蝠鲼(fèn)是一種古老的魚類,早在侏羅紀時便已出現(xiàn),至今已在海洋中生活了一億多年。它的英文名“manta”其實來源于西班牙語,意為“毯子”——它的體形的確像一條在大海中蕩漾的毯子。而中國漁民認為它優(yōu)雅飄逸的游姿仿佛夜空中的蝙蝠,“蝠鲼”一名也因此而來。
在海洋中,很少有魚類長得比蝠鲼更詭異:它們伸展著寬大的“翅膀”在海中“翱翔”,由于其身體扁平寬大,尾巴細長,遠看像是一只大風箏。它們時而輕輕拍動“翅膀”向前滑行,時而做出360度的轉體翻騰……第一次見到蝠鲼的人都驚異于它過于“異形”的外表,很難將其歸為魚類。
大海中遨游的“蝙蝠”喜歡飛出水面翻筋斗
蝠鲼的體長可達8米、寬7.5米、重達3噸,是魟科魚類中最大的一種,主要棲息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淺海區(qū)域,較少棲息在海底,從離海岸較近的淺水層到140米深的海水中都能看見它們的身影。
從生物分類學上來說,蝠鲼和鯊魚同屬軟骨魚綱,算是近親,但蝠鲼沒有一般魚類那種紡錘形的身段——它們背鰭退化,身體扁平,有強大的類似翅膀的三角形胸鰭。當它游動時,特有的胸鰭如翅膀般展開,上下扇動,悠閑自在。
蝠鲼的背面多為黑色或灰藍色,皮膚摸起來遠沒有看上去那么光滑。它們的腹部為灰白色且散布著深色斑點——每只蝠鲼的斑點都是獨一無二的,如同人類的指紋,這也成為科學家辨別蝠鲼個體的唯一依據(jù)。
蝠鲼寬大扁平的頭部與身體融為一體(就大腦體積而言,蝠鲼是所有魚類中最大的),頭部前端長著一對肉足,功能與“筷子”相似,可以自由轉動向口中收集食物。別看蝠鲼個頭巨大,但它們主要以海中浮游生物和小魚為食,捕食時先吸入大量的海水,然后再用鰓濾去水分,食物就全都留在嘴中了。
在通常情況下,蝠鲼都在珊瑚礁附近巡游出沒,它們會時不時地在水中來一個360度翻騰——這個動作被稱為“氣旋攝食”,是蝠鲼獨一無二的技能。
從蝠鲼攝食的方式也能看出它的非凡智慧:當浮游生物分散時,蝠鲼張開大嘴在水中穿梭捕食;當浮游生物聚集時,它就采用“氣旋式攝食”;而當食物在海底沉積時,它會張開前鰭,讓頭緊貼著海底游動攝食;成群的蝠鲼攝食效率更高,它們扇動著“翅膀”,上上下下來回運動,將大量的食物卷入口中。據(jù)科學家介紹,每只蝠鲼每天需要獲取17公斤食物。
蝠鲼有著一條細長如鞭的尾棘,上面長有毒刺。偶爾也能見到?jīng)]有尾棘的蝠鲼,那多半都是被鯊魚等兇猛魚類欺負了的可憐蟲。雖然它們的尾棘無法再生,但缺少尾棘也不會影響正常生活。
在非洲莫桑比克托佛海域,約有75%的蝠鲼都曾被鯊魚咬傷過,受傷的蝠鲼,會排隊等候一種小魚的“治療”——蝴蝶魚特別善于啃噬傷口。通過輕咬,蝴蝶魚能夠去除蝠鲼身上傷口的壞死組織,防止感染。除了蝴蝶魚,六間雀鯛魚、瀨魚也常常吸附在蝠鲼身上,自愿充當“清潔工”。
蝠鲼還有一個最具特色的“飛躍絕技”:用雙鰭奮力拍擊水面,跳出海水,甚至在空中翻筋斗。蝠鲼在躍出海面前會做一系列準備工作:先在海中螺旋上升,在接近海面的時候,不斷加快轉速和游速,直至躍出水面,時而還會伴以漂亮的空翻。這不由得讓人想起莊子《逍遙游》里的“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鯤鵬。當然,蝠鲼跳不到九萬里那么高,最多也就三四米,落水時發(fā)出砰的一聲巨響,場面優(yōu)美壯觀。
那么,蝠鲼為什么要躍出海面呢?科學家對此行為產(chǎn)生過種種猜測,至今仍然眾說紛紜:或許是雌雄蝠鲼在上演一出“男歡女愛”的游戲;或許是一種誘捕食物的方式;更多人相信,這是蝠鲼在“洗澡”——通過躍出水面的方式,甩掉身上的寄生蟲和壞死組織。
拖著小船在游來游去淺海中的“魔鬼”?
