)了一年多時間,最后歸納了當時整個基礎教育存在的六個嚴重問題:
一是教育培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成長規(guī)律、時代的發(fā)展需求不適應;二是品德教育針對性不強,效果不好;三是小學、初中、高中的課程結(jié)構單一,內(nèi)容繁、難、偏、舊;四是課程、學科體系封閉,不能反映現(xiàn)代科技、社會發(fā)展的新成就,學科體系封閉表現(xiàn)在小學就開始文理分科,到初中分得更細,高中更是井水不犯河水,而在國外的小學,每個教師都是教全科;五是中考、高考如同一個指揮棒,教師搞題海戰(zhàn)術,學生死記硬背,負擔越來越重;六是課程評價標準單一,只用考試成績衡量優(yōu)劣。
調(diào)查組認為,這六個問題阻礙了青少年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延誤了有用人才的培養(yǎng),更談不上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了。用溫儒敏今天的話說,這些問題到現(xiàn)在都沒有解決好,致使從幼兒園、小學、初中一直到高中,教育自身的兩大重癥仍然存在:一是教育沒有差異,沒有因材施教,不重視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所有的學生都是一個標準,好像工廠車間生產(chǎn)的標準件;二是教育的要義本是讓受教育者的心智得到健全發(fā)展,但我們的教育卻日益競爭化,這對學生們的身心健康產(chǎn)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對于新課程實施,今天的人們有著太多各種各樣的回顧。“新課改有進展,盡管難度不小,收獲不大,但方向應該肯定?!边@是溫儒敏的觀點。他說,重視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學生身心的健全發(fā)展,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主體,實施啟發(fā)式教學,引導學生學會學習,這些都是新課改反復強調(diào)的。經(jīng)歷了10年的艱難推進,這些基本的理念得到了集中強化,進而激活了大家對許多教育問題的認識。其中的一些新觀念已經(jīng)對中小學的傳統(tǒng)教學產(chǎn)生了一定的沖擊,比如以人為本,重視學生整體素質(zhì)的培養(yǎng),教師們都念念不忘,連不少家長也時常脫口而出,當然能不能做到是另外一回事。對于課程,如今幾乎沒有人說不要改,這就是一個了不起的收獲。
溫儒敏認為:“還有一個收獲是新課程實施之初絕對沒有料到的,那就是現(xiàn)在中小學的新課改已經(jīng)與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房價、醫(yī)療,并列成為社會的核心話題,因為它涉及民生,沒有一個家庭離得開,這個變化應該說是巨大的?!?br/> 新課程的亮點沒能體現(xiàn)
新課程實施至今進展如何?對此,溫儒敏做了這樣的概括:一部分學校在艱難推進課改中漸漸發(fā)生著一些變化;還有相當多的學校我行我素,仍在搞老一套。至于目前新課改存在的主要問題,溫儒敏不無遺憾地表示:“從根本上說,就是當年設計的課改方案中的一些亮點在后來的推進中沒有很好地凸現(xiàn)出來。”
亮點之一,即綜合性學習,力求把各學科打通,這個動機非常好,國外也都是這樣搞的。初中,特別是小學階段,分科非常不利于學生發(fā)展,而且越分科,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會越重,比如寫作業(yè),數(shù)學布置一個小時,語文就布置60分鐘,各科都在爭時間。提出綜合性學習是設想減輕學生負擔,讓學生學得更活。但在實際推進時,初中還能稍微體現(xiàn)出一些,高中就基本上做不到了。
亮點之二,即學業(yè)水平考試,有點類似于國外的會考,主要考基礎性的課程范圍,難度較低,目的是通過這個考試把學生分流,促使他們有的選擇考大學,有的選擇考職業(yè)學校,而不是都去擠獨木橋。這個設計很好,一度有近20個省份試行,結(jié)果卻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因為家長普遍不支持?,F(xiàn)在愿意讓自己孩子讀中職的家長少之又少,致使中職的資助政策到下面都碰了壁。當年的藍領既有政治地位,又有經(jīng)濟地位,比如八級工的工資相當于工程師。然而那樣的好景早已不在,因此現(xiàn)在的家長都想讓孩子當白領。
亮點之三,即選修課,這也是當初呼喚新課改的學者極力主張的,目的是為學生有選擇學習、個性化學習提供空間。七年前高中開始實施新課程時,就把六個學期分為兩個階段,前兩個半學期叫必修,后三個半學期叫選修,每一門課都有若干種選修,但實施的結(jié)果居然比以前更糟:以前高中一般從第四個學期或者第五個學期開始準備考大學,現(xiàn)在甚至高一第一個學期就開始準備高考,這是十多年前所沒有的。由于學新知識的時間受到擠壓,有些地方就對高中的選修課采取了限制措施,比如北京市有些城區(qū)規(guī)定選修課不能超過三種,而且索性不允許學生自己選擇了。
亮點之四,從理論上講,課改是對應試教育的挑戰(zhàn),起到消減中考、高考指揮棒的作用。課改開始不久對中考、高考還有一定的沖擊力。有些省份率先做實驗:評價學生時中考、高考成績占70%,平時成績和表現(xiàn)情況占30%,結(jié)果家長都不干,幾乎要上街游行,他們說:“現(xiàn)在這個社會缺乏誠信,除了考試成績,誰會相信學校老師能給孩子公正的評價呢?”可想而知,這樣的實驗只能被迫叫停。
