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去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呢?在我看來,重要的一點是要讓語文課堂情趣盎然,懸念迭生,激活思維,和諧共生。
一、導的功夫要深厚,形式要花樣翻新
“今天早餐我吃了一個燒餅,兩根油條,喝了一杯涼水,后來又吃了一個雞蛋和一個蘋果。誰能告訴我,我吃的都是食物嗎?無論是或者不是,都要講出理由來,允許看課本回答問題?!边@是錢夢龍老師在講《事物從何處來》的導語,這叫“請君入甕”。
學習《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課前,錢老師請幾位高個兒學生幫忙把十幅教學掛圖掛在黑板上方,幾個人七手八腳,十幅圖掛得既不整齊,也沒有先后的次序。一開始上課,錢老師就宣布了這堂課的學習要求:培養(yǎng)觀察能力。請學生仔細觀察掛在黑板上遮去標題的十幅掛圖,要求根據(jù)每幅圖的背景和人物,分別說出它們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并說明自己判斷的根據(jù)是什么,然后給每幅圖加上標題,按時間先后重新排列。錢老師要求不能看書,但學生卻很想看書,因為這樣能很好地完成任務。在好多學生的“苦苦哀求”下,錢老師才允許學生看10分鐘的課本。結果學生邊觀察,邊閱讀,專注、認真,效果很好。這一招叫“欲擒故縱”。錢夢龍老師這兩個導學案例給了我們很好的啟迪。
二、巧設問題,一問激起千層浪
1.變換角度去提問
有的問題從某個角度來思考,學生思路不暢,興趣不濃,有時甚至陷入“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境地。這時不妨變換一下角度,進行換位思考。例如教學《曹劌論戰(zhàn)》,作為一篇史論作品,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史料剪裁得當。作者把曹劌在戰(zhàn)前啟發(fā)莊公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戰(zhàn)中準確地掌握戰(zhàn)機、詳察敵情以及在戰(zhàn)后論述戰(zhàn)爭原理等,都寫得比較詳細,其余與表現(xiàn)曹劌的“遠謀”無關的事,如戰(zhàn)爭的規(guī)模、戰(zhàn)斗的情景等一概不提。分析這一特點時,如果一味讓學生思考:“這篇課文什么地方寫的詳?什么地方寫的略?為什么?”那么學生往往不感興趣,產(chǎn)生思維惰性。若把這一問題改換為:“以長勺之戰(zhàn)作為題目好不好?為什么?”同學們便會興致盎然,思維活躍,樂于探究,從而深刻地領會文章內(nèi)容要與標題緊緊相扣,本文這樣剪裁,對再現(xiàn)軍事家曹劌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極大作用。
2.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地去提問
初中語文教材的古詩詞,選了李白的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蘇軾的《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李白的詩中“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一句,蘇詞中有“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一句,寫的都是杜鵑鳥的鳴叫,但在兩個大文豪聽來卻大不一樣,我便以此設題:“同是杜鵑鳥,在唐朝鳴叫和在宋朝鳴叫聲音不一樣嗎?為什么?”經(jīng)過同學們的積極思考,得出這樣的結論:鳥本相同,作者心情不一樣,鳥叫聽起來自然不同,李白的哀傷,蘇軾的愉悅,所有的景物描寫都是為抒發(fā)感情服務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陶行知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教師是啟迪學生智慧的人,理應成為善問的智者。
?。ㄘ?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