蝠鲼也被稱為“魔鬼魚”,這個得名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它過于古怪的長相,此外,它時常躍出海面的行為也相當詭異,讓人費解。在海洋中,潛水員如果碰到大型蝠鲼要格外小心,避免被它用那寬大的軀體圍住。它的個頭和力氣常使?jié)撍畣T害怕,因為一旦蝠鲼發(fā)起怒來,只需用它那強有力的“雙翅”一拍,輕則使人骨折,重則致人死亡。
相傳,一大群發(fā)怒的蝠鲼會圍住人類的船只,將它撞翻、撞沉。但實際上蝠鲼并不具有攻擊性,是一種非常溫和的動物。盡管它不會主動攻擊,但在受到驚嚇時,它爆發(fā)的力量也足以擊毀小船。
蝠鲼性情活潑,常常搞些惡作劇。有時它故意潛游到在海中航行的小船底部,用體翼敲打著船底,發(fā)出“呼呼,啪啪”的響聲,使船上的人驚恐不安;或是用頭鰭把自己掛在小船的錨鏈上,拖著小船飛快地在海上游來游去,使?jié)O民誤以為這是“魔鬼”在作怪,這也許是它得名“魔鬼魚”的另一個原因。
在平時,蝠鲼喜歡扇動一雙“翅膀”在蔚藍的大海中悠哉游哉地暢游,過著四海為家的流浪生活。令人驚訝的是,每只蝠鲼都有自己的個性,有的靦腆,有的則大膽自信。在遇到潛水者時,性格靦腆的蝠鲼常會羞澀地離開;充滿好奇心的蝠鲼會被人呼吸產(chǎn)生的氣泡吸引而迎上前來,并喜歡被人類撫摸——這和“魔鬼魚”的惡名簡直“判若兩人”。長期研究蝠鲼的美國生物學家安德莉亞?馬歇爾說:“和它們在一起的感覺真的很棒,你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出來它們愿意與你交流?!彼龓缀趺刻於寂c這種巨型魚嬉戲,欣賞它們優(yōu)美的“水中芭蕾”,并將這種體型僅次于鯨鯊的魚類稱為“最美麗的水下之鳥”。
性情溫和的蝠鲼沒有任何領地行為,從不主動攻擊其他海洋生物。即使是在繁殖季節(jié)的求偶競爭之中,“情敵”相遇也會若無其事,各自相安。
求愛如同水中“開火車”溺愛子女的慈母
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4月,熱帶海域的海水溫度上升到26~29℃,這意味著蝠鲼一年一度的繁殖季節(jié)又到了。此時,蝠鲼開始成群結隊地出現(xiàn)在淺海區(qū),成隊的雄性蝠鲼會對一只雌性窮追不舍,最多時能達到20只,它們一只接一只,排著整齊的隊伍圍繞著礁石快速地游動。不管雌性蝠鲼做出什么動作,例如轉身、急停、翻轉,后面的雄性蝠鲼都會模仿,像一列水中火車。
通過約半小時的追逐求愛之后,雌蝠鲼終于選定了自己的如意郎君,逐漸放慢速度,得到同意信號的雄蝠鲼則游到愛人身下,用胸鰭愛撫愛人的身體。完成短暫的交配之后,心滿意足的雄性蝠鲼揚長而去,第二個追求者會再次重演以上的過程。不過,雌蝠鲼一次最多只接受兩個“意中人”的追求。
雌蝠鲼不產(chǎn)卵,它是卵胎生——這在魚類中是極為稀有的事。交配大約13個月后,1~2枚受精卵在雌蝠鲼體內(nèi)發(fā)育成熟并孵化成小魚,小蝠鲼直接從母體中分娩,不久就能自由游動,獨闖天下了。小蝠鲼在5歲時達到性成熟,繼續(xù)下一輪的繁衍。
蝠鲼幼子剛出生就有20公斤重,長約1米,不認識這種魚的人,初見之下還以為遇到了條大魚,沒曾想它還只是個剛剛出生的嬰兒。
蝠鲼是一種相當護雛的海洋生物。曾經(jīng)有漁民在小漁船上發(fā)現(xiàn)小蝠鲼,興沖沖地撒網(wǎng)準備捕撈,不料想一條碩大的怪魚卻從水中騰空而起,像“飛將軍”一般,長尾巴一拖,擦過漁民的身子,落回水中。船中的漁民則渾身冒血,身負重傷——原來,那是一條雌性蝠鲼,正帶著自己的愛子游弋。蝠鲼媽媽察覺到了危險,為了保護心愛的孩子而竄出水面,向敵人攻擊。此外更發(fā)生過為了保護愛子,雌蝠鲼將漁船壓翻的事。
后記:瀕臨滅絕急需保護措施
人類將蝠鲼妖魔化地稱作“魔鬼魚”是有失公允的。對于如此溫和的魚類,人類應該和它們和諧相處。但是,美國生物學家安德莉亞卻對蝠鲼的生存現(xiàn)狀表示了擔憂,“現(xiàn)在由于制藥的需要,蝠鲼的鰭在市場上供不應求。登陸谷歌,輸入‘蝠鲼制品’,就能夠搜到很多販賣蝠鲼的網(wǎng)站,而且交易十分簡單,這對蝠鲼的生存造成了極大的威脅?!贝送猓睾>用竦镊吟阎?,也越來越威脅到這種龐然大物的生存。
由于棲息范圍廣闊,難于開展統(tǒng)計和調(diào)查工作,野生的蝠鲼數(shù)量一直不為人知,但即便如此,蝠鲼還是被列入了瀕臨滅絕的物種名單。為了保護蝠鲼,少數(shù)國家出臺了禁捕等措施,例如在2009年,印度洋島國馬爾代夫就專門建立了一個海洋公園來保護蝠鲼。但愿人類能早日消除對“魔鬼魚”的誤解,海面上也能更多地看到它們騰空飛躍的矯健身姿。