好的設計為何難成現(xiàn)實
為什么新課程中許多好端端的設計沒能落實?溫儒敏說,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老師可能都有一定的責任,但最主要的還是因為不斷加劇的社會競爭和社會矛盾導致了特別是中年人、青年人的焦慮感越來越強。一個突出的變化就是教育競爭一再提前,不僅從高二年級提前到了高一年級,而且提前到了初中、小學、幼兒園,甚至提前到了胎教。有個廣告說:“胎教沒抓好,孩子這輩子就完了?!备愕貌簧贉蕥寢尯芫o張,她們?yōu)榱伺囵B(yǎng)未來的天才紛紛報名上胎教學習班。
近30年的社會轉(zhuǎn)型過程出現(xiàn)了一些新問題,從“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發(fā)展成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使社會發(fā)展前景增加了許多不確定因素。比如既得利益階層壟斷了教育資源,還有大眾持續(xù)熱議的財富分配問題、貪腐問題等。溫儒敏認為:“社會的諸多矛盾包括潛在矛盾都在發(fā)酵中,其中一部分轉(zhuǎn)移到了教育,受到影響的家長先是自己不安,接下來又把焦慮轉(zhuǎn)移到孩子身上?,F(xiàn)在教育碰到的許多問題,在相當程度上就是社會問題的折射?!?br/> 溫儒敏指出,面對課改,家長的想法非常復雜,一方面他們感到孩子的課業(yè)負擔太重,但真要改他們又擔起心來。比如國家規(guī)定小學一到三年級不能布置作業(yè),小學四到六年級不能布置超過一小時的作業(yè),可是很多學校都沒有做到,因為家長們不答應,有的甚至表示“學校不留作業(yè),我就讓孩子轉(zhuǎn)學”。
說到眾多家長對孩子學習抓得格外緊的原因,知名教育時評家熊丙奇教授沒有歸咎于家長們的盲目攀比,而是認為這是家長對教育的焦慮所致。很多人從初為父母時起,就充滿了對教育的焦慮。盡管有人士分析“不輸在起跑線上”是十足的商業(yè)宣傳,但生活在現(xiàn)實中的家長們卻不得不掂量,不讓孩子早學一些、多學一些,極有可能從幼兒園起就落后于同齡的孩子。事實上,今天的教育體系所倡導的“六好模式”(即上好幼兒園、上好小學、上好初中、上好高中、上好大學、找好工作),恰恰與這個似乎不可思議的商業(yè)宣傳合拍。
在熊教授看來,由于基礎教育存在嚴重的不均衡、中考高考制度以學科考試分數(shù)作為單一的選拔依據(jù)、社會的人才評價體系看重學歷等因素的疊加,家長們只能從孩子很小時就特別重視教育投入。作為政府部門和一些專家,與其輕率地把責任推給家長,不如反思一下當下的教育現(xiàn)實。只有使幼兒園、小學、初中的發(fā)展大致均衡,辦學質(zhì)量和辦學條件大致相當,中考高考制度實行多元評價,關注學生的個性和興趣,才是對家長理性選擇的最有力引導。
對新課程應持怎樣的態(tài)度
“我們不但應該認識實施新課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還應該有一點毅力,有一點理想,有一點責任感?!睖厝迕糸_誠布公地表達出自己對繼續(xù)推進新課程的基本態(tài)度。
首先,要為政策補臺。激進式的顛覆性思維在中國往往行不通。要想把課改一步步推進,就要講點政治,政治就是人際關系,當然不是指走后門,而是要與不同利益群體有一定的妥協(xié),只要有一個整體的課改政策空間,能改一寸就改一寸,不要光抱怨、不做事。
其次,要協(xié)調(diào)好課改與中考、高考的關系,不能對著干,說課改就是要推翻考試,那不行?!案呖嫉闹笓]棒作用,不光有負面的,也有正面的,學會把正面的用好,是課改成功的關鍵?!边@是溫儒敏倡導的一個理念。他說,今年高考上海卷的作文題出得比較好,是根據(jù)兩句寓有深意的哲言“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不會過去”,讓考生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自由發(fā)揮。這實際上是對高中生具有多少理性思維的考查,那些善于從教輔中找標準答案的考生是沒法考的。這也提示教師以后不要教得那么死。
近年高考作文題正中考生下懷的情形屢有發(fā)生,去年寧夏卷的《誠信善良》,還有北京卷的《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殊不知考生都預習過多少遍了,結(jié)果85%的考生做出來的大體一樣。為此,溫儒敏曾出過兩個供高中生參考的題目,令人無不叫絕。一個題是給出一個MP3的說明書,讓考生給外婆或祖母寫一封800字的信,建議老人家買這個東西,其中必然要把親情與分析、議論等綜合梳理在一起。這個題輔導老師套不了,而且有一定難度,因為MP3的說明書不那么容易看懂,有人看了半天也抓不到要點。另一個題是《假如科技無所不能》,那些只讀教輔的學生也考不了,因為沒有標準答案,需要考生平時有廣泛的涉獵,有豐富的想象力以及一定的思辨能力。
“有水平的老師會充分利用中考、高考指揮棒的正面作用把握好自己的教學,這就是課改的動力。要在中考、高考和課改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睖厝迕粽J為,每個學校、每個老師面對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但都要找到這個平衡,有了平衡就是進步,就是改革。教師能讓學生中考、高考考得好,又不至于用題海戰(zhàn)術把學生的興趣搞沒了,這就是平衡,這種平衡是所有教師都應該學會的。讓你的學生學得好,又學得不那么死板,這最能反映教師的教學水平。
(責 編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