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賣9.9美元的鞋子,39.9美元的牛仔褲,30美元的T恤衫,同樣品牌在國內分別是499元、799元和799元……”連日來,這場“比價”游戲引來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參與。記者在對一些外籍人士采訪時,受訪者普遍的疑問是:中國內地的普通人怎么活?
雖然這種小范圍的調查未必科學和準確,但大體上也能反映出兩國的物價水平。掙得比美國少,物價卻比美國高,原因何在?這值得我們深思。
一組數(shù)據(jù)是,自1990年到2000年,美國幾乎實現(xiàn)“零通脹”,自2000年至2010年,其CPI一直在2%上下浮動,換言之,在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個人收入逐年提高的同時,“低通脹”也始終相伴左右。一個細節(jié)是,自美元誕生百余年來,美分作為最基本的貨幣單位,始終在市場上流通。另一組數(shù)據(jù)是,近30年來,中國經(jīng)歷了1988年、1994年、2007年和2010年至今的4輪通脹,通脹高峰CPI的漲幅分別為18%、21.9%、8.7%和當前的6.5%,這意味著貨幣購買力不斷下降。顯然,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是掙得比美國少而物價比美國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一個原因是,我國的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yè)稅等流轉稅導致物價居高不下。中國商品中所含的稅比任何一個發(fā)達國家都高:是美國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歐盟15國的2.33倍。近年來,我國政府財政收入一直以兩位數(shù)的速度增長,遠遠超出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速度。以2007年為例,2007年中國國家財政稅收增加了31%,達到5.1萬億元,占GDP的21%,相當于3.7億城鎮(zhèn)居民的可支配收入、12.3億農民的純收入。5.1萬億元的政府財政稅收約等于民間可支配收入總額的一半。相比之下,美國民間的可支配收入總量為8.4萬億美元,2.4萬億美元的政府財政稅收相當于民間可支配收入總量的1/4。政府財政收入的過快膨脹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本應屬于國民的財富。
中美物價對比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國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也照出了我國發(fā)展方式的不足。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在財政收入的多少,而在國民的富裕。我國已經(jīng)步入財政收入8萬億的時代,如何還富于民,在提高國民收入的同時降低物價,或許是我們該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一方面,可以通過降低稅收來減輕群眾的負擔;另一方面,政府理當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可以通過給民眾派發(fā)補貼來增加居民的收入,或進一步加大醫(yī)療、教育、交通等公共事業(yè)投入的力度,切實解決好衣、食、住、行、醫(yī)等群眾最關心的利益問題,讓每一個公民感受到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