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的中國畫壇,藝術純粹性的概念與界限在不斷地變化與展開,技術與藝術的提出與建構,一方面可以提高廣大美術愛好者的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另一方面理清藝術與技術的概念對工筆人物畫創(chuàng)作是一件比較有意義的事情。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更為準確、深刻地認知工筆畫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方向,把握工筆畫未來健康發(fā)展的脈搏。
藝術與技術的實質區(qū)別
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人們習慣把文人畫稱為高雅藝術,把工匠創(chuàng)作的作品稱為技術,純繪畫作品是否就品位高
雅,而具有技術含量的作品是否就缺乏文化品位,這也是藝術界一直在爭論的問題。關于藝術與技術的本質內涵,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說明:
中國畫長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認為“志于道,據(jù)于徳,依于仁,游于藝”。藝術是表現(xiàn)道德和仁厚的最佳方式。如“明勸誡,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畫品序》),“成教化,助人倫”、“理亂之紀綱”、“存乎鑒戒者,圖畫也”(《歷代名畫記》)等,即指繪畫藝術的審美教育作用。從古至今優(yōu)秀的中國畫作品一直擔負著啟迪人、陶冶人、教育人的功能。
我國傳統(tǒng)技術的主要特征,是指社會中屬于工匠的那種人,與純粹性的美術繪畫有所不同,技術是通過學校以外的途徑,由從事相應職業(yè)者,基本上是以父子相傳、師徒相授,并且世代繼承,這種學習方式會帶來種種弊端。一方面,偏執(zhí)于某家某派,容易形成一種面孔,從而束縛了技術發(fā)展的空間;另一方面,又容易形成保守閉塞、缺乏創(chuàng)新,甚至導致某一技術的失傳和消失。《禮記·樂記》稱:“凡執(zhí)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醫(yī)、卜及百工。凡執(zhí)技以事上者,不貳事,不移官,出鄉(xiāng)不與士齒?!边@些從事技藝者,他們社會名譽不高,與“文人”相比,他們沒有社會地位。中國古代百工的基本身份,在先秦禮儀制度規(guī)范下,以工藝樣式傳承為主要原則的百工美術教育,在整個先秦社會教育體制中,處于邊緣位置。
我國古代品評藝術和技術的程度也不一樣,如張彥遠認為:“自古善畫者,莫匪衣冠貴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時,傳芳千祀,非閭閻鄙濺之所能為也?!雹贇W陽詢句云:“古畫畫意不畫形?!痹粟w孟頫所謂:“作畫貴在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边@種傳統(tǒng)的文人觀念,通過藝術理論反映出來,形成中國古代美術教育思想的基礎,并通過典章儀制、摹拓臨寫的主要美術教育途徑,達到師授傳習的教育目的。無論宮廷畫師、軒冕貴胄還是士子文人,都是以這種傳統(tǒng)的教育為入手法門,貫穿于整個中國古代美術教育歷史。魏晉時期的繪畫就擔負著“存形莫善于畫”的教育功能,闡釋出“丹青之興,比雅頌之述作,美大業(yè)之馨香”的繪畫藝術精神,并通過人物畫的悟對通神與傳神寫照傳達出人物的品藻精神。中國書畫藝術教育以人文品格為標準,同時也偏重于道德教化,以陶冶精神為目的,對人類的文化發(fā)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國純粹意義上的美術能夠延續(xù)至今,原因是中國文化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比較重視個體內心世界的感悟,以求通過個體身心的凈化,達到人與社會及自然關系的和諧平衡。而工藝之類的美術則相對缺乏人文關懷,在傳統(tǒng)美術的教育下,肯定是重藝而輕技了。
純粹性品評與傳統(tǒng)繪畫
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認為藝術表現(xiàn)要具有純粹性,先秦哲學家荀子在《樂論》中曰:“不全不粹不足以謂之美?!薄按狻保褪侨ゴ秩【?,正如清惲南田所言:“洗盡塵滓,獨存孤迥?!边@句話運用在藝術美上就是說:藝術既要深入表現(xiàn)生活,又要有提煉,去粗取精,使表現(xiàn)內容更完美。
關于藝術的純粹性,西方美學家海德格爾認為:“藝術作品是人參與的過程,是表現(xiàn)物的純然,其本質是將存在的真理自行設置入作品,使藝術品得以升華?!?br/> 俄國著名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在《論藝術》一書中認為,真正的藝術品是“清水出芙蓉,無須任何雕飾”。藝術作品通過現(xiàn)象來表現(xiàn)物的本質,以使內涵達到澄懷和無蔽的狀態(tài),一切藝術都應建立在詩和意韻之中,這樣才能使藝術更具有優(yōu)美和崇高的品質,中西繪畫的本質都是在追求天真純樸和形簡意深的藝術境界。
