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高閱讀能力,方法較多。我認為以語段閱讀訓練為突破口,以此帶動篇章的閱讀,從而達到整體提高閱讀能力的目的,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語段同字、詞、句、篇一樣,是一級很重要的語言單位。但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界對它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人們談?wù)撜Z文能力的培養(yǎng),往往只提字、詞、句、篇等,認為這些是語文基礎(chǔ)知識,卻很少提到語段的閱讀與訓練。其實,語段很重要。從句到篇之間,總少不了語段這一級,語段閱讀在整個語文教學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實在不該忽視。
語段篇幅較小,學生容易把握,容易模仿,可以反復吟誦,反復咀嚼,深入體會。學生只有學會了分析語段,才能有進一步分析篇章的能力。語段是構(gòu)成文章整體的一個局部,是表達文章主題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從結(jié)構(gòu)上來說,這個局部一般都具有整體的某些特征。學生一開始對一篇文章是很難把握的,教師引導學生弄清每一個語段的特點,在此基礎(chǔ)上理解全篇就容易了。
培養(yǎng)閱讀語段的能力不是最終目的,語段閱讀為了閱讀篇章。學生具有了語段閱讀的一般技能之后,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把閱讀語段的技能轉(zhuǎn)移到篇章閱讀上來。
閱讀語段的一般技能都可以運用于篇章閱讀上,如概括段意的方法,可以用于總結(jié)文章的中心思想;劃分層次可以用于篇章的段落劃分等。此外,還可以運用一些能力整體遷移的方法。
1.擴大法
有些語段就是一篇小文章,可以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它也有文體特點,字詞句理解、層次劃分、中心概括、表達技巧等,都與分析一篇文章一樣,如果把它擴而大之,就是一篇文章。學生理解了一個語段,就可以較好地理解類似的整篇文章。例如,初中語文第三冊中的一篇文章《批評與自我批評》,實際上就是一個議論性的語段。在這個語段中,作者先開門見山地提出論點,然后以打掃房子和洗臉作比,說明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必要性,并引用成語和俗語,說明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作用。又以整風運動為例,從實踐上來說明論點,最后號召全黨勇于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整個語段論述的思路非常清楚,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擺事實、講道理)—解決問題,學生掌握了這個議論結(jié)構(gòu),就可以把它擴大到一篇文章。而這一單元的其他課文都有與前一課相同的結(jié)構(gòu),引導學生自己去體會,學生很快就會掌握。
2.縮小法
有些文章內(nèi)容復雜,很難一下子把握,可以把各部分的內(nèi)容概括出來,縮小成一個個語段。由于學生具備了語段的閱讀技能,就可以很好地把握由文章縮小成的語段,那么,這篇復雜的文章也就把握了。例如《蘇州園林》這一篇課文,可以概括成為這樣一個語段。
蘇州園林有一個共同的特征,無論游覽者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為了體現(xiàn)圖畫美,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美、假山池沼的配合美、花草樹木的映襯美、近景遠景的層次美、角落配合的構(gòu)圖美、門窗雕鏤的圖案美、油漆調(diào)配的色彩美。
在這個語段中,第一句話是中心句,后面分7個方面由主到次進行具體說明。第一句和后幾句是總分關(guān)系。這個語段就是概括了《蘇州園林》各部分的內(nèi)容后組成的。由此可以分析,這篇文章的說明順序也是先總說后分說,由主到次地介紹蘇州園林的圖畫美這一共同特征。同時,每一部分又都是相對獨立的,都是說明性語段,在具體分析每段時,又是在進行語段的閱讀。
上述兩種方法,不論是由語段到篇章的擴大法,還是由篇章到語段的縮小法,都離不開語段的閱讀技能。在具體教學實踐中,這兩種方法是交替運用的,不能截然分開。
3.抽取法
有些語段或者是文章的重點所在,或是學生不易把握之處,可以把這個語段從篇中抽取出來,作重點解剖,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語段的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進而掌握基本精神。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百草園的景象描寫和三味書屋的氣氛描寫,是全篇的重點段落,把這兩個語段抽取出來,進行細致深入的分析,重點弄清百草園景色描寫是為突出百草園的無限趣味,而三味書屋氣氛描寫則是為突出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兩個語段的主要內(nèi)容一比較,就可以領(lǐng)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它是為了突出舊的封建教育束縛了青少年。而這恰恰就是整篇文章的意圖。這個問題弄清楚了,全篇的中心思想也就明白了。這兩個語段的思想感情體會深刻了,全篇的思想感情也就領(lǐng)會了。
4.放還法
有些語段在深入分析之后,再把它放回到原文中去,看看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樣,就可以理解全篇的結(jié)構(gòu)層次,以點帶線(或面)分析全篇寫作特色。像《梁生寶買稻種》的前三段景色描寫細致生動,在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這些語段之后,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些語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這一問,就把全篇的問題帶出來了,它的作用是交代梁生寶活動的環(huán)境,為他后來的一系列活動提供了場所。再如《巍巍中山陵》中的前幾段,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也很特別,這篇文章本來是介紹中山陵的建筑布局的,而在開頭這一部分卻寫了中山陵的地理環(huán)境、中山先生的遺愿以及設(shè)計方案的競爭等。這些好像離題較遠,但把它們放到全文中分析,卻可以看出,它們雖不直接介紹中山陵的建筑布局,但卻突出了中山陵的巍巍氣勢和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正是扣住了題目中“巍巍”兩個字來寫的,引導學生把它們放入全篇中去認識,就帶動了對全篇的閱讀理解。
與擴大法和縮小法一樣,抽取法和放還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也可以交替運用,不能截然分開。有時一個語段先從全篇中抽取出來去分析,再放還到全篇中去理解;有時先看在全篇中的地位,再抽取出來去分析理解,這些都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ㄘ?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