中國傳統(tǒng)工筆人物畫在魏晉時期就運用了純粹的表現(xiàn)手法,如北齊楊子華的《北齊校書圖》,圖中所畫北齊文宣帝天寶七年,樊遜等12人受命??眱雀詹亟浭返浼墓适?。諸文士或展卷而立,或坐而疾書,或揮手高論,或凝神靜聽,表現(xiàn)了校書官員全神貫注工作的場面。作者在畫中沒有做任何技術處理,完全運用傳統(tǒng)筆墨和單純的色彩勾畫出了人物的情感世界,作品的意境達到了極高水平。正如清王昱所言:“畫之妙處,不在華滋,而在雅??;不在精細,而在清逸?!雹谟纱苏f明,工筆畫無須華麗濃重的色彩,略施粉墨,減弱色彩的對比,從而可以超越現(xiàn)實達到追求詩的意境。淡彩工筆人物畫的繪畫方法在魏晉時期已經確立,在唐宋時期達到了高峰,并為重彩工筆人物畫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淡彩工筆畫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主要是源于堅守“淡雅清逸”的審美準則,雖幾經衰敗,但其意蘊表達形式依然流傳至今。因此,當代工筆人物畫創(chuàng)作要以傳統(tǒng)繪畫為根基,同時融入文人畫的美學理念,在形式上既有傳統(tǒng)工筆人物畫的章法,內涵上還要具備文人畫的“雅逸”,這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符合時代發(fā)展的工筆人物畫。
在社會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的物質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在藝術欣賞方面水平急劇下降,華麗媚俗的工筆人物畫已成為當代人喜好的一種時尚,而具有儒家美學的工筆淡彩人物畫則被逐漸遺忘。其實,工筆淡彩人物畫不僅體現(xiàn)出儒家思想的高雅情懷,也可以表現(xiàn)出道家清逸的審美格調,能夠塑造一種雅正人格和審美價值觀。因此,對傳統(tǒng)藝術的挖掘和繼承是當代工筆人物畫創(chuàng)作的重要源泉。
藝術品評標準與當代繪畫
在當代工筆畫的創(chuàng)作中,出現(xiàn)了以西方藝術為主流的繪畫面孔,大量吸收了西方繪畫藝術的表現(xiàn)元素,其內涵已脫離了中國畫傳統(tǒng)審美的表現(xiàn)本質。在作品中雖然運用國畫的工具和顏料,但面貌近似水彩畫和丙烯畫,甚至更接近油畫,西方顏料和新技術手段的運用,模糊了中國畫藝術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曲解了中國工筆人物畫的實質表達。
在傳統(tǒng)中國畫論中品評作品的優(yōu)劣主要分為逸、神、妙、能四種,而逸品是最高準則。唐代朱景玄在繪畫評鑒中提倡在神、妙、能三品之后加上“逸品”。宋代的黃休復也對“逸品”特別推崇,認為其在三品之上。他認為:“畫之逸格,是難其儔。拙規(guī)矩于方圓,鄙精研于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爾。”③關于逸格,是繪畫要自然,不拘形似,筆簡意深,有意外之趣,不可模仿的作品。黃休復只列孫位一人為逸格,晉代畫家孫位的《高逸圖》,作品生動刻畫出竹林七賢的人物形象,筆簡形具,用色單純,達到超凡脫俗的效果。在傳統(tǒng)工筆人物畫創(chuàng)作中,“逸體”造型主要是重意趣、重形神,求逸氣,不求精雕細刻,而求形簡意深,表現(xiàn)自然的天趣。
工筆人物畫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xiàn)了一批優(yōu)秀的藝術家,他們本著質樸純真,排除繁縟華麗,追求清新淡逸為目的。如畫家黃柔昌的《鏡心》,作者運用簡練的線條和淡雅的色彩勾畫出有時代氣息的女青年形象,典雅的色調和巧妙的構思都體現(xiàn)出當代工筆人物畫創(chuàng)作的水平。當代畫家何家英的《落英》,同樣運用純粹的傳統(tǒng)繪畫手法,描繪出當代女青年的形象,淡雅含蓄的色彩表現(xiàn)出女性豐富的情感世界。女畫家王玉玨的《冉冉》,描繪了一個出生不久的新生兒,胖胖的身體,黑黑的頭發(fā),明亮的眼睛流露出對生命的渴望。作者惜墨如金,只在墨的基礎上稍加赭石渲染,兩種顏色就描繪出小生命的勃勃生機。三位畫家的作品是在依托傳統(tǒng)繪畫基礎之上,畫面沒有華麗的裝飾顏料,單純的色彩體現(xiàn)出“意足不求顏色似”的最佳境界。
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今天,工筆人物畫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無論形式如何花樣翻新,但要堅信只有純粹的才是永久的。工筆人物畫創(chuàng)作,如一味地追求技法的新穎和形式的華麗,只會降低工筆人物畫的格調和品位,只有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努力挖掘工筆人物畫的表現(xiàn)實質,才能使工筆人物畫藝術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
注 釋:
?、購垙┻h著:《歷代名畫記》,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頁。
②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頁。
?、塾峤ㄈA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版,第405頁。
?。ㄗ髡邌挝唬喝A北水利水電學院建筑學